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
昨天看了那个盛赞白手起家的资本家的(大概就是所谓的美国梦吧)烂片之后,心里挺不舒服的,零零星星想起一堆事儿。
刚进公司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所谓的mentor-mentee小组,老式大公司就是莫名其妙的规矩仪式多,这种小组算是老人传帮带新人吧,其实就是不同部门的人凑一块聊天。那个组的主题是文化差异,跨国公司雇员的国籍自然五花八门,组里一共六个人,国籍有五种:土耳其巴西中国印度美国,每个人都介绍一下自己国家的文化(表面上的就行,目的主要也就是为了商业交往工作交往中别捅娄子)。
轮到两个美国人之一的F时,大出我所料,她没走表面路线(而这本是美国人最爱做的事),而是分了四个主题:原住民强迁,The Trail of Tears和death march;种族斗争;女性权益斗争;阶级斗争。四个主题,四部血泪史。目的是,她说,让我们了解一下在美国这个表面繁荣、宽容、人与人之间尽量少接触(于是少摩擦少触犯)的文化背后,除了那些广受宣传的意识形态和历史之外,还有怎样一些历史垫着底,也许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角度理解一下,为什么今天的美国人是这样一种生活与交往方式。
我刚来就听说,公司前些年还发生过一次大罢工。因为是传统工业,所以还雇佣着大批蓝领工人,但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家。那次罢工好像是因为公司想取消给蓝领工人的健康保险。停产对于这种工业是要命的大事儿,公司就动员所有白领下厂去顶替,付加班费和双份工资,还真有好多人去了,有些后来就得了提拔。这事我虽未经历,每每想起却有一种尴尬,我的同事中就有不少下厂的,虽然是白领,其实也属于出卖劳动力且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阶级,当经济不好大规模lay off时,他们与蓝领工人的境遇是无异的,却在此时站到了资方一边。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就在我们这种人中间发生,有些人当了部门经理,又从部门经理步步高升,最后做到VP、CTO。这个社会在这个层面上并非没有流动性。然而这种流动本身依赖着一种理念,(一种多数人信奉的理念),哪怕有多少聪明努力勤奋个人奋斗做引语,这个理念的终端是成为人上人。人们管这个叫excellence,还往往会和其它的很多excellence搞混。但是人上人的概念本身已经意味着剥削,是否只要有流动性,就是值得赞许的了呢?
劳资双方谈判,最后的结果对双方都还算不太糟糕,公司出了一笔钱做基金,算是买断,从此以后不管了。工会拿这笔钱去投资经营,给蓝领工人购买健康保险。工会也得投资,这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种身份不明,从而从内部瓦解了无产阶级。
在阶级斗争那部分结束时,F提到,自己是finance部门的,有次走进公司CFO的办公室,看见一幅照片,就是那次罢工时和工会代表谈判的照片,然而在工会代表的心窝处,电脑处理过的照片上画了一把刀直插进去。CFO是这样地恨他们,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要把这样一幅画挂在办公室墙上天天看着,(才解气?抑或是对资方力量的肯定和炫耀?)
她的故事给我很大震动。故事只有迫近自身的生活,其细节其情境才产生真的力量。早年的工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没有劳保指标,也没有环境污染指标,这里据说每做到某个工序时,满厂房都冒起毒烟,工人必须跑到窗口去大口呼吸几下,才能回来继续,而这个循环每十几分钟就一次。这种事情现在不再有了,我们会觉得资本主义变得温和了,不再每个毛孔都充满血和肮脏的东西了。更何况,只要阶级间有流动性,再加上普通民众也控点小股,谁是占有资本的人就不像早先那么清晰了。
但每天生活在其中,仍有许多这样那样的不适,正源自那隐了身的剥削。失业是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几乎永远挂在白领技术打工仔的头顶。很多失业是怎么造成的呢?提前对媒体公布某种尚未确保研发成功的新技术,股票上涨,结果技术没出来,赶在下跌前抛售;或者大量买入一个公司的股票,成为大股东后操纵董事会,高价卖掉最赚钱的部门,然后立刻抛售掉所有股份。很多好好的利润很高的公司,居然莫名其妙地垮了。每次部门的买入卖出,公司的合并分立,都有大批员工落水,被玩弄于股掌间的人。
我不知道F的故事是否帮助了我理解美国人。也许她想说的有一点是,人与人交往的小心翼翼,其中一部分源于这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有资本和阶级鸿沟垫底。人们避免触碰阶级的话题,避免哪怕去想到阶级这个问题,也许因为同学、同事、朋友、儿时的玩伴、原本身边的亲密的人,稀里糊涂的就一个成了狼一个成了羊,狼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吃羊的,尤其当吃的就是身边的甚至曾经亲近的人,羊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被吃的,尤其不愿意承认就是被就是身边的甚至曾经亲近的人吃的。大家都需要一个眼罩。
我原先住在卡内基发家的P城,那里的房子在七十年代还全都是黑的,煤灰熏的。弗里克屠杀工人的地点离我的住处不远,开车十分钟就到,我刚去的时候还是极度衰败的废弃区,当年的破厂房都在,巨型机器暴露在空地上,铁锈斑斑,甚为恐怖。后来市政府搞复兴计划,整修一新,厂房拆了,机器搬走了,沿着河边盖了一溜的shopping mall,留了四根大烟囱,生殖崇拜似地立在纸醉金迷的消费世界里,乍一看古罗马遗迹似的,不同的是用倍儿新的红砖重新砌了一遍,晚上还打灯,不知算是工业时代的纪念碑呢还是后现代对血泪历史的消费。
有些东西,对我个人来说是很难消费的,尤其因为某些历史并未划过句号,尤其因为人时常需要选择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而备选不多。也许我只是吃饱了撑的自我折磨,也许有饭吃的时候应该满足于已经吃饱就好。
刚进公司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所谓的mentor-mentee小组,老式大公司就是莫名其妙的规矩仪式多,这种小组算是老人传帮带新人吧,其实就是不同部门的人凑一块聊天。那个组的主题是文化差异,跨国公司雇员的国籍自然五花八门,组里一共六个人,国籍有五种:土耳其巴西中国印度美国,每个人都介绍一下自己国家的文化(表面上的就行,目的主要也就是为了商业交往工作交往中别捅娄子)。
轮到两个美国人之一的F时,大出我所料,她没走表面路线(而这本是美国人最爱做的事),而是分了四个主题:原住民强迁,The Trail of Tears和death march;种族斗争;女性权益斗争;阶级斗争。四个主题,四部血泪史。目的是,她说,让我们了解一下在美国这个表面繁荣、宽容、人与人之间尽量少接触(于是少摩擦少触犯)的文化背后,除了那些广受宣传的意识形态和历史之外,还有怎样一些历史垫着底,也许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角度理解一下,为什么今天的美国人是这样一种生活与交往方式。
我刚来就听说,公司前些年还发生过一次大罢工。因为是传统工业,所以还雇佣着大批蓝领工人,但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家。那次罢工好像是因为公司想取消给蓝领工人的健康保险。停产对于这种工业是要命的大事儿,公司就动员所有白领下厂去顶替,付加班费和双份工资,还真有好多人去了,有些后来就得了提拔。这事我虽未经历,每每想起却有一种尴尬,我的同事中就有不少下厂的,虽然是白领,其实也属于出卖劳动力且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阶级,当经济不好大规模lay off时,他们与蓝领工人的境遇是无异的,却在此时站到了资方一边。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就在我们这种人中间发生,有些人当了部门经理,又从部门经理步步高升,最后做到VP、CTO。这个社会在这个层面上并非没有流动性。然而这种流动本身依赖着一种理念,(一种多数人信奉的理念),哪怕有多少聪明努力勤奋个人奋斗做引语,这个理念的终端是成为人上人。人们管这个叫excellence,还往往会和其它的很多excellence搞混。但是人上人的概念本身已经意味着剥削,是否只要有流动性,就是值得赞许的了呢?
劳资双方谈判,最后的结果对双方都还算不太糟糕,公司出了一笔钱做基金,算是买断,从此以后不管了。工会拿这笔钱去投资经营,给蓝领工人购买健康保险。工会也得投资,这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种身份不明,从而从内部瓦解了无产阶级。
在阶级斗争那部分结束时,F提到,自己是finance部门的,有次走进公司CFO的办公室,看见一幅照片,就是那次罢工时和工会代表谈判的照片,然而在工会代表的心窝处,电脑处理过的照片上画了一把刀直插进去。CFO是这样地恨他们,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要把这样一幅画挂在办公室墙上天天看着,(才解气?抑或是对资方力量的肯定和炫耀?)
她的故事给我很大震动。故事只有迫近自身的生活,其细节其情境才产生真的力量。早年的工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没有劳保指标,也没有环境污染指标,这里据说每做到某个工序时,满厂房都冒起毒烟,工人必须跑到窗口去大口呼吸几下,才能回来继续,而这个循环每十几分钟就一次。这种事情现在不再有了,我们会觉得资本主义变得温和了,不再每个毛孔都充满血和肮脏的东西了。更何况,只要阶级间有流动性,再加上普通民众也控点小股,谁是占有资本的人就不像早先那么清晰了。
但每天生活在其中,仍有许多这样那样的不适,正源自那隐了身的剥削。失业是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几乎永远挂在白领技术打工仔的头顶。很多失业是怎么造成的呢?提前对媒体公布某种尚未确保研发成功的新技术,股票上涨,结果技术没出来,赶在下跌前抛售;或者大量买入一个公司的股票,成为大股东后操纵董事会,高价卖掉最赚钱的部门,然后立刻抛售掉所有股份。很多好好的利润很高的公司,居然莫名其妙地垮了。每次部门的买入卖出,公司的合并分立,都有大批员工落水,被玩弄于股掌间的人。
我不知道F的故事是否帮助了我理解美国人。也许她想说的有一点是,人与人交往的小心翼翼,其中一部分源于这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有资本和阶级鸿沟垫底。人们避免触碰阶级的话题,避免哪怕去想到阶级这个问题,也许因为同学、同事、朋友、儿时的玩伴、原本身边的亲密的人,稀里糊涂的就一个成了狼一个成了羊,狼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吃羊的,尤其当吃的就是身边的甚至曾经亲近的人,羊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被吃的,尤其不愿意承认就是被就是身边的甚至曾经亲近的人吃的。大家都需要一个眼罩。
我原先住在卡内基发家的P城,那里的房子在七十年代还全都是黑的,煤灰熏的。弗里克屠杀工人的地点离我的住处不远,开车十分钟就到,我刚去的时候还是极度衰败的废弃区,当年的破厂房都在,巨型机器暴露在空地上,铁锈斑斑,甚为恐怖。后来市政府搞复兴计划,整修一新,厂房拆了,机器搬走了,沿着河边盖了一溜的shopping mall,留了四根大烟囱,生殖崇拜似地立在纸醉金迷的消费世界里,乍一看古罗马遗迹似的,不同的是用倍儿新的红砖重新砌了一遍,晚上还打灯,不知算是工业时代的纪念碑呢还是后现代对血泪历史的消费。
有些东西,对我个人来说是很难消费的,尤其因为某些历史并未划过句号,尤其因为人时常需要选择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而备选不多。也许我只是吃饱了撑的自我折磨,也许有饭吃的时候应该满足于已经吃饱就好。
锦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Heiliger Dankgesang (25人喜欢)
- 探监记 (111人喜欢)
- 平凡的友谊 (353人喜欢)
- 一个学校的衰败史 (140人喜欢)
- 破釜沉舟 (5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