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莱昂哈特获伊拉斯谟奖的答谢词(译文)
尊敬的女王陛下、尊敬的各位来宾:
承蒙女王陛下及伊拉斯谟基金会①无条件的将该荣誉授予我,我内心充满无限感激之情。倘若以totum pro parte(以整体代辩局部)②的缘由而让我得到获奖的举荐的话,那我的感激之情更是无限的了。
之所以此言,恰如一个恶人很可能在其一生中仅仅一个时期行恶那样,艺术家成为特殊的人也只是某个瞬间的事情。(然而对于艺术家而言,非常幸运的是这个瞬间往往能被听众们所见证的) 。实际上,这个奖项是针对仅存于长久记忆中而无法真实触及的瞬间而赐予我的。从价值判断的标准来考虑的话,获得该奖项未必是必然的。如果作曲家本人依然健在的话,他也未必就会面对大家就演绎而评判说“sie machen es richtig(意为:你是正确的)”。原因是古乐演奏家们所遵循的判断标准最终只能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情感之上的东西。然而我对此感到非常满足的。如此之言,是因为我认为音乐既是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东西,而作曲家和演奏者之间存在着这样的默许的委托关系,也就是演奏家须从最基本的演奏开始,经历时日,甚至年月的不懈努力使之到达至上的高度。而所谓Quod Erat Demonstrandum(证明完毕)③一词,对于那些接受过音乐学最高修养的音乐家而言则是完全无意义的。
尽管是无法实证的瞬间,这赋予演奏家的无法比拟的最高的瞬间就是通过作品所产生的灵感的而达成的。这并非通过与听众的接触所获得的灵感本身才是核心。有心的音乐家是与音乐接触的。如果音乐家谋求与听众的接触的话,那只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作品利用的行为。音乐家只能全身心投入作品,让听众们利用演奏家自身,从而达到献身的境界。所以,音乐家这样不求报答的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报答。这类似于爱。爱是不求报答,是并非本意的单纯的东西。
然而精灵也只是在其所欲之处才显示其魅力,并非只青睐于艺术家。不言而喻,精灵并不能让艺术家们在艺术上获取灵感。(精神与精灵之间不存在交汇点,甚至连平行的关系亦无)。若依拙见,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奏者,作为艺术家是无法通过自己的艺术得到与听众们的接触的。艺术家为了让自己的人性得以升华,就不能选择为主体,而只能选择客体。艺术家即可能成为当代人为之不耻的品行不端之恶汉,也能成为光明正大的伟人,并具有Millionen umschlingt(包容万众)④的精神而载入史册。用书桌、画架和钢琴等也能真实的包容万众的。非常幸运的是,艺术家此刻并不在场……,然而对艺术家不在场之确实性的疑念自然也就产生了。恐怕这样的见解也是通过伊拉斯谟奖的获得而得到了印证了吧。这就是totum pro parte(以整体代辩局部)的见解。
由此,诸位伸出充满慈爱的双手以pars pro toto(以局部代辩整体)⑤的方式,对这样身处绵延历史一节的人视其成就了现实世界的创造力而予以赞同。音乐家和其他的演绎家们一样,需要无数次的和素材而战,而无论怎样的演奏都会产生其他的失误(也可能有新意产生)。而音乐家正是通过作品捕捉的变容而验证整体形象的。作品的完整性乃至自身蕴含的理念无法确立的话,演绎的至上境界也自然无法达成的。
作为音乐家,我对听众们、女王陛下以及到场的各位来宾摒弃完美的希冀,并以相对性的意识前来表示深深地谢意。这也印证了约翰逊博士的那句名言:it was not done well, but it was surprising to find it done at all.(虽显瑕疵,却惊其为)⑥。
[全文完]
[译注]
① 伊拉斯谟奖(Erasmus Prize)是由现任荷兰女王的父亲伯恩哈特公爵(Prince Bernhard of Lippe-Biesterfeld)在1958年以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学者伊拉斯谟之名设立的表彰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的一个奖项。奖金数额约为15万欧元。迄今的获奖者中,音乐家包括:作曲家梅西安(1971)、卡盖尔(1998);演奏家、指挥家莱昂哈特、阿农考特(1980同时获奖)、海丁克(1991)。由于强调的是对“欧洲文化”做出贡献的,所以欧洲以外的少有获奖。2010年获奖的委内瑞拉的埃伯鲁,也是针对其推广古典音乐教育的成就而获此殊荣的“外人”。
1980年的获奖者为莱昂哈特和阿农考特两位。这也是伊拉斯谟基金会对两位音乐家在传统音乐演绎上坚持用与19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完全不同的演奏习惯所做出的贡献的奖励。而古乐成为了有爱好者关心、艺人竞相参与的活动也正是这个年代。时尚的说就是古乐作为一种运动走向了市场。
颁奖仪式1980年9月8日在阿姆斯特丹的皇家音乐厅(Royal Concertgebouw)举行。颁奖仪式后,莱昂哈特指挥Leonhardt Consort演奏了泰勒曼的[餐桌音乐]第三组曲(Musique de Table, 3. Overture (Suite) in B-Dur, TWV 55:B1);而另一位获奖者阿农考特则指挥瑞士苏黎世歌剧团演出了蒙特威尔迪乐队与合唱的音乐剧[唐克雷第与克罗林达之战](Il Combattimento di Tancredi e Clorinda SV153,1624)。当然都是以古乐的方式演绎的。
和所有获奖者一样,1980年的颁奖仪式上,莱昂哈特和阿农考特两人分别作了简短的答谢演说。莱昂哈特的答谢词文体精炼而含义深刻。原文为荷兰文和德文的两种文字。二十年前曾阅读过,后虽将抄件遗失内容大致还有模糊记忆了些。年初闻莱昂哈特去世,一时间又想起他的那个答谢词,这才致函伊拉斯谟基金会(Praemium Erasmianum Foundation)索取到了该答谢词(Dankeswort )的原文复印件。再次阅读才觉虽寥寥数语却表明了莱昂哈特博士高尚的艺术格调和修养的。特将其意译之,供各位参考。
② totum pro parte,拉丁文。修辞格中提喻(Synecdoche)的概念之一,意思是以整体的概念(或形象)表示(代辩)局部。而pars pro toto则是以局部的概念(或形象)表示(代辩)整体的意思。
③ Quod Erat Demonstrandum,拉丁文。是哲学和数学的论证和证明完毕时使用的,表示论证结束的用词。常用Q.E.D.(证毕)的缩写代之。
④ Millionen umschlingt,字面意思“包容万众”。源自于贝多芬在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席勒的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诗句。
⑤ 参阅注②。
⑥ 这里引用的是英国著名文人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的名言。这是收录在詹姆斯•鲍斯威尔所写的[塞缪尔•约翰逊传(The Life of Samuel Johnson)]中所记录的约翰逊博士的语录。约翰逊博士就贵格会(Quaker)允许女教徒传教布道一事,发表看法说:"......like a dog walking on his hind legs. It is not done well; but you are surprised to find it done at all." 。用一种幽默的口吻表明赞许之意。
⑦ 伊拉斯谟基金会及伊拉斯谟奖的官方网站:http://www.erasmusprijs.org/
其网站收容了各届获奖者的谢辞,其中不乏相当有价值的篇章。遗憾1980年颁奖的内容没刊载。
(24, oct, 2012@Parodos)
![]() |
Gustav Leonhardt (1928-2012) |
承蒙女王陛下及伊拉斯谟基金会①无条件的将该荣誉授予我,我内心充满无限感激之情。倘若以totum pro parte(以整体代辩局部)②的缘由而让我得到获奖的举荐的话,那我的感激之情更是无限的了。
之所以此言,恰如一个恶人很可能在其一生中仅仅一个时期行恶那样,艺术家成为特殊的人也只是某个瞬间的事情。(然而对于艺术家而言,非常幸运的是这个瞬间往往能被听众们所见证的) 。实际上,这个奖项是针对仅存于长久记忆中而无法真实触及的瞬间而赐予我的。从价值判断的标准来考虑的话,获得该奖项未必是必然的。如果作曲家本人依然健在的话,他也未必就会面对大家就演绎而评判说“sie machen es richtig(意为:你是正确的)”。原因是古乐演奏家们所遵循的判断标准最终只能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情感之上的东西。然而我对此感到非常满足的。如此之言,是因为我认为音乐既是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东西,而作曲家和演奏者之间存在着这样的默许的委托关系,也就是演奏家须从最基本的演奏开始,经历时日,甚至年月的不懈努力使之到达至上的高度。而所谓Quod Erat Demonstrandum(证明完毕)③一词,对于那些接受过音乐学最高修养的音乐家而言则是完全无意义的。
尽管是无法实证的瞬间,这赋予演奏家的无法比拟的最高的瞬间就是通过作品所产生的灵感的而达成的。这并非通过与听众的接触所获得的灵感本身才是核心。有心的音乐家是与音乐接触的。如果音乐家谋求与听众的接触的话,那只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作品利用的行为。音乐家只能全身心投入作品,让听众们利用演奏家自身,从而达到献身的境界。所以,音乐家这样不求报答的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报答。这类似于爱。爱是不求报答,是并非本意的单纯的东西。
然而精灵也只是在其所欲之处才显示其魅力,并非只青睐于艺术家。不言而喻,精灵并不能让艺术家们在艺术上获取灵感。(精神与精灵之间不存在交汇点,甚至连平行的关系亦无)。若依拙见,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奏者,作为艺术家是无法通过自己的艺术得到与听众们的接触的。艺术家为了让自己的人性得以升华,就不能选择为主体,而只能选择客体。艺术家即可能成为当代人为之不耻的品行不端之恶汉,也能成为光明正大的伟人,并具有Millionen umschlingt(包容万众)④的精神而载入史册。用书桌、画架和钢琴等也能真实的包容万众的。非常幸运的是,艺术家此刻并不在场……,然而对艺术家不在场之确实性的疑念自然也就产生了。恐怕这样的见解也是通过伊拉斯谟奖的获得而得到了印证了吧。这就是totum pro parte(以整体代辩局部)的见解。
由此,诸位伸出充满慈爱的双手以pars pro toto(以局部代辩整体)⑤的方式,对这样身处绵延历史一节的人视其成就了现实世界的创造力而予以赞同。音乐家和其他的演绎家们一样,需要无数次的和素材而战,而无论怎样的演奏都会产生其他的失误(也可能有新意产生)。而音乐家正是通过作品捕捉的变容而验证整体形象的。作品的完整性乃至自身蕴含的理念无法确立的话,演绎的至上境界也自然无法达成的。
作为音乐家,我对听众们、女王陛下以及到场的各位来宾摒弃完美的希冀,并以相对性的意识前来表示深深地谢意。这也印证了约翰逊博士的那句名言:it was not done well, but it was surprising to find it done at all.(虽显瑕疵,却惊其为)⑥。
[全文完]
![]() |
[译注]
① 伊拉斯谟奖(Erasmus Prize)是由现任荷兰女王的父亲伯恩哈特公爵(Prince Bernhard of Lippe-Biesterfeld)在1958年以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学者伊拉斯谟之名设立的表彰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的一个奖项。奖金数额约为15万欧元。迄今的获奖者中,音乐家包括:作曲家梅西安(1971)、卡盖尔(1998);演奏家、指挥家莱昂哈特、阿农考特(1980同时获奖)、海丁克(1991)。由于强调的是对“欧洲文化”做出贡献的,所以欧洲以外的少有获奖。2010年获奖的委内瑞拉的埃伯鲁,也是针对其推广古典音乐教育的成就而获此殊荣的“外人”。
![]() |
获奖后的莱昂哈特与荷兰女王 |
1980年的获奖者为莱昂哈特和阿农考特两位。这也是伊拉斯谟基金会对两位音乐家在传统音乐演绎上坚持用与19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完全不同的演奏习惯所做出的贡献的奖励。而古乐成为了有爱好者关心、艺人竞相参与的活动也正是这个年代。时尚的说就是古乐作为一种运动走向了市场。
颁奖仪式1980年9月8日在阿姆斯特丹的皇家音乐厅(Royal Concertgebouw)举行。颁奖仪式后,莱昂哈特指挥Leonhardt Consort演奏了泰勒曼的[餐桌音乐]第三组曲(Musique de Table, 3. Overture (Suite) in B-Dur, TWV 55:B1);而另一位获奖者阿农考特则指挥瑞士苏黎世歌剧团演出了蒙特威尔迪乐队与合唱的音乐剧[唐克雷第与克罗林达之战](Il Combattimento di Tancredi e Clorinda SV153,1624)。当然都是以古乐的方式演绎的。
和所有获奖者一样,1980年的颁奖仪式上,莱昂哈特和阿农考特两人分别作了简短的答谢演说。莱昂哈特的答谢词文体精炼而含义深刻。原文为荷兰文和德文的两种文字。二十年前曾阅读过,后虽将抄件遗失内容大致还有模糊记忆了些。年初闻莱昂哈特去世,一时间又想起他的那个答谢词,这才致函伊拉斯谟基金会(Praemium Erasmianum Foundation)索取到了该答谢词(Dankeswort )的原文复印件。再次阅读才觉虽寥寥数语却表明了莱昂哈特博士高尚的艺术格调和修养的。特将其意译之,供各位参考。
② totum pro parte,拉丁文。修辞格中提喻(Synecdoche)的概念之一,意思是以整体的概念(或形象)表示(代辩)局部。而pars pro toto则是以局部的概念(或形象)表示(代辩)整体的意思。
③ Quod Erat Demonstrandum,拉丁文。是哲学和数学的论证和证明完毕时使用的,表示论证结束的用词。常用Q.E.D.(证毕)的缩写代之。
④ Millionen umschlingt,字面意思“包容万众”。源自于贝多芬在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席勒的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诗句。
⑤ 参阅注②。
⑥ 这里引用的是英国著名文人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的名言。这是收录在詹姆斯•鲍斯威尔所写的[塞缪尔•约翰逊传(The Life of Samuel Johnson)]中所记录的约翰逊博士的语录。约翰逊博士就贵格会(Quaker)允许女教徒传教布道一事,发表看法说:"......like a dog walking on his hind legs. It is not done well; but you are surprised to find it done at all." 。用一种幽默的口吻表明赞许之意。
⑦ 伊拉斯谟基金会及伊拉斯谟奖的官方网站:http://www.erasmusprijs.org/
其网站收容了各届获奖者的谢辞,其中不乏相当有价值的篇章。遗憾1980年颁奖的内容没刊载。
(24, oct, 2012@Parodos)
-
Hieronym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20 19:15:11
-
心儿里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1-26 11:13:46
-
reek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所谓大家,并没有更刻意地张扬,相反,更多展现给我们的是他们的谦逊。 于Gustav Leonhardt 如此。呈现此美文的行人先生也是如此。
2012-10-29 20:49:01 -
FangH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7 16:57:55
-
Chen X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7 01:58:46
-
Zo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6 19:23:15
-
luig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5 13:58:16
-
Lesha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5 11:41:49
-
Francois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5 11:20:50
-
三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5 10:38:29
-
苍崖云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5 09:19:46
-
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5 06:49:08
-
浮尘野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5 06:17:25
-
Mephistophele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5 02:40:02
-
Zer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23:22:11
-
lynsur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22:35:35
-
锦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22:24:28
-
De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22:06:32
-
Reymon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21:33:44
-
yapap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18:33:47
-
matri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18:23:10
-
Urbin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18:20:23
-
PierrotLunair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18:05:54
-
缈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17:56:21
-
WANGWEI_99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24 1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