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菲小集(二):芦荻、迪支“诗画合璧”
余生也晚,但依经见而言,在现当代的诗人、画家中,两人或多人同感同兴、即诗即画者实属罕见。寒斋另藏有一册《红旗歌谣》,可算一诗一画的代表作,配画者亦可谓大名鼎鼎,然则究竟“先诗后画”配置而来,何况配画者是否与诗作者“同感同兴”也还大有问题,这其实也是读者心照不宣的事。
《田园新歌:诗画集》则与此不同。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两三年前,我们曾到珠江三角洲一代体验生活,当时为一些事物所激动,即作诗作画。在写作过程中,题材都是共同感受过的,或得诗在先,得画在后;或得画在先,得诗在后;每一稿成,互相研阅,忘其丑劣,因辑成集,以就正于读者,并志此一段诗画因缘。”如此道白,彼时情境宛在眼前,诗人画家,共抚琴瑟,高山流水,一曲难忘。如此文本,后来者如我,实在没有理由视若无睹。这是一册仅有六十余页的小册子,诗作者芦荻,插画者迪支,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初版,三十二开护封平装本,仅印二千二百一十册,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因素和后来事态的发展,我以为如今此书于坊间怕是不易觅得了。
那时的诗人、画家,由于饱受传统文化熏陶,诗画之外往往功夫了得;又亲炙现实生活感染,诗情画意自在胸间。牛溲马勃,蚁小蝇微,皆俯仰采之撷之,却又往往涉笔成趣。《田园新歌》七辑,录诗凡三十一首,其中不乏清新、自然之作。例如《起三更》:“起三更,闹三更,月色满田塍;社员浑身劲,漏夜赶春耕!起三更,闹三更,桥上月光照人行;拿起担挑和秧版,赶风赶水赶时令!”的确颇具“田园诗”的味道,而迪支所配插图,更像一幅即景小品,一勾弯月、小桥流水、起更农人,无不透出寓动于静、动静结合的协调之美,因想苏东坡之谓“画中有诗”,原来不错。《赠茶》则舍弃庞大场面,单单撷取劳动任务完成后休息的片刻小景:“收完了庄稼,歇凉竹树下。'喝杯茶吧,我和你讲句知心话。''谢谢你啦,不渴,也要喝下。'茶叶青,茶味香,情和茶在心头溶化。”寥寥数语,劳动的喜悦、姑娘小伙的心事却分明跃然纸上,这使我疑问它与《古诗十九首》究竟有着怎样的因缘际会;插图也不含糊,翠竹掩映之下,一双劳动儿女言此及彼、欲说还休,巧的是画家在画面的左上角隐约安顿了一辆收割机的机头,使主题豁然明朗起来,整个画幅的重心稍稍偏左,右上侧空白则题款和钤印,观之古趣盎然、神高意远。其他如《园林小调》、《牧歌三题》的题头画和《原野晚归》、《拾谷》、《月夜出海》等的插图,也极可赏。
行文至此,似乎有必要对诗人和画家做一简单介绍。芦荻,原名陈培迪,著名诗人,广东南海县人,生于一九一二年,卒于一九九四年;三十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生前也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迪支, 原名蔡迪基,著名国画家、版画家,广东顺德人,生于一九一八年,卒于二零一一年;一九三九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后任教于广西艺专、广西艺术馆,也曾任华南文艺学院副教授、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主要有《桂林紧急疏散》、《南海渔人》、《在河滩上》以及与芦荻合作的《田园新歌》,出版有《蔡迪支抗战时期绘画木刻选》等。我深知写下这些已属多余,但我感叹如此之人和他们的作品在将来怕是再难见到了,故而“志此一段因缘”罢了。
(此文已刊于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七日《北京青年报.青阅读.美书馆》)
《田园新歌:诗画集》则与此不同。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两三年前,我们曾到珠江三角洲一代体验生活,当时为一些事物所激动,即作诗作画。在写作过程中,题材都是共同感受过的,或得诗在先,得画在后;或得画在先,得诗在后;每一稿成,互相研阅,忘其丑劣,因辑成集,以就正于读者,并志此一段诗画因缘。”如此道白,彼时情境宛在眼前,诗人画家,共抚琴瑟,高山流水,一曲难忘。如此文本,后来者如我,实在没有理由视若无睹。这是一册仅有六十余页的小册子,诗作者芦荻,插画者迪支,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初版,三十二开护封平装本,仅印二千二百一十册,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因素和后来事态的发展,我以为如今此书于坊间怕是不易觅得了。
那时的诗人、画家,由于饱受传统文化熏陶,诗画之外往往功夫了得;又亲炙现实生活感染,诗情画意自在胸间。牛溲马勃,蚁小蝇微,皆俯仰采之撷之,却又往往涉笔成趣。《田园新歌》七辑,录诗凡三十一首,其中不乏清新、自然之作。例如《起三更》:“起三更,闹三更,月色满田塍;社员浑身劲,漏夜赶春耕!起三更,闹三更,桥上月光照人行;拿起担挑和秧版,赶风赶水赶时令!”的确颇具“田园诗”的味道,而迪支所配插图,更像一幅即景小品,一勾弯月、小桥流水、起更农人,无不透出寓动于静、动静结合的协调之美,因想苏东坡之谓“画中有诗”,原来不错。《赠茶》则舍弃庞大场面,单单撷取劳动任务完成后休息的片刻小景:“收完了庄稼,歇凉竹树下。'喝杯茶吧,我和你讲句知心话。''谢谢你啦,不渴,也要喝下。'茶叶青,茶味香,情和茶在心头溶化。”寥寥数语,劳动的喜悦、姑娘小伙的心事却分明跃然纸上,这使我疑问它与《古诗十九首》究竟有着怎样的因缘际会;插图也不含糊,翠竹掩映之下,一双劳动儿女言此及彼、欲说还休,巧的是画家在画面的左上角隐约安顿了一辆收割机的机头,使主题豁然明朗起来,整个画幅的重心稍稍偏左,右上侧空白则题款和钤印,观之古趣盎然、神高意远。其他如《园林小调》、《牧歌三题》的题头画和《原野晚归》、《拾谷》、《月夜出海》等的插图,也极可赏。
行文至此,似乎有必要对诗人和画家做一简单介绍。芦荻,原名陈培迪,著名诗人,广东南海县人,生于一九一二年,卒于一九九四年;三十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生前也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迪支, 原名蔡迪基,著名国画家、版画家,广东顺德人,生于一九一八年,卒于二零一一年;一九三九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后任教于广西艺专、广西艺术馆,也曾任华南文艺学院副教授、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主要有《桂林紧急疏散》、《南海渔人》、《在河滩上》以及与芦荻合作的《田园新歌》,出版有《蔡迪支抗战时期绘画木刻选》等。我深知写下这些已属多余,但我感叹如此之人和他们的作品在将来怕是再难见到了,故而“志此一段因缘”罢了。
(此文已刊于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七日《北京青年报.青阅读.美书馆》)
![]() |
封面 |
![]() |
扉页图极佳 |
![]() |
“起三更,闹三更,桥上月光照人行” |
![]() |
《画像》 |
![]() |
“茶叶青,茶味香,情和茶在心头溶化” |
![]() |
题头画 |
![]() |
题头画 |
![]() |
《山区早唱》 |
![]() |
《原野晚归》 |
![]() |
《拾谷》 |
![]() |
《月夜出海》 |
群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旧书新读”之十五:为有源头活水来 (7人喜欢)
- 2024年我的读、写、发和买 (6人喜欢)
- “闲读闲钞”一:《金蔷薇(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