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归程,何妨吟啸且徐行——读东坡《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上学期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期中作业】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苏轼乘舟渡海,从海南岛这住了三年零八天的贬所北归,是夜,天朗气清,云开月明。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试想夜半泛舟海上,有星辉,有月光,海天茫茫,目之所及,是一片澄澈的宁静与明亮。
但前四句中可读出的信息不止这些,宋诗之富赡精工也在于此。参横斗转,本形容天将黎明,隐喻当前政治环境使自己的处境趋向好转。三更时分未眠且尚有作诗雅兴,作者该是念及了自己半生宦海浮沉的经历。苦雨终风从诗经中的“终风且暴”而来,极言凄风苦雨连绵不绝,即自己“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再三遭贬的境况,因“解晴”而柳暗花明,欢快之意跃然纸上。
之后两句连用晋书故典,喻自己心境明明如月,澄澈如水,虽经遮蔽不改本色,苦难丝毫不萦于心。虽经半生宦海浮沉,终不忘初心。从王安石到司马光,几十年间朝廷中有各种党争倾轧。他非议新党,又议论旧党,于是自己兼济天下的文人理想与独立人格同时为两派所不容,身边人只有朝云懂得他那属于理想主义者的一肚皮不合时宜。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是云销雨霁的清朗,是彰示清白的自况,是深邃的人生体验。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世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遥想自己未弱冠时,兄弟二人似二陆入洛,春风得意,名动京华;策论、上书、喜雨亭、苏堤,多少政治理想和经世济民的壮志,在流放之中被耽搁被遗忘,正乘舟浮于海的他,像孔子一般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自己的贬所海南,他传播文化尽心竭力,移风易俗功勋卓著,可谓无愧之有。但在他看来,罪人的身份让自己无法进一步行动,还是对自己不甚满意。轩辕的咸池雅乐,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既描摹大海波涛之声,又是自己半生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经历的写照。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当年颂扬故人妻子随缘而适的乐观的词句,多几分昂扬,多几分豪放,多几分英气,还有几分对政敌的轻松调侃,便是苏轼自己的畅快宣言: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同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同,苏轼将这棱角分明而近乎凄厉的剖白,化用为如玉的温和,化为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傲世的才子经一生的战役,不变的是积极与昂扬,却更见安适,见温润,见坦然。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一叶轻舟寄渺茫。过罗浮山,大庾岭,为官前程几近断绝。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以东坡花甲高龄,艰难困苦可知。然历典八州,行程万里,自称兹游奇绝的这份乐观豪放,几人能共?
人生最后的归程,何妨吟啸且徐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苏轼乘舟渡海,从海南岛这住了三年零八天的贬所北归,是夜,天朗气清,云开月明。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试想夜半泛舟海上,有星辉,有月光,海天茫茫,目之所及,是一片澄澈的宁静与明亮。
但前四句中可读出的信息不止这些,宋诗之富赡精工也在于此。参横斗转,本形容天将黎明,隐喻当前政治环境使自己的处境趋向好转。三更时分未眠且尚有作诗雅兴,作者该是念及了自己半生宦海浮沉的经历。苦雨终风从诗经中的“终风且暴”而来,极言凄风苦雨连绵不绝,即自己“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再三遭贬的境况,因“解晴”而柳暗花明,欢快之意跃然纸上。
之后两句连用晋书故典,喻自己心境明明如月,澄澈如水,虽经遮蔽不改本色,苦难丝毫不萦于心。虽经半生宦海浮沉,终不忘初心。从王安石到司马光,几十年间朝廷中有各种党争倾轧。他非议新党,又议论旧党,于是自己兼济天下的文人理想与独立人格同时为两派所不容,身边人只有朝云懂得他那属于理想主义者的一肚皮不合时宜。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是云销雨霁的清朗,是彰示清白的自况,是深邃的人生体验。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世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遥想自己未弱冠时,兄弟二人似二陆入洛,春风得意,名动京华;策论、上书、喜雨亭、苏堤,多少政治理想和经世济民的壮志,在流放之中被耽搁被遗忘,正乘舟浮于海的他,像孔子一般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自己的贬所海南,他传播文化尽心竭力,移风易俗功勋卓著,可谓无愧之有。但在他看来,罪人的身份让自己无法进一步行动,还是对自己不甚满意。轩辕的咸池雅乐,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既描摹大海波涛之声,又是自己半生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经历的写照。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当年颂扬故人妻子随缘而适的乐观的词句,多几分昂扬,多几分豪放,多几分英气,还有几分对政敌的轻松调侃,便是苏轼自己的畅快宣言: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同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同,苏轼将这棱角分明而近乎凄厉的剖白,化用为如玉的温和,化为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傲世的才子经一生的战役,不变的是积极与昂扬,却更见安适,见温润,见坦然。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一叶轻舟寄渺茫。过罗浮山,大庾岭,为官前程几近断绝。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以东坡花甲高龄,艰难困苦可知。然历典八州,行程万里,自称兹游奇绝的这份乐观豪放,几人能共?
人生最后的归程,何妨吟啸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