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 斩单童
《斩单童》(以下简称《斩》)在我的理解中,当推秦腔第一折子戏。从其旋律上讲,行腔紧凑,铿锵激越;从内容上说,表现的是人生第一悲壮之境——法场受祭。演员在简略地走场过后,就模拟着被固定在木桩上,有如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被缚奴隶,表演动作大大受限,所有艺术感染力的传达不得不主要依赖于长篇的唱词,其难度可想而知。加之秦腔净角声腔的独特要求,没有相当的功夫真不容易撑下来那半个多小时的震天雷鸣。
常言道:“人之将终,其言也善。” 《斩》却不然。这位单五爷在法场上不论尊卑,不分亲疏,来人必骂,有理当骂,无端也骂。列位休举程咬金来反驳,其实也不过是人家有事相托于他骂得巧妙些罢了。试想,连闺女都不愿下嫁“唐营里那些狗官”,眼前的大唐福将又算是何人?砍头之前,还要脸红脖子粗地骂上一通,实在是有失于我们传统的君子风度;不过话再说回来,既然背信弃义的事所谓的“弟兄们”能做得,难道就不许我单童骂得么?难怪乎徐茂功含羞而退,罗成闷哼不语,程咬金跪地求告,连秦琼在押粮路上也不定要耳根子发烧呢!所以,胸中不平,一吐为快,就成了这段戏最易于观众产生共鸣的簧片。
我把自己能听到的《斩》的名家版本尽量都听了几遍:早年的张健民,当红的张小亮,甘肃的张兰秦,还有京剧同质异名的《锁五龙》,是裘盛戎的音配像精品,觉得张小亮算是继承,张健民最好,张兰秦且定义作“改良版”,二花架子大花唱法,好象把书法改成铅印,人省了气力了,字也好辨识了,就是原有的味道不够浓了;京剧的铜锤花脸颇负盛名,但在表现人物情绪的极度高昂上,未免偏于闲适,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该剧浓厚的悲剧氛围,似乎能让人联想到周作人被迫叉腰骂街时的窘态。
当然如果把秦腔的经典名段给看成通俗的骂仗,那就纯属在下的混帐了。由于戏曲的高度程式化,《斩》全段在板式结构上较为单一,甚至说是单调,其结果自然是有得有失——处理巧妙可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集中突出,反之则易流于枯燥呆板。我们应该从主演与几位配角的五轮互动中,能够体味出单童对待每个人的细微变化。
先看与李世民。实事求是的说,两位当事人之间并无直接的仇冤,只是因政治立场的不同,为求表明自己的不屈不挠而已。身为败军之将,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得刻意逞强,故而不着边际地一气乱骂,乃是一个目的:“求您别装了成吗?”见了尉迟恭,情形稍有不同。想必五爷嘴上骂着,腿肚子说不准还有点抽筋儿 ——技不如人呀!细听他在叫骂中,也是骂中有夸,夸中带骂,既有忿忿不平之意,亦有沮丧无奈之情,最后终于抓着了对方“一臣二主真禽兽”的软肋,才免脱了更多的尴尬。
如果说单对骂退前面两个人一时还难得要领的话,那么对于后面上场的瓦岗战友就完全地应付自如了,只消一句“想当年一个一个受过某的恩和爱,到今背信该不该”,足使“众国公”哑口无言。势利的酸儒徐茂功在单雄信面前给毫不留情地打出了原形:口是心非、胆小懦弱、见利忘义、自命不凡……当然“生世来不道人短”的单在公开审判徐先生时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徐三哥端杯酒把某祭奠,好一似万把刀来剜我心;忍着泪压着气把兄呼唤,徐三哥呃,你近前来弟有话细对你言。”这四句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他亲眼看见好友背叛自己时的心理矛盾过程。此处本人最为偏爱,并窃以为是《斩》之精髓所在,却不知为什么很少听到戏迷学唱。接下来的唱段中即分为忆旧、揭露、控诉、诅咒和质问五个层次,随着人物情感的宣泄,步步推进,将伪君子的华美外衣片片击碎。
等到罗成上来,单童更是倚大卖大,一顿臭骂。对于这种都懒得伪装的无义小人,在制其不得的情况下,痛骂就是最好的回敬!罗氏平生以一杆银枪自负,但也并非天下无敌,对此,单雄信甚为鄙夷。从上面对徐的陈词中我们意外的发现,他的鄙夷竟升华到了怜惜的程度——“小奴才年纪幼未经大战。他不该在山上口卖浪言。”在他眼里,罗成这黄口孺子恐怕连做他的儿女都有点不大够格,看人家单金莲尚且“年纪小倒也灵便”,还懂得“出门人谁无有七灾八难,无七灾和八难赛过神仙。”
程咬金不愧为“混世魔王”,他经过观察分析,决计跪而进酒,变被动为主动,终于软化了硬汉子的心肠。“我一见七弟跪桩前,不由得单雄信一阵心酸;程七弟你莫跪快快起站,近前来兄有话细对你言。唐营里众国公被兄骂遍,细思想咱弟兄无仇无冤;念结拜兄嘱托大事一件,程七弟耐着烦细听心间。”且听他所托何人:一、结发妻子;二、膝下爱女;三、一个良心未泯的朋友。这才是豪情万丈、儿女情长的真正英雄!就是这样一位勇武刚正、情深意重的七尺男子,却要在风华之年命丧黄泉,如何不令天下的“豪杰泪下来”!
“单雄信饮罢三杯宴,我这里抬头四下观;唐营里国公个个在,怎不见秦二哥今在哪边?”将去之时他尚惦记着赛专诸似孟尝的秦叔宝。当程咬金告知原因后,他终于对拈香结拜的“弟兄”温情彻底绝望,一丝牵念化作满腔怨愤——“我今日挨了时朋友不见,一个个倒作了袖手旁观!”他不敢相信人情的冷漠,他无法承受现实的残酷,于是死亡就成了离他最近的一个选择——“叫敬德你把爷送上西天!”
单雄信倒在了木桩下面。在敬德给他的两次生存机会中一言不发,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生命的彼岸。他一生的事业在被敌人的铁鞭打下马后便告灰飞烟灭,一世的豪情也在法场祭奠中消溶瓦解。极目中原,此时当是一片寥落,五爷若会风雅,兴许临死前要吟出“落日青山远,浮云白昼昏。衣冠一时盛,肝胆几人存”一样的诗句来,可惜他是个粗爽汉子,最多是象征性的默念两遍“单童一死心还在,二十年报仇某再来。”
秦腔的沉郁苍劲之声,非常适合演绎各种悲剧正剧,仅从剧目上看,光是带“斩”字的就为数不少,如《斩黄袍》、《斩李广》、《斩姚期》、《辕门斩子》、《斩秦英》、《斩颜良》等等。不过说实在的,现在艺术市场上悲剧的运气并不太好,与之相关的人们还是较易接受悲中有喜或乐极生悲一类,就象医学上的保守治疗取代手术操作一样,企望以量的累加达到质的深刻。《斩单童》之所以例外的常唱不衰,我揣测或许是由于他彻底突破了惯常的“温良恭俭让”的道德模式,在其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以一种简单易操作、直觉效应广的方式,酣畅淋漓地披露了“唐营狗官”们的丑恶行径,在某种层面上满足了受众求真求善的审美需求。因而,任你戏前如何的怨气冲天,看完《斩单》后无不悦色和颜,艺术对人类心理的调节平衡,由此即得到了实现。
(先来个长的,但不是好的,恳请批评,谁让他姓秦呢:)
[
秦腔慷慨悲壮之风,尽显此剧,无怪乎百年传唱,经久不衰,堪为经典!
表现忠臣义士的豪侠之气乃秦腔之所长,梅伯、荆轲、左光斗、周仁、伍子胥诸人,慷慨悲歌,虎啸龙吟,其气势宏昊,如长虹冲霄,闻其歌唱,令人肃然起敬,热耳酸心,荡气而回肠矣!
《斩单童》惟独秦腔如斯叫法,京腔称《锁五龙》,亦曰《马踏五营》。单童此人,《说唐》中名单通,字雄信,隋唐18条好汉中排于最后一位,本事不大,智谋不济,然受人尊重者便是其豪侠之气,疾恶如仇,扶微济弱,打抱不平,生就一副灵官相,让为恶者惧,为善者喜,然而命运不济,最后竟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为“义”一生,没料到最后竟是这些口口声声对自己“义气”的“兄弟”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如何不气,气了就骂,男儿大丈夫,光明磊落,学什么孔孟做 “伪君子”,中国的知识分子没出息,没骨气,爱耍小聪明,此虚伪就学自“孔孟”,为达目的,不择身段!阴谋缺德的事都是诸葛亮惹的祸,就是些小聪明,却自以为是,毫无雄才大略,不算什么英雄人物!
英雄就是英雄,襟怀坦荡,光明正大,这般的豪气说的容易做的难,单童就是个英雄,英雄也有别,霸王英雄,那是虎落平阳,然而虎心犹在,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千古传诵,那是一股英雄的霸气!单童的不是那霸气,而是浩气!
常言道:“人之将终,其言也善。” 《斩》却不然。这位单五爷在法场上不论尊卑,不分亲疏,来人必骂,有理当骂,无端也骂。列位休举程咬金来反驳,其实也不过是人家有事相托于他骂得巧妙些罢了。试想,连闺女都不愿下嫁“唐营里那些狗官”,眼前的大唐福将又算是何人?砍头之前,还要脸红脖子粗地骂上一通,实在是有失于我们传统的君子风度;不过话再说回来,既然背信弃义的事所谓的“弟兄们”能做得,难道就不许我单童骂得么?难怪乎徐茂功含羞而退,罗成闷哼不语,程咬金跪地求告,连秦琼在押粮路上也不定要耳根子发烧呢!所以,胸中不平,一吐为快,就成了这段戏最易于观众产生共鸣的簧片。
我把自己能听到的《斩》的名家版本尽量都听了几遍:早年的张健民,当红的张小亮,甘肃的张兰秦,还有京剧同质异名的《锁五龙》,是裘盛戎的音配像精品,觉得张小亮算是继承,张健民最好,张兰秦且定义作“改良版”,二花架子大花唱法,好象把书法改成铅印,人省了气力了,字也好辨识了,就是原有的味道不够浓了;京剧的铜锤花脸颇负盛名,但在表现人物情绪的极度高昂上,未免偏于闲适,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该剧浓厚的悲剧氛围,似乎能让人联想到周作人被迫叉腰骂街时的窘态。
当然如果把秦腔的经典名段给看成通俗的骂仗,那就纯属在下的混帐了。由于戏曲的高度程式化,《斩》全段在板式结构上较为单一,甚至说是单调,其结果自然是有得有失——处理巧妙可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集中突出,反之则易流于枯燥呆板。我们应该从主演与几位配角的五轮互动中,能够体味出单童对待每个人的细微变化。
先看与李世民。实事求是的说,两位当事人之间并无直接的仇冤,只是因政治立场的不同,为求表明自己的不屈不挠而已。身为败军之将,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得刻意逞强,故而不着边际地一气乱骂,乃是一个目的:“求您别装了成吗?”见了尉迟恭,情形稍有不同。想必五爷嘴上骂着,腿肚子说不准还有点抽筋儿 ——技不如人呀!细听他在叫骂中,也是骂中有夸,夸中带骂,既有忿忿不平之意,亦有沮丧无奈之情,最后终于抓着了对方“一臣二主真禽兽”的软肋,才免脱了更多的尴尬。
如果说单对骂退前面两个人一时还难得要领的话,那么对于后面上场的瓦岗战友就完全地应付自如了,只消一句“想当年一个一个受过某的恩和爱,到今背信该不该”,足使“众国公”哑口无言。势利的酸儒徐茂功在单雄信面前给毫不留情地打出了原形:口是心非、胆小懦弱、见利忘义、自命不凡……当然“生世来不道人短”的单在公开审判徐先生时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徐三哥端杯酒把某祭奠,好一似万把刀来剜我心;忍着泪压着气把兄呼唤,徐三哥呃,你近前来弟有话细对你言。”这四句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他亲眼看见好友背叛自己时的心理矛盾过程。此处本人最为偏爱,并窃以为是《斩》之精髓所在,却不知为什么很少听到戏迷学唱。接下来的唱段中即分为忆旧、揭露、控诉、诅咒和质问五个层次,随着人物情感的宣泄,步步推进,将伪君子的华美外衣片片击碎。
等到罗成上来,单童更是倚大卖大,一顿臭骂。对于这种都懒得伪装的无义小人,在制其不得的情况下,痛骂就是最好的回敬!罗氏平生以一杆银枪自负,但也并非天下无敌,对此,单雄信甚为鄙夷。从上面对徐的陈词中我们意外的发现,他的鄙夷竟升华到了怜惜的程度——“小奴才年纪幼未经大战。他不该在山上口卖浪言。”在他眼里,罗成这黄口孺子恐怕连做他的儿女都有点不大够格,看人家单金莲尚且“年纪小倒也灵便”,还懂得“出门人谁无有七灾八难,无七灾和八难赛过神仙。”
程咬金不愧为“混世魔王”,他经过观察分析,决计跪而进酒,变被动为主动,终于软化了硬汉子的心肠。“我一见七弟跪桩前,不由得单雄信一阵心酸;程七弟你莫跪快快起站,近前来兄有话细对你言。唐营里众国公被兄骂遍,细思想咱弟兄无仇无冤;念结拜兄嘱托大事一件,程七弟耐着烦细听心间。”且听他所托何人:一、结发妻子;二、膝下爱女;三、一个良心未泯的朋友。这才是豪情万丈、儿女情长的真正英雄!就是这样一位勇武刚正、情深意重的七尺男子,却要在风华之年命丧黄泉,如何不令天下的“豪杰泪下来”!
“单雄信饮罢三杯宴,我这里抬头四下观;唐营里国公个个在,怎不见秦二哥今在哪边?”将去之时他尚惦记着赛专诸似孟尝的秦叔宝。当程咬金告知原因后,他终于对拈香结拜的“弟兄”温情彻底绝望,一丝牵念化作满腔怨愤——“我今日挨了时朋友不见,一个个倒作了袖手旁观!”他不敢相信人情的冷漠,他无法承受现实的残酷,于是死亡就成了离他最近的一个选择——“叫敬德你把爷送上西天!”
单雄信倒在了木桩下面。在敬德给他的两次生存机会中一言不发,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生命的彼岸。他一生的事业在被敌人的铁鞭打下马后便告灰飞烟灭,一世的豪情也在法场祭奠中消溶瓦解。极目中原,此时当是一片寥落,五爷若会风雅,兴许临死前要吟出“落日青山远,浮云白昼昏。衣冠一时盛,肝胆几人存”一样的诗句来,可惜他是个粗爽汉子,最多是象征性的默念两遍“单童一死心还在,二十年报仇某再来。”
秦腔的沉郁苍劲之声,非常适合演绎各种悲剧正剧,仅从剧目上看,光是带“斩”字的就为数不少,如《斩黄袍》、《斩李广》、《斩姚期》、《辕门斩子》、《斩秦英》、《斩颜良》等等。不过说实在的,现在艺术市场上悲剧的运气并不太好,与之相关的人们还是较易接受悲中有喜或乐极生悲一类,就象医学上的保守治疗取代手术操作一样,企望以量的累加达到质的深刻。《斩单童》之所以例外的常唱不衰,我揣测或许是由于他彻底突破了惯常的“温良恭俭让”的道德模式,在其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以一种简单易操作、直觉效应广的方式,酣畅淋漓地披露了“唐营狗官”们的丑恶行径,在某种层面上满足了受众求真求善的审美需求。因而,任你戏前如何的怨气冲天,看完《斩单》后无不悦色和颜,艺术对人类心理的调节平衡,由此即得到了实现。
(先来个长的,但不是好的,恳请批评,谁让他姓秦呢:)
[
秦腔慷慨悲壮之风,尽显此剧,无怪乎百年传唱,经久不衰,堪为经典!
表现忠臣义士的豪侠之气乃秦腔之所长,梅伯、荆轲、左光斗、周仁、伍子胥诸人,慷慨悲歌,虎啸龙吟,其气势宏昊,如长虹冲霄,闻其歌唱,令人肃然起敬,热耳酸心,荡气而回肠矣!
《斩单童》惟独秦腔如斯叫法,京腔称《锁五龙》,亦曰《马踏五营》。单童此人,《说唐》中名单通,字雄信,隋唐18条好汉中排于最后一位,本事不大,智谋不济,然受人尊重者便是其豪侠之气,疾恶如仇,扶微济弱,打抱不平,生就一副灵官相,让为恶者惧,为善者喜,然而命运不济,最后竟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为“义”一生,没料到最后竟是这些口口声声对自己“义气”的“兄弟”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如何不气,气了就骂,男儿大丈夫,光明磊落,学什么孔孟做 “伪君子”,中国的知识分子没出息,没骨气,爱耍小聪明,此虚伪就学自“孔孟”,为达目的,不择身段!阴谋缺德的事都是诸葛亮惹的祸,就是些小聪明,却自以为是,毫无雄才大略,不算什么英雄人物!
英雄就是英雄,襟怀坦荡,光明正大,这般的豪气说的容易做的难,单童就是个英雄,英雄也有别,霸王英雄,那是虎落平阳,然而虎心犹在,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千古传诵,那是一股英雄的霸气!单童的不是那霸气,而是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