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手是不会欺骗我们的作品的
![]() |
盐野米松:在手艺人的世界里
【侨报记者吴了了北京报道】从2000年开始,每到秋天,日本作家盐野米松都会在中国待上两个星期,即使今年的中日关系如此紧张,也没有阻挡住他的行程。“只是……前几天在福建考察的时候有一点紧张,不敢说话”,谈起今年到中国的感受,65岁的盐野露出有点夸张的神情,然而眼睛却还是笑眯眯的——在场的记者都被逗乐了。盐野先生是如此风趣可亲,让人完全不会意识到他头上有着“日本民艺保护第一人”的光环——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国际天文联合会在2003年时还以YONEMATSU(盐野的日文发音)命名了11987号小行星。
“这可能是上天安排给我的任务”
1965年,东京奥运会的第二年,喷洒着农药的农田和冒出黑烟的工厂让刚从东京理科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的盐野米松改变了职业方向,“我想到自己今后的工作很可能就是这种制造公害的工作,就决定不以化学为业了”。因为从小喜欢写作,盐野进入了一家动漫制作公司的出版部,成为了一名漫画杂志编辑,同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不久后,一次赴八丈岛(该岛隶属于伊豆群岛,从东京乘船约10小时可到达)的采风决定了他一生的创作方向。
在这座岛上,盐野无意间发现了正面临失传的民间印染“黄八丈”——这种用八丈岛特有植物进行染织的工艺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室町时代就曾作为贡绢进贡朝廷,江户时代又曾是将军们的爱用之物。没过多久,在盐野的整理下,一本系统地介绍“黄八丈”的工艺和历史的书籍出版了,这本书不仅挽救了“黄八丈”工艺,也坚定了盐野的使命:记录手艺人的生命史,“总要有人出来做这样的工作,这可能是上天安排给我的任务”。
手艺人在日语里叫做“职人”,日本在江户时代建立起的尊重职人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甚至有一个叫做“职人气质”的专有词汇,用来形容那种日复一日磨练着自己的手艺,永远渴望做得更好的精神。盐野身上就具有这种“职人气质”——他对手艺人的采写坚持了30余年,采访了300多位传统手艺人,出版了20余本关于手艺人的书,走遍了日本乃至世界多个国家。
因为盐野的努力,日本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掀起了保护手艺的热潮。有不少濒临绝迹的手艺迎来了希望入门的学徒,各地成立的民艺馆让手艺人有了展示手艺的场所,日本政府还特设了维护专款。“那段时期很多人重新审视了传统手艺,或是传统工艺能够从生活上帮助他,或是他可以通过传统手艺找到另一种生活的乐趣”,盐野说,是1990年代的经济萧条让日本人放慢了现代化脚步,有机会回过头来向历史学习,从而扭转了无数手艺人被迫转业的局面,而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
“用他们自己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
采写手艺人的生涯细致而深入地影响着盐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次赴华,他的随身包是妻子手工做的布包,手绢也是一个日本手艺人的织染作品,“我的生活越来越简单,家里的工业产品越来越少。”
1994年,盐野从东京搬回到自己的家乡——位于日本东北部秋田县的角馆町——居住。角馆町因为在江户时代曾经武士辈出而闻名,那里至今还保存有很多武士曾经居住过的宅院,是个历史文化底蕴很丰厚的小城,也是日本传统手艺保存得最多、最好的地方。他熟识那里的每位手艺人,修复武士家宅屋顶的云雀佐太雄老人、樱树皮工艺名人经德明夫、枫树编手艺人菅原昭二……每当有朋友来到角馆町旅行,盐野都会成为热情的向导,带领他们去拜访家乡的手艺人——他们是盐野一生的良师益友。
“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其中有很多代代相传的智慧,甚至还包涵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历史。这些手艺人平时很少有机会对别人讲述他们的工作内容,更不可能以文章的形式公示于众,而他们的语言却是那么活生生、那么具有说服力的。如果仅仅是将对他们的采访以报道的形式进行介绍,完全不能表述出他们的真谛”,于是盐野想到了“听写体”,“用他们自己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园艺师,先倾听,再修剪、然后重新整理完成——只不过我倾听的过程很长。”
1984年,37岁的盐野开始了对日本最后的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的采访,这个采访持续了10年,直到西冈去世。此后,他又采访了西冈的徒弟小山三夫,以及小山的徒弟;对师徒三人的采访汇集成了盐野的代表作《树之生命 树之心》。这本书不仅让日本人认识了一位默默无闻的宫殿大木匠,同时成为了木匠最有效的招生广告——每年大概会有200人去争取做小山的学徒的唯一名额,这在日本比考东京大学还难。
然而,更难的还在后面。
“跟着师傅学手艺和在现代的学校里学习完全不同,不是考过60分就能毕业的。手艺人的世界里必须达到100分,才能升上下一个台阶。所以学校老师希望学生能进步得快一点,考到60分毕业,但手艺师傅希望学徒扎扎实实地练习到100分,才能继续下去。”在采访中,盐野反复强调手艺人的世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学徒只有每天和师傅在一起工作,直到让自己的身体达到和师傅的身体最接近的状态,才能达到师傅的境界——这就是学徒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不是光看书就能学会的,也不是能靠语言传达清楚的。”
“很多日本手艺的根源在中国”
在积累了数十年的采写日本手艺人的经验后,盐野萌发了考察中国手艺人生存现状的想法。“采访中,很多日本手艺人告诉我他们手艺的根源在中国”,盐野介绍,二战时期,日本曾有一些民间人士来到中国,向中国的手艺人学习到很多东西,然后将那些技术和工具带回了日本,并代代相传下去。
1999年,盐野的“听写体”作品《留住手艺》在中国翻译出版,他也受到北京中央美院的邀请赴中国参加传统工艺研讨会。在同行的引介下,那一年,盐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拜访各地的手艺人,做二胡的、做梳子的、做风筝的、做紫砂壶的……各式各样。其中,山东高密的一位剪纸艺人给盐野留下的印象最深:“那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却能剪出很多精美复杂的汉字。她太喜欢剪纸了,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她都在屋里低头剪着纸……甚至在禁止剪纸的战争时期和后来的文革中,她依然在偷偷地剪,剪完了就藏在床底下……”这些普通中国手艺人的人生经历和对待手艺的态度使盐野毫无距离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他们的故事也被盐野记录下来,收录于2000年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的手艺人》中。
由于在中国的采访需要通过翻译进行,盐野没办法像采写日本手艺人那样使用原汁原味的“听写体”,这是令他最遗憾的地方。不过,他还是尽量根据采访对象的表情、动作,用贴近他们生活的语态进行写作。
采访中国手艺人的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现在,成果在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主办的《热风》杂志上连载发表,反响热烈。“这次来中国我本打算去采访福建土家族的一位手艺人,但也许是因为中日关系紧张的缘故,那位手艺人不敢接受我的访问,临时逃走了”,谈起这段小插曲,盐野的语气里流露出满满的无奈,和一丝尴尬。
当然,盐野今年的中国之行也不乏愉快的旋律。比如他的老朋友、中国民艺保护运动的先锋人物黄永松先生在北京送他了一把颇具乡野风味的草编扇。“这是由一把稻草编成的扇子,大概是河北乡下一个老太太的作品,黄先生在上面用毛笔写了‘山高水长’、‘长精神’几个字,你看——”,盐野一边介绍,一边拿着扇子给记者展示,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
“尊重是对手艺人最好的保护”
《侨报》:手艺人大多不善言辞,您和他们交流有什么诀窍?
盐野:诀窍就是不能问抽象的问题,要尽量问得具体。手艺人可能不能告诉你“人生是怎样的”,但他们能告诉你怎么揉泥、怎么剪纸,而在他讲述泥和纸的话语里,你就能感受到他的人生是怎样的。同时,在和他们一起重温人生经历的时候,也跟他们交流你的感受,并表现出尊敬,当这种态度传递给他们的时候,你们的沟通会更好。
《侨报》:在这么多年的采写经历中,什么最打动你?
盐野:最打动我的是在采访那些过着清贫生活的老手艺人的时候,经常能听到一些非常精辟的人生道理。比如一位名叫夏林千野的老太太,她是靠筱竹编手艺生活的。她对我说,“人其实是很想偷懒的,但偷懒的时候手就停止工作了,那样的话活就不可能做得很好,但我们的手是不会欺骗我们的作品的,当我闭着眼睛也能做出好作品的时候,才是我值得自豪的时候”——这些话在学校里是听不到的,令我非常感动。所以见这些手艺人的时候,我都会怀着向他们学习的心态。
《侨报》:您认为在今天这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时代中,传统的手艺人和手工艺品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在哪里?
盐野:工业化生产之后,工人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而传统的手艺人不一样,我见过差不多1000位手艺人,他们都告诉我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愉快,他们每天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是回归人的本源的过程。
至于工业生产的东西,它们虽然非常便宜,但因为是标准化生产的,不会适合每个使用者的身体,而需要使用者的身体去适应它,这个过程是很别扭的;而手工的东西,每件都是为使用者量身打造的,使用起来会非常顺手,而且过去农业时代的社会相对封闭,大家都是从相互认识的人那里买东西,非常诚信安全。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但要知道过去曾经存在过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如果有可能的话,两种社会都生活一下也挺好。
《侨报》: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在投入力量保护传统工艺,但一个普遍现象是,手艺人一旦获得了“工艺美术大师”或“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荣誉,作品价格就会一飞冲天,您怎么看待文化保护和利益诱惑的冲突?
盐野:对我来说,手工艺品成为投资品卖出高价而脱离了实际生活是非常不可理解的。那个时候,手艺人的身边会出现很多想牟利的人,在我看来,那些人简直就是想把手艺人杀了。因为对手艺来说,最重要的是过程,但那些人看重的只是结果,所以才会急功近利,想更快成功,这与手艺的本质都是相悖的。
《侨报》:日本是全世界在保护传统手艺方面做得最出色的国家之一,您认为有没有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盐野:(在纸写了一个大大的“匠”字)我曾经问过中央美院一些学习传统工艺的研究生怎么看待“匠”这个字,他们普遍认为“匠”是那些非常贫穷的、生活在底层的人。这与日本的观念非常不同,在日本,“匠”被称为“职人”,指非常擅长某方面工作的人,这个称呼里包涵着强烈的尊重的意味。当周围的人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手艺人的时候,他们自身也会觉得非常自尊,会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手艺。可以说,手艺人是被尊严支撑着走下去的。
但我在中国看到的情况大多是,一些建筑工人在屋顶上抽烟、闲聊、不好好干活,下面走过的人会指指点点,觉得他们在偷懒,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怎么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呢。尊严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非常重要,建立全社会尊重手艺人的风气,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
-
佐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10:07:44
-
公益网创意市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3 20:36:24
-
enem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3 19:38:12
-
boubo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3 16:44:01
-
cleverlan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3 06:38:11
-
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3 06:26:22
-
饿面包 转发了这篇日记
独具匠心这个词儿已经很久没听见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东西我也多少有些说不出的感觉,是标准带来的冷酷吧?话说一次在马兰吃饭时想到,以后如果连中餐烹饪都开始大规模福特式的话,是好是不好呢?
2012-10-22 17:50:00 -
麗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2 17:17:07
-
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2 17:09:59
-
水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2 16:57:37
-
corbel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2 14:47:46
-
Benjam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2 12:56:51
-
Benjam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2 11:52:50
-
木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2 10:58:57
-
园丁机器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2 10:48:53
理想国imaginis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本书,看透权力、人性与时代 (20人喜欢)
- 送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线下展陈 (6人喜欢)
- 6家小城书店,6个轨道外的人生|世界读书日 (21人喜欢)
- 书单|编纂十年、畅销经典|霸权是如何衰落的? (6人喜欢)
- 书单|台女文学专辑 | 在她们的文字中,感受自己的心跳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