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学术论坛”听会小记
文/caesarphoenix
据说是建国以来关于中国早期电影(1949年前)最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2012.10.18—19),与会者无论是郦苏元、陈山、陈犀禾、李道新、周星还是石川都盛赞会议的学术性(深度、广度、史料扎实)、平等性和青年学者的踊跃,虽然陈墨老师说警惕场面话,但就两天听会的感受来说,确实是非常高质量的会议。当然也有遗憾,比如十组中进行充分交流讨论的不多,但鉴于时间(议程安排已相当之满)亦只能是必须之遗憾。
虽然是关于1949年前电影的学术会议,但十个分组还是几乎囊括了以电影为主体的研究的所有方面: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电影理论、电影史料与档案、电影产业、电影出版物研究、中外电影互动、港粤电影、个案分析、明星与都市文化等等(因为时间关系,十组是并行展开,只参与到三组的听会,总结会后立刻被拉去爬金沙岭长城,又因实际分类和会前提交的论文集分类有异,所以有遗漏)。
听会完后基本感受是对中国早期电影所知几乎可约等于零,大量电影史“史实”被新的证据和扎实的考据所推翻,大量因意识形态、社会动乱、复杂时局所湮没的人物、影片、公司及它们背后更广大的历史逻辑浮出水面,当然有写的很深的也有概括式的,这些内容在以后重写电影史中都将呈现,七八百页的论文我也概括不来。
稍微说点总的东西,谈下在中国研究电影的几种选择。在中国研究电影的人其实不独电影学界,大量其他学科(人文社科)也把电影作为一种介体来探讨其他的现象,阐释某一种理论。这些研究处于电影学研究的边缘(灰色地带),有很多人往来于这一界限,这些研究本身也隶属于各种更大的学术圈子。
而至于以电影为主体的研究,可以有很多种分法,比如宏观、微观、中层。
但从听会的感觉来说,可以分为集中于文本(影片本身)的辨析、集中于文化生态(城市空间、政治格局、消费文化等)的影响、集中于当代理论(突出表现为现代性问题)的适用,可喜的是这三种都空前(和以往的教科书比)重视史料、都对规范性和第一手资料的运用比较上心。
这三种角度相互对峙,陈犀禾总结理论研究中关于现代性的种种(陈墨老师将其总结为现代性与革命性的某种结构关系),陈山老师说“两个人望着庙里的一块牌子,一个人说是隶书、一个人说是楷书,进了庙问老和尚,老和尚说什么也没有,那个现代性、革命性,也是什么都没有”(大意),郦苏元老师说“这些年来我越来越重视微观研究,回到文本,回到影片,脱离了影片的研究就不再是电影研究”(大意),但另一组恰恰是要“打破过去的文本中心”。
当然这种对峙也远非绝对,总结会主持人陈墨老师说“傅斯年以前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我不赞同这种观点,但研究历史确实要多动手多动脚”(大意)。
大量的微观研究本身也带有宏观视野,宏观研究也必须在微观上扎实,因为后辈学人始终在检验和甄别。
另外可能是中国早期电影散佚严重的原因,基本没有看到专门的电影语言(发展脉络)研究,虽然也有一些中韩比较、个案研究等略有提及,不过基本为章节性的。
通过对如此多种类的研究的梳理,实际上使我们更加具体的知道了我们还有哪些不知道的东西(包括指出大量研究空白),知道了我们以前知道的有哪些错误(会议论文中有很多相互订正的例子,所引述的既定事实被新的考证分析推翻)。一个真实丰富有趣的电影史或将成为可能。
PS:十八日晚与会者一起观看了四部早期电影,到第四部《王先生吃饭难》时已是晚上十点多,全场笑声不断兼有叹息,一部七十多年前的电影依然能够让人感动如斯。让我想起上海世博会时在法国馆看到《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时的惊艳。
据说是建国以来关于中国早期电影(1949年前)最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2012.10.18—19),与会者无论是郦苏元、陈山、陈犀禾、李道新、周星还是石川都盛赞会议的学术性(深度、广度、史料扎实)、平等性和青年学者的踊跃,虽然陈墨老师说警惕场面话,但就两天听会的感受来说,确实是非常高质量的会议。当然也有遗憾,比如十组中进行充分交流讨论的不多,但鉴于时间(议程安排已相当之满)亦只能是必须之遗憾。
虽然是关于1949年前电影的学术会议,但十个分组还是几乎囊括了以电影为主体的研究的所有方面: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电影理论、电影史料与档案、电影产业、电影出版物研究、中外电影互动、港粤电影、个案分析、明星与都市文化等等(因为时间关系,十组是并行展开,只参与到三组的听会,总结会后立刻被拉去爬金沙岭长城,又因实际分类和会前提交的论文集分类有异,所以有遗漏)。
听会完后基本感受是对中国早期电影所知几乎可约等于零,大量电影史“史实”被新的证据和扎实的考据所推翻,大量因意识形态、社会动乱、复杂时局所湮没的人物、影片、公司及它们背后更广大的历史逻辑浮出水面,当然有写的很深的也有概括式的,这些内容在以后重写电影史中都将呈现,七八百页的论文我也概括不来。
稍微说点总的东西,谈下在中国研究电影的几种选择。在中国研究电影的人其实不独电影学界,大量其他学科(人文社科)也把电影作为一种介体来探讨其他的现象,阐释某一种理论。这些研究处于电影学研究的边缘(灰色地带),有很多人往来于这一界限,这些研究本身也隶属于各种更大的学术圈子。
而至于以电影为主体的研究,可以有很多种分法,比如宏观、微观、中层。
但从听会的感觉来说,可以分为集中于文本(影片本身)的辨析、集中于文化生态(城市空间、政治格局、消费文化等)的影响、集中于当代理论(突出表现为现代性问题)的适用,可喜的是这三种都空前(和以往的教科书比)重视史料、都对规范性和第一手资料的运用比较上心。
这三种角度相互对峙,陈犀禾总结理论研究中关于现代性的种种(陈墨老师将其总结为现代性与革命性的某种结构关系),陈山老师说“两个人望着庙里的一块牌子,一个人说是隶书、一个人说是楷书,进了庙问老和尚,老和尚说什么也没有,那个现代性、革命性,也是什么都没有”(大意),郦苏元老师说“这些年来我越来越重视微观研究,回到文本,回到影片,脱离了影片的研究就不再是电影研究”(大意),但另一组恰恰是要“打破过去的文本中心”。
当然这种对峙也远非绝对,总结会主持人陈墨老师说“傅斯年以前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我不赞同这种观点,但研究历史确实要多动手多动脚”(大意)。
大量的微观研究本身也带有宏观视野,宏观研究也必须在微观上扎实,因为后辈学人始终在检验和甄别。
另外可能是中国早期电影散佚严重的原因,基本没有看到专门的电影语言(发展脉络)研究,虽然也有一些中韩比较、个案研究等略有提及,不过基本为章节性的。
通过对如此多种类的研究的梳理,实际上使我们更加具体的知道了我们还有哪些不知道的东西(包括指出大量研究空白),知道了我们以前知道的有哪些错误(会议论文中有很多相互订正的例子,所引述的既定事实被新的考证分析推翻)。一个真实丰富有趣的电影史或将成为可能。
PS:十八日晚与会者一起观看了四部早期电影,到第四部《王先生吃饭难》时已是晚上十点多,全场笑声不断兼有叹息,一部七十多年前的电影依然能够让人感动如斯。让我想起上海世博会时在法国馆看到《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时的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