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忘记——观《李米的猜想》
2008-11-13 23:55
忘记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困难的事,但是我决不忘记你。
首先,要跟个别人说明的是,影片中自杀的长发男子嘟囔的那几句诗,不是编剧为了搞笑而胡诹的。那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著名女诗人Wislawa Szymborska的《用一粒沙观看》的节选——
湖底对自己是无底的
岸对自己也无岸
它的水对自己也是不湿不干的
它的波浪也不感到单一或个别
这些波浪在既不小也不大的石头周围
对自己那轻若无闻的轻声细语
本来这诗讨论的是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在人在历史上的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问题。可放在这部电影里,就忽然让我觉得,等待不就是这样的吗——等待得够久了之后,你早已经说不清自己究竟是不是还在等待。
当等待已经成了习惯——成了跟吃饭穿衣一样的生理行为,见缝插针的钻进李米指尖的烟蒂,黏在李米双手紧握的方向盘,附着在她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一堆数字里——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我们谁都见过这样的女人,也见过这样的男人。他们都是祥林嫂般复述着自己悲伤的故事。他们不愿见到自己的伤口愈合,一次次揭开血痂,腐肉腥臭于他们似馨香如兰。因为只有疼痛才让他们有快感,只有不忘怀才能让过去永存。
或许我爱这片子就是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像我家洋说我的那样——偏执。
当初是跟洋看《赤壁》时,影院播放《李米的猜想》的预告片,我才知道这部所谓“周迅的归零之作”,而且我一直以为是部悬疑片或犯罪片。
其实,这是一个特纯情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两个早恋又不肯好好学习终于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之间。男孩开出租车,女孩的家长嫌男孩没钱,男孩为了娶心爱的女孩,沦为毒贩,消失在女孩的世界里。为了寻找男孩,女孩开着男孩留下的出租车,用了四年的时间寻找男孩,她在车里挂着男孩的照片,她把男孩的照片放在厚厚的杂志里,视如珍宝,她问每一个乘客是否见过男孩。然而待见到她的爱人时,却是物是人非。他已经不是方文,他手里挽着别的女人,他对着她面无表情,他说自己是马冰。他对着当街痛哭的她冷笑。
和所有的中国电影一样,《李》在无数妥协和无数坚持之后,最终删改、缩减到现在这个样子:前半部分充满张力,后半部分有些凌乱,部分细节人物感情因为铺垫不够而显得唐突。
但是 周迅的表演毫无瑕疵,近乎完美,为影片大加分——那种长年累月越顶越紧的焦灼,那种一触即发的张力,那种极端状态里,人的崩溃和绝望,她都诠释到最好。所以影片的感情是饱满的,也是可信的,而且是一口气顶上去的,所以我哭了。
瘦小的周迅,对着她想念得刻骨铭心的爱人歇斯底里大喊的镜头一遍遍浮现,瘦弱的女人果然更具爆发力。她那小怪兽般的呼喊,撕心裂肺,让我无法不爱她。
她常对乘客说“我会对他吼一句‘你他妈怎么不去死啊’”,她会对警察吼“你老婆你不认识啊”......影片中的周迅身上有种江湖气,虽破掉了她外形的精致,但这种生命力特别好。同时,她身上还有一种令人心疼、永远不改的纯真。她对爱的相信,让我们所有人相信。
最后一幕,她笑着哭,而最最后一幕,她忍住不哭——正如拍《如果·爱》后的陈可辛说,他只知道中国有两个女演员,当她哭的时候,观众一定会流泪——那就是张曼玉,和周迅。
一哥们说他对这电影没感觉——男朋友消失了四年,你能看出来李米有什么难过么?
我无法和他解释周迅演得多好。不曾站在原地守候的人,不会懂得站久了,双腿都无法弯曲的滋味。
我跟他说,这个故事讲述得的确有些粗糙,但是这个导演最强大的地方在于他太会刻画细节了。我最喜欢的,有两个细节——
李米追在方文的后面,她背他写给她的信,字字句句,泪流满面。她其实是那么坚强的女人,自己换车胎,跟男人打架,可是她跟在他后面,卑微的等待他承认他爱她。是真的很爱一个人才会这样。
李米对方文说:“对不起...如果我认错人了,那么更对不起了。”她早就坚定了眼前这个人就是她找了四年的人,但是说完这句话,她转过身飞奔而去。那个时候她跑得真是飞快,我只能看到她的格子衬衫飘起来,但是我也很坚定,我知道,她一定正在嚎啕大哭,如果停下来,马上就会崩溃。
还有就是,在看DV时,电视里的方文害羞的笑了一下,电视外的李米也笑的——我第一次看见别人笑,可是我哭得很纠结。当李米看见DV中的自己,这些年来一个人的打拼,她在辛酸着等他的同时他却一直在背后默默的记录她。周迅的表情,就是我们想要的、李米的表情。
等待,真的是爱情里最残忍的动词。
不知道结果,赌的是自己的幸福,消耗的是所有生命里的美丽时光。
一个人往返每段路程,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在灰尘满天的马路上等车,一个人在寒潮来临的时候练习自己拥抱自己,一个人过完一年里所有的大小节日,一个人或哭或笑或者面无表情,一个人看四季轮换看沧海桑田......一个人,一直都是一个人。
李米在警车上怒吼,想不想知道这四年我都跟谁上过床。然后她撅起嘴说,一个没有。那样子像是个被冤枉的小孩,满脸委屈,让人动容——我也曾这样偏执过,感觉像似心脏被长长的指甲狠狠的掐了一下,无比疼痛。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等待呢?
是自你之后,我再没有和别的人上过床,还是自你之后我再也没有爱过别的人,又或者是每天都给自己说一遍这个人终究会重新站在自己身边呢...那对于所谓的等待来说,意义是什么呢?
我坚信每一个看《李》的人,都会心怀鬼胎的想起某个人。但是其实呢,你想起来的那个人不过是幻觉,并非就是你真正最爱的,或永远都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最后的最后,我以为都结束了,李米突然出现在天桥上,突然讲起她和方文的曾经,很不起眼的曾经。
她的语气,像是一个无名编剧在谈着自己都没信心的构思,即使知道那故事的最深处,是最真的心。她说她和方文中学就在一起,后来两人都没有考上大学,她说他们是这城市,这世界最平凡的人,没有人关注。但是方文对她说,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
影片中,李米和一大堆朋友在一起KTV,她唱王菲: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这歌选得,真考究!歌词出现得恰到好处,而且——不知道作为音乐总监的窦唯会有哪些追忆。
背景音乐中,好像一直有听到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葫芦丝的声音。再加上片尾,周迅唱了窦唯改编的那个《窗外》,正如朋友所说,歌词和曲调美得一塌糊涂啊,这也是导演在影片最后的一记催泪弹吧!
没有为爱痴狂偏执的人,不会理解李米的思想;
不曾站在原地守候的人,不会懂得站久了双腿都无法弯曲的滋味。
![]() |
忘记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困难的事,但是我决不忘记你。
首先,要跟个别人说明的是,影片中自杀的长发男子嘟囔的那几句诗,不是编剧为了搞笑而胡诹的。那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著名女诗人Wislawa Szymborska的《用一粒沙观看》的节选——
湖底对自己是无底的
岸对自己也无岸
它的水对自己也是不湿不干的
它的波浪也不感到单一或个别
这些波浪在既不小也不大的石头周围
对自己那轻若无闻的轻声细语
本来这诗讨论的是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在人在历史上的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问题。可放在这部电影里,就忽然让我觉得,等待不就是这样的吗——等待得够久了之后,你早已经说不清自己究竟是不是还在等待。
当等待已经成了习惯——成了跟吃饭穿衣一样的生理行为,见缝插针的钻进李米指尖的烟蒂,黏在李米双手紧握的方向盘,附着在她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一堆数字里——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我们谁都见过这样的女人,也见过这样的男人。他们都是祥林嫂般复述着自己悲伤的故事。他们不愿见到自己的伤口愈合,一次次揭开血痂,腐肉腥臭于他们似馨香如兰。因为只有疼痛才让他们有快感,只有不忘怀才能让过去永存。
或许我爱这片子就是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像我家洋说我的那样——偏执。
当初是跟洋看《赤壁》时,影院播放《李米的猜想》的预告片,我才知道这部所谓“周迅的归零之作”,而且我一直以为是部悬疑片或犯罪片。
其实,这是一个特纯情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两个早恋又不肯好好学习终于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之间。男孩开出租车,女孩的家长嫌男孩没钱,男孩为了娶心爱的女孩,沦为毒贩,消失在女孩的世界里。为了寻找男孩,女孩开着男孩留下的出租车,用了四年的时间寻找男孩,她在车里挂着男孩的照片,她把男孩的照片放在厚厚的杂志里,视如珍宝,她问每一个乘客是否见过男孩。然而待见到她的爱人时,却是物是人非。他已经不是方文,他手里挽着别的女人,他对着她面无表情,他说自己是马冰。他对着当街痛哭的她冷笑。
和所有的中国电影一样,《李》在无数妥协和无数坚持之后,最终删改、缩减到现在这个样子:前半部分充满张力,后半部分有些凌乱,部分细节人物感情因为铺垫不够而显得唐突。
但是 周迅的表演毫无瑕疵,近乎完美,为影片大加分——那种长年累月越顶越紧的焦灼,那种一触即发的张力,那种极端状态里,人的崩溃和绝望,她都诠释到最好。所以影片的感情是饱满的,也是可信的,而且是一口气顶上去的,所以我哭了。
瘦小的周迅,对着她想念得刻骨铭心的爱人歇斯底里大喊的镜头一遍遍浮现,瘦弱的女人果然更具爆发力。她那小怪兽般的呼喊,撕心裂肺,让我无法不爱她。
她常对乘客说“我会对他吼一句‘你他妈怎么不去死啊’”,她会对警察吼“你老婆你不认识啊”......影片中的周迅身上有种江湖气,虽破掉了她外形的精致,但这种生命力特别好。同时,她身上还有一种令人心疼、永远不改的纯真。她对爱的相信,让我们所有人相信。
最后一幕,她笑着哭,而最最后一幕,她忍住不哭——正如拍《如果·爱》后的陈可辛说,他只知道中国有两个女演员,当她哭的时候,观众一定会流泪——那就是张曼玉,和周迅。
一哥们说他对这电影没感觉——男朋友消失了四年,你能看出来李米有什么难过么?
我无法和他解释周迅演得多好。不曾站在原地守候的人,不会懂得站久了,双腿都无法弯曲的滋味。
我跟他说,这个故事讲述得的确有些粗糙,但是这个导演最强大的地方在于他太会刻画细节了。我最喜欢的,有两个细节——
李米追在方文的后面,她背他写给她的信,字字句句,泪流满面。她其实是那么坚强的女人,自己换车胎,跟男人打架,可是她跟在他后面,卑微的等待他承认他爱她。是真的很爱一个人才会这样。
李米对方文说:“对不起...如果我认错人了,那么更对不起了。”她早就坚定了眼前这个人就是她找了四年的人,但是说完这句话,她转过身飞奔而去。那个时候她跑得真是飞快,我只能看到她的格子衬衫飘起来,但是我也很坚定,我知道,她一定正在嚎啕大哭,如果停下来,马上就会崩溃。
还有就是,在看DV时,电视里的方文害羞的笑了一下,电视外的李米也笑的——我第一次看见别人笑,可是我哭得很纠结。当李米看见DV中的自己,这些年来一个人的打拼,她在辛酸着等他的同时他却一直在背后默默的记录她。周迅的表情,就是我们想要的、李米的表情。
等待,真的是爱情里最残忍的动词。
不知道结果,赌的是自己的幸福,消耗的是所有生命里的美丽时光。
一个人往返每段路程,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在灰尘满天的马路上等车,一个人在寒潮来临的时候练习自己拥抱自己,一个人过完一年里所有的大小节日,一个人或哭或笑或者面无表情,一个人看四季轮换看沧海桑田......一个人,一直都是一个人。
李米在警车上怒吼,想不想知道这四年我都跟谁上过床。然后她撅起嘴说,一个没有。那样子像是个被冤枉的小孩,满脸委屈,让人动容——我也曾这样偏执过,感觉像似心脏被长长的指甲狠狠的掐了一下,无比疼痛。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等待呢?
是自你之后,我再没有和别的人上过床,还是自你之后我再也没有爱过别的人,又或者是每天都给自己说一遍这个人终究会重新站在自己身边呢...那对于所谓的等待来说,意义是什么呢?
我坚信每一个看《李》的人,都会心怀鬼胎的想起某个人。但是其实呢,你想起来的那个人不过是幻觉,并非就是你真正最爱的,或永远都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最后的最后,我以为都结束了,李米突然出现在天桥上,突然讲起她和方文的曾经,很不起眼的曾经。
她的语气,像是一个无名编剧在谈着自己都没信心的构思,即使知道那故事的最深处,是最真的心。她说她和方文中学就在一起,后来两人都没有考上大学,她说他们是这城市,这世界最平凡的人,没有人关注。但是方文对她说,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
影片中,李米和一大堆朋友在一起KTV,她唱王菲: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这歌选得,真考究!歌词出现得恰到好处,而且——不知道作为音乐总监的窦唯会有哪些追忆。
背景音乐中,好像一直有听到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葫芦丝的声音。再加上片尾,周迅唱了窦唯改编的那个《窗外》,正如朋友所说,歌词和曲调美得一塌糊涂啊,这也是导演在影片最后的一记催泪弹吧!
没有为爱痴狂偏执的人,不会理解李米的思想;
不曾站在原地守候的人,不会懂得站久了双腿都无法弯曲的滋味。
-
盛盛的大豆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1 11:01:21
-
小岛Balloonn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8 13: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