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郑强教授演讲
今天,原“浙江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称号获得者,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来我校作报告。
海报上贴的是来我校做“学术报告”,我知道郑教授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但是我校又并没有开设这么一个专业,所以我摸约大概讲座是与“学术”无关,而主要是讲人生,志向,做人,爱国,教育一类,就跟我大二的时候在网上听的郑教授的演讲一样。
我本来兴趣不是很大,但是有朋友赠送我一张入场券,我校人文类的讲座实在是太少,而我晚上恰好也没事情,所以也就打算去听听。在去听之前,我开玩笑的给我朋友们说,郑教授的这次的演讲内容大概又跑不出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教育制度的范围。我这次去听了,果不其然——
一开始就是很长的自我介绍,郑教授在讲座中爱吹嘘自己,有时也自嘲一下,但是自嘲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抬得更高,正如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一样。一开场,就是没完没了的自我经历和荣誉的介绍。我记得的并不多,现在简单的罗列。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不是他自我介绍的重点,他说自己是长江学者,整个浙大才五十多个,连院士加在一起就一百多个;他自我介绍的重点是他如何受学生的欢迎:他曾经获得过浙江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称号,据说在这一称号的评选过程中,他还击败了十几位德高望重的院士;他还上过包括东方之子等多种媒体的采访节目……但是最为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每次演讲的受欢迎程度——这可以用每场讲座的掌声次数和笑声次数这一指标表现出来,他说自己几年来全国各地演讲超过两百余场,每次的演讲的掌声从来没有低于一百次的,经常达到一百五十次以上,其他受欢迎的老师的演讲所获得的掌声次数,都不及这一零头……
他这样无休无止的自吹自擂着,时间至少过了三十分钟(我是看过表的),可能郑教授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远扬在外的赫赫名声对大家是毫无用处的,可是却成了今晚演讲的常客,甚至可以说是演讲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演讲中,才慢慢的进入了他这次演讲的主题“文化,教育,修养,视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责任”。但是每次的都要绕回到他自己,每次我总想听些他对文化,教育,自我修养方面的高见的时候,总是会感到失望。
郑教演讲的主要话题之一是教育,尤其是小孩子的教育。这个出发点是不错的,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看这个民族未来的面貌,最好是看下现在孩子和青年的现状。对现实扼腕同心的仁人志士们大概首先要想到教育上去。毛泽东在湖南师范的时候曾经有过教育报国的理想,鲁迅在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末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而后又写了《我们怎样做父亲》细谈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教育制度大骂一通是谁都会的,可惜太廉价了!道德上的谴责是容易的,也很能彰显我们个人的正义感和未泯的良知,但是要分析出这个教育制度发展演变,现存的暂时合理性,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决定它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给我们的行动有利的指导,这又是何其的困难!这方面我也知之甚少,但我并不希望从郑教授那里得到这方面的有益的启示。郑教授举了很多事例,比举了很多小孩在国际奥数上拿金牌,但是中国却出不了数学大师,比如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在独立程度上有多么不同,比如现在的大学生是多么不上进没追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事实——中国的现在的孩子既被娇生惯养同时又受着身心摧残。末了,出乎意料的是郑强教授说我们的小孩子要学会玩,因为我们的小孩早都不会玩了,而且不但不会玩,而且很小都“被玩”。多好的一剂药方啊,这样就可以解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中国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就可以解决了中国的积重难返的教育问题了,而不用去分析下教育私有化浪潮对办学质量下降的影响,不用分析“xx事件”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热情的致命一击,不用分析党委负责制使得大学行政效率低下……
如何要振兴我们中华民族,郑教授说要靠有血性的男性……
郑教授的政治观点如何,他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有谁能够从三十年前穷苦的生活过上有车有房的日子?有哪一个民族能够用短短的三十年发展的让美国佬都害怕?这样的国家你难道不该热爱它么,这样的政府难道不值得你去拥抱么?……
…………
原来郑教授的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小布尔乔亚的狭隘的视野。
其实这样的演讲我大二的时候已经听过两场,那两场之间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四年之后我有幸能亲临现场,“耳提面命”。使我吃惊的是居然从内容到形式居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那么空洞乏味。
无疑,郑教授是很会演讲的。据我观察,他至少三点做的很好。
其一,他本来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名教授,现在忽而客串人文,教育,修养,这很能让人刮目相看,有种玩综合实力的味道;
第二,他演讲的时候经常拿校长开玩笑,却无关校长体面,然而却让同学感到新鲜。高高在上的校长居然可以随便拿来开玩笑,无意间和自己的距离也拉近了;
第三,经常拿黄段子开荤,逗得大家哈哈大小。
郑教授的演讲这么受欢迎,从听众角度来讲,也是不难理解的。郑教授的身上无论如何有种成功人士的光坏。成功人士的经历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不论是披上了“人文”的外衣还是“教育”的外衣。而披着这些美丽的外衣兜售自己成功经验的私货我们也乐于接受,因为在这个生存压力极大的年代,我们何不用梦想来寻求偶尔的欢愉和解脱呢,尽管这是别人的成功,偶尔也可以用作自己的梦想。我们欲望着别人的欲望,听着成功人士滔滔不绝的分享人生经验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的“灵魂出窍”了,跟着成功人士遨游天地一番,仿佛自己也能蹈迹成为成功人士一样。现实极端匮乏的时候正是做梦的好时机,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巨大也是崇拜成功人士之风盛行的原因。所以,我们才能不厌其烦的听郑教授讲他辉煌的经历,不断的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然而郑教授也提到鲁迅,也批判现实。但这是无关紧要的,“小骂大帮忙”,偶尔的批评是这个体制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更何况聪明的郑教授总是“整体否定,具体肯定”,从不指名道姓得罪具体的人呢?批评一下政府,批评一下体制是很容易被接受的,因为这个并不会对这个既得利益阶层有任何威胁,相反还可以帮助其做必要的自我调整,防止被自身的阶级分化压垮。但是这于中国的现实又有多大益处呢?在政治空间被压缩到近乎零的年代,戏谑一下政府的种种丑态滑稽,倒是在时时提醒我们还是“政治的动物”,而在名利场上追逐的过于疲倦的时候,偶尔听听别人的轻松的成功的经历不也挺好的么?
海报上贴的是来我校做“学术报告”,我知道郑教授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但是我校又并没有开设这么一个专业,所以我摸约大概讲座是与“学术”无关,而主要是讲人生,志向,做人,爱国,教育一类,就跟我大二的时候在网上听的郑教授的演讲一样。
我本来兴趣不是很大,但是有朋友赠送我一张入场券,我校人文类的讲座实在是太少,而我晚上恰好也没事情,所以也就打算去听听。在去听之前,我开玩笑的给我朋友们说,郑教授的这次的演讲内容大概又跑不出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教育制度的范围。我这次去听了,果不其然——
一开始就是很长的自我介绍,郑教授在讲座中爱吹嘘自己,有时也自嘲一下,但是自嘲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抬得更高,正如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一样。一开场,就是没完没了的自我经历和荣誉的介绍。我记得的并不多,现在简单的罗列。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不是他自我介绍的重点,他说自己是长江学者,整个浙大才五十多个,连院士加在一起就一百多个;他自我介绍的重点是他如何受学生的欢迎:他曾经获得过浙江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称号,据说在这一称号的评选过程中,他还击败了十几位德高望重的院士;他还上过包括东方之子等多种媒体的采访节目……但是最为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每次演讲的受欢迎程度——这可以用每场讲座的掌声次数和笑声次数这一指标表现出来,他说自己几年来全国各地演讲超过两百余场,每次的演讲的掌声从来没有低于一百次的,经常达到一百五十次以上,其他受欢迎的老师的演讲所获得的掌声次数,都不及这一零头……
他这样无休无止的自吹自擂着,时间至少过了三十分钟(我是看过表的),可能郑教授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远扬在外的赫赫名声对大家是毫无用处的,可是却成了今晚演讲的常客,甚至可以说是演讲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演讲中,才慢慢的进入了他这次演讲的主题“文化,教育,修养,视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责任”。但是每次的都要绕回到他自己,每次我总想听些他对文化,教育,自我修养方面的高见的时候,总是会感到失望。
郑教演讲的主要话题之一是教育,尤其是小孩子的教育。这个出发点是不错的,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看这个民族未来的面貌,最好是看下现在孩子和青年的现状。对现实扼腕同心的仁人志士们大概首先要想到教育上去。毛泽东在湖南师范的时候曾经有过教育报国的理想,鲁迅在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末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而后又写了《我们怎样做父亲》细谈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教育制度大骂一通是谁都会的,可惜太廉价了!道德上的谴责是容易的,也很能彰显我们个人的正义感和未泯的良知,但是要分析出这个教育制度发展演变,现存的暂时合理性,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决定它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给我们的行动有利的指导,这又是何其的困难!这方面我也知之甚少,但我并不希望从郑教授那里得到这方面的有益的启示。郑教授举了很多事例,比举了很多小孩在国际奥数上拿金牌,但是中国却出不了数学大师,比如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在独立程度上有多么不同,比如现在的大学生是多么不上进没追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事实——中国的现在的孩子既被娇生惯养同时又受着身心摧残。末了,出乎意料的是郑强教授说我们的小孩子要学会玩,因为我们的小孩早都不会玩了,而且不但不会玩,而且很小都“被玩”。多好的一剂药方啊,这样就可以解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中国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就可以解决了中国的积重难返的教育问题了,而不用去分析下教育私有化浪潮对办学质量下降的影响,不用分析“xx事件”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热情的致命一击,不用分析党委负责制使得大学行政效率低下……
如何要振兴我们中华民族,郑教授说要靠有血性的男性……
郑教授的政治观点如何,他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有谁能够从三十年前穷苦的生活过上有车有房的日子?有哪一个民族能够用短短的三十年发展的让美国佬都害怕?这样的国家你难道不该热爱它么,这样的政府难道不值得你去拥抱么?……
…………
原来郑教授的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小布尔乔亚的狭隘的视野。
其实这样的演讲我大二的时候已经听过两场,那两场之间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四年之后我有幸能亲临现场,“耳提面命”。使我吃惊的是居然从内容到形式居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那么空洞乏味。
无疑,郑教授是很会演讲的。据我观察,他至少三点做的很好。
其一,他本来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名教授,现在忽而客串人文,教育,修养,这很能让人刮目相看,有种玩综合实力的味道;
第二,他演讲的时候经常拿校长开玩笑,却无关校长体面,然而却让同学感到新鲜。高高在上的校长居然可以随便拿来开玩笑,无意间和自己的距离也拉近了;
第三,经常拿黄段子开荤,逗得大家哈哈大小。
郑教授的演讲这么受欢迎,从听众角度来讲,也是不难理解的。郑教授的身上无论如何有种成功人士的光坏。成功人士的经历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不论是披上了“人文”的外衣还是“教育”的外衣。而披着这些美丽的外衣兜售自己成功经验的私货我们也乐于接受,因为在这个生存压力极大的年代,我们何不用梦想来寻求偶尔的欢愉和解脱呢,尽管这是别人的成功,偶尔也可以用作自己的梦想。我们欲望着别人的欲望,听着成功人士滔滔不绝的分享人生经验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的“灵魂出窍”了,跟着成功人士遨游天地一番,仿佛自己也能蹈迹成为成功人士一样。现实极端匮乏的时候正是做梦的好时机,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巨大也是崇拜成功人士之风盛行的原因。所以,我们才能不厌其烦的听郑教授讲他辉煌的经历,不断的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然而郑教授也提到鲁迅,也批判现实。但这是无关紧要的,“小骂大帮忙”,偶尔的批评是这个体制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更何况聪明的郑教授总是“整体否定,具体肯定”,从不指名道姓得罪具体的人呢?批评一下政府,批评一下体制是很容易被接受的,因为这个并不会对这个既得利益阶层有任何威胁,相反还可以帮助其做必要的自我调整,防止被自身的阶级分化压垮。但是这于中国的现实又有多大益处呢?在政治空间被压缩到近乎零的年代,戏谑一下政府的种种丑态滑稽,倒是在时时提醒我们还是“政治的动物”,而在名利场上追逐的过于疲倦的时候,偶尔听听别人的轻松的成功的经历不也挺好的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