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普读书笔记
对人类来说,“差异”的颂歌(1),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听起来总是那么心旌摇醉:我们是“人”,我们知道自己,我们是万物之灵,我们还有上帝。但是,“相似”的魔咒却也如影随行:我们的所有器官都可在黑猩猩身上找到对应,我们与黑猩猩的基因型差异只有1.23%;我们身体里的每个基因都可以在小鼠的身体里找到对应,我们与河豚鱼的超过3/4的基因序列都非常相似(2)。
“相似是差异的影子,差异是相似的影子”(3),我们无需抱着辩证法舒适的枕头---那只会让科学打盹---睡眼惺松地呓语“相似”与“差异”的对立统一。科学自会有科学的见解,如果有人说这些见解符合辩证规律,那么这句话的意义仅在于这样一个未加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科学是辩证的。在此,我们不去定义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辩证法,也不去追问科学如何可能,辩证法如何可能。但我们确实“知道”科学是如此这般地展开工作的,有这点就够了。同时,我们不能保证每个科学工作者在“知道”科学如此这般地展开工作的基础上,能都“明白”并且“无误”地表达出科学的真缔。
差异与相似
生物学上的差异与相似,乍看起来非常明显,如从形态上看,人跟鱼有着明显的不同,人有四肢而鱼只有鳍和尾。老鼠有了四肢,跟鱼相比,它与人类的相似性比鱼进了一步,但四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老鼠不能直立行走。黑猩猩与人类在相似性上则更进了一步,它走路的姿态更象人类,手的活动也类似人类。但我们还是“觉得”它们跟人类有巨大的差别。从其他方面来看,如行为、语言、心智、生活环境,我们直观感觉到的大都是差异性而非相似性。确实,在达尔文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强调的是自己与其他生物的差异性而非相似性。“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自动机”,“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一种政治动物;笛卡尔则说:我们是唯一能推理的造物;马克思说:只有我们能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但是,“现在,只有那种对这些概念的极端狭隘的定义,才会把古道尔的黑猩猩排除在外”(4)。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间的相似性越来越多地被发现,达尔文和华莱士告诉我们人和猴子是同源的。达尔文还在他的《人类的由来》中进一步阐述人与动物心智上的差异只是一种程度差别,而不是一种类型差别。珍尼.古道尔观察到“黑猩猩制作草杆来取食蚂蚁,或碾碎叶子的海绵组织以之取得可饮用的水”因此,路易。利基---珍尼的精神导师---“欣喜若狂地打电报给她说:‘现在我们必须重新界定工具,重新界定人,或者接受黑猩猩为人。’”(5)
(1) 法 雅卡尔《差异的颂歌》
(2) 美 沃森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P617
(3)(4)(5) 美 马特.里德利《先天后天》P1、P9、P9
让我们来看些数字:
人与黑猩猩之间的DNA序列差异为1.23%
人与人之间的的DNA序列差异小于千分之一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DNA序列差异几乎为0
这里比较的基础是DNA序列,这个序列是由大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碱基对是由A、T、G、C四种碱基按照A对T、G对C的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以及AT、GC的严格配对,保证了复制的基础。基因就是DNA序列里的某一个片段。根基最新基因组测序列结果,大概有2.5-3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比原先估计的10万个相差很多(6)。另外,要强调的是,这2.5-3万个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不到1.5%,其中还有大量的所谓垃圾基因和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基因。从这里,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思考:
1、如果我们单从数字上来界定差异的大小并判定一个物种和另一个物种、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一个个体和另一个个体的差异性或相似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说1.23%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也可以说这个数字是很小的差异,因为,假如从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对生物性状和行为的影响的角度来说,这个差异是很大的,而从百分比来看,这个差异似乎又“算”是小的了。在这里,我们断定差异的大小是遵循这样一个逻辑的:每个命题的前件和后件的的联系是必然的且是唯一的,这个逻辑显然是偏狭的,因为,在我们还没有对生物的整体有个全面的认识之前,我们不能确定一种结构和一种行为的必然的因果性和唯一的解释性。因此,我们不能单从数字上说这个差异是大的,因此它们之间有“本质的”不同;或,这个差异是小的,它们是相似的,没有“本质的”不同。在生物学上乃至整个具体的科学学科,对这种“本质”的追问,都是没有结果的,因此,也就没有意义。对“本质”的追问需到形而上学领域去探究,形而上学是绝对的,它也是统领一切的,包括一切唯物和唯心。但对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追问则是悖论性质的。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是对科学思考的促进,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进行科学研究,他的思维是辩证的或是“实践论”的,那么他只配做一名工程师而不是一位科学家,也许还是一名偷懒的、故步自封的、甚至陷入狂热宗教的走火如魔的工程师。
2、数字只能在它统计的对象上做很窄范围内某些事实的客观反映,我们只知道1.23%、千分之一是基于DNA序列的一个百分比,我们可以去探究它们与其它东西的关联,但目前还不能由此得出生物学上的结论:人与黑猩猩是“平等的”或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或人与黑猩猩之间、人与人之间是有“高下”的。所有这些涉及人本身及其价值观的问题,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就崩溃了,在此,我们很难区分哪些是客观的事实哪些是主观的判断,甚至会产生主观的事实和客观的判断的混乱。因此,争论陷入僵局,暂且也只能求助于信仰。
3、以上两点的说法并不会让我们灰心丧气。从预期的10万基因到检测到的2.5-3万,以及只占基因组不到1.5%蛋白质编码基因预示了生物学探索领域广阔的未知空间。垃圾基因也许会变废为宝,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也有更多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发掘。调控基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调控基因中有一种叫模式决定基因的,这种基因的活性的改变会影响了进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说它是一种控制基因重新组合及配置的基因。这在实验上已经得到证实,如,如通过改变果蝇的Pax6基因,可以使果蝇的腿上长出眼睛;控制Antp,可以使果蝇的触角变成腿;控制Ubx,可以使果蝇多长出一对翅膀.这些基因,按现在的推测,在动物中大约有100个左右.(7)这些基因的微小差异(通常容易误解为相似性)导致的是表现型的巨大差异.大有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4、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基因的组合配置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的进化不是因为专门的基因出现的观点正变得越来越明晰。动物的进化依赖于对同一组基因按照不同的方式来配置这一观点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同”(8)。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如果对计算机编程及其程序在机器中的执行过程有点了解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基因的整个面貌越来越接近电脑的程序。我们可以作一个粗略的对比:电脑程序的机器码对应于DAN碱基对序列,指令代码对应于基因,调度程序或“时间表”程序对应调控基因,中短程序、子程序、调用。。。。等等等等,何其相似!我们再考察一下编译汇编反汇编等概念与基因的测序发现(缺少对基因测序的专业了接,因此,很有可能理解错误)。机器码是0111000101001001。。。。。,汇编指令代码一般用十六进制表示,0AH、23H
。。。等,有单字节(BYTE)指令,有双字节指令还有多字节指令,每个字节有八位(BIT,所谓八位机)。在没有源程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EPROM中读出机器码把它反汇编成可读性较强的汇编语言(以前经常干这种事,仿造产品 :)),以便破译源程序。反汇编是严格按照程序格式和指令集中指令的代码来工作的。如上所说,字节的位数是固定的,每个指令的代码也是规定好的。在这样的规则下,破译是相对简单的。相对与基因的破译,由于基因的片段(类似指令字节?)可能不是固定长度的,而且并没有提供一个指令集以供参考,所以,基因的破译基本上是等同于天书。但我们目前基因组测序工程又是怎么进行的呢?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还请专业人士指点。个人理解,这种测序,也是在一定规则下和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基因组工程测序的完成并不表示我们已经了解了整个人体的基因结构。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引出这样一个话题:假果某一天基因分子生物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的理论表明,人其实就是一台电脑。我们是该悲伤还是欢喜呢?或许我们根本不在意这些!
今天就到这,还有一些问题,下次在写了:
相似
基因型<---->基因型
差异
|
相似|差异 ----复杂的,未知的,断裂的链条,缺失的一环?
|
|
相似
表现型<---->表现型
差异
关于两本书的比喻:<人类><猩猩>---隐含了人的理解---缺失了一环;
电脑控制的机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没有缺少的环节,更简单的是钟的运作;
基因---意识:缺失的不是一环!
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一词的错误在于因果的推理.功能主义认为:意识不是由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而是一部复杂机器的功能表现.
.....
(6)美 沃森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P639
(7)美 沃森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P622-626、P643
(8)美 沃森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P643
范美忠:“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
-------------从范的救人的先后次序来看,符合自私基因的利他行为解释,虽然范与母亲和女儿之间的亲缘指数相等,但对延续自己的基因来看,应选择先救女儿.
范美忠“我们今天认为包括托梦、算命和风水等是迷信,是因为我们用了现代科学实证主义和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科学和理性有很了不起的地方,但它有它的局限,比如我生命的意义虚无科学理性能解决吗?亲人朋友丧失之痛科学和理性能安慰吗?科学和理性能保证我们幸福吗?因此,很多问题和领域是科学和理性所无法认识或无法解决的,因此不能太过因科学和理性而自负,对宇宙间的神秘力量要保持敬畏……”
--------------------------------------------
这段话涉及到了人性的非科学性。我上面提到的自私基因的利他行为对范的行为的解释不能作为科学对人性的解释。社会生物学也只不过是企图对人的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做一个谨慎的尝试性的探索。任何将它的解释附会到道德伦理领域都是充满危险、容易让人唾弃的。
从这段话看,范忠美显然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科学根本无法很好地解释它。人性的形成显然有另一种力量的驱使。但是,范忠美似乎并没有去关注人性具有的高尚性的一面,而更多地是从本能出发来为他的行为辩解。说到高尚,自然又有正反方的激烈辩论,但是,在道德领域,绝对的善的概念是必须的。关键是这个“绝对的”也有相对性。这会有矛盾吗?没有,如果,我们理解了无穷也有大小的话(康托的超穷概念,无穷的“势”的大小,阿列夫0、阿列夫1、阿列夫2),那么,“绝对”的相对性也就顺理成章了,绝对也可以量化,也有“大小”。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摒弃辩证法和稀泥似的臆想了。如此,我们既可以拥有形而上学的绝对而不会有矛盾,同时,又可以不断地以此绝对为标准推进道德臻于至善。这样,似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可以统一起来了,而且,明显地,可以看出,柏拉图是一统了亚里士多德的。施特劳斯与伯林也可以这样统一起来。。。。。。
很多人认为消极自由是拒斥道德律令的,认同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绝对二分.在伯林那里也是如此吗?施特劳斯又如何?前者强调“用”,是显学?后者强调"体",是“密”学?
在这里,我们会联想到熟悉的唯理论对道德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鄙视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嘲讽。范美忠事件争辩的各方也大致可以归为这两类(当然,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其它观点)。范有很多自由派(消极自由)人士的言论。但从范的一个贴里开列的书单中可以看出,范又对哲学中的浪漫主义是情有独忠的,浪漫主义是对哲学传统的一个反动,我并不认为它是哲学的主流,它更接近于东方学说,而且浪漫主义与自由的距离似乎比较远。这反映出范身上的诸多矛盾和人性的盲点。
个人认为浪漫主义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让人们看到理性之外有一个我们未知的神秘世界,它同理性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世界中起着作用。这是被理性蒙蔽了的一环,但是,诗有效吗?“除蔽”有效吗?“领会”有效吗?“悟”有效吗?似乎都没效果,这一环就好象不存在一样,那缺失(可以找回联结上)又如何呢?
...........|-----------科学体系--------------|
未知?。。基因------>个体------>族群---------->种群。。。宇宙未知
...........|................................|
...........|................................|
...........|.....逐渐显现利他隐匿自私..........|
悖论。。 绝对------------------------------->绝对。。。悖论
........自私<-------------------------------利他
...........|.....逐渐显现自私隐匿利他 .........|
...........| ...............................|
--------------------------------------------------------
...........|................................|
...........|.............道德标准............|
...........|......|<-------|<-------|<------|<------|
...........V......V........V .......V.......|..?...|
.....本体"恶"--->恶行---->恶行---->恶行---->善。。善本体
..................|........|........|.......|.......|
..................|....... |....... |.......|.......|
..................|........|....... |.....观念......|
.................善行<----善行<----善行<-------------|
以上为一科学和非科学综合体系。善本体到善为一未知体系,或宗教或国学或其它以上之综合。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关系也可这样表达,甚至所有相对和绝对都可这样表达。科学与形而上学与宗教的一种关系?
对上面的图的解释:
基因到种群的那个图是说明自私和利他与基因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的。目前来看,基因是最基本的单位,分解到它,只能是自私的,如果还存在比基因更基本的决定动物本性的东西,那么,“绝对的自私”又会让位于它。从基因往上看,对上一层来说,下一层的牺牲行为是为了上一层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因此,是利他的,而对本层来说又是自私的。比如,个体可以为了民族利益牺牲自己,各民族又可以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民族利益,国家又可以为了全人类利息而牺牲国家利益(假设有外星人入侵略或昆虫威胁到了人类生存)。这些都显现为利他行为。但往下看,就显现为自私行为,人类抵御外星人是为了人类的自私利益,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为了本国的自私利益,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为了本民族的自私利益,。。。最终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单位---基因,它必然是个“绝对的自私”,否则,连它也大公无私地牺牲了,由它而生出的生物还有什么理由存在呢?这里说的基因要跟具体决定某一性状和行为的具体基因相区别,也就是要区别基因型和基因的表现型。另外,还要考虑一个行为并不仅仅只对应一个基因,有可能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是有模式决定基因控制的。。。总之,这里说的基因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道金斯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中也提到这点。
我们可以把道德与人类的自私与利他行为结合起来考虑。相对于基因的“绝对自私性”(基因目前无法再往下细分,因此,可以认为它的自私是绝对的)是绝对的“恶”,不妨把它叫做“本体恶”或“基本恶”,从“恶”出发,是人类追求善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善行对恶行的对抗,在这个对抗中产生了道德标准,这种过程一直持续,趋向“善”,这个“善”来源于“善本体”或“基本体”。
另外,还有一个对应,就是从自私(恶)到利他(善)对应道德力量的变化,“道德力量”这个词可能不准确,我的意思是,最高的道德往往存在于个体当中,因为,从个体出发到群体社会,体现群体社会道德的公共道德往往是综合了个体的一般性道德作为标准的,而不可能包括每个人具有的最高的道德。因此,公共道德是低标准的,个人道德是高标准的。图中的“道德力量”的强弱就是指这么个意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恶”性强的,道德力量就强,这一点不难理解:对于极恶,一点点善行就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品质。当然,这是相对来说的,这个相对于“极恶”的道德的绝对值是否高就不太好确定了。图中还有个问题,就是“无道德”到“个人道德”会有个跳变,这个关系还找不到。“无道德”也许可以对应为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但我不知道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是怎样过度到人的道德产生的。
还有一个图,没有画出来,大致是这样的:
A--------------F--------B
恶...........个体......善
以A、B两点为圆心作一系列圆,以A为圆心的圆和以B为圆心的圆可以相交也可以不相交。如果把这两个系列的圆的范围定义为个人或他人或社会认定的善(由A系列圆决定)和恶(由B系列圆决定),F代表个人在这个道德圆坐标体系中的位置。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F的行为的道德性。比如,在两圆相交的情况下,F本人以及他人和社会是如何看到F的行为的;又如,两圆不相交情况下,又是如何?这个坐标系并不提供对F的道德判断,而只说明对F的行为可以有多少种可能的解读视角。就如一个三维坐标(x,y,z)决定了空间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点的几个维度,但对这个点是高还是低,是偏左还是偏右,是在前还是在后并不做判断,要判断就需要其他的条件。用这个图来看范美忠事件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视野。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全译本终于上架了,125元,卓越价93.2。
这本书可以说是社会生物学的“圣经”。作者威尔逊是社会生物学奠基人。他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令人惊讶的是,两部获奖作品都是科学著作,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两部书是《论人性》、《蚂蚁》。据说《蚂蚁》重达3公斤。期待后者翻译成中文。
下面列一个生物学方面的书籍,今后也许会逐渐写出读书笔记:
达尔文:
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
威尔逊: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论人性
大自然的猎人
生命的未来
昆虫的社会
论契合——知识的统合
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
罗伯.赖特:
性.演化.达尔文
古尔德:
熊猫的拇指--自然史沉思录
生命的壮阔
马特.里德利:
先天后天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
马克.里德利:
孟德尔妖
埃克尔斯:
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
雅卡尔:自由的遗产
差异的颂歌—遗传学与人类
科学的灾难—一个遗传学家的困惑
“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
大卫洛耶:
达尔文:爱的理论
詹腓力:
审判达尔文
德日进:
人的现象
斯蒂芬.罗斯曼
还原论的局限--来自活细胞的训诫
沃森:
基因分子生物学
双螺旋
基因。女郎。伽莫夫
克里克:
惊人的假说
麦克尔赫尼:
沃森与DNA
“相似是差异的影子,差异是相似的影子”(3),我们无需抱着辩证法舒适的枕头---那只会让科学打盹---睡眼惺松地呓语“相似”与“差异”的对立统一。科学自会有科学的见解,如果有人说这些见解符合辩证规律,那么这句话的意义仅在于这样一个未加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科学是辩证的。在此,我们不去定义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辩证法,也不去追问科学如何可能,辩证法如何可能。但我们确实“知道”科学是如此这般地展开工作的,有这点就够了。同时,我们不能保证每个科学工作者在“知道”科学如此这般地展开工作的基础上,能都“明白”并且“无误”地表达出科学的真缔。
差异与相似
生物学上的差异与相似,乍看起来非常明显,如从形态上看,人跟鱼有着明显的不同,人有四肢而鱼只有鳍和尾。老鼠有了四肢,跟鱼相比,它与人类的相似性比鱼进了一步,但四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老鼠不能直立行走。黑猩猩与人类在相似性上则更进了一步,它走路的姿态更象人类,手的活动也类似人类。但我们还是“觉得”它们跟人类有巨大的差别。从其他方面来看,如行为、语言、心智、生活环境,我们直观感觉到的大都是差异性而非相似性。确实,在达尔文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强调的是自己与其他生物的差异性而非相似性。“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自动机”,“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一种政治动物;笛卡尔则说:我们是唯一能推理的造物;马克思说:只有我们能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但是,“现在,只有那种对这些概念的极端狭隘的定义,才会把古道尔的黑猩猩排除在外”(4)。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间的相似性越来越多地被发现,达尔文和华莱士告诉我们人和猴子是同源的。达尔文还在他的《人类的由来》中进一步阐述人与动物心智上的差异只是一种程度差别,而不是一种类型差别。珍尼.古道尔观察到“黑猩猩制作草杆来取食蚂蚁,或碾碎叶子的海绵组织以之取得可饮用的水”因此,路易。利基---珍尼的精神导师---“欣喜若狂地打电报给她说:‘现在我们必须重新界定工具,重新界定人,或者接受黑猩猩为人。’”(5)
(1) 法 雅卡尔《差异的颂歌》
(2) 美 沃森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P617
(3)(4)(5) 美 马特.里德利《先天后天》P1、P9、P9
让我们来看些数字:
人与黑猩猩之间的DNA序列差异为1.23%
人与人之间的的DNA序列差异小于千分之一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DNA序列差异几乎为0
这里比较的基础是DNA序列,这个序列是由大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碱基对是由A、T、G、C四种碱基按照A对T、G对C的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以及AT、GC的严格配对,保证了复制的基础。基因就是DNA序列里的某一个片段。根基最新基因组测序列结果,大概有2.5-3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比原先估计的10万个相差很多(6)。另外,要强调的是,这2.5-3万个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不到1.5%,其中还有大量的所谓垃圾基因和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基因。从这里,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思考:
1、如果我们单从数字上来界定差异的大小并判定一个物种和另一个物种、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一个个体和另一个个体的差异性或相似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说1.23%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也可以说这个数字是很小的差异,因为,假如从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对生物性状和行为的影响的角度来说,这个差异是很大的,而从百分比来看,这个差异似乎又“算”是小的了。在这里,我们断定差异的大小是遵循这样一个逻辑的:每个命题的前件和后件的的联系是必然的且是唯一的,这个逻辑显然是偏狭的,因为,在我们还没有对生物的整体有个全面的认识之前,我们不能确定一种结构和一种行为的必然的因果性和唯一的解释性。因此,我们不能单从数字上说这个差异是大的,因此它们之间有“本质的”不同;或,这个差异是小的,它们是相似的,没有“本质的”不同。在生物学上乃至整个具体的科学学科,对这种“本质”的追问,都是没有结果的,因此,也就没有意义。对“本质”的追问需到形而上学领域去探究,形而上学是绝对的,它也是统领一切的,包括一切唯物和唯心。但对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追问则是悖论性质的。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是对科学思考的促进,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进行科学研究,他的思维是辩证的或是“实践论”的,那么他只配做一名工程师而不是一位科学家,也许还是一名偷懒的、故步自封的、甚至陷入狂热宗教的走火如魔的工程师。
2、数字只能在它统计的对象上做很窄范围内某些事实的客观反映,我们只知道1.23%、千分之一是基于DNA序列的一个百分比,我们可以去探究它们与其它东西的关联,但目前还不能由此得出生物学上的结论:人与黑猩猩是“平等的”或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或人与黑猩猩之间、人与人之间是有“高下”的。所有这些涉及人本身及其价值观的问题,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就崩溃了,在此,我们很难区分哪些是客观的事实哪些是主观的判断,甚至会产生主观的事实和客观的判断的混乱。因此,争论陷入僵局,暂且也只能求助于信仰。
3、以上两点的说法并不会让我们灰心丧气。从预期的10万基因到检测到的2.5-3万,以及只占基因组不到1.5%蛋白质编码基因预示了生物学探索领域广阔的未知空间。垃圾基因也许会变废为宝,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也有更多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发掘。调控基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调控基因中有一种叫模式决定基因的,这种基因的活性的改变会影响了进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说它是一种控制基因重新组合及配置的基因。这在实验上已经得到证实,如,如通过改变果蝇的Pax6基因,可以使果蝇的腿上长出眼睛;控制Antp,可以使果蝇的触角变成腿;控制Ubx,可以使果蝇多长出一对翅膀.这些基因,按现在的推测,在动物中大约有100个左右.(7)这些基因的微小差异(通常容易误解为相似性)导致的是表现型的巨大差异.大有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4、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基因的组合配置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的进化不是因为专门的基因出现的观点正变得越来越明晰。动物的进化依赖于对同一组基因按照不同的方式来配置这一观点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同”(8)。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如果对计算机编程及其程序在机器中的执行过程有点了解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基因的整个面貌越来越接近电脑的程序。我们可以作一个粗略的对比:电脑程序的机器码对应于DAN碱基对序列,指令代码对应于基因,调度程序或“时间表”程序对应调控基因,中短程序、子程序、调用。。。。等等等等,何其相似!我们再考察一下编译汇编反汇编等概念与基因的测序发现(缺少对基因测序的专业了接,因此,很有可能理解错误)。机器码是0111000101001001。。。。。,汇编指令代码一般用十六进制表示,0AH、23H
。。。等,有单字节(BYTE)指令,有双字节指令还有多字节指令,每个字节有八位(BIT,所谓八位机)。在没有源程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EPROM中读出机器码把它反汇编成可读性较强的汇编语言(以前经常干这种事,仿造产品 :)),以便破译源程序。反汇编是严格按照程序格式和指令集中指令的代码来工作的。如上所说,字节的位数是固定的,每个指令的代码也是规定好的。在这样的规则下,破译是相对简单的。相对与基因的破译,由于基因的片段(类似指令字节?)可能不是固定长度的,而且并没有提供一个指令集以供参考,所以,基因的破译基本上是等同于天书。但我们目前基因组测序工程又是怎么进行的呢?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还请专业人士指点。个人理解,这种测序,也是在一定规则下和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基因组工程测序的完成并不表示我们已经了解了整个人体的基因结构。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引出这样一个话题:假果某一天基因分子生物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的理论表明,人其实就是一台电脑。我们是该悲伤还是欢喜呢?或许我们根本不在意这些!
今天就到这,还有一些问题,下次在写了:
相似
基因型<---->基因型
差异
|
相似|差异 ----复杂的,未知的,断裂的链条,缺失的一环?
|
|
相似
表现型<---->表现型
差异
关于两本书的比喻:<人类><猩猩>---隐含了人的理解---缺失了一环;
电脑控制的机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没有缺少的环节,更简单的是钟的运作;
基因---意识:缺失的不是一环!
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一词的错误在于因果的推理.功能主义认为:意识不是由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而是一部复杂机器的功能表现.
.....
(6)美 沃森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P639
(7)美 沃森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P622-626、P643
(8)美 沃森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P643
范美忠:“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
-------------从范的救人的先后次序来看,符合自私基因的利他行为解释,虽然范与母亲和女儿之间的亲缘指数相等,但对延续自己的基因来看,应选择先救女儿.
范美忠“我们今天认为包括托梦、算命和风水等是迷信,是因为我们用了现代科学实证主义和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科学和理性有很了不起的地方,但它有它的局限,比如我生命的意义虚无科学理性能解决吗?亲人朋友丧失之痛科学和理性能安慰吗?科学和理性能保证我们幸福吗?因此,很多问题和领域是科学和理性所无法认识或无法解决的,因此不能太过因科学和理性而自负,对宇宙间的神秘力量要保持敬畏……”
--------------------------------------------
这段话涉及到了人性的非科学性。我上面提到的自私基因的利他行为对范的行为的解释不能作为科学对人性的解释。社会生物学也只不过是企图对人的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做一个谨慎的尝试性的探索。任何将它的解释附会到道德伦理领域都是充满危险、容易让人唾弃的。
从这段话看,范忠美显然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科学根本无法很好地解释它。人性的形成显然有另一种力量的驱使。但是,范忠美似乎并没有去关注人性具有的高尚性的一面,而更多地是从本能出发来为他的行为辩解。说到高尚,自然又有正反方的激烈辩论,但是,在道德领域,绝对的善的概念是必须的。关键是这个“绝对的”也有相对性。这会有矛盾吗?没有,如果,我们理解了无穷也有大小的话(康托的超穷概念,无穷的“势”的大小,阿列夫0、阿列夫1、阿列夫2),那么,“绝对”的相对性也就顺理成章了,绝对也可以量化,也有“大小”。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摒弃辩证法和稀泥似的臆想了。如此,我们既可以拥有形而上学的绝对而不会有矛盾,同时,又可以不断地以此绝对为标准推进道德臻于至善。这样,似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可以统一起来了,而且,明显地,可以看出,柏拉图是一统了亚里士多德的。施特劳斯与伯林也可以这样统一起来。。。。。。
很多人认为消极自由是拒斥道德律令的,认同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绝对二分.在伯林那里也是如此吗?施特劳斯又如何?前者强调“用”,是显学?后者强调"体",是“密”学?
在这里,我们会联想到熟悉的唯理论对道德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鄙视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嘲讽。范美忠事件争辩的各方也大致可以归为这两类(当然,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其它观点)。范有很多自由派(消极自由)人士的言论。但从范的一个贴里开列的书单中可以看出,范又对哲学中的浪漫主义是情有独忠的,浪漫主义是对哲学传统的一个反动,我并不认为它是哲学的主流,它更接近于东方学说,而且浪漫主义与自由的距离似乎比较远。这反映出范身上的诸多矛盾和人性的盲点。
个人认为浪漫主义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让人们看到理性之外有一个我们未知的神秘世界,它同理性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世界中起着作用。这是被理性蒙蔽了的一环,但是,诗有效吗?“除蔽”有效吗?“领会”有效吗?“悟”有效吗?似乎都没效果,这一环就好象不存在一样,那缺失(可以找回联结上)又如何呢?
...........|-----------科学体系--------------|
未知?。。基因------>个体------>族群---------->种群。。。宇宙未知
...........|................................|
...........|................................|
...........|.....逐渐显现利他隐匿自私..........|
悖论。。 绝对------------------------------->绝对。。。悖论
........自私<-------------------------------利他
...........|.....逐渐显现自私隐匿利他 .........|
...........| ...............................|
--------------------------------------------------------
...........|................................|
...........|.............道德标准............|
...........|......|<-------|<-------|<------|<------|
...........V......V........V .......V.......|..?...|
.....本体"恶"--->恶行---->恶行---->恶行---->善。。善本体
..................|........|........|.......|.......|
..................|....... |....... |.......|.......|
..................|........|....... |.....观念......|
.................善行<----善行<----善行<-------------|
以上为一科学和非科学综合体系。善本体到善为一未知体系,或宗教或国学或其它以上之综合。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关系也可这样表达,甚至所有相对和绝对都可这样表达。科学与形而上学与宗教的一种关系?
对上面的图的解释:
基因到种群的那个图是说明自私和利他与基因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的。目前来看,基因是最基本的单位,分解到它,只能是自私的,如果还存在比基因更基本的决定动物本性的东西,那么,“绝对的自私”又会让位于它。从基因往上看,对上一层来说,下一层的牺牲行为是为了上一层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因此,是利他的,而对本层来说又是自私的。比如,个体可以为了民族利益牺牲自己,各民族又可以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民族利益,国家又可以为了全人类利息而牺牲国家利益(假设有外星人入侵略或昆虫威胁到了人类生存)。这些都显现为利他行为。但往下看,就显现为自私行为,人类抵御外星人是为了人类的自私利益,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为了本国的自私利益,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为了本民族的自私利益,。。。最终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单位---基因,它必然是个“绝对的自私”,否则,连它也大公无私地牺牲了,由它而生出的生物还有什么理由存在呢?这里说的基因要跟具体决定某一性状和行为的具体基因相区别,也就是要区别基因型和基因的表现型。另外,还要考虑一个行为并不仅仅只对应一个基因,有可能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是有模式决定基因控制的。。。总之,这里说的基因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道金斯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中也提到这点。
我们可以把道德与人类的自私与利他行为结合起来考虑。相对于基因的“绝对自私性”(基因目前无法再往下细分,因此,可以认为它的自私是绝对的)是绝对的“恶”,不妨把它叫做“本体恶”或“基本恶”,从“恶”出发,是人类追求善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善行对恶行的对抗,在这个对抗中产生了道德标准,这种过程一直持续,趋向“善”,这个“善”来源于“善本体”或“基本体”。
另外,还有一个对应,就是从自私(恶)到利他(善)对应道德力量的变化,“道德力量”这个词可能不准确,我的意思是,最高的道德往往存在于个体当中,因为,从个体出发到群体社会,体现群体社会道德的公共道德往往是综合了个体的一般性道德作为标准的,而不可能包括每个人具有的最高的道德。因此,公共道德是低标准的,个人道德是高标准的。图中的“道德力量”的强弱就是指这么个意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恶”性强的,道德力量就强,这一点不难理解:对于极恶,一点点善行就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品质。当然,这是相对来说的,这个相对于“极恶”的道德的绝对值是否高就不太好确定了。图中还有个问题,就是“无道德”到“个人道德”会有个跳变,这个关系还找不到。“无道德”也许可以对应为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但我不知道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是怎样过度到人的道德产生的。
还有一个图,没有画出来,大致是这样的:
A--------------F--------B
恶...........个体......善
以A、B两点为圆心作一系列圆,以A为圆心的圆和以B为圆心的圆可以相交也可以不相交。如果把这两个系列的圆的范围定义为个人或他人或社会认定的善(由A系列圆决定)和恶(由B系列圆决定),F代表个人在这个道德圆坐标体系中的位置。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F的行为的道德性。比如,在两圆相交的情况下,F本人以及他人和社会是如何看到F的行为的;又如,两圆不相交情况下,又是如何?这个坐标系并不提供对F的道德判断,而只说明对F的行为可以有多少种可能的解读视角。就如一个三维坐标(x,y,z)决定了空间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点的几个维度,但对这个点是高还是低,是偏左还是偏右,是在前还是在后并不做判断,要判断就需要其他的条件。用这个图来看范美忠事件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视野。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全译本终于上架了,125元,卓越价93.2。
这本书可以说是社会生物学的“圣经”。作者威尔逊是社会生物学奠基人。他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令人惊讶的是,两部获奖作品都是科学著作,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两部书是《论人性》、《蚂蚁》。据说《蚂蚁》重达3公斤。期待后者翻译成中文。
下面列一个生物学方面的书籍,今后也许会逐渐写出读书笔记:
达尔文:
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
威尔逊: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论人性
大自然的猎人
生命的未来
昆虫的社会
论契合——知识的统合
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
罗伯.赖特:
性.演化.达尔文
古尔德:
熊猫的拇指--自然史沉思录
生命的壮阔
马特.里德利:
先天后天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
马克.里德利:
孟德尔妖
埃克尔斯:
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
雅卡尔:自由的遗产
差异的颂歌—遗传学与人类
科学的灾难—一个遗传学家的困惑
“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
大卫洛耶:
达尔文:爱的理论
詹腓力:
审判达尔文
德日进:
人的现象
斯蒂芬.罗斯曼
还原论的局限--来自活细胞的训诫
沃森:
基因分子生物学
双螺旋
基因。女郎。伽莫夫
克里克:
惊人的假说
麦克尔赫尼:
沃森与DNA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