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德国当代哲学入门——顾彬
(注:此录音整理中,将里德的名字写错了,应该是Joachim Ritter,而不是Urahem Ritter。)
德国当代哲学入门——顾彬
2012年4月5日 同济大学 综合楼10楼报告厅
Wolfgang Kubin, 顾彬,德国当代汉学家,因翻译众多鲁迅作品被称为“德国鲁迅”。
主要介绍了以下当代德国哲学家:
Robert Spämann, Odo Marquard,Josef Pieper,Otto Bollnow,Popper,Adorno,Sloterdijik
顾彬,著有《碎片》,波鸿大学毕业,波恩大学教授。
我本人从14岁开始学习哲学书籍,至今仍保持,在大学里学过至少5年哲学,波鸿大学当时有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很好的哲学家,他专门研究黑格尔——德国的理想主义Ideallismus,跟他学了最少三年。对我来说,哲学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学的问题,不管是中国的文学还是德国的文学。另外你们大概都会知道,海德格尔他用什么方法来发展他的哲学思想呢,他从文学作品来开始,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荷尔德林》,他在《荷尔德林》是个那里找到了一些哲学思想,所以从《荷尔德林》出发,海德格尔作为一个德国20世纪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另外你们大概也可能知道,这样做现在在欧洲哲学非常时髦,比方说法国的法国的德里达(哲学家),他经常从卡卡夫卡小说而提出哲学提的问题来。
今年三月份我有机会在汕头大学上一个月的课,专门给那里的学生介绍德国当代哲学,一共上了8次,上的是6个小时(每次)的课,今天我想概括一下我的观点,我不能介绍所有当时上课的内容,因为太多了,但是我希望能介绍一些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人的思想,希望能够对你们有一些帮助,了解欧洲,特别是德国89年以后的情况。
到了我们的1989年以后,而不是你们的(6*4)1989年(内含笑……),在德国,也可以说在欧洲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现在不谈什么政治,我们谈哲学。1989年之前,德国左派还是比较强,那时候最重要的哲学家还包括Adorno,但是1989年以后,Adorno下台了,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还会谈什么法兰克福学派。Adorno最讨厌的、最批判的两个哲学家,他们都上台了,一个是Popper,他到了九十年代开始非常红,另外一个是Otto Bollnow, 他现在比Adorno 红的多。另外有两个现在在德国非常红的、也是非常有影响的老头子,一个是Robert Spämann,一个是Odo Marquard,他们批评、批判哈贝马斯,等等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们知道Popper、Bollnow、Spämann、Marquard的话,怎么突然会上来非常保守的思想家呢?先应该告诉你们,保守的意思不是反动的意思,保守不是右派的意思,保守的意思也可能是好的意思。
现在我要在提醒你们,你们可能不一定都知道,在德国1968年以后也发生了一个规模小的“文化大革命”,基本上到了80年代末,它结束了,那个时候所有左派的代表都下台了,他们现在的影响在德国是非常小的,也可以说是不存在的。Spämann、Marquard、Bollnow这些人原来是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还是专家才会知道它,因为他们是保守的,另外呢,Adorno 到处都说过,这批保守派他们都是落后的、过时的,别说他们。
那先说Robert Spämann。我刚刚跟两个上海记者访问过,我希望我还有声音,希望我不太累,另外呢,我中午跟华师大的领导们一块儿(儿化音非常地道)吃饭去,包括喝不少白酒——茅台酒,非常贵的茅台酒(众哄笑),但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感觉到(酒劲?还是累?)。
Robert Spämann,他的爸爸是一个非残有意思的、也是非常有影响的人(欧洲文化界都是高富帅,从哈耶克、维特根斯坦到凯恩斯),他原来在20年代是天主教的,然后他变成一个绝对的无神论家,跟一个???结婚,生了Robert Spämann。但是他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开始在Münster Universität——明斯特大学开始学天主教,1942年他开始做神父。另外跟那个Kladina von Garllen(不是太确定)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公开反对希特勒的人物。
Robert Spämann1927年出生在柏林,他在 Münster上大学。Münster 对这一批保守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学,他在这里学了哲学、神学、历史和罗马文学。1952年他从明斯特毕业,1962年在此考取教授资格,他是一个你们不一定知道、但是在德语国家非常重要的哲学家的学生、学徒——Urahem Ritter。Urahem Ritter他没有发表过很多,但是,因为他是非常(思想)开放的一个人,所以无论你有什么观点,你都可以来跟他谈一谈,所以明斯特大学50、60年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派,这个学派的名字叫做Ritter Schule, 也包括左派在内,也包括马列主义的哲学家们在内,因为Ritter关心政治,所以Spämann、Marquard等人的哲学观点离不开政治。从Ritter来看,政治跟哲学有关系,我们可以从哲学看政治,我们应该从政治看哲学。
原来Spämann 在1945年是马列主义的,但是呢,当他发现在苏联1945年以前发生了什么,他开始不再搞马列主义。他不光对苏联有观点和看法,他也对当时的西德——联邦德国,表示一种批评性的态度,比方说50年代阿德纳瓦总理,他要求当时的德国应该重新武装Wiederverwarhnung,Spämann批判当时的政策和政治,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个很左的天主教徒。
Spämann原来在Stuttgard、Heidelberg、Münschen做教授,1992年他退休了。但是跟其他德国教授一样,退休在德国的意思不是你不再上课,而是你不再公开的表示你的观点,相反地,他退休以后,在德国到处跑、到处介绍他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他来说,上帝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中心,他说:“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能够找到上帝的痕迹,无论我们去到什么地方,我们在他给我们留下来的痕迹中,会发现我们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他老在批评批判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这是一个在德国到了Späman开始的新的倾向,不光是Spämann他一个人这样做,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屌丝快速成功法之一嘛?——从批判牛人或者大师开始,如果社会上正好有人buy his shit, then he succeed,方舟子同志就是一个典型。但是大师Späman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也许四把也未尝可知,完全不是方舟子之流可比)。
对Spämann来说,启蒙(运动)Enlightment因为成功,所以这就是它的结束。所以如果我们这样看的话,Spämann的意思就是说启蒙运动是失败的。比方说,他对尼采的一种批评是这样的:尼采他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尼采说过很多有名的话,对我们这些业余选手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到女人那里去,不要忘记带上你的鞭子!”——Zur Fraunen gehen, vergiss dein Peitsche nicht!),“我们应该学不要道理/真理过日子”,所以Späman 把他这句话颠覆了,说“那我们靠什么谎言过日子呢?”
到1989年以前,因为Späman 他的出发点基本上是神学还有宗教,所以不少当时走红的哲学家们都说,他(Späman)已经过时了。另外他的哲学是反理性的,对Späman来说,我们问上帝的问题,我们同时会问哲学的问题,所以相信上帝这就是一种不朽的传闻(本人表示没有理解什么意思)。
因为现在他在德国现在影响这么大,所以在2006年罗马教皇请他到罗马(Pope,确实叫“罗马教皇”,天主教罗马主教,当时的是本笃十六世Joseph Alois Ratzinger,会十门语言的德国教宗。教皇是耶稣第一个门徒伯多禄Petrum的继承人,这个词是希腊语,英语Peter由它衍变而来,香港的翻译里面都把圣彼得大教堂翻译成圣伯多禄大教堂,人家翻译的是对的,有底蕴和内涵)跟他谈一谈哲学、宗教还有自然科学的问题去。另外我们的绿党(Grüne Partei)要求他们应该跟他谈一谈,因为Späman他代表一种哲学性的生态学,等等。
他提出来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人,这是什么呢?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是我们可以说他是人?人,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不再是人?比方说,一个女人怀孕的时候,她肚子里的孩子,它一定是人吗?——还是可以堕胎?另外,一个人,他老了,没有力气,太痛苦,他要求死,我们真的能够帮他们的忙吗?另外澳大利亚有一个哲学家,他主张我们可以杀人,没问题,特别是当一个人他到了某一个状态以后,没办法再帮他的忙,如果他的能力比不上一个动物的能力,我们有权利杀他。——这个澳大利亚哲学家他不能来德国,德国不允许他来(众人哄笑)。
那么这个澳大利亚哲学家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说,我们杀动物,我们杀有能力的动物,我们杀能够帮它们自己的忙的动物,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连他自己的忙偶读不能帮,什么都不能够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杀他呢?
Späman他自己怎么做呢?查一下Mordernity—现代性(德国另一个批判现代性的是马尔库塞)有什么错的地方,哪里会有人他的思想是有问题的,对Späman来说,古代和现代没有发生什么决裂Bruch,英文的break,所以我们的哲学家们他们完全反对“所有的现代、现代性的的东西都是好的,所有的传统、旧的东西都是恶的”,另外他反对这么一个思想“新时代是好的,旧时代是不好的”,另外他根本不相信所有的发展是好的,所谓的退步是坏的。对Späman来说,所有的哲学是我们的回忆,我们回忆什么呢?我们回忆一种开头、人的开始,创造的开始,德文说Schaffung的开始等等。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回忆必反说哲学的开始的话,那我们能够知道,所有的现代性的所有的起点原来在古代、在过去那里。这就是一个原因我们回忆古代、我们的开始,古代希腊文说Archsen的话,我们能够把道理说出来,我们不会迷路。
现在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只能把他最重要的思想介绍一下。哈贝马斯曾经说——我个人不太喜欢哈贝马斯,因为我们的哲学家太多了,有好多好多哲学家比他好得多、还是重要得多、还是红的多(众人窃笑)。但是哈贝马斯他有一些话我们应该思考,他说过一句话是“我们搞哲学的时候,我们只能够绝望,哲学不给我们带来什么。”那么为什么在德国还会有人在搞哲学呢?这个Späman做出了回答,你们应该注意,哈贝马斯自己不认为他是哲学家,他说“我是社会科学家”,他是波恩大学毕业的,但是他读完博士学位,发现他的导师是原来的纳粹分子,所以他离开伯恩大学,不想在那里留下来,去法兰克福参加那里的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一个Späman的思想是这样的:所有的学术、科学,也包括哲学在内,是论证的,应该是论证的,如果有什么科学、学术不是论证的的话,那它肯定不是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学术。
如果我们搞哲学的时候,我们只能够绝望,那么哲学干什么呢?对Späman来说,哲学允许我们进行一种有继续性的话语,话语的对象就是最后一个问题,最后几个问题,那么这些最后的问题真的能够解决吗?他说,不!所有的最后的问题我们没办法解决。那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通过以前的话语,谈论某一个最后的问题,得不到什么结果,所有的问题还会是open,没有解决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搞哲学呢?
首先应该告诉你们,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比方说,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好的死,什么是我们需要的、要的,等等等等。你们应该知道,德国和美国是两个世界,如果美国是西方,我们根本不是西方,如果美国批评批判我们是老欧洲,那么我们是老欧洲,我最讨厌的哲学是analytic philosophy 分析哲学,因为分析哲学根本不允许最后的问题,因为分析哲学很明白,Späman提出的问题根本没办法回答,所以一个哲学家他问“什么是生活的意义”,开玩笑,我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意义”,所以这么一个问题无解,美国最有名的一个哲学家,如果我记得对的话Rorty(Richard Rorty, 我旦老师对其吹捧有加,王新生称其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刘放桐称其为“自由知识分子”。中国的学者做学术搞研究有个毛病,凡是跟自己能扯上半毛钱关系的老外知识分子,尤其是大牛大师的时候,马上昏头,大加赞扬,不加区分辨别,而且能把这半毛钱关系说成是6亿8千万——乘以德国1923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通货膨胀率)说过一句非常笨的话:我们哲学家们,——意思是说我们美国哲学家们(讽刺地),我们只能够提出我们能够回答的问题来。对一个德国人来说,开玩笑,如果我只能提出我只能够回答的问题来,这个问题我不提,为什么要提呢?
当然了,所有的哲学家都希望通过哲学能够避免、取消所有的冲突,特别是如果我们的观点不一样(的时候),因为我们的观点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会开始互相打,等等。是这样的,所有的德国哲学家有但是比较少创造自己的System体系,比方说鲁曼,鲁曼是目前德语国家唯一一个哲学家创造了自己的system,因为其他的哲学家,他们想这样做,但是他们创造不出来。那么你们可以问,哲学不是寻找真理、道理吗?Späman会说,虽然哲学史去找真理、道理,但是它自己不是真理道理。那为什么,是怎么论证的呢?我们提出所有的问题来,离不开我们的语言,另外我们给出我们的回答的基础都在语言,我们会谈我们觉得完全了解的东西,但是,只能够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能够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最少互用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一个是生活,一个是意义,所以如果我们要谈一谈生活的意义,我们首先要问,生活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但是为了揭示生活是什么,我们只能用其他的没有用过的词来揭示它,所以我们继续继续提问题,最后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一辈子这样继续,所以我们应该停止我们的话语,我们应该决定,大概知道生活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然后我们应该开始动,我们应该动作,我们不能在一个屋子里头,一生老谈生活是什么呢、意义是什么呢,老用不同的词来回答提出来的问题。对Späman来说,论证不是一种怀疑的态度,德文、英文说Skepsis(哈哈,其实这还是个德文单词,老头太可爱啦),因为他觉得Skepsis跟论证不一样,Skepsis怀疑的态度它会脱离真理。
另外从Späman来看,跟哈贝马斯不一样,哲学不一定让我们绝望。我们为什么要搞哲学呢?他会回答,通过哲学,我们会知道我们提出什么问题来,因为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有自己几百年的历史,我们提问题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我们在问什么,哲学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问的是什么,无论是德文还是中文,到了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复杂,所以有的时候,你这样说,你可能表达的不是这样的意思,比方说,德文你说“好”的时候,可能你根本不是好的意思,也可能是“不好”的意思,德文好多次有不同样的、不清楚的意思,从康德(Immanuel Kant) 来看,哲学就是悲剧性的,因为我们的理性不允许我们回答我们最后提出来的问题。
因为我学过哲学,所以我的汉学也会有很多形而上学的方式和思想,也是为什么有好多人不断批评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态度,也会批评我研究中国的时候提出来的问题,用我的方式、态度、表达的方式、态度等等。
对Späman、Marquard来说,形而上学是对的,对美国人来说,是讨厌的;对保守教授的超然论,完全是对的;对美国哲学家们,是讨厌的。但是呢,无论是欧洲保守的、还是美国进步的那些哲学家们,他们都还会同意,语言哲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以为出了语言以外,我们搞哲学的时候,没有什么别的。哲学允许我们思考自己,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自我,也会有他自己的历史,它自己的思想历史。这就是一个原因,为什么我们应该重新再揭示别人已经思考过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因为Späman不是第一个哲学家说过,哲学是一种重复、是一种断裂。海德格尔他说过,他自己所想的才是一个重复,一个例子就是《荷尔德林》,《荷尔德林》就是一个对他人思想的重复;海德格尔还受到很多老子、庄子的影响,《存在与时间》这本书里就有好多老子、庄子的引文,但是他根本不告诉读者是从哪里来的(有木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木有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哈哈——话说回来,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自卑,传统文化还是很强大的),那他把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偷走了吗?从他的思路来看,根本不是,因为他说过,我只能够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无论他们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
在德国当代哲学是非常红的,书卖得非常好,特别是Sloterdijik(听起来像鳄鱼的发音),但是这个人,我今天不给你们介绍了。这个Sloterdijik是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影响非常大,他的书卖得非常好,比方说,他出版的一本书《时间和怒》,卖了四万本,他另外一本书卖了一百五十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另外他有自己在电视台的项目,他在电视(节目)跟其他哲学家们会谈一谈社会的问题。
1989年以前很多政治家他们都觉得,我们不再需要哲学,哲学已经死了,但是我们的1989年以后,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过去,也包括社会主义在内(Sociallismus,不知道是不是跟我们中国建国之初的社会主义一个意思),如果我们不请哲学家们的话,我们没办法把我们过去的乌托邦弄清除。所以这是一个原因,为什么在德国,突然哲学家们他们都回来了。
Späman自己说的很好,如果有一天哲学真的能够结束的话,就是说明,自由的人也结束了。
这是Späman,他有一个好处,跟Marquard,跟Bollnow一模一样,这三个人,他们的德文的语言非常非常的美,另外非常清楚,无论他们写什么书,他们用用最清楚地语言来说明他们的道理,所以看他们的书非常舒服。
二、Odo Marquard
他是在原来的德国中部出生的,他出生的地方现在属于波兰,他是1928年出生的,他时1947年到1954年在明斯特大学学习的,他的博士论文写康德,1955年到1963年,他作为Ritter教授的助手,1963年他的论文发表,专门谈超然论的问题,1965年到1993年他在Essen,一个德国中部的小城市做过教授。Marquard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基本上不写书,他写文章,另外他有幽默感,让你笑,让你快乐,另外他很有办法说,他喜欢进行论战,他喜欢提出什么论点来,另外他喜欢告诉他的听众、读者他是谁,为什么这了不起呢?因为在欧洲、在美国进行的学术是非常冷的,特别是男人,他们进行的学术让我发冷(女权主义?),他们不说“我”,他们的现在那里,你根本不知道。所以这是一个原因为什么从80年代末开始,女权主义老批判男人,老批判教授,否定男人他们的学术,他们没有心,他们没有自我、没有我,他们怕自己的感情、情绪等等。这是一个原因我为什么到了80年代初开始写我自己,受到了好多批评和批判,因为人不应该这样做。我的一个学生,他是维也纳大学的教授,告诉我,他听了一个报告以后,你还是不如做为神父还是牧师(众哄笑),——因为他知道我学过神学,所以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多谦虚……),——你别再来。
上个12月份,在香港城市大学,我做了一个有关林语堂的报告,做完以后,一个美国年轻人——30岁可能,他第一句话“What are we doing here?(嬉皮无赖的腔调)”(众哄笑),干嘛呢!?他的意思很清楚,完全否定我,不允许我说“我”。但是Marquard的理论是什么呢?Marquard的理论是,每个人都有他们的Geschicht,意思是历史和故事,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我们的历史和故事,所以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读者。
所以Marquard发言的时候,他后告诉我们,他的妻子是谁,怎么认识的,他刚从哪里来,等等等等。但是最后,他的思想非常非常深。Marquard他代表一种怀疑论哲学,德文说Philosophie der Skepsis,为什么呢,这样他反对哈贝马斯。他说,我们的存在是有限制的,我们的存在是短的,所以我们来不及什么都检查检查,才决定我们同意不同意(是不是又很熟悉?有点老毛讲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意思?);我们是有缺点的,所以我们只能够找办法取消我们的缺点。他跟法兰克福学派根本不一样。法兰克福学派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在错的生活之中,不可能会有一个正确的存在”——Im falsch Leben, keine Richtiges geben。意思是说——Ardono的这个说法真是可怕的说法(大概前面这句话是Ardono说的),在整个世界得到拯救以前,我们不能够高兴,不能够说我们的生活是正确的、是真的。
Marquard说的很对,我们只能够活60、70、80年的,我们来不及把整个世界拯救一下,那么我们最后一天快要死(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好好过日子吗?——我们来不及。所以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世界是对的,这个社会是对的,我们应该相信传统,我们不应当跟哈贝马斯一模一样说“如果我对传统有一点点怀疑,我不要它;如果传统不能够给我提供百分之百的证明的话,我不要它;”。Marquard说我们不应该这样做,我们来不及证明所有的东西,我们应该相信。
对不起,原来我要谈的是他的另外一个最终的观点,他对偶然的辩解 Apologie des Zufällig,如果我们从圣经来看偶然的话,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从黑格尔来看偶然的话,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什么历史,它都会有它的必要的过程。Marquard说,从哲学家们来看,偶然性格不符合人的尊严,不符合人的自由等等,但是呢,他说我们应该接受我们存在的偶然性格,偶然性是我们是我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他说的对,因为好多好多事情我们没办法解释,因为Große Royker博士(会议主持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方院长,会议主持人)刚刚提到了顾城(顾城是顾彬的好朋友),就拿顾城举个例子,顾城有一天去北京火车站,看到了一个姑娘,说“就是她”——这是谢烨,就是他后来的妻子,我们现在可以这么问,这个偶然性好吗?如果当时顾城没有跟谢烨见过面,也可能现在他还会在,也可能到现在他还没有死。
但是我们也会有同样的经历和经验,一般的来说,我们的对象(没错,就是中国人说的“对象”)我们一般都是偶然认识的,然后我们有可能会爱上他,别问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不爱上那个人,我们没办法接受,好像我们里面有什么声音能够反映到某一个现象说,“好,我要你,你跟着我吧。”(众窃笑)。对黑格尔Hegel来说,所有的哲学唯一的目的是,我们不要偶然性格。Marquard说,如果我们承认偶然性格的话,那么我们才允许人成为真正的人,如果我们不允许偶然性格的话,那么我满帮助人自大,觉得他自己是生活、宇宙、世界唯一的标准。
那么对哲学家来说,偶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德文说Kontingens,如果偶然和必然是对立的话,那么偶然是从哪里来的?偶然是不是必然的基础?偶然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要的,如果有必然的,为什么还会有偶然的东西呢?如果有上帝的话,为什么还会有有限制的,德文说das Empliche,是不是偶然性格只是一种是不完整的必然性格?如果有偶然,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必然呢?经常世界上、社会上会发生什么我们根本不要的、我们也没有选择的。
Marquard非常反对法国50、60、70年代的哲学家萨特,萨特说,我们人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样说,人好像即使他自己目的的结果,好像他的选择就是绝对的。Marquard说,人不是绝对的,人要死,所以我们应该从死而来谈人是什么。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绝对的选择,那么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生活太短,死会来快一点(人生太短太快),因为我们的生活太短,所以我们不能等到最后一天才知道最后一个道理。
从哈贝马斯、从笛卡尔(?好像不是这个),好像所有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不能够百分之百的知道传统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够开始活。Marquard说,好吧,你们试试看,你们的生活结束了以后,你们还能够过日子吗?所以人还没有死以前需要一种方向、需要一种哲学(好像在中国表面上看起来这不是个问题,但是实际上,那种“去他妈的,老子要活下来”的理念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和过完今天没有明天的醉生梦死),人需要的哲学是一种eine Philosophie der Üblicherkeiten;一种具有通常性的哲学,包括我们的传统、我们的风俗,等等等等。我们作为人,通常不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才是通常(通常性的)人。
有什么偶然性呢?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偶然现象,比方说,吃饭的时候我吃干酪不吃香肠,但是我原来想吃香肠,却吃了干酪,等等,这个偶然性不一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为什么是一个德国人不是一个中国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我为什么不是高富帅?出生决定命运,出生决定起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为什么是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德国人,但是他这样问。说,我们都有我们的历史,有一个固定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偶然的历史,是文艺和宗教帮助我们对付我们生活的偶然性格(叔本华也说,在我们终其一生无以为尽苦逼旅程中,宗教和艺术是我们的止疼片),人基本上是偶然的,不是选择的,所以我们生活当中发生的偶然的现象是正常的,这是一个原因——我们为什么应该宽容,我们为什么应该同情别人(老先生的语句顺序都是德语的二格,完全不照汉语套路走,所以有些时候,句子看着有点奇怪)。
三、Bollnow
Bollnow也允许我们把《论语》从德国来看,明天在理工大学,我要谈谈从当代德国哲学来谈论语。
Bollnow也是在原来德国出生的,1903年,今天属于现在波兰,1921年他开始在哥廷根Görtingen学习,但是别人为他是学习哲学,他学习数学和物理学,1925年他跟获得诺贝尔奖的Marx Bonn读完博士学位(小伙22就拿到博士学位了!),他的博士论文专门写物理的问题,1927年以后他开始专门学习哲学和教育学,他的老师也包括海德格尔在内,他在Magdeburg(马格德堡)、Freiburg(弗莱堡)跟海德格尔学过哲学,1937年他通过教授考试,1952年,他能够留在Türbingen图宾根。
1970年他退休了以后,经常去日本和韩国,他在日本和韩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日本和韩国,他也了解到了中国哲学,所以他的作品你可以发现,中国哲学的成分是不少的,如果我们看他研究的题目,我们都觉得非常非常保守,比方说,他介绍一种Ardono非常非常讨厌的安全哲学、安全性的哲学,因为他反对法国的存在哲学,另外他要求人应该重新学敬畏。这也是为什么两年以前我在韩国开课讲孔子和Bollnow有关敬畏的问题的一个原因。
另外呢,Bollnow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专门写过一本关于锻炼的书,孔子不是说“学而时习之”嘛,那么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呢,那他就专门写了一本书,说什么呢,人通过锻炼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另外Bollnow非常有意思的是能够把敬畏、锻炼、冷静还有心结合起来,都有关系。Bollnow跟Spämann、Marquard一个样,会提出非常保守的问题来:我们能够相信吗?德文说vertrauen。神圣存在吗?Das Heilig。另外他要求人对存在应该有一个相信的态度。
Bollnow,无论你怎么看他,他给我最大的贡献是,给我们提供一种跨文化哲学的方式,他要求搞哲学的人,他们应该用别民族、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的地位和观点,因为他的思路离亚洲、东亚洲,特别是日本、韩国非常近,所以他希望通过他的哲学克服欧洲原来有的、现在不一定还有的它的以老构思为主的思想方式。另外他也批评批判欧洲的哲学家们他们太主张情调、理性。所以他跟Spämann、Marquard一个样,他的方式是一种open question。意思是说,我们的原则应该允许我们得不到一种解决,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来,可能我们发现最后我们没办法解决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的问题应该是英文说open,对Bollnow来说,真理是双面的,他反对现代、现代性——Modernity,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他可以通过理性,什么都解释。
Bollnow说,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根本没办法了解到他最后一部分,我们的思想、理性都是有限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够什么都知道,同时,我们不一定同时能够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们也不一定应该什么都做——这是一个当代哲学非常重要的思想,人能够做的,他不一定都要做。要不然我们的世界很快倒霉了。他反对现代性什么都想掌握的特点,他反对现代性主张的利益,等等等等。他认为,我们的存在还会允许我们得到什么拯救,我们的存在还会给我们提供什么神圣的东西。
Bollnow跟好多哲学家不一样,他不光是从年轻、全盛时期(的角度)来搞哲学,他也会从老人、从危机、从死亡来思考问题,我个人认为德国当代哲学家的思想可以多用来了解中国20世纪的思想史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这也是一个原因我为什么把中国当代文学史从法国革命开始写的,专门谈一谈中国20世纪的不少问题,也谈一谈欧洲20世纪的很多问题, 但是出版社把我的书都删掉了20%,特别是我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我缺少理论,如果看我的书的德文版,他们会发现我很有理论(众哄笑,在讲座开始的时候,歌德学院的院长提到,他有一篇文章《碎片》,专门讲顾城的文学,可能提到一些敏感问题或者和主旋律有不同想法,这篇文章在中国国内是不允许发表的)。
巴金的《家》是一部非常可怕的书,因为《家》的内容是从年轻人(的视角)来看(世界、问题),否定年纪大的,否定传统,所以老人只能够死、还是该死,年轻人他们想做什么就能够做什么,文革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年轻人对他们的老师就是打、(逼)死他们的老师都可以,他们是对的——从这个理论来看。
Bollnow从死来看哲学的时候,他跟苏格拉底是不一样的,当然搞哲学就是看我们怎么死。Bollnow我们都得不到什么阿基米德定律来解决什么问题,所以他得到这么一个认识,这就是欧洲主义的结束。Bollnow和Marquard一样说,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了解、理解和我们的价值分开,因为我们不可能站在非常客观、100%客观的角度/地位来分析什么,所以我们也应该允许我们的评价、我们的道德进入我们的哲学中去。
另外我们搞哲学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独白,我们应该跟别人在一起进行对话,这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可能这就是一个原因为什么他在日本、韩国这么成功,他的孔的学生都是从日本来的,他们老请他去日本,我估计在那里他跟他们进行过不少对话。
另外一个在当代德国哲学非常普遍的思想:虽然我们觉得我们的哲学是对的,但是有可能我们的对手是对的,也有可能我们是错的,所以我们应该开放open,我们应该想想,对面从中国、日本、韩国来的哲学家他们有可能比我还要了解我所研究的问题,这种开放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有什么中立的立场,所以我们搞研究的时候,我们老应该思考我们的背景。
差不多到这里就快结束了,我发现我的力气基本上快(用)完了,这些天我一直在路上跑来跑去,明天还要做报告。 那么我的背景是什么呢?原来在高中我学的最喜欢的一门课就是古代希腊文(这个基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最最难学习的东西了,什么阿拉伯语跟它一比,都弱爆了),因为我学古代希腊文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学习哲学的内容,另外在从14岁能够在Rheine地区的高中学习的时候,我也学习了哲学,这是我第二门最喜欢的课。我离不开古代哲学,我研究古代哲学的时候经常从中国哲学来研究,人家可以反对,说中国没有什么哲学,刘小枫——人民大学的教授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但是Spämann很有意思,他说“我们哲学家没有办法爱给哲学下一个定义,我们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么这样的话,中国古代也有哲学。感谢Spämann,应该批评刘小枫(众哄笑)。
另外我还学过神学,我经常从宗教来看中国思想史,一而包括《论语》在内,我在德国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孔子的书,专门较介绍孔子和他的信仰、孔子和他的宗教——孔子有宗教信仰的。
另外,我在来华以前,我还去过日本,我(那时)能够说日文,还不能够说中文,1969年以前,我在日本去找唐朝(文化),我找到了。另外我在日本学好了美学,日本的美学是非常发达的,我很喜欢。我的毛病呢——虽然我收到了宗白华的影响,但是我还是经常从日本美学来看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画、中国的诗歌,等等等等。
四、Sloterdijik
Sloterdijik跟Spämann,Marquard,Bollnow一个样,(认为)我们都有我们的历史,(我介绍的)最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的思想者。
Sloterdijik说,我们这个时代——也包括我在内,都离不开我们爸爸妈妈的历史,我们都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从第二场戏世界大战看问题。另外我们的对象(应该是counterpart的意思,但是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种关系,即既是他们的同类哲学家、又是他们的对手,对立面的观点)老要求我们这样做,所以这是一个原因——为什么Ardono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你在他的哲学里面找不到什么快乐,他的哲学折磨你,不允许你好好过日子,因为你是德国人,你爸爸杀了这么多人,你先把德国搞好,搞好了以后试试看,我允许不允许你过比较好的、比较舒服的生活,所以Sloterdijik也完全否定Ardono,我跟我在波鸿大学的教授学过Ardono,学过他所有的作品,但是我越来越多离他远,另外他的语言非常可怕,他的论文可怕,看不懂,看不懂。
最后一个思想家因为跟Ardono有关系,所以在此提起Ardono。我还记得什么(德语etwas,有什么和大约两个意思,此处意思害是大约)十年以前,以色列来了一批犹太人教授,我们都是好朋友,一个三十岁的美国人,他问我第一句话——他根本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你能不能够从死而来搞哲学嘛?我知道他什么意思:你有罪,你爸爸妈妈有罪。但是我们都是二战以后出生的,我希望我的孩子知道,他们没有罪。我的妻子现在是德国人,她原来是中国人,她有罪吗?这个Ardono有点过分(众哄笑)。
好吧,其他的下次再讲一下。
掌声…………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e8cf901015v94.html
德国当代哲学入门——顾彬
2012年4月5日 同济大学 综合楼10楼报告厅
Wolfgang Kubin, 顾彬,德国当代汉学家,因翻译众多鲁迅作品被称为“德国鲁迅”。
主要介绍了以下当代德国哲学家:
Robert Spämann, Odo Marquard,Josef Pieper,Otto Bollnow,Popper,Adorno,Sloterdijik
顾彬,著有《碎片》,波鸿大学毕业,波恩大学教授。
我本人从14岁开始学习哲学书籍,至今仍保持,在大学里学过至少5年哲学,波鸿大学当时有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很好的哲学家,他专门研究黑格尔——德国的理想主义Ideallismus,跟他学了最少三年。对我来说,哲学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学的问题,不管是中国的文学还是德国的文学。另外你们大概都会知道,海德格尔他用什么方法来发展他的哲学思想呢,他从文学作品来开始,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荷尔德林》,他在《荷尔德林》是个那里找到了一些哲学思想,所以从《荷尔德林》出发,海德格尔作为一个德国20世纪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另外你们大概也可能知道,这样做现在在欧洲哲学非常时髦,比方说法国的法国的德里达(哲学家),他经常从卡卡夫卡小说而提出哲学提的问题来。
今年三月份我有机会在汕头大学上一个月的课,专门给那里的学生介绍德国当代哲学,一共上了8次,上的是6个小时(每次)的课,今天我想概括一下我的观点,我不能介绍所有当时上课的内容,因为太多了,但是我希望能介绍一些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人的思想,希望能够对你们有一些帮助,了解欧洲,特别是德国89年以后的情况。
到了我们的1989年以后,而不是你们的(6*4)1989年(内含笑……),在德国,也可以说在欧洲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现在不谈什么政治,我们谈哲学。1989年之前,德国左派还是比较强,那时候最重要的哲学家还包括Adorno,但是1989年以后,Adorno下台了,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还会谈什么法兰克福学派。Adorno最讨厌的、最批判的两个哲学家,他们都上台了,一个是Popper,他到了九十年代开始非常红,另外一个是Otto Bollnow, 他现在比Adorno 红的多。另外有两个现在在德国非常红的、也是非常有影响的老头子,一个是Robert Spämann,一个是Odo Marquard,他们批评、批判哈贝马斯,等等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们知道Popper、Bollnow、Spämann、Marquard的话,怎么突然会上来非常保守的思想家呢?先应该告诉你们,保守的意思不是反动的意思,保守不是右派的意思,保守的意思也可能是好的意思。
现在我要在提醒你们,你们可能不一定都知道,在德国1968年以后也发生了一个规模小的“文化大革命”,基本上到了80年代末,它结束了,那个时候所有左派的代表都下台了,他们现在的影响在德国是非常小的,也可以说是不存在的。Spämann、Marquard、Bollnow这些人原来是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还是专家才会知道它,因为他们是保守的,另外呢,Adorno 到处都说过,这批保守派他们都是落后的、过时的,别说他们。
那先说Robert Spämann。我刚刚跟两个上海记者访问过,我希望我还有声音,希望我不太累,另外呢,我中午跟华师大的领导们一块儿(儿化音非常地道)吃饭去,包括喝不少白酒——茅台酒,非常贵的茅台酒(众哄笑),但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感觉到(酒劲?还是累?)。
Robert Spämann,他的爸爸是一个非残有意思的、也是非常有影响的人(欧洲文化界都是高富帅,从哈耶克、维特根斯坦到凯恩斯),他原来在20年代是天主教的,然后他变成一个绝对的无神论家,跟一个???结婚,生了Robert Spämann。但是他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开始在Münster Universität——明斯特大学开始学天主教,1942年他开始做神父。另外跟那个Kladina von Garllen(不是太确定)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公开反对希特勒的人物。
Robert Spämann1927年出生在柏林,他在 Münster上大学。Münster 对这一批保守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学,他在这里学了哲学、神学、历史和罗马文学。1952年他从明斯特毕业,1962年在此考取教授资格,他是一个你们不一定知道、但是在德语国家非常重要的哲学家的学生、学徒——Urahem Ritter。Urahem Ritter他没有发表过很多,但是,因为他是非常(思想)开放的一个人,所以无论你有什么观点,你都可以来跟他谈一谈,所以明斯特大学50、60年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派,这个学派的名字叫做Ritter Schule, 也包括左派在内,也包括马列主义的哲学家们在内,因为Ritter关心政治,所以Spämann、Marquard等人的哲学观点离不开政治。从Ritter来看,政治跟哲学有关系,我们可以从哲学看政治,我们应该从政治看哲学。
原来Spämann 在1945年是马列主义的,但是呢,当他发现在苏联1945年以前发生了什么,他开始不再搞马列主义。他不光对苏联有观点和看法,他也对当时的西德——联邦德国,表示一种批评性的态度,比方说50年代阿德纳瓦总理,他要求当时的德国应该重新武装Wiederverwarhnung,Spämann批判当时的政策和政治,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个很左的天主教徒。
Spämann原来在Stuttgard、Heidelberg、Münschen做教授,1992年他退休了。但是跟其他德国教授一样,退休在德国的意思不是你不再上课,而是你不再公开的表示你的观点,相反地,他退休以后,在德国到处跑、到处介绍他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他来说,上帝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中心,他说:“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能够找到上帝的痕迹,无论我们去到什么地方,我们在他给我们留下来的痕迹中,会发现我们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他老在批评批判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这是一个在德国到了Späman开始的新的倾向,不光是Spämann他一个人这样做,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屌丝快速成功法之一嘛?——从批判牛人或者大师开始,如果社会上正好有人buy his shit, then he succeed,方舟子同志就是一个典型。但是大师Späman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也许四把也未尝可知,完全不是方舟子之流可比)。
对Spämann来说,启蒙(运动)Enlightment因为成功,所以这就是它的结束。所以如果我们这样看的话,Spämann的意思就是说启蒙运动是失败的。比方说,他对尼采的一种批评是这样的:尼采他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尼采说过很多有名的话,对我们这些业余选手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到女人那里去,不要忘记带上你的鞭子!”——Zur Fraunen gehen, vergiss dein Peitsche nicht!),“我们应该学不要道理/真理过日子”,所以Späman 把他这句话颠覆了,说“那我们靠什么谎言过日子呢?”
到1989年以前,因为Späman 他的出发点基本上是神学还有宗教,所以不少当时走红的哲学家们都说,他(Späman)已经过时了。另外他的哲学是反理性的,对Späman来说,我们问上帝的问题,我们同时会问哲学的问题,所以相信上帝这就是一种不朽的传闻(本人表示没有理解什么意思)。
因为现在他在德国现在影响这么大,所以在2006年罗马教皇请他到罗马(Pope,确实叫“罗马教皇”,天主教罗马主教,当时的是本笃十六世Joseph Alois Ratzinger,会十门语言的德国教宗。教皇是耶稣第一个门徒伯多禄Petrum的继承人,这个词是希腊语,英语Peter由它衍变而来,香港的翻译里面都把圣彼得大教堂翻译成圣伯多禄大教堂,人家翻译的是对的,有底蕴和内涵)跟他谈一谈哲学、宗教还有自然科学的问题去。另外我们的绿党(Grüne Partei)要求他们应该跟他谈一谈,因为Späman他代表一种哲学性的生态学,等等。
他提出来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人,这是什么呢?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是我们可以说他是人?人,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不再是人?比方说,一个女人怀孕的时候,她肚子里的孩子,它一定是人吗?——还是可以堕胎?另外,一个人,他老了,没有力气,太痛苦,他要求死,我们真的能够帮他们的忙吗?另外澳大利亚有一个哲学家,他主张我们可以杀人,没问题,特别是当一个人他到了某一个状态以后,没办法再帮他的忙,如果他的能力比不上一个动物的能力,我们有权利杀他。——这个澳大利亚哲学家他不能来德国,德国不允许他来(众人哄笑)。
那么这个澳大利亚哲学家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说,我们杀动物,我们杀有能力的动物,我们杀能够帮它们自己的忙的动物,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连他自己的忙偶读不能帮,什么都不能够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杀他呢?
Späman他自己怎么做呢?查一下Mordernity—现代性(德国另一个批判现代性的是马尔库塞)有什么错的地方,哪里会有人他的思想是有问题的,对Späman来说,古代和现代没有发生什么决裂Bruch,英文的break,所以我们的哲学家们他们完全反对“所有的现代、现代性的的东西都是好的,所有的传统、旧的东西都是恶的”,另外他反对这么一个思想“新时代是好的,旧时代是不好的”,另外他根本不相信所有的发展是好的,所谓的退步是坏的。对Späman来说,所有的哲学是我们的回忆,我们回忆什么呢?我们回忆一种开头、人的开始,创造的开始,德文说Schaffung的开始等等。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回忆必反说哲学的开始的话,那我们能够知道,所有的现代性的所有的起点原来在古代、在过去那里。这就是一个原因我们回忆古代、我们的开始,古代希腊文说Archsen的话,我们能够把道理说出来,我们不会迷路。
现在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只能把他最重要的思想介绍一下。哈贝马斯曾经说——我个人不太喜欢哈贝马斯,因为我们的哲学家太多了,有好多好多哲学家比他好得多、还是重要得多、还是红的多(众人窃笑)。但是哈贝马斯他有一些话我们应该思考,他说过一句话是“我们搞哲学的时候,我们只能够绝望,哲学不给我们带来什么。”那么为什么在德国还会有人在搞哲学呢?这个Späman做出了回答,你们应该注意,哈贝马斯自己不认为他是哲学家,他说“我是社会科学家”,他是波恩大学毕业的,但是他读完博士学位,发现他的导师是原来的纳粹分子,所以他离开伯恩大学,不想在那里留下来,去法兰克福参加那里的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一个Späman的思想是这样的:所有的学术、科学,也包括哲学在内,是论证的,应该是论证的,如果有什么科学、学术不是论证的的话,那它肯定不是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学术。
如果我们搞哲学的时候,我们只能够绝望,那么哲学干什么呢?对Späman来说,哲学允许我们进行一种有继续性的话语,话语的对象就是最后一个问题,最后几个问题,那么这些最后的问题真的能够解决吗?他说,不!所有的最后的问题我们没办法解决。那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通过以前的话语,谈论某一个最后的问题,得不到什么结果,所有的问题还会是open,没有解决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搞哲学呢?
首先应该告诉你们,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比方说,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好的死,什么是我们需要的、要的,等等等等。你们应该知道,德国和美国是两个世界,如果美国是西方,我们根本不是西方,如果美国批评批判我们是老欧洲,那么我们是老欧洲,我最讨厌的哲学是analytic philosophy 分析哲学,因为分析哲学根本不允许最后的问题,因为分析哲学很明白,Späman提出的问题根本没办法回答,所以一个哲学家他问“什么是生活的意义”,开玩笑,我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意义”,所以这么一个问题无解,美国最有名的一个哲学家,如果我记得对的话Rorty(Richard Rorty, 我旦老师对其吹捧有加,王新生称其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刘放桐称其为“自由知识分子”。中国的学者做学术搞研究有个毛病,凡是跟自己能扯上半毛钱关系的老外知识分子,尤其是大牛大师的时候,马上昏头,大加赞扬,不加区分辨别,而且能把这半毛钱关系说成是6亿8千万——乘以德国1923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通货膨胀率)说过一句非常笨的话:我们哲学家们,——意思是说我们美国哲学家们(讽刺地),我们只能够提出我们能够回答的问题来。对一个德国人来说,开玩笑,如果我只能提出我只能够回答的问题来,这个问题我不提,为什么要提呢?
当然了,所有的哲学家都希望通过哲学能够避免、取消所有的冲突,特别是如果我们的观点不一样(的时候),因为我们的观点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会开始互相打,等等。是这样的,所有的德国哲学家有但是比较少创造自己的System体系,比方说鲁曼,鲁曼是目前德语国家唯一一个哲学家创造了自己的system,因为其他的哲学家,他们想这样做,但是他们创造不出来。那么你们可以问,哲学不是寻找真理、道理吗?Späman会说,虽然哲学史去找真理、道理,但是它自己不是真理道理。那为什么,是怎么论证的呢?我们提出所有的问题来,离不开我们的语言,另外我们给出我们的回答的基础都在语言,我们会谈我们觉得完全了解的东西,但是,只能够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能够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最少互用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一个是生活,一个是意义,所以如果我们要谈一谈生活的意义,我们首先要问,生活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但是为了揭示生活是什么,我们只能用其他的没有用过的词来揭示它,所以我们继续继续提问题,最后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一辈子这样继续,所以我们应该停止我们的话语,我们应该决定,大概知道生活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然后我们应该开始动,我们应该动作,我们不能在一个屋子里头,一生老谈生活是什么呢、意义是什么呢,老用不同的词来回答提出来的问题。对Späman来说,论证不是一种怀疑的态度,德文、英文说Skepsis(哈哈,其实这还是个德文单词,老头太可爱啦),因为他觉得Skepsis跟论证不一样,Skepsis怀疑的态度它会脱离真理。
另外从Späman来看,跟哈贝马斯不一样,哲学不一定让我们绝望。我们为什么要搞哲学呢?他会回答,通过哲学,我们会知道我们提出什么问题来,因为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有自己几百年的历史,我们提问题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我们在问什么,哲学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问的是什么,无论是德文还是中文,到了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复杂,所以有的时候,你这样说,你可能表达的不是这样的意思,比方说,德文你说“好”的时候,可能你根本不是好的意思,也可能是“不好”的意思,德文好多次有不同样的、不清楚的意思,从康德(Immanuel Kant) 来看,哲学就是悲剧性的,因为我们的理性不允许我们回答我们最后提出来的问题。
因为我学过哲学,所以我的汉学也会有很多形而上学的方式和思想,也是为什么有好多人不断批评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态度,也会批评我研究中国的时候提出来的问题,用我的方式、态度、表达的方式、态度等等。
对Späman、Marquard来说,形而上学是对的,对美国人来说,是讨厌的;对保守教授的超然论,完全是对的;对美国哲学家们,是讨厌的。但是呢,无论是欧洲保守的、还是美国进步的那些哲学家们,他们都还会同意,语言哲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以为出了语言以外,我们搞哲学的时候,没有什么别的。哲学允许我们思考自己,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自我,也会有他自己的历史,它自己的思想历史。这就是一个原因,为什么我们应该重新再揭示别人已经思考过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因为Späman不是第一个哲学家说过,哲学是一种重复、是一种断裂。海德格尔他说过,他自己所想的才是一个重复,一个例子就是《荷尔德林》,《荷尔德林》就是一个对他人思想的重复;海德格尔还受到很多老子、庄子的影响,《存在与时间》这本书里就有好多老子、庄子的引文,但是他根本不告诉读者是从哪里来的(有木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木有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哈哈——话说回来,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自卑,传统文化还是很强大的),那他把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偷走了吗?从他的思路来看,根本不是,因为他说过,我只能够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无论他们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
在德国当代哲学是非常红的,书卖得非常好,特别是Sloterdijik(听起来像鳄鱼的发音),但是这个人,我今天不给你们介绍了。这个Sloterdijik是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影响非常大,他的书卖得非常好,比方说,他出版的一本书《时间和怒》,卖了四万本,他另外一本书卖了一百五十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另外他有自己在电视台的项目,他在电视(节目)跟其他哲学家们会谈一谈社会的问题。
1989年以前很多政治家他们都觉得,我们不再需要哲学,哲学已经死了,但是我们的1989年以后,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过去,也包括社会主义在内(Sociallismus,不知道是不是跟我们中国建国之初的社会主义一个意思),如果我们不请哲学家们的话,我们没办法把我们过去的乌托邦弄清除。所以这是一个原因,为什么在德国,突然哲学家们他们都回来了。
Späman自己说的很好,如果有一天哲学真的能够结束的话,就是说明,自由的人也结束了。
这是Späman,他有一个好处,跟Marquard,跟Bollnow一模一样,这三个人,他们的德文的语言非常非常的美,另外非常清楚,无论他们写什么书,他们用用最清楚地语言来说明他们的道理,所以看他们的书非常舒服。
二、Odo Marquard
他是在原来的德国中部出生的,他出生的地方现在属于波兰,他是1928年出生的,他时1947年到1954年在明斯特大学学习的,他的博士论文写康德,1955年到1963年,他作为Ritter教授的助手,1963年他的论文发表,专门谈超然论的问题,1965年到1993年他在Essen,一个德国中部的小城市做过教授。Marquard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基本上不写书,他写文章,另外他有幽默感,让你笑,让你快乐,另外他很有办法说,他喜欢进行论战,他喜欢提出什么论点来,另外他喜欢告诉他的听众、读者他是谁,为什么这了不起呢?因为在欧洲、在美国进行的学术是非常冷的,特别是男人,他们进行的学术让我发冷(女权主义?),他们不说“我”,他们的现在那里,你根本不知道。所以这是一个原因为什么从80年代末开始,女权主义老批判男人,老批判教授,否定男人他们的学术,他们没有心,他们没有自我、没有我,他们怕自己的感情、情绪等等。这是一个原因我为什么到了80年代初开始写我自己,受到了好多批评和批判,因为人不应该这样做。我的一个学生,他是维也纳大学的教授,告诉我,他听了一个报告以后,你还是不如做为神父还是牧师(众哄笑),——因为他知道我学过神学,所以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多谦虚……),——你别再来。
上个12月份,在香港城市大学,我做了一个有关林语堂的报告,做完以后,一个美国年轻人——30岁可能,他第一句话“What are we doing here?(嬉皮无赖的腔调)”(众哄笑),干嘛呢!?他的意思很清楚,完全否定我,不允许我说“我”。但是Marquard的理论是什么呢?Marquard的理论是,每个人都有他们的Geschicht,意思是历史和故事,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我们的历史和故事,所以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读者。
所以Marquard发言的时候,他后告诉我们,他的妻子是谁,怎么认识的,他刚从哪里来,等等等等。但是最后,他的思想非常非常深。Marquard他代表一种怀疑论哲学,德文说Philosophie der Skepsis,为什么呢,这样他反对哈贝马斯。他说,我们的存在是有限制的,我们的存在是短的,所以我们来不及什么都检查检查,才决定我们同意不同意(是不是又很熟悉?有点老毛讲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意思?);我们是有缺点的,所以我们只能够找办法取消我们的缺点。他跟法兰克福学派根本不一样。法兰克福学派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在错的生活之中,不可能会有一个正确的存在”——Im falsch Leben, keine Richtiges geben。意思是说——Ardono的这个说法真是可怕的说法(大概前面这句话是Ardono说的),在整个世界得到拯救以前,我们不能够高兴,不能够说我们的生活是正确的、是真的。
Marquard说的很对,我们只能够活60、70、80年的,我们来不及把整个世界拯救一下,那么我们最后一天快要死(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好好过日子吗?——我们来不及。所以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世界是对的,这个社会是对的,我们应该相信传统,我们不应当跟哈贝马斯一模一样说“如果我对传统有一点点怀疑,我不要它;如果传统不能够给我提供百分之百的证明的话,我不要它;”。Marquard说我们不应该这样做,我们来不及证明所有的东西,我们应该相信。
对不起,原来我要谈的是他的另外一个最终的观点,他对偶然的辩解 Apologie des Zufällig,如果我们从圣经来看偶然的话,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从黑格尔来看偶然的话,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什么历史,它都会有它的必要的过程。Marquard说,从哲学家们来看,偶然性格不符合人的尊严,不符合人的自由等等,但是呢,他说我们应该接受我们存在的偶然性格,偶然性是我们是我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他说的对,因为好多好多事情我们没办法解释,因为Große Royker博士(会议主持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方院长,会议主持人)刚刚提到了顾城(顾城是顾彬的好朋友),就拿顾城举个例子,顾城有一天去北京火车站,看到了一个姑娘,说“就是她”——这是谢烨,就是他后来的妻子,我们现在可以这么问,这个偶然性好吗?如果当时顾城没有跟谢烨见过面,也可能现在他还会在,也可能到现在他还没有死。
但是我们也会有同样的经历和经验,一般的来说,我们的对象(没错,就是中国人说的“对象”)我们一般都是偶然认识的,然后我们有可能会爱上他,别问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不爱上那个人,我们没办法接受,好像我们里面有什么声音能够反映到某一个现象说,“好,我要你,你跟着我吧。”(众窃笑)。对黑格尔Hegel来说,所有的哲学唯一的目的是,我们不要偶然性格。Marquard说,如果我们承认偶然性格的话,那么我们才允许人成为真正的人,如果我们不允许偶然性格的话,那么我满帮助人自大,觉得他自己是生活、宇宙、世界唯一的标准。
那么对哲学家来说,偶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德文说Kontingens,如果偶然和必然是对立的话,那么偶然是从哪里来的?偶然是不是必然的基础?偶然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要的,如果有必然的,为什么还会有偶然的东西呢?如果有上帝的话,为什么还会有有限制的,德文说das Empliche,是不是偶然性格只是一种是不完整的必然性格?如果有偶然,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必然呢?经常世界上、社会上会发生什么我们根本不要的、我们也没有选择的。
Marquard非常反对法国50、60、70年代的哲学家萨特,萨特说,我们人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样说,人好像即使他自己目的的结果,好像他的选择就是绝对的。Marquard说,人不是绝对的,人要死,所以我们应该从死而来谈人是什么。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绝对的选择,那么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生活太短,死会来快一点(人生太短太快),因为我们的生活太短,所以我们不能等到最后一天才知道最后一个道理。
从哈贝马斯、从笛卡尔(?好像不是这个),好像所有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不能够百分之百的知道传统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够开始活。Marquard说,好吧,你们试试看,你们的生活结束了以后,你们还能够过日子吗?所以人还没有死以前需要一种方向、需要一种哲学(好像在中国表面上看起来这不是个问题,但是实际上,那种“去他妈的,老子要活下来”的理念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和过完今天没有明天的醉生梦死),人需要的哲学是一种eine Philosophie der Üblicherkeiten;一种具有通常性的哲学,包括我们的传统、我们的风俗,等等等等。我们作为人,通常不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才是通常(通常性的)人。
有什么偶然性呢?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偶然现象,比方说,吃饭的时候我吃干酪不吃香肠,但是我原来想吃香肠,却吃了干酪,等等,这个偶然性不一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为什么是一个德国人不是一个中国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我为什么不是高富帅?出生决定命运,出生决定起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为什么是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德国人,但是他这样问。说,我们都有我们的历史,有一个固定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偶然的历史,是文艺和宗教帮助我们对付我们生活的偶然性格(叔本华也说,在我们终其一生无以为尽苦逼旅程中,宗教和艺术是我们的止疼片),人基本上是偶然的,不是选择的,所以我们生活当中发生的偶然的现象是正常的,这是一个原因——我们为什么应该宽容,我们为什么应该同情别人(老先生的语句顺序都是德语的二格,完全不照汉语套路走,所以有些时候,句子看着有点奇怪)。
三、Bollnow
Bollnow也允许我们把《论语》从德国来看,明天在理工大学,我要谈谈从当代德国哲学来谈论语。
Bollnow也是在原来德国出生的,1903年,今天属于现在波兰,1921年他开始在哥廷根Görtingen学习,但是别人为他是学习哲学,他学习数学和物理学,1925年他跟获得诺贝尔奖的Marx Bonn读完博士学位(小伙22就拿到博士学位了!),他的博士论文专门写物理的问题,1927年以后他开始专门学习哲学和教育学,他的老师也包括海德格尔在内,他在Magdeburg(马格德堡)、Freiburg(弗莱堡)跟海德格尔学过哲学,1937年他通过教授考试,1952年,他能够留在Türbingen图宾根。
1970年他退休了以后,经常去日本和韩国,他在日本和韩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日本和韩国,他也了解到了中国哲学,所以他的作品你可以发现,中国哲学的成分是不少的,如果我们看他研究的题目,我们都觉得非常非常保守,比方说,他介绍一种Ardono非常非常讨厌的安全哲学、安全性的哲学,因为他反对法国的存在哲学,另外他要求人应该重新学敬畏。这也是为什么两年以前我在韩国开课讲孔子和Bollnow有关敬畏的问题的一个原因。
另外呢,Bollnow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专门写过一本关于锻炼的书,孔子不是说“学而时习之”嘛,那么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呢,那他就专门写了一本书,说什么呢,人通过锻炼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另外Bollnow非常有意思的是能够把敬畏、锻炼、冷静还有心结合起来,都有关系。Bollnow跟Spämann、Marquard一个样,会提出非常保守的问题来:我们能够相信吗?德文说vertrauen。神圣存在吗?Das Heilig。另外他要求人对存在应该有一个相信的态度。
Bollnow,无论你怎么看他,他给我最大的贡献是,给我们提供一种跨文化哲学的方式,他要求搞哲学的人,他们应该用别民族、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的地位和观点,因为他的思路离亚洲、东亚洲,特别是日本、韩国非常近,所以他希望通过他的哲学克服欧洲原来有的、现在不一定还有的它的以老构思为主的思想方式。另外他也批评批判欧洲的哲学家们他们太主张情调、理性。所以他跟Spämann、Marquard一个样,他的方式是一种open question。意思是说,我们的原则应该允许我们得不到一种解决,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来,可能我们发现最后我们没办法解决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的问题应该是英文说open,对Bollnow来说,真理是双面的,他反对现代、现代性——Modernity,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他可以通过理性,什么都解释。
Bollnow说,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根本没办法了解到他最后一部分,我们的思想、理性都是有限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够什么都知道,同时,我们不一定同时能够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们也不一定应该什么都做——这是一个当代哲学非常重要的思想,人能够做的,他不一定都要做。要不然我们的世界很快倒霉了。他反对现代性什么都想掌握的特点,他反对现代性主张的利益,等等等等。他认为,我们的存在还会允许我们得到什么拯救,我们的存在还会给我们提供什么神圣的东西。
Bollnow跟好多哲学家不一样,他不光是从年轻、全盛时期(的角度)来搞哲学,他也会从老人、从危机、从死亡来思考问题,我个人认为德国当代哲学家的思想可以多用来了解中国20世纪的思想史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这也是一个原因我为什么把中国当代文学史从法国革命开始写的,专门谈一谈中国20世纪的不少问题,也谈一谈欧洲20世纪的很多问题, 但是出版社把我的书都删掉了20%,特别是我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我缺少理论,如果看我的书的德文版,他们会发现我很有理论(众哄笑,在讲座开始的时候,歌德学院的院长提到,他有一篇文章《碎片》,专门讲顾城的文学,可能提到一些敏感问题或者和主旋律有不同想法,这篇文章在中国国内是不允许发表的)。
巴金的《家》是一部非常可怕的书,因为《家》的内容是从年轻人(的视角)来看(世界、问题),否定年纪大的,否定传统,所以老人只能够死、还是该死,年轻人他们想做什么就能够做什么,文革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年轻人对他们的老师就是打、(逼)死他们的老师都可以,他们是对的——从这个理论来看。
Bollnow从死来看哲学的时候,他跟苏格拉底是不一样的,当然搞哲学就是看我们怎么死。Bollnow我们都得不到什么阿基米德定律来解决什么问题,所以他得到这么一个认识,这就是欧洲主义的结束。Bollnow和Marquard一样说,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了解、理解和我们的价值分开,因为我们不可能站在非常客观、100%客观的角度/地位来分析什么,所以我们也应该允许我们的评价、我们的道德进入我们的哲学中去。
另外我们搞哲学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独白,我们应该跟别人在一起进行对话,这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可能这就是一个原因为什么他在日本、韩国这么成功,他的孔的学生都是从日本来的,他们老请他去日本,我估计在那里他跟他们进行过不少对话。
另外一个在当代德国哲学非常普遍的思想:虽然我们觉得我们的哲学是对的,但是有可能我们的对手是对的,也有可能我们是错的,所以我们应该开放open,我们应该想想,对面从中国、日本、韩国来的哲学家他们有可能比我还要了解我所研究的问题,这种开放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有什么中立的立场,所以我们搞研究的时候,我们老应该思考我们的背景。
差不多到这里就快结束了,我发现我的力气基本上快(用)完了,这些天我一直在路上跑来跑去,明天还要做报告。 那么我的背景是什么呢?原来在高中我学的最喜欢的一门课就是古代希腊文(这个基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最最难学习的东西了,什么阿拉伯语跟它一比,都弱爆了),因为我学古代希腊文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学习哲学的内容,另外在从14岁能够在Rheine地区的高中学习的时候,我也学习了哲学,这是我第二门最喜欢的课。我离不开古代哲学,我研究古代哲学的时候经常从中国哲学来研究,人家可以反对,说中国没有什么哲学,刘小枫——人民大学的教授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但是Spämann很有意思,他说“我们哲学家没有办法爱给哲学下一个定义,我们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么这样的话,中国古代也有哲学。感谢Spämann,应该批评刘小枫(众哄笑)。
另外我还学过神学,我经常从宗教来看中国思想史,一而包括《论语》在内,我在德国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孔子的书,专门较介绍孔子和他的信仰、孔子和他的宗教——孔子有宗教信仰的。
另外,我在来华以前,我还去过日本,我(那时)能够说日文,还不能够说中文,1969年以前,我在日本去找唐朝(文化),我找到了。另外我在日本学好了美学,日本的美学是非常发达的,我很喜欢。我的毛病呢——虽然我收到了宗白华的影响,但是我还是经常从日本美学来看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画、中国的诗歌,等等等等。
四、Sloterdijik
Sloterdijik跟Spämann,Marquard,Bollnow一个样,(认为)我们都有我们的历史,(我介绍的)最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的思想者。
Sloterdijik说,我们这个时代——也包括我在内,都离不开我们爸爸妈妈的历史,我们都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从第二场戏世界大战看问题。另外我们的对象(应该是counterpart的意思,但是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种关系,即既是他们的同类哲学家、又是他们的对手,对立面的观点)老要求我们这样做,所以这是一个原因——为什么Ardono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你在他的哲学里面找不到什么快乐,他的哲学折磨你,不允许你好好过日子,因为你是德国人,你爸爸杀了这么多人,你先把德国搞好,搞好了以后试试看,我允许不允许你过比较好的、比较舒服的生活,所以Sloterdijik也完全否定Ardono,我跟我在波鸿大学的教授学过Ardono,学过他所有的作品,但是我越来越多离他远,另外他的语言非常可怕,他的论文可怕,看不懂,看不懂。
最后一个思想家因为跟Ardono有关系,所以在此提起Ardono。我还记得什么(德语etwas,有什么和大约两个意思,此处意思害是大约)十年以前,以色列来了一批犹太人教授,我们都是好朋友,一个三十岁的美国人,他问我第一句话——他根本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你能不能够从死而来搞哲学嘛?我知道他什么意思:你有罪,你爸爸妈妈有罪。但是我们都是二战以后出生的,我希望我的孩子知道,他们没有罪。我的妻子现在是德国人,她原来是中国人,她有罪吗?这个Ardono有点过分(众哄笑)。
好吧,其他的下次再讲一下。
掌声…………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e8cf901015v94.html
-
Lylistrat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9 21:21:54
-
豆友177718796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7 17:02:0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5 00:44:23
-
弦舟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25 21:00:30
-
巴黎饮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2 17:27:12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8 17:30:25
-
Narzi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17 18:53:59
-
活着 好吗?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12 23:29:04
-
Melancho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07 0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