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
最近看老子庄子,还有后面的禅宗。发觉我们更注重人的修养,更注重内心世界。比如禅宗提倡的“直指人心”,比如“顿悟”(个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相比较,西方哲学对这方面仿佛很少关注。比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比如经典的形而上学,比如现象学,都是对人外围客观世界的分析。
唯心的也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都不是主流。而且仍然只是对心理的分析,而没有关心人在社会、时间和世界中的位置。不对,还是有的。比如文学中的意识流派,还有现代艺术,不过这些就不是哲学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人生的虚无感很多,到了宋朝的苏轼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西方只有“存在主义”有这种感叹,而存在主义我看来有更多文学色彩。
但不管如何,我仍然认为人的自我修炼和世界观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西方这种观念的缺乏是因为他们有基督教么?毕竟有了基督教,就少了人生的虚无感,而对自身的修炼的愿望就成了对耶稣的祈祷。他们认为只有一个神,那就是耶稣。而我们没有神,我们有圣人、君子。而且我们认为,只要个人努力,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这对基督教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圣徒,也不能说人人都能成为圣徒。而尘世的人,只有服侍上帝,才能登入天堂。所以西方对来世、对死亡是早有定论的,而我们儒释道则对这没有解释,所以我们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叹。接下来便是:既然如此,不如归去。
基督死后,如何抚慰内心?再我看来,禅宗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比较,西方哲学对这方面仿佛很少关注。比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比如经典的形而上学,比如现象学,都是对人外围客观世界的分析。
唯心的也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都不是主流。而且仍然只是对心理的分析,而没有关心人在社会、时间和世界中的位置。不对,还是有的。比如文学中的意识流派,还有现代艺术,不过这些就不是哲学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人生的虚无感很多,到了宋朝的苏轼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西方只有“存在主义”有这种感叹,而存在主义我看来有更多文学色彩。
但不管如何,我仍然认为人的自我修炼和世界观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西方这种观念的缺乏是因为他们有基督教么?毕竟有了基督教,就少了人生的虚无感,而对自身的修炼的愿望就成了对耶稣的祈祷。他们认为只有一个神,那就是耶稣。而我们没有神,我们有圣人、君子。而且我们认为,只要个人努力,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这对基督教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圣徒,也不能说人人都能成为圣徒。而尘世的人,只有服侍上帝,才能登入天堂。所以西方对来世、对死亡是早有定论的,而我们儒释道则对这没有解释,所以我们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叹。接下来便是:既然如此,不如归去。
基督死后,如何抚慰内心?再我看来,禅宗仍然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