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上次和秃鹰当面说话,是傍晚在复旦门口,秃鹰和物理学家为我送行之后。他问我上海出租车的起步价,我说不晓得。“你不是打车过来的吗?”——再次见面就是七年之后了,在华盛顿。在地铁站碰头,本打算去他家取车,去乔治城的一家印度餐馆晚饭,结果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先把地铁坐反了方向,然后又做错了线路。他讪讪地解释说,“看到西瓜太激动了”。
大一时我是二辩秃鹰是三辩,关于应该先有家庭还是先有事业,对方说:我们知道,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秃鹰立刻回应:我们也知道,每个贪污腐败的男人身后,都有一个虚荣贪婪的女人。我当场笑得直不起腰来。辩论时他总是低着脑袋,不停地挥舞右手,有时还挥舞得高出头顶,像个兀自陶醉的乐队指挥。
秃鹰是兰州人,后来搬家去了天津。他天天斜挎个雷锋包,墨绿色早就磨得发白,站在桂园食堂旁边的报刊橱窗里看报纸,手上还拎个玻璃水杯,包在深蓝色的毛线织套里。他每天尝一种冰淇淋,尝多了自己也分不清哪种是没尝过的。
刚上大学开始,秃鹰就目标明确:要成功。豹子觉得秃鹰把生活过成了苦行僧。有天在校门口宵夜,大家围攻秃鹰,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做任何事都只想着未来,现在也很重要。他坐在那,若有所思地点头,但并不真的信服。
我说,成功还不是为了生活得幸福。但你把快乐全都牺牲掉了,成功又有什么意义。豹子倒也替秃鹰解释,他要的就是成功本身,而不是成功为他来带的。比如他的英文名字叫乔治,被豹子一眼看穿,“就是因为乔治华盛顿叫‘乔治’嘛。”
那时我们经常聚会。狼永远在讲黄缎子,甚至豹子和蚂蚁都听不下去了,“狼你能不能不要再讲了,好歹有女生在场。”他们经常嘲笑外院辩论队的人聚餐时喝酸奶。搞得我每次看到吃饭喝饮料的聚会就觉得很好笑。以至于有次秃鹰向蚂蚁——风花雪月双鱼男——请教追女生的经验,蚂蚁建议他去问个相熟的女生,看女生需要什么。“我去问西瓜怎么样?”蚂蚁说,别,你还是问别人吧。
其实看上秃鹰的女生还不少。比如俄文系有个腿很短的女生到处打听他,想与之交往;还有个计算机系的牛女,热烈追求他。蚂蚁一口咬定:秃鹰标准太高了。有次秃鹰很坦诚的说,他就是喜欢美女。话虽这么说,但他前后喜欢过的女生他也不觉得是美女,比如他高中的同桌,以及大学毕业之前的一个师妹。
后来他去浙大读研,有个大一小女孩看上他了,这小女孩和男友处于远距离恋爱中。秃鹰让我给她打个电话,劝她好好跟她男友恋爱。他的逻辑是:你们都是女生,你的话她应该听——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想起爱玲写苏青,起初索稿信一上来就说:“叨在同性”,她看到总要笑。
大三之后的实验课分小组。我当时看上了美学,而秃鹰正好喜欢独自做实验,于是我俩正好一组,他做他的实验,我看我的书,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就跟他讲一讲,他顾得过来就跟我讨论,顾不过来就说“别吵”。等他写完了实验报告我就拿来抄一份。
秃鹰认为不能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学科都是无用的,没有意义的。每次实验课之后我们都会为这个问题争论一路,到头来我说:你就是个墨子。秃鹰抗议:你看不起我!“我怎么看不起你了?明明是你看不起墨子!”
秃鹰的生日是愚人节。大家觉得他很像阿甘。物理学家常说,秃鹰真是太地道、太地道的一个人了。而且,秃鹰自己也觉得自己像阿甘。
记得通讯原理的考试,老师明明说了某部分不考,考试前夜在教室里,秃鹰还在那看那个章节的书。我提醒他,老师说了不考。秃鹰坚定地说,但我自己也要学。我就无语了,你要学平时或以后啥时候学不行,干嘛非得考试前夜学?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平时不上课、考前突击的豹子比他考得还好,他又心里不爽。
毕业前夕,我们在上岛咖啡里,秃鹰批评豹子和我不该在大四上学期的考试时抄袭他人。我们抗议学院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正是考研的学期,竟有七门专业课,而大二下学期只有两门。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制度的不合理而牺牲自己的前途。但秃鹰认为如果现实如此,你们就应该等一年再考。我们高声辩论——那天上岛里的其它客人真可怜——豹子作为未来的法学家,大谈生存权包括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之类。
最后,一如既往地,谁也不能说服谁。不过当时秃鹰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理念就不帮助豹子和我。他谈论正义和崇高的时候,无论结论多么荒诞,从不会有人联想到虚伪。他就是那样一个人,看到纪念碑、堂皇的大厅、战车与荣耀时,他的神情会让你觉得他有了一种恒久的获得。
也是毕业之前,我看到一句话,非常感动,希尔伯特的博士宣誓仪式上,柏林大学的校长说:“我庄严地要求你回答,宣誓是否能使你用真诚的良心承担如下的许诺和保证:你将勇敢的去捍卫真正的科学,将其开拓,为之添彩;既不为厚禄所驱,也不为虚名所赶,只求上帝真理的神辉普照大地,发扬光大。”
引在了博上。秃鹰看到了,也很激动。我觉得他也是会激动的。那是并没有消逝的美好时代,里面有伪善、欺诈,得过且过,但也有虔诚和真挚,有纯粹的热爱和纯粹的人。
这次在华盛顿见到秃鹰,我觉得他没啥变化,可能就是没以前那么瘦了。据说成熟了很多,但也不尽然,比如兴冲冲地买了音乐会的票,却发现弄错了日期和时间,等等。他仍然没有女友,有几个潜在人选,但彼此似乎没啥兴致。周末开两个小时的车去宾州滑雪,定了套票听音乐会,喜欢的曲目回家之后刻成唱片,在车里继续听。
我难得郑重地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你会不会喜欢男人?他说不会不会,这个他还是清楚的。
他也难得郑重地,说能不能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来都只是听你说起妈妈,但从没听你说起过爸爸——天,这个疑问看来被他憋了至少十年。
临走那天一起吃早饭,站在柜台前点三明治时,我从袋子里掏薯片,几个小碎渣掉了出来,看不清掉在哪儿了。我自言自语地念叨,哦,掉了,那就算了,掉了。秃鹰笑了好一阵,“西瓜你真是一点都没变,还是这么迷迷糊糊的”——竟有八年已经过去,一个抗日战争都打完了。
说来,截止这次去华盛顿,我和秃鹰已经有三年没任何联系了,也没什么原因,大概彼此都适应了新的生活,也懒得通电话了,旧友没什么新闻,彼此的关注点也没什么交集。前些天秃鹰的生日,我琢磨着要不要不打个电话过去——刚从华盛顿回来——结果也不知是忘了还是算了。于是想起介子在推荐一篇文章时说的,“大部分朋友都会走散的。不过各有好前程,也不是坏事。”
2012.04
大一时我是二辩秃鹰是三辩,关于应该先有家庭还是先有事业,对方说:我们知道,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秃鹰立刻回应:我们也知道,每个贪污腐败的男人身后,都有一个虚荣贪婪的女人。我当场笑得直不起腰来。辩论时他总是低着脑袋,不停地挥舞右手,有时还挥舞得高出头顶,像个兀自陶醉的乐队指挥。
秃鹰是兰州人,后来搬家去了天津。他天天斜挎个雷锋包,墨绿色早就磨得发白,站在桂园食堂旁边的报刊橱窗里看报纸,手上还拎个玻璃水杯,包在深蓝色的毛线织套里。他每天尝一种冰淇淋,尝多了自己也分不清哪种是没尝过的。
刚上大学开始,秃鹰就目标明确:要成功。豹子觉得秃鹰把生活过成了苦行僧。有天在校门口宵夜,大家围攻秃鹰,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做任何事都只想着未来,现在也很重要。他坐在那,若有所思地点头,但并不真的信服。
我说,成功还不是为了生活得幸福。但你把快乐全都牺牲掉了,成功又有什么意义。豹子倒也替秃鹰解释,他要的就是成功本身,而不是成功为他来带的。比如他的英文名字叫乔治,被豹子一眼看穿,“就是因为乔治华盛顿叫‘乔治’嘛。”
那时我们经常聚会。狼永远在讲黄缎子,甚至豹子和蚂蚁都听不下去了,“狼你能不能不要再讲了,好歹有女生在场。”他们经常嘲笑外院辩论队的人聚餐时喝酸奶。搞得我每次看到吃饭喝饮料的聚会就觉得很好笑。以至于有次秃鹰向蚂蚁——风花雪月双鱼男——请教追女生的经验,蚂蚁建议他去问个相熟的女生,看女生需要什么。“我去问西瓜怎么样?”蚂蚁说,别,你还是问别人吧。
其实看上秃鹰的女生还不少。比如俄文系有个腿很短的女生到处打听他,想与之交往;还有个计算机系的牛女,热烈追求他。蚂蚁一口咬定:秃鹰标准太高了。有次秃鹰很坦诚的说,他就是喜欢美女。话虽这么说,但他前后喜欢过的女生他也不觉得是美女,比如他高中的同桌,以及大学毕业之前的一个师妹。
后来他去浙大读研,有个大一小女孩看上他了,这小女孩和男友处于远距离恋爱中。秃鹰让我给她打个电话,劝她好好跟她男友恋爱。他的逻辑是:你们都是女生,你的话她应该听——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想起爱玲写苏青,起初索稿信一上来就说:“叨在同性”,她看到总要笑。
大三之后的实验课分小组。我当时看上了美学,而秃鹰正好喜欢独自做实验,于是我俩正好一组,他做他的实验,我看我的书,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就跟他讲一讲,他顾得过来就跟我讨论,顾不过来就说“别吵”。等他写完了实验报告我就拿来抄一份。
秃鹰认为不能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学科都是无用的,没有意义的。每次实验课之后我们都会为这个问题争论一路,到头来我说:你就是个墨子。秃鹰抗议:你看不起我!“我怎么看不起你了?明明是你看不起墨子!”
秃鹰的生日是愚人节。大家觉得他很像阿甘。物理学家常说,秃鹰真是太地道、太地道的一个人了。而且,秃鹰自己也觉得自己像阿甘。
记得通讯原理的考试,老师明明说了某部分不考,考试前夜在教室里,秃鹰还在那看那个章节的书。我提醒他,老师说了不考。秃鹰坚定地说,但我自己也要学。我就无语了,你要学平时或以后啥时候学不行,干嘛非得考试前夜学?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平时不上课、考前突击的豹子比他考得还好,他又心里不爽。
毕业前夕,我们在上岛咖啡里,秃鹰批评豹子和我不该在大四上学期的考试时抄袭他人。我们抗议学院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正是考研的学期,竟有七门专业课,而大二下学期只有两门。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制度的不合理而牺牲自己的前途。但秃鹰认为如果现实如此,你们就应该等一年再考。我们高声辩论——那天上岛里的其它客人真可怜——豹子作为未来的法学家,大谈生存权包括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之类。
最后,一如既往地,谁也不能说服谁。不过当时秃鹰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理念就不帮助豹子和我。他谈论正义和崇高的时候,无论结论多么荒诞,从不会有人联想到虚伪。他就是那样一个人,看到纪念碑、堂皇的大厅、战车与荣耀时,他的神情会让你觉得他有了一种恒久的获得。
也是毕业之前,我看到一句话,非常感动,希尔伯特的博士宣誓仪式上,柏林大学的校长说:“我庄严地要求你回答,宣誓是否能使你用真诚的良心承担如下的许诺和保证:你将勇敢的去捍卫真正的科学,将其开拓,为之添彩;既不为厚禄所驱,也不为虚名所赶,只求上帝真理的神辉普照大地,发扬光大。”
引在了博上。秃鹰看到了,也很激动。我觉得他也是会激动的。那是并没有消逝的美好时代,里面有伪善、欺诈,得过且过,但也有虔诚和真挚,有纯粹的热爱和纯粹的人。
这次在华盛顿见到秃鹰,我觉得他没啥变化,可能就是没以前那么瘦了。据说成熟了很多,但也不尽然,比如兴冲冲地买了音乐会的票,却发现弄错了日期和时间,等等。他仍然没有女友,有几个潜在人选,但彼此似乎没啥兴致。周末开两个小时的车去宾州滑雪,定了套票听音乐会,喜欢的曲目回家之后刻成唱片,在车里继续听。
我难得郑重地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你会不会喜欢男人?他说不会不会,这个他还是清楚的。
他也难得郑重地,说能不能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来都只是听你说起妈妈,但从没听你说起过爸爸——天,这个疑问看来被他憋了至少十年。
临走那天一起吃早饭,站在柜台前点三明治时,我从袋子里掏薯片,几个小碎渣掉了出来,看不清掉在哪儿了。我自言自语地念叨,哦,掉了,那就算了,掉了。秃鹰笑了好一阵,“西瓜你真是一点都没变,还是这么迷迷糊糊的”——竟有八年已经过去,一个抗日战争都打完了。
说来,截止这次去华盛顿,我和秃鹰已经有三年没任何联系了,也没什么原因,大概彼此都适应了新的生活,也懒得通电话了,旧友没什么新闻,彼此的关注点也没什么交集。前些天秃鹰的生日,我琢磨着要不要不打个电话过去——刚从华盛顿回来——结果也不知是忘了还是算了。于是想起介子在推荐一篇文章时说的,“大部分朋友都会走散的。不过各有好前程,也不是坏事。”
2012.04
-
朱阿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25 13: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