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评(1)
这是近段日子在零杂志微博发的一些小评论。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0magazine?topnav=11
其一:
“……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没有说蛇如何不见了。给人造成的错觉就是蛇突然凭空消失了。想象一下,说书人绘声绘色地叙述蛇的出现,听众在期待蛇的下一步动作时,说书人突然顿住了。 现场的氛围凝固到极点,待说书人把听众的期待调至最高点,只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蛇不见了。这种张力该有多强。但现在的小说毕竟不用经过说书人用嘴巴说出来,所以,读者读下去的话,会觉得突兀。因为蛇的出现和消失的描写是失衡的。 动词是最直接且最有张力的,它会让读者身临其境。现在的小说跟电影比,表现力上天然有差距。电影直接给你一个完整的场景和人物。那么,为什么还要读小说呢?这是每一个作者应该好好思考的。 小说的途径有二,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拓展。向内挖掘的,电影不如小说,但是外部细致描写的小说肯定不如电影。往幽深挖掘,把外部发挥到极致。巴尔扎克的小说适合拍电影,但是卡夫卡的小说则不然。 不能往幽深挖掘,便要把外发挥到极致。所以,要把一个故事讲到最好,方能跟电影竞争。
其二: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要探讨的不是时间,而是人生。故事从《欧洲战争史》开端,与红楼梦的甄士隐的效果一样,目的是要让读者相信,虚构出来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在彭冣的小说里,穷尽人生的可能,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对抗人生。而事实上,人生只有唯一的路。
余准博士最后是“他不知道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
其三:
《哈姆雷特》中有个悲催的花瓶奥菲利亚,她的性格相当无主见。在剧中主要的作用是,一是被国王用来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傻;二是自己疯掉,激发哈姆雷特与她哥雷欧提斯的矛盾;若是以今日英伦剧的风气,说不一定在剧情上兄妹两会合二为一。但在戏剧之中,花瓶的存在是观众去看剧的理由之一。她不一定演技很好,但一定要漂亮,能吸引观众。这跟电影的花瓶类似。《哈姆雷特》是一部男人剧,全剧只有两个女人。她的存在更是凸显了花瓶的价值。另,小说中对话难写,而这正是剧本所长。因为,戏剧的情节推动基本是靠对白推动的。如何把对白写得出彩,这点可以向剧本学学。
其四:
麦克尤恩在长篇《在切瑟尔海滩上》展现出惊人的节奏控制力。新婚蜜月占据了整部小说的十分之九,当弗洛伦斯消失在海滩上时,小说速度骤然加快。爱德华漫长的人生轻描淡写了几笔。常理而言,新婚只是人生中重要却短暂的几天。这种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张力,“长的是痛苦,短的是人生”。《在切瑟尔海滩上》的节奏控制与老舍的《断魂枪》类似。一个小说的速度,张大春在《《意志里的诗——一则小说的速度感》》中有探讨:“他们都极为重视从小说角色内部涌动的意志去发现其象征意义,并从而决定在技术层面或者美学层次的呼应和支援”。(出自《小说稗类》一书)
其五:
关于《万寿寺》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关于“对抗”的小说,王二不断地重复写着薛嵩的故事,正表达了他对现实中的种种不满。这种方式与彭冣一样,不断开拓着不存在的道路。这种对抗无疑是悲壮的,因为“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庸俗下去。《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艾伯特博士向余准阐述彭冣的谜题所提到的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彭冣的写法或许启发了王小波。《万寿寺》正是像彭冣的小说一样,不断地重写,以致达到了无限的可能。但无限的可能在其实跟不可能相差无几,王二不可能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因为只有一条路是属于他的。
其六:
在王小波的杂文里,他讲得最多的是“常识”。比如说,他讲论战,应该是观点之争而非人品甚至是政治信仰的争论;讲知识分子应该创新而非阻碍创新。但比较悲哀得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们发现王小波讲的问题在今天依然是个问题。常识需要不断地被强调,这是悲哀的。
其七:
海明威的文笔凝练,对话看似漫不经心却充满暗示。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论”,好的小说露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藏于底的则是八分之七。”有时我觉得我的风格,与其说是直接的,倒不如说是暗示的。“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体现的正是这种艺术风格。
其八: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与电影基本无差异,但却少了一个关键的细节。即年老释放出狱之后老人无法适应社会,最后在屋里上吊自杀的情节。电影这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细节,却升华整部电影的境界。安迪与老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迫使人们去思考,自由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老人而言,或许他熟悉的社会——监狱——才是自由。很多人把安迪当作是反体制的英雄,因为监狱是体制明显是体制的象征。因为他走到了外面,一个广阔的空间。但,外面何尝不需要遵守一些规矩?不愿被人设置着生活,这才是安迪身上最大的魅力。
其九:
把《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提在一块,其实是有些不妥的。一个是“传奇”,一个是“笔记”。传奇是杜撰,笔记偏于“纪实”,而且笔记庞杂。且作者人生际遇不同,倾于笔端的感情——蒲孤愤,纪冲淡。张爱玲曾说过,老了之后,就更加喜欢纪昀的笔法。《聊斋志异》中最残忍的故事,私以为是《犬奸》。《阅微草堂笔记》谈鬼谈狐意思不大,倒是一些描绘民俗民风有意思的很。比如,民妇农忙时的走娼,挣点小钱,补补家用。《谐铎》也是如此类书,但质量不如《阅微草堂笔记》好。
其十:
所谓“稗官野史”,很大部分是指古时候的笔记。稗,野草,笔记在古时候像稗子一样野蛮生长。文人笔墨与史官笔法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琐碎,更具关注个体,写庙堂之上,也止不住一颗八卦之心,写江湖之下,更是奇人奇情。可惜,民国之后,好像失去了笔记的传统。阿城《遍地风流》是笔记写法。
十一:
借着鲁迅先生的忌日,说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在鲁迅的小说中质量算不上好,模仿的痕迹太重。但它对鲁迅无疑是重要的,历史教科书都这样定位:它是新文化运动在文学上的第一枪。狂人发现了历史的荒谬,是一个启蒙者。启蒙,无疑强化了一种权威:他的发现是对的。若是反向追问,被启蒙者一定是错误的吗?他们遵循着既有的道德准则,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狂人的启蒙也可能是错误的。当狂人的启蒙是错误的时候,被启蒙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呢?迅哥儿的小说难得是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准,《呐喊》《彷徨》特别是《故事新篇》,叙述万花筒,先锋而深刻。
十二:
费孝通老先生说中国,一语中的,乡土中国。乡土,人情的,随意的。文明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城市,城市的心是市场,市场是用契约来规范的,是契约文明。现在的中国,虽然穿着光鲜靓丽,但依旧是一颗乡土的心。
十三:
《围城》算不上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它可以算作中国首部公路小说。钱钟书的博学、机智、刻薄在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出自小说中关于婚姻的警句大概也成了俗语。张大春评论钟晓阳有些句子“为文而造情”,钱老自然不会沦落到如此,但读者要读的不就是他那些机智、隽永的讽刺吗?学钱老写小说是危险的,因为需要足够丰厚的知识,不然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十四:
《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作者序中说,左拉发表《我控诉》之后,人们才重新定义知识子,“知识分子“有形容词变成名词:知识分子,指在思想或者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一定声誉,并利用这种声誉,从某种世界观或者某些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参与社会事务的人士。也就是说,知识分子的属性一开始就有公共的。用公知来反对不同意见的人,要么是鄙视,要么是把对手拉作与自己同一水平。莫言老师获奖,有人赞赏,自然也有人诋毁。若只有赞赏或诋毁的声音,我想这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赞赏、诋毁都不由己。
十五:
萧红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作家。她的《呼兰河传》是一部满怀悲悯的伟大小说。她少有批判的眼光去打量那群生活与呼兰河上的人们,而是以一种慈悲的心与他们共同呼吸。或许《呼兰河传》中的第一章还有一些寓意的笔法,比如写路上的水坑那一节,夹杂着许多劣根性的批判。但行文越往后,萧红则越慈悲。 行文也更加从容、自信。她贴近那条河。
十六:
在《追随她的旅程》中,路内继续为我们讲述了技校生路小路张扬而迷乱的青春。通过路小路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狂乱而生机勃勃的九十年代初。而立之年之后的男人回顾他的青春来,比十八岁时少了天真多了一份深沉。正是这份深沉,使得小说更加迷人、浪漫。
十七:
金庸的《雪山飞狐》和古龙的《白玉老虎》在结局上都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更多是出自于道德和人性上的困扰,胡斐与苗人凤的决斗,赵无忌对唐门的复仇。胡斐的困境是哈姆雷特式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赵无忌面对着的是一个无解的死结,故续集《白玉雕龙》成为了狗尾续貂。若是从完整性来看的话,不写结尾反而更好。古龙在序言上为自己开脱,说赵无忌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个小说修葺一下,把多余的人物剔除掉,就是一个极好的小说,也显得更像是“无法抉择”。古龙算是无心插柳了,写了一个带着短篇小说性质的长篇。
其一:
“……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没有说蛇如何不见了。给人造成的错觉就是蛇突然凭空消失了。想象一下,说书人绘声绘色地叙述蛇的出现,听众在期待蛇的下一步动作时,说书人突然顿住了。 现场的氛围凝固到极点,待说书人把听众的期待调至最高点,只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蛇不见了。这种张力该有多强。但现在的小说毕竟不用经过说书人用嘴巴说出来,所以,读者读下去的话,会觉得突兀。因为蛇的出现和消失的描写是失衡的。 动词是最直接且最有张力的,它会让读者身临其境。现在的小说跟电影比,表现力上天然有差距。电影直接给你一个完整的场景和人物。那么,为什么还要读小说呢?这是每一个作者应该好好思考的。 小说的途径有二,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拓展。向内挖掘的,电影不如小说,但是外部细致描写的小说肯定不如电影。往幽深挖掘,把外部发挥到极致。巴尔扎克的小说适合拍电影,但是卡夫卡的小说则不然。 不能往幽深挖掘,便要把外发挥到极致。所以,要把一个故事讲到最好,方能跟电影竞争。
其二: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要探讨的不是时间,而是人生。故事从《欧洲战争史》开端,与红楼梦的甄士隐的效果一样,目的是要让读者相信,虚构出来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在彭冣的小说里,穷尽人生的可能,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对抗人生。而事实上,人生只有唯一的路。
余准博士最后是“他不知道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
其三:
《哈姆雷特》中有个悲催的花瓶奥菲利亚,她的性格相当无主见。在剧中主要的作用是,一是被国王用来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傻;二是自己疯掉,激发哈姆雷特与她哥雷欧提斯的矛盾;若是以今日英伦剧的风气,说不一定在剧情上兄妹两会合二为一。但在戏剧之中,花瓶的存在是观众去看剧的理由之一。她不一定演技很好,但一定要漂亮,能吸引观众。这跟电影的花瓶类似。《哈姆雷特》是一部男人剧,全剧只有两个女人。她的存在更是凸显了花瓶的价值。另,小说中对话难写,而这正是剧本所长。因为,戏剧的情节推动基本是靠对白推动的。如何把对白写得出彩,这点可以向剧本学学。
其四:
麦克尤恩在长篇《在切瑟尔海滩上》展现出惊人的节奏控制力。新婚蜜月占据了整部小说的十分之九,当弗洛伦斯消失在海滩上时,小说速度骤然加快。爱德华漫长的人生轻描淡写了几笔。常理而言,新婚只是人生中重要却短暂的几天。这种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张力,“长的是痛苦,短的是人生”。《在切瑟尔海滩上》的节奏控制与老舍的《断魂枪》类似。一个小说的速度,张大春在《《意志里的诗——一则小说的速度感》》中有探讨:“他们都极为重视从小说角色内部涌动的意志去发现其象征意义,并从而决定在技术层面或者美学层次的呼应和支援”。(出自《小说稗类》一书)
其五:
关于《万寿寺》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关于“对抗”的小说,王二不断地重复写着薛嵩的故事,正表达了他对现实中的种种不满。这种方式与彭冣一样,不断开拓着不存在的道路。这种对抗无疑是悲壮的,因为“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庸俗下去。《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艾伯特博士向余准阐述彭冣的谜题所提到的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彭冣的写法或许启发了王小波。《万寿寺》正是像彭冣的小说一样,不断地重写,以致达到了无限的可能。但无限的可能在其实跟不可能相差无几,王二不可能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因为只有一条路是属于他的。
其六:
在王小波的杂文里,他讲得最多的是“常识”。比如说,他讲论战,应该是观点之争而非人品甚至是政治信仰的争论;讲知识分子应该创新而非阻碍创新。但比较悲哀得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们发现王小波讲的问题在今天依然是个问题。常识需要不断地被强调,这是悲哀的。
其七:
海明威的文笔凝练,对话看似漫不经心却充满暗示。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论”,好的小说露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藏于底的则是八分之七。”有时我觉得我的风格,与其说是直接的,倒不如说是暗示的。“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体现的正是这种艺术风格。
其八: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与电影基本无差异,但却少了一个关键的细节。即年老释放出狱之后老人无法适应社会,最后在屋里上吊自杀的情节。电影这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细节,却升华整部电影的境界。安迪与老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迫使人们去思考,自由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老人而言,或许他熟悉的社会——监狱——才是自由。很多人把安迪当作是反体制的英雄,因为监狱是体制明显是体制的象征。因为他走到了外面,一个广阔的空间。但,外面何尝不需要遵守一些规矩?不愿被人设置着生活,这才是安迪身上最大的魅力。
其九:
把《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提在一块,其实是有些不妥的。一个是“传奇”,一个是“笔记”。传奇是杜撰,笔记偏于“纪实”,而且笔记庞杂。且作者人生际遇不同,倾于笔端的感情——蒲孤愤,纪冲淡。张爱玲曾说过,老了之后,就更加喜欢纪昀的笔法。《聊斋志异》中最残忍的故事,私以为是《犬奸》。《阅微草堂笔记》谈鬼谈狐意思不大,倒是一些描绘民俗民风有意思的很。比如,民妇农忙时的走娼,挣点小钱,补补家用。《谐铎》也是如此类书,但质量不如《阅微草堂笔记》好。
其十:
所谓“稗官野史”,很大部分是指古时候的笔记。稗,野草,笔记在古时候像稗子一样野蛮生长。文人笔墨与史官笔法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琐碎,更具关注个体,写庙堂之上,也止不住一颗八卦之心,写江湖之下,更是奇人奇情。可惜,民国之后,好像失去了笔记的传统。阿城《遍地风流》是笔记写法。
十一:
借着鲁迅先生的忌日,说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在鲁迅的小说中质量算不上好,模仿的痕迹太重。但它对鲁迅无疑是重要的,历史教科书都这样定位:它是新文化运动在文学上的第一枪。狂人发现了历史的荒谬,是一个启蒙者。启蒙,无疑强化了一种权威:他的发现是对的。若是反向追问,被启蒙者一定是错误的吗?他们遵循着既有的道德准则,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狂人的启蒙也可能是错误的。当狂人的启蒙是错误的时候,被启蒙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呢?迅哥儿的小说难得是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准,《呐喊》《彷徨》特别是《故事新篇》,叙述万花筒,先锋而深刻。
十二:
费孝通老先生说中国,一语中的,乡土中国。乡土,人情的,随意的。文明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城市,城市的心是市场,市场是用契约来规范的,是契约文明。现在的中国,虽然穿着光鲜靓丽,但依旧是一颗乡土的心。
十三:
《围城》算不上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它可以算作中国首部公路小说。钱钟书的博学、机智、刻薄在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出自小说中关于婚姻的警句大概也成了俗语。张大春评论钟晓阳有些句子“为文而造情”,钱老自然不会沦落到如此,但读者要读的不就是他那些机智、隽永的讽刺吗?学钱老写小说是危险的,因为需要足够丰厚的知识,不然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十四:
《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作者序中说,左拉发表《我控诉》之后,人们才重新定义知识子,“知识分子“有形容词变成名词:知识分子,指在思想或者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一定声誉,并利用这种声誉,从某种世界观或者某些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参与社会事务的人士。也就是说,知识分子的属性一开始就有公共的。用公知来反对不同意见的人,要么是鄙视,要么是把对手拉作与自己同一水平。莫言老师获奖,有人赞赏,自然也有人诋毁。若只有赞赏或诋毁的声音,我想这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赞赏、诋毁都不由己。
十五:
萧红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作家。她的《呼兰河传》是一部满怀悲悯的伟大小说。她少有批判的眼光去打量那群生活与呼兰河上的人们,而是以一种慈悲的心与他们共同呼吸。或许《呼兰河传》中的第一章还有一些寓意的笔法,比如写路上的水坑那一节,夹杂着许多劣根性的批判。但行文越往后,萧红则越慈悲。 行文也更加从容、自信。她贴近那条河。
十六:
在《追随她的旅程》中,路内继续为我们讲述了技校生路小路张扬而迷乱的青春。通过路小路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狂乱而生机勃勃的九十年代初。而立之年之后的男人回顾他的青春来,比十八岁时少了天真多了一份深沉。正是这份深沉,使得小说更加迷人、浪漫。
十七:
金庸的《雪山飞狐》和古龙的《白玉老虎》在结局上都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更多是出自于道德和人性上的困扰,胡斐与苗人凤的决斗,赵无忌对唐门的复仇。胡斐的困境是哈姆雷特式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赵无忌面对着的是一个无解的死结,故续集《白玉雕龙》成为了狗尾续貂。若是从完整性来看的话,不写结尾反而更好。古龙在序言上为自己开脱,说赵无忌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个小说修葺一下,把多余的人物剔除掉,就是一个极好的小说,也显得更像是“无法抉择”。古龙算是无心插柳了,写了一个带着短篇小说性质的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