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的小说课堂——读《<堂吉诃德>讲稿》
《堂吉诃德》讲稿是美国俄裔小说家纳博科夫于1952年春季在哈佛大学作访问讲学时所准备的讲稿,原编者鲍尔斯在谈到这一讲稿时说纳博科夫在哈佛所授的堂吉诃德是格外用心准备的。从讲稿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感受到纳博科夫对堂吉诃德这部作品不可否认的熟悉,但是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这部作品中许多情节结构的诟病,当然最后他还是肯定了堂吉诃德作为现代小说开端的象征性作用。纳博科夫在讲稿中诙谐幽默的文字使得堂吉诃德这部几百年来已经为陈词滥调淹没的西班牙小说又一次绽放出光彩。前言作者盖伊·达文波尔特就说:“因为塞万提斯的人物就像哈姆莱特、福尔摩斯和鲁滨逊一样,几乎是已经作家创作,就开始离开书本到处漫游了”。因此堂吉诃德或许是世界上被阐释最多的小说之一也说不定。而纳博科夫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解释,其中大部分是误读,他的这部讲稿力图做的事情是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放回塞万提斯的文本中,还其本来面目。”而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当然有待读过之后再来评判。而如果不仅仅将纳博科夫的这部讲稿当做课堂的讲授大纲来看,其中的趣味性也是令人称赞的,也可以想见当时课堂上活跃的气氛,至少不会死气沉沉,因为讲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和有趣。
纳博科夫的这部讲稿在读完之后可以总结为这样两个印象:
作为一个作家,纳博科夫关注的更多是小说从叙述手法、小说情节结构等等,类似于新批评的观察角度。但这也令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之前再课本里的陈词滥调告诉我们塞万提斯是看不惯西班牙骑士小说风行败坏社会风气,才一怒之下写出了堂吉诃德第一部,而实际上塞万提斯并没有历来主流声音说的那样,如此关心社会现实,而且在塞万提斯创作的时期即1605年实际上骑士小说的影响正在每况愈下,对于这样的现实,实在没有必要花上如此长的篇幅来抨击。而更值得主义的是纳博科夫在这部讲稿中证明了其实塞万提斯这部作品中存在的其中骑士精神品质的主线,堂吉诃德随处可见对骑士精神的书籍典故的场景及手法的诙谐模仿。纳博科夫还说:“由于塞万提斯从性格上来说是一个善于说故事的人,是一个魔术师,而不是一个说教家,因此,他决不是社会邪恶的激烈的敌对者”。这也就是为什么纳博科夫认为那些说塞万提斯正气凛然地与那些骑士小说作对是如何得荒诞可笑。纳博科夫还说:“尽管塞万提斯表面上大肆炫耀自己确实非常关注这些问题,但是,唯一让他感兴趣的关于骑士精神或反骑士精神的事情,首先是它可以极方便地作为一种文学手法来推动、变更或者指引他的故事;其次,它还可以绝非不方便地被看做是一种正当的态度,一个目的,一阵怒气,这在他那个药表示虔诚的、功利主义的、危险的时代,一个作家最好是应该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塞万提斯实际上是沾了其实小说的光,让他成了一个卫道者也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纳博科夫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运用的骑士精神主线的文学手法,最后的出的结论是“骑士主线——本书结构的柔韧的骨架——贯穿了整部作品”。除此之外他还总结了其他九种结构手法,这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学原理,而相当于一定意义上的创作学,毕竟我们不能忽视纳氏本人丰富的创作经验,他的看法与那些纯理论家肯定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而正是这一点才使得他更加能够吸引人。剩下的九种结构手法分别是:古歌谣、谚语、双关语、剧本式的对话、对大自然俗套的诗意描写、虚构的历史学家、中篇小说、阿卡狄亚主线(即田园牧歌式世外桃源)以及最后的蒙骗性主线还有残酷、滑稽而讽刺的笑话。这最后一个手法也是纳博科夫尤为关注的。蒙骗性主线纳氏主要想要表面的是与17世纪的读者不同,现代读者现在再来读堂吉诃德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部“以残酷性为题的货真价实的百科全书”,甚至纳氏还说出了语气很重的断言:“从这一角度来考察,这部书是有史以来写下的最难以容忍、最缺乏人性的书之一。而且它的残酷性是具有艺术性的。”之后纳氏历数书中残酷的情节,认为塞万提斯毫无怜悯之心地编造这些现代人看来缺乏人性的情节只为了庸俗地博人一笑,实在伤害了人道主义精神。但在17世纪的西班牙有没有人道主义这一说呢?对于公爵以及公爵夫人这两个恶魔的戏弄的情节,纳氏更是声讨了好几千字。不过这也正说明了堂吉诃德的价值,因为它能帮助人们确立自己的价值观,这难道不是一部伟大作品该具有的品质吗?
纳博科夫的讲稿在介绍完十种结构之后基本就结束了,最后一讲的胜利与失败总结了四十次堂吉诃德的战斗情形和结果,这是一个有趣的总结与统计,可为后人所用。
最后我们应该记住纳博科夫的结语:“他(堂吉诃德)的纹章是怜悯,他的口号是美。他代表了一切的温和、可怜、纯洁、无私,以及豪侠。这诙谐的模仿已经变成杰出的典范。”这不得不说是极高的评价了。《堂吉诃德》为小说及文学带来的或许更多。
纳博科夫的这部讲稿在读完之后可以总结为这样两个印象:
作为一个作家,纳博科夫关注的更多是小说从叙述手法、小说情节结构等等,类似于新批评的观察角度。但这也令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之前再课本里的陈词滥调告诉我们塞万提斯是看不惯西班牙骑士小说风行败坏社会风气,才一怒之下写出了堂吉诃德第一部,而实际上塞万提斯并没有历来主流声音说的那样,如此关心社会现实,而且在塞万提斯创作的时期即1605年实际上骑士小说的影响正在每况愈下,对于这样的现实,实在没有必要花上如此长的篇幅来抨击。而更值得主义的是纳博科夫在这部讲稿中证明了其实塞万提斯这部作品中存在的其中骑士精神品质的主线,堂吉诃德随处可见对骑士精神的书籍典故的场景及手法的诙谐模仿。纳博科夫还说:“由于塞万提斯从性格上来说是一个善于说故事的人,是一个魔术师,而不是一个说教家,因此,他决不是社会邪恶的激烈的敌对者”。这也就是为什么纳博科夫认为那些说塞万提斯正气凛然地与那些骑士小说作对是如何得荒诞可笑。纳博科夫还说:“尽管塞万提斯表面上大肆炫耀自己确实非常关注这些问题,但是,唯一让他感兴趣的关于骑士精神或反骑士精神的事情,首先是它可以极方便地作为一种文学手法来推动、变更或者指引他的故事;其次,它还可以绝非不方便地被看做是一种正当的态度,一个目的,一阵怒气,这在他那个药表示虔诚的、功利主义的、危险的时代,一个作家最好是应该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塞万提斯实际上是沾了其实小说的光,让他成了一个卫道者也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纳博科夫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运用的骑士精神主线的文学手法,最后的出的结论是“骑士主线——本书结构的柔韧的骨架——贯穿了整部作品”。除此之外他还总结了其他九种结构手法,这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学原理,而相当于一定意义上的创作学,毕竟我们不能忽视纳氏本人丰富的创作经验,他的看法与那些纯理论家肯定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而正是这一点才使得他更加能够吸引人。剩下的九种结构手法分别是:古歌谣、谚语、双关语、剧本式的对话、对大自然俗套的诗意描写、虚构的历史学家、中篇小说、阿卡狄亚主线(即田园牧歌式世外桃源)以及最后的蒙骗性主线还有残酷、滑稽而讽刺的笑话。这最后一个手法也是纳博科夫尤为关注的。蒙骗性主线纳氏主要想要表面的是与17世纪的读者不同,现代读者现在再来读堂吉诃德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部“以残酷性为题的货真价实的百科全书”,甚至纳氏还说出了语气很重的断言:“从这一角度来考察,这部书是有史以来写下的最难以容忍、最缺乏人性的书之一。而且它的残酷性是具有艺术性的。”之后纳氏历数书中残酷的情节,认为塞万提斯毫无怜悯之心地编造这些现代人看来缺乏人性的情节只为了庸俗地博人一笑,实在伤害了人道主义精神。但在17世纪的西班牙有没有人道主义这一说呢?对于公爵以及公爵夫人这两个恶魔的戏弄的情节,纳氏更是声讨了好几千字。不过这也正说明了堂吉诃德的价值,因为它能帮助人们确立自己的价值观,这难道不是一部伟大作品该具有的品质吗?
纳博科夫的讲稿在介绍完十种结构之后基本就结束了,最后一讲的胜利与失败总结了四十次堂吉诃德的战斗情形和结果,这是一个有趣的总结与统计,可为后人所用。
最后我们应该记住纳博科夫的结语:“他(堂吉诃德)的纹章是怜悯,他的口号是美。他代表了一切的温和、可怜、纯洁、无私,以及豪侠。这诙谐的模仿已经变成杰出的典范。”这不得不说是极高的评价了。《堂吉诃德》为小说及文学带来的或许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