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凌零图书新书展示啦——《教你如何学浮泳》
![]() |
水上自救最佳手册——《教你如何学浮泳》
2012世界末日就要来了,我没有船票怎么办啊?答:学会游泳。我们的城市像北京那样内涝了怎么办?答:学会游泳。好吧,这是写在前头的玩笑话。游泳是个力气活,有游泳的人都知道,在海里扑腾着,两三下就很累很累了,再有两三下就精疲力竭了,还怎么游向光明的彼岸,还怎么等上帝派遣的小船来救援啊。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抗中,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体力呀,体力很重要的,求生的本钱呀!有没有一种能在海上不扑腾而又不至于溺水的方法呢?当然有啦,像浮木那样,浮着呗。
“浮泳是预防溺水与水上自救的最佳泳式”、“是一种易学、易教,可以函授、容易推广的泳技。”——《教你如何学浮泳》
由厦门凌零图书策划有限公司策划、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国浮泳推广第一人韩毓西老师执笔的《教你如何学浮泳》给大家带来福利啦,下面节选一些片段可供学习——
“浮泳的诀窍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呼吸”与“平衡”。
正常成年人的肺总气容量约为5千毫升,而平常呼吸量,医学上称潮气量仅5百毫升,占总气容量的十分之一。当人体正常吸气后,再尽量吸气到吸不进气为止,这时吸进去的气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二千毫升左右,也就是说人体在正常呼吸时,仍有2千毫升的肺泡组织没有参加正常的气体交换。游泳者在水中只要深吸一口气,到吸不进气为止就可以增加约两公斤左右的浮力,人的比重约为0、96左右、增加两公斤的浮力后,人体手足不动也可以保持口鼻露出水面,以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呼气时身体下沉,当水将要浸到口鼻时,不要等到气呼尽就要立即快速吸气,身体又会上浮并保持口鼻露出水面。这时身体倾斜悬浮于水中,称为倾斜浮泳,每一位游泳者都可以做到,是水上自救的最简单的方法。
人体在呼气终末时,肺气容量最少。为了使呼气终末时,肺内仍有足够的气容量,应采用逆呼吸法,逆呼吸法是相对于正常呼吸而言的,正常吸气时胸腹隆起、当呼气时胸腹下陷:逆呼吸法则正好相反,吸气时尽量扩胸收腹,而呼气时则缩胸隆腹,这样就可以保持在呼气终末时,肺内仍保持足够的气容量。
物体在水中受到重力与浮力的作用,重力与浮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分别称为重心与浮心。由于重力与浮力的作用方向相反,为了达到力的平衡,浮心总是位于通过重心的垂直线的上方。人体的左右是对称的,但由于下身的比重较大,当身体在水中不动时,下肢总是没于水中。这时重心约在臀部,而浮心则位于胸骨的下端,人体则以接近于垂直的倾斜状态漂浮于水中。
这时游泳者应把两手上举放于耳侧,由于两手上举后人体的重心上移,而浮心下移,下肢就逐渐露出了水面,当人体的重心与浮心上下重叠,重心与浮心的连线垂直于水平面时,人体的足尖就露出了水面。在水的表面张力与浮力的作用下,游泳者就可以十分轻松地,长时间漂浮于水面。当足尖外露时人体已水平漂浮于水面称为水平浮泳,每一位掌握倾斜浮泳的游泳者都要尽快掌握水平浮泳,掌握水平浮泳后可以在流水中随波逐流。
游泳者在水中深吸一口气、至吸不进气为止,这时手足不动可漂浮水面:然后把双手上举,置于耳侧,这时就可以感觉下肢上浮,足尖逐渐露出水面。如果无法露出水面,要反复调整手足的位置,找到最好的漂浮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就可以掌握浮泳技能。如果反复练习仍然无法足尖外露,那就是因为浮力不足的缘故,这时到了海上足尖就可以露出水面。为了增加浮力需要进行呼吸肌的练习,以增加补吸气量。
恐慌是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游泳者遇险时由于濒临死亡的威胁,而产生极度恐慌。这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心脏缺乏有效的舒张,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输出血量减少,呼吸短促又造成气体交换减少,血氧饱和度减少,由此造成脑缺氧,影响人体的思维与判断能力,表现为惊慌失措加剧了溺水的危险;而浮泳时要深吸一口气到吸不进气为止,这时迷走神经兴奋,心跳减慢而有力,呼吸深长心脏输出血量增加,血氧饱和度增加达到了镇定的作用,作到临危不惧随遇而安。
浮泳是水上自救的与休息的最佳泳式,希望每一位游泳者,都要掌握这一古老而实用的传统泳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