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严耀中 波罗门教与婆罗门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影响
严耀中 波罗门教与婆罗门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佛教必须研究婆罗门教
严耀中史学出身,搞僧官制度。是什么原因令佛教可在中国生根,是什么样的社会类型。三夷教没能成功。而在印度印度教却战胜了婆罗门教。
搞学术研究,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提出一个别人没有解答过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已有研究陈果,汉语佛经中的婆罗门教佛教教义
天宝九年,广州有三座婆罗门教寺院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严耀中的主要陈果。上海市社科基金。
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区别
印度缺乏史学。中国史学发达,但印度哲学发达。
中国诸子百家都是现实政治哲学。只有老子中有本体论(ontology)。
印度最早的宗教是婆罗门教。
佛陀 buddha 觉者。
佛教的优势表现在
波罗门教覆盖广,深度浅。
现在汉籍佛典中最早的是《长阿含经》。
宗教是解释人生命运生死问题的系统思想。
梵天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的婆罗门教徒。种姓制度。
佛教讲究平等,不分男女贵贱
佛教的中心理论——姻缘和合论
佛教追求的境界——涅槃,不差别境界。有差别,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斗争,有欲望,有痛苦,得不到解脱。所有苦难都源自差别的存在。
西方的自由——矛盾的一方战胜他的对立面。
出家——去掉各种欲望,与欲望断开联系。
佛教有僧团组织和戒律,婆罗门教无。
现在印度,种姓不同不通婚。
门阀:门第和阀阅的总称。
小乘佛教:追求个人的解脱;公元1世纪,龙树、马鸣创立大乘佛教理论。
世界佛无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狼群社会,狼如何分食猎物?按等级
史学的最高境界——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
人类社会现有等级,后有私有财产。
婆罗门教重视祭祀。
宗教心理学——通过仪轨、仪式,在这种暗示下,人升华到一定的境界。佛教中的密教即是像祭祀方向靠拢。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53次提高,一次次地消除差别,欲望泯灭。
中国接受佛教的原因:佛教能加强人的道德约束力。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
摩尼教:又称明教,是祆教的一枝。
一个宗教从一个地域传到另一地域的标志是什么?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
阿訇:伊斯兰宗教领袖。
严耀中已做的工作和探索的方向:
证据1:《唐大和尚东正传》唐天宝九年,……
证据2:《法显传》
证据3:《全唐诗》《送婆罗门归本国》刘言史。
证据4: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手下有婆罗门教徒。
波罗门教证据少,很难形成系统。
解决问题的两个方向:
1:古籍大海捞针
2:印度、西域、如库车石窟。
3:通过图像的演变来寻找。如,千手千眼观音。
张光直先生,图像的阐释学。
巫鸿《武梁祠》,我们不一定同意他的结论,但可以学习他的方法。
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佛教必须研究婆罗门教
严耀中史学出身,搞僧官制度。是什么原因令佛教可在中国生根,是什么样的社会类型。三夷教没能成功。而在印度印度教却战胜了婆罗门教。
搞学术研究,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提出一个别人没有解答过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已有研究陈果,汉语佛经中的婆罗门教佛教教义
天宝九年,广州有三座婆罗门教寺院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严耀中的主要陈果。上海市社科基金。
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区别
印度缺乏史学。中国史学发达,但印度哲学发达。
中国诸子百家都是现实政治哲学。只有老子中有本体论(ontology)。
印度最早的宗教是婆罗门教。
佛陀 buddha 觉者。
佛教的优势表现在
波罗门教覆盖广,深度浅。
现在汉籍佛典中最早的是《长阿含经》。
宗教是解释人生命运生死问题的系统思想。
梵天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的婆罗门教徒。种姓制度。
佛教讲究平等,不分男女贵贱
佛教的中心理论——姻缘和合论
佛教追求的境界——涅槃,不差别境界。有差别,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斗争,有欲望,有痛苦,得不到解脱。所有苦难都源自差别的存在。
西方的自由——矛盾的一方战胜他的对立面。
出家——去掉各种欲望,与欲望断开联系。
佛教有僧团组织和戒律,婆罗门教无。
现在印度,种姓不同不通婚。
门阀:门第和阀阅的总称。
小乘佛教:追求个人的解脱;公元1世纪,龙树、马鸣创立大乘佛教理论。
世界佛无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狼群社会,狼如何分食猎物?按等级
史学的最高境界——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
人类社会现有等级,后有私有财产。
婆罗门教重视祭祀。
宗教心理学——通过仪轨、仪式,在这种暗示下,人升华到一定的境界。佛教中的密教即是像祭祀方向靠拢。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53次提高,一次次地消除差别,欲望泯灭。
中国接受佛教的原因:佛教能加强人的道德约束力。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
摩尼教:又称明教,是祆教的一枝。
一个宗教从一个地域传到另一地域的标志是什么?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
阿訇:伊斯兰宗教领袖。
严耀中已做的工作和探索的方向:
证据1:《唐大和尚东正传》唐天宝九年,……
证据2:《法显传》
证据3:《全唐诗》《送婆罗门归本国》刘言史。
证据4: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手下有婆罗门教徒。
波罗门教证据少,很难形成系统。
解决问题的两个方向:
1:古籍大海捞针
2:印度、西域、如库车石窟。
3:通过图像的演变来寻找。如,千手千眼观音。
张光直先生,图像的阐释学。
巫鸿《武梁祠》,我们不一定同意他的结论,但可以学习他的方法。
-
viol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13 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