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教程》笔记
一直以来,尽管自己的观点非常正确,但是我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都特别容易被“打败”,结束后还不知道是怎么被打败的,长此以往,非常郁闷。对于那些有华丽数据来证明的观点,或者专家说的话,毫无反驳的余地。对于网络上某个信息,经常没有证明正确就拿来用,网上说……。有时候,看到一个虚假信息,自己就愤青了,一次次被网络欺骗感情。还有就是因为很多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别人的问题,总是头头是道,但是自己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思绪却如一团乱麻。 我受够了这样的情况,所以迫不及待地想要改变。所以读了《学会提问》。
从买书到读完书,我都非常兴奋,因为我天真地以为读完书以后我就能从人与亦云变得可以熟练驾驭“真假”这辆战车。当然我错了。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太多评价。它非常系统。从最初级的结构分析到各种歧义,隐藏条件,多种结论,……。需要反复使用。这本书如译者所说,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与实际联系密切,也如作者所说,每一种批判性技术都是批判和建构过程的一个环节,只有连贯使用才能真正做到批判性思维。所以要想熟练掌握此技术,应该和任何一门其他技术一样。掌握基本环节后,要想更好地运用,没有捷径,只有勤练。
群里有位朋友非常想看这本书,请我分享。
我觉得应该买这本书。
我不建议读电子书,因为我是经过许多周折才知道本书,虽然自己比较想读书,但是到了大三后期才开始到处找名人推荐的书,得知这本书比较好,所以就在网上找电子书,每天晚上看点,现在估计看了百分之四十,现在在手机里当古董藏着了,因为要做笔记,所以电子书不方便。
我不建议在图书馆或其他地方借书,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实用的书,不是看一遍就能融会贯通,形成体系的,同时也需要勾画重点,出于对书本的爱惜,我们还是别在公用的书上乱画了吧。
我也看过网上一位PPT达人关于这本书的PPT,对于要系统学习的朋友,我个人觉得,PPT有书的骨架,能了解到这本书的所有技巧和知识点,但是要充分掌握此书的内容,不光是需要骨架,还需要肌肉,血液,皮肤等等,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所有我觉得需要买书,因为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技巧点,还需要一些例子来训练,课后的习题也是作者选取的比较典型的例子。
还有一个原因,这本书不贵,定价18元,实际成交价格为12.6元。
怎么批判
一、什么是论题 什么是结论
论题是个问句,结论是个陈述句。
二、理由是什么
没有理由的观点不能批判。先问“为什么?”。
三、哪些词句有歧义
确定是否有歧义,如何寻找关键词:①论题;②理由和结论;③注意抽象词语;④颠倒角色扮演术。
四、什么是价值观冲突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常见价值观冲突:
忠诚——诚实,竞争——合作,新闻自由——国家安全,平等——个人主义,秩序——言论自由,安全——刺激,慷慨——物质满足,理性——自发性,传统——新颖。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① 作者的背景;
②想想“为什么从他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重要?”这个问题;
③从其他相似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的价值观假设;
④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术;
⑤寻找常见价值观冲突。
五、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② 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
②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③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
④认识到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
⑤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
六、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
寻找和评价推理谬误的线索:
1人身攻击:不是围绕论题
2滑坡推理:
3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不能彻底解决,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4移花接木:关键词被用了多个意义
5诉诸公众:公众认为是对的,那就是对的吗?
6诉诸权威:这个专家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吗?
7攻击稻草人:歪曲别人的观点,然后再攻击歪曲后的观点。
8虚假两难:世界上许多事不是非黑即白的
9一厢情愿:我希望X是真实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或错误的。
10命名解释:错误地认为提供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解释了此事。
11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或例子来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12偷梁换柱:①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②B被引入讨论中,与A相关但不是讨论重点,③主题A被放弃。
13窃取论点:既是理由,又是结论。
七、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的意见
评价证据的线索:
直觉:
是否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支持直觉?
权威:
1权威人士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
2权威人士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3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人士有歪曲影响的相对自由?
4该权威是否常常作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良好的声誉?
5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权威人士?
他人证词:
1证词产生影响的偏差或兴趣有哪些?
2具有支持他的判断的专业知识吗?
3人的价值观假设如何影响他的证词?
4证词有利于评价这个人的证词?
5人的证词中遗漏了什么信息?
八、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类比
科学研究质量有天壤之别,科学研究结果常常互相矛盾,科学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最多只能支持论证,但不能为自身作证。
与所有人一样,研究者的态度,期望,价值观和需要等使他们的提问、操作研究的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尽管他们尽力避免这种偏差,但是科学事业不是中立,没有价值取向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
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传达信息的人用来支持其观点的证据与研究得到的原始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研究所得“事实”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不同研究的人为性不同。
研究者在经济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的结果。
取样研究的推广,样本必须足够大才能证明研究或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抽出的样本在广度或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的结论的事件相一致
抽样越随机,样本越理想(但是这里的随机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也许?)
过度泛化会使研究产生缺陷。
存在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1要使调查结果有意义,就要确保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的。即口头报告必须反映被调查者真实的观念和态度。但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常常会掩盖真相,给出自己认为恰当的答案。
2调查中的很多问题在措辞上模棱两可,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释。
3调查本身存在的内在偏差(措辞偏差和上下文偏差)使调查更为可疑。
九、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
1是否邮政局标明这种解释得到了批判检验?
2社会力量、政治力量或心理力量会不会使假设带有某种偏向?
3还有哪些干扰性原因没被考虑到?与干扰性原因相比,作者的假设有多可靠?
4对于时间的一点,作者的假设是否全面?
5作者的假设与所有与事件有关的那些有价值的证据的一致性程度有多高?
6“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推理是连接事件的主要推理吗?
十、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尽可能找出你所知道的这些统计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问问自己:“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数的类型。算数平均数,中数,众数。
2小心证据和结论不想符合。
3不看坐着的统计数据。将你认为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与作者实际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4根据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与作者的结论相比较。
5看看那些信息被遗漏了。特别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误解的数字、百分百以及类比。
十一、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
1常见的反对意见:
反对者会提出什么样的理由;
是否有实验研究与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
是否有支持相反观点的事例证明或类似的推导被遗漏。
2缺失定义:
加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关键词,得出的观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3缺失价值观取向或价值观:
其他什么价值观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如果以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论题,会得出什么样的观点呢?
4论证里间接提到的“事实”根源:
这些“事实”从何而来;
这些所谓的事实是否来自有效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
5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
填写调查问卷的人有多少;
调查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
6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术:
访谈法与问卷法所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7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
如果加入来自早期研究或后续研究的证据,数字是否会有所变化;
作者有没有为了扩大差异而故意扩展数字。
被遗漏的信息作用及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重要!),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
8既包括人们提倡的观点也有人们反对的内容:
作者的论证是否只考虑了某一种行为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而没有同时考虑两方面的结果;我们是否有必要知道该行为在政治、社会、经济、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等所有领域中所引起的影响。
9文章中的引证及证明:
作者是否除去了上下文的引证或证明作者通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议而获得的好处
十二、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通过给定的额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用“如果……”句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原文链接:http://www.zaizhichang.com/?p=355
从买书到读完书,我都非常兴奋,因为我天真地以为读完书以后我就能从人与亦云变得可以熟练驾驭“真假”这辆战车。当然我错了。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太多评价。它非常系统。从最初级的结构分析到各种歧义,隐藏条件,多种结论,……。需要反复使用。这本书如译者所说,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与实际联系密切,也如作者所说,每一种批判性技术都是批判和建构过程的一个环节,只有连贯使用才能真正做到批判性思维。所以要想熟练掌握此技术,应该和任何一门其他技术一样。掌握基本环节后,要想更好地运用,没有捷径,只有勤练。
群里有位朋友非常想看这本书,请我分享。
我觉得应该买这本书。
我不建议读电子书,因为我是经过许多周折才知道本书,虽然自己比较想读书,但是到了大三后期才开始到处找名人推荐的书,得知这本书比较好,所以就在网上找电子书,每天晚上看点,现在估计看了百分之四十,现在在手机里当古董藏着了,因为要做笔记,所以电子书不方便。
我不建议在图书馆或其他地方借书,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实用的书,不是看一遍就能融会贯通,形成体系的,同时也需要勾画重点,出于对书本的爱惜,我们还是别在公用的书上乱画了吧。
我也看过网上一位PPT达人关于这本书的PPT,对于要系统学习的朋友,我个人觉得,PPT有书的骨架,能了解到这本书的所有技巧和知识点,但是要充分掌握此书的内容,不光是需要骨架,还需要肌肉,血液,皮肤等等,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所有我觉得需要买书,因为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技巧点,还需要一些例子来训练,课后的习题也是作者选取的比较典型的例子。
还有一个原因,这本书不贵,定价18元,实际成交价格为12.6元。
怎么批判
一、什么是论题 什么是结论
论题是个问句,结论是个陈述句。
二、理由是什么
没有理由的观点不能批判。先问“为什么?”。
三、哪些词句有歧义
确定是否有歧义,如何寻找关键词:①论题;②理由和结论;③注意抽象词语;④颠倒角色扮演术。
四、什么是价值观冲突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常见价值观冲突:
忠诚——诚实,竞争——合作,新闻自由——国家安全,平等——个人主义,秩序——言论自由,安全——刺激,慷慨——物质满足,理性——自发性,传统——新颖。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① 作者的背景;
②想想“为什么从他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重要?”这个问题;
③从其他相似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的价值观假设;
④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术;
⑤寻找常见价值观冲突。
五、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② 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
②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③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
④认识到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
⑤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
六、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
寻找和评价推理谬误的线索:
1人身攻击:不是围绕论题
2滑坡推理:
3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不能彻底解决,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4移花接木:关键词被用了多个意义
5诉诸公众:公众认为是对的,那就是对的吗?
6诉诸权威:这个专家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吗?
7攻击稻草人:歪曲别人的观点,然后再攻击歪曲后的观点。
8虚假两难:世界上许多事不是非黑即白的
9一厢情愿:我希望X是真实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或错误的。
10命名解释:错误地认为提供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解释了此事。
11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或例子来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12偷梁换柱:①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②B被引入讨论中,与A相关但不是讨论重点,③主题A被放弃。
13窃取论点:既是理由,又是结论。
七、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的意见
评价证据的线索:
直觉:
是否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支持直觉?
权威:
1权威人士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
2权威人士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3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人士有歪曲影响的相对自由?
4该权威是否常常作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良好的声誉?
5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权威人士?
他人证词:
1证词产生影响的偏差或兴趣有哪些?
2具有支持他的判断的专业知识吗?
3人的价值观假设如何影响他的证词?
4证词有利于评价这个人的证词?
5人的证词中遗漏了什么信息?
八、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类比
科学研究质量有天壤之别,科学研究结果常常互相矛盾,科学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最多只能支持论证,但不能为自身作证。
与所有人一样,研究者的态度,期望,价值观和需要等使他们的提问、操作研究的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尽管他们尽力避免这种偏差,但是科学事业不是中立,没有价值取向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
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传达信息的人用来支持其观点的证据与研究得到的原始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研究所得“事实”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不同研究的人为性不同。
研究者在经济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的结果。
取样研究的推广,样本必须足够大才能证明研究或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抽出的样本在广度或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的结论的事件相一致
抽样越随机,样本越理想(但是这里的随机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也许?)
过度泛化会使研究产生缺陷。
存在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1要使调查结果有意义,就要确保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的。即口头报告必须反映被调查者真实的观念和态度。但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常常会掩盖真相,给出自己认为恰当的答案。
2调查中的很多问题在措辞上模棱两可,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释。
3调查本身存在的内在偏差(措辞偏差和上下文偏差)使调查更为可疑。
九、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
1是否邮政局标明这种解释得到了批判检验?
2社会力量、政治力量或心理力量会不会使假设带有某种偏向?
3还有哪些干扰性原因没被考虑到?与干扰性原因相比,作者的假设有多可靠?
4对于时间的一点,作者的假设是否全面?
5作者的假设与所有与事件有关的那些有价值的证据的一致性程度有多高?
6“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推理是连接事件的主要推理吗?
十、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尽可能找出你所知道的这些统计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问问自己:“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数的类型。算数平均数,中数,众数。
2小心证据和结论不想符合。
3不看坐着的统计数据。将你认为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与作者实际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4根据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与作者的结论相比较。
5看看那些信息被遗漏了。特别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误解的数字、百分百以及类比。
十一、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
1常见的反对意见:
反对者会提出什么样的理由;
是否有实验研究与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
是否有支持相反观点的事例证明或类似的推导被遗漏。
2缺失定义:
加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关键词,得出的观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3缺失价值观取向或价值观:
其他什么价值观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如果以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论题,会得出什么样的观点呢?
4论证里间接提到的“事实”根源:
这些“事实”从何而来;
这些所谓的事实是否来自有效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
5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
填写调查问卷的人有多少;
调查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
6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术:
访谈法与问卷法所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7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
如果加入来自早期研究或后续研究的证据,数字是否会有所变化;
作者有没有为了扩大差异而故意扩展数字。
被遗漏的信息作用及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重要!),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
8既包括人们提倡的观点也有人们反对的内容:
作者的论证是否只考虑了某一种行为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而没有同时考虑两方面的结果;我们是否有必要知道该行为在政治、社会、经济、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等所有领域中所引起的影响。
9文章中的引证及证明:
作者是否除去了上下文的引证或证明作者通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议而获得的好处
十二、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通过给定的额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用“如果……”句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原文链接:http://www.zaizhichang.com/?p=355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