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论】杨照:永远的伤疤与恐惧
![]() |
多年以来,常常听到有人慨叹:为什么中国八年抗战却无法产生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我总是想起王鼎钧写的一本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作品《碎琉璃》。
《碎琉璃》中写的,不见得是王鼎钧自己曾亲身有过的经历,然而《碎琉璃》传递了一种惊人的诚实,经过小说笔法改造过,或许比现实更真的真实。《看兵》塑造了对于抗战游击队的传奇印象,但是随后《青纱帐》和《敌人的朋友》两篇文章,王鼎钧用尖锐的手法,自己戳破了游击队的传奇。《青纱帐》写的是好色的游击队中队长陷害村中年轻寡妇,终至逼迫寡妇自杀的故事。《敌人的朋友》更惊人。开头说:“在抗战时期,敌后游击队对罪犯执行死刑,从不浪费子弹,那时流行的办法是活埋。那些庄稼汉喜欢这个办法,他们给这种办法取了一个代名,叫做‘栽’。”然而故事中被“栽”的人,不是日本人,而是隔邻另外一支游击队的人。这支游击队“栽”了那支游击队的人,于是那支游击队也抓一个这支游击队落单的人,一“栽”还一“栽”!
这是什么样的混乱世界,这是什么样的抗战游击队?
正因为抗战的真实面貌,如是复杂,牵涉的人性戏剧,远超过中日冲突,远超过爱国护国,中间有太多不堪,有更多暧昧,任何好的文学不可能忽视这些不堪与暧昧,然而真的将这些不堪与暧昧精采写出来了,要冒犯多少人的情绪,要挑战多少人心中的历史尺度?
身为一个作家,王鼎钧很勇敢。三十多年前,他就敢于去写至今没有什么别人愿意碰触的抗战题材。他没有照着官方立场写安全的版本,中国人都是英勇爱国的,日本人都是可恶可笑的。他写出了游击队内部的矛盾远胜过于真正与日本人的争斗,他也写出了自己军队如何编造假新闻来鼓舞士气的做法。
正因为要碰触这些不方便的真实,王鼎钧甚至让这些篇章带上强烈的寓言色彩。在文章中以改换楷体字的方式标示出格言式的句子,这些故事指向某种更庞大的,更加难以明言的人生意义……
《碎琉璃》中有一段叙述,三十年前读了,三十年后都没有忘掉:
“她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站在一片昏天暗地里,不能行动,因为她的双足埋在几寸的碎琉璃渣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好像一个琉璃做成的世界完全毁坏了,堆在那里,闪着磷一般的火焰。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对不设防的人,发出无情的威吓。而母亲是赤足的,几十把琉璃刀插在脚边。”
“我躺在母亲的怀里,睡得很熟,完全不知道母亲的难题。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不知道自己能支持多久。”
那样一个什么都打碎了的时代,原本世界中所有美好事物转过来全都成了最可怕的威胁,王鼎钧写出的,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后,留在身体里,永远的伤疤与恐惧。
(深圳<晶报>,2011年09月18日 星期天)
=============================
王鼎钧作品系列(第一辑8种)
2012年11月三联书店即将出版
碎琉璃 (自传体散文)
山里山外 (自传体小说)
左心房旋涡 (散文集)
千手捕蝶 (散文集)
昨天的云 (回忆录四部曲之一)
怒目少年 (回忆录四部曲之二)
关山夺路 (回忆录四部曲之三)
文学江湖 (回忆录四部曲之四)
=============================
相关作品:
![]()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971752/
对照记@1963
作者: 杨照 / 马家辉 / 胡洪侠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2-2
![]()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940455/
我们仨@1963
作者: 杨照 / 马家辉 / 胡洪侠
出版年: 2012-9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