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人
![]() |
托马斯·艾略特在1925年创作了作品《空心人》,说是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空心人》中绝望的情绪十分明显:人是空心人,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人的声音“完全没有意义,像风吹在干草上”,而整个世界将在“嘘”的一声中结束。空心人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的象征......我们经常会认为这是一种末世心态,可事实上在社会的几乎任何阶段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空心人”。这和大环境有关,但最直接的还是人的精神。
前年《新周刊》做了一期专辑叫《橡皮人》,借用了王朔1986年发表的一篇同名小说,讨论的同样是一种社会人格。为什么叫橡皮人?我们可以看看关于橡皮的隐喻:橡皮富有弹性,不论你怎么拉扯,他都可以顺着你,这一点暗示出橡皮人的逆来顺受的特点,他们不再积极主动,不再富有激情。橡皮如果不再用力,又会恢复原样,这一点暗示出橡皮人的惰性。橡皮具有绝电缘、防水的特性,暗示着橡皮人神经麻木,不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但也更多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快乐,整天被工作耗尽心力,疲惫不堪。
很多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空心化、橡皮化的过程——可以怨世亦可怨己。不过话说回来,真正成了橡皮人、空心人那反到就不会去怨什么了。最近看了好些篇同志的博客,也听闻过好些个接近30或者30出头的中年同志的话语。现实中的他们大多数温文尔雅、礼貌有加,似乎这两个词是做同志的基本“职业”素养。可是这“职业”一面的背后或许是稻草或许是橡皮。想想也是,如果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认清自己的性取向,经过十年以上的磨练,找到出路的有可能继续狗血于森林,没有找到出路的或许自我已经被现实掐得奄奄一息,圆滑存在于世的或许只有那空心人或者橡皮人的状态了。
结合空心与橡皮的人我不妨叫他气球人,因为气球是空心的,而气球又是橡皮做的。不排除气球人仍受力比多的驱使而会对某人燃起莫名的爱意。这时候上了年纪的气球人往往能显示出和小年轻不一样的质感。可以很Hold,也可以很放。Hold不hold得忸怩,放不放得轻狂。如果环境允许,气球人还会犹如种子遇到潮暖环境又重新勃发起来。
气球人还会比较能有节制。就像我,差不多到点了就上床睡觉了,管他这小文才写了思绪的一半,管他以后不晓得啥时候接着继续写。今晚就先喷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