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
这篇《孩子》不知道还有几人记得?度娘是这么说的:《孩子》一文曾感动了无数同龄孩子,年轻的孩子们急切的想认识文中的“安”——一个忧郁、安静、毫不矫情的孤单少女,唐山市的一名少年还骑自行车去南开校园想看看真正的宋静茹是什么样子。
“三年前,有个人承诺我,给我三年的时间,如果我快乐,他给我祝福,如果我寂寞,他给我幸福。三年过去了,那个人,他还在不在!”想必这句话还有很多人依稀有印象吧,后来貌似在第五届还是第六届获奖作品中读到过,男主角在电话中对女主角说,翻开第一届新概念XX页XX行,有我对你说的话!
我是在无意中又翻启这一幕,才意识到年少时读过的《孩子》对我的文风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照着这一篇临摩了无数被他们认为无病呻吟的文字。高中时基本属于照搬:“我要好好睡去,一直睡到醒来后苍白的世界,琴琴的脸,残酷的高考,都能通通消失不见;一直睡到一个人也可以坚强地、好好地活下去;一直睡到我可以真心地微笑,然后,再哭泣得像个孩子。”
大学以后,又在《恍惚》中写道,“我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在这点上体现或暴露无遗;我不能从一而终的写完我的一部小说,却依然不停地在写东西;我的执著从一开始就像预言一样摇晃不定,一如我的性格。我不是双子座的,是天平,书上说,极具耐心与魅力的一个星座。我盯着镜子中憔悴的自己看了很久很久,这难道真的是十九岁的我吗?”
再到毕业,继续写:“因为任性的像个孩子一样不肯面对现实,所以我还是用孩子们称呼,尽管或许显得矫情。如果我不快乐,希望你们都快乐。尽管幸福或许很渺茫。”《孩子》,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文字中,与我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性格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自以为是那个“忧郁、安静、毫不矫情的孤单少女”,多年来习惯一个人的郁郁寡欢和自命清高。看人群与我格格不入,只好在一段段没有写完的小说中假想自己被人怜惜的孤单。幻想有个像佳言的男子对我述说同样的话,你快乐给你祝福,你不快乐给你幸福。
“至于补偿,我发誓:出落成今天这副精灵古怪的德性真的不是由于他们的离婚造成的,我天生如此。所以在十五岁那年,当我发现他们的关系已令我不自由的时候就决定给他们自由。所以我会平静地对他们说:‘你们分手吧。’”,于是,在18岁那年寒假返校时,我同样对父母说了“你们离婚吧”这句话,并且也自述着我这德性不是他们造成的。
她说,“算了,我又不是无处可逃”,在此之前,我的网名很多年都叫作“在劫难逃”。
原来这么一篇够不上小小说的文字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持续这么久幅射这么广。不过我深知,对性格形成影响更深地要归功于成天把“孩子”这个称呼挂在嘴边的郭小四和即使成人依旧在劫难逃的安妮。就算《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抄袭的,彼时强子说我觉得你像林岚,《幻城》里宿命的悲伤,《夏至未至》里物是人非的惨状,到《悲伤逆流成河》我已经不敢再读下去。他说,再跟着这些绝望颤抖,我也会死。《幻城》的后记是那些年他总挂在嘴边的“微微”写给他的信,“但是,四维,你要记住,即使是地狱我们都一起猖撅的。”然后,我就开始臆想,那个肯陪我去地狱猖獗的人是常常点歌给我听的孟棒?还是隔三差五问候我的老胡?又或是总是充当情感垃圾桶的强子……?
郭小四一直在描述成长中无可奈何的感伤,而安妮告诉我即使有一天我长大了,还是逃不脱宿命的悲凉,《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让我整日沉迷在那些细琐而又颓废的稀薄幻觉里,那些凄迷华丽的句子我甚至可以一段一段背诵:“梦不需要语言,它们是灵魂深处黑暗而惊艳的花园,所以觉得梦才是属于我的现实,有清醒的感受,有释放的生活,有始终没有尽头地对远方和未知的探索,我是这样激烈而贪婪的需索着它的华丽,却不想看到日光从玻璃后面照射进来之后留给我脸上的苍白和心中的空洞,梦境是一种真实而清醒似乎是沉睡,就好像黑夜是我的白天,白天是我的黑夜,日光之下,似乎并无新事,是否有一天,颠倒的感觉走上循规蹈矩的路途,心和眼睛才能平静,而生活才能如我所愿,简单快乐。”我最后读的是《莲花》,一样是那种痛彻骨髓的绝望。毕业后买了《素年锦时》,始终没有看,那年强子路过北京时送给了他。
多年之后,宋静茹已“旅居美国,自由生活,写作”,郭小四据说还在写那些小忧郁的青春,只是“微微”再也没有出现了;而安妮像任何一个正常女人一样结婚生子。
生活终于如我所愿,简单平静
“三年前,有个人承诺我,给我三年的时间,如果我快乐,他给我祝福,如果我寂寞,他给我幸福。三年过去了,那个人,他还在不在!”想必这句话还有很多人依稀有印象吧,后来貌似在第五届还是第六届获奖作品中读到过,男主角在电话中对女主角说,翻开第一届新概念XX页XX行,有我对你说的话!
我是在无意中又翻启这一幕,才意识到年少时读过的《孩子》对我的文风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照着这一篇临摩了无数被他们认为无病呻吟的文字。高中时基本属于照搬:“我要好好睡去,一直睡到醒来后苍白的世界,琴琴的脸,残酷的高考,都能通通消失不见;一直睡到一个人也可以坚强地、好好地活下去;一直睡到我可以真心地微笑,然后,再哭泣得像个孩子。”
大学以后,又在《恍惚》中写道,“我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在这点上体现或暴露无遗;我不能从一而终的写完我的一部小说,却依然不停地在写东西;我的执著从一开始就像预言一样摇晃不定,一如我的性格。我不是双子座的,是天平,书上说,极具耐心与魅力的一个星座。我盯着镜子中憔悴的自己看了很久很久,这难道真的是十九岁的我吗?”
再到毕业,继续写:“因为任性的像个孩子一样不肯面对现实,所以我还是用孩子们称呼,尽管或许显得矫情。如果我不快乐,希望你们都快乐。尽管幸福或许很渺茫。”《孩子》,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文字中,与我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性格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自以为是那个“忧郁、安静、毫不矫情的孤单少女”,多年来习惯一个人的郁郁寡欢和自命清高。看人群与我格格不入,只好在一段段没有写完的小说中假想自己被人怜惜的孤单。幻想有个像佳言的男子对我述说同样的话,你快乐给你祝福,你不快乐给你幸福。
“至于补偿,我发誓:出落成今天这副精灵古怪的德性真的不是由于他们的离婚造成的,我天生如此。所以在十五岁那年,当我发现他们的关系已令我不自由的时候就决定给他们自由。所以我会平静地对他们说:‘你们分手吧。’”,于是,在18岁那年寒假返校时,我同样对父母说了“你们离婚吧”这句话,并且也自述着我这德性不是他们造成的。
她说,“算了,我又不是无处可逃”,在此之前,我的网名很多年都叫作“在劫难逃”。
原来这么一篇够不上小小说的文字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持续这么久幅射这么广。不过我深知,对性格形成影响更深地要归功于成天把“孩子”这个称呼挂在嘴边的郭小四和即使成人依旧在劫难逃的安妮。就算《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抄袭的,彼时强子说我觉得你像林岚,《幻城》里宿命的悲伤,《夏至未至》里物是人非的惨状,到《悲伤逆流成河》我已经不敢再读下去。他说,再跟着这些绝望颤抖,我也会死。《幻城》的后记是那些年他总挂在嘴边的“微微”写给他的信,“但是,四维,你要记住,即使是地狱我们都一起猖撅的。”然后,我就开始臆想,那个肯陪我去地狱猖獗的人是常常点歌给我听的孟棒?还是隔三差五问候我的老胡?又或是总是充当情感垃圾桶的强子……?
郭小四一直在描述成长中无可奈何的感伤,而安妮告诉我即使有一天我长大了,还是逃不脱宿命的悲凉,《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让我整日沉迷在那些细琐而又颓废的稀薄幻觉里,那些凄迷华丽的句子我甚至可以一段一段背诵:“梦不需要语言,它们是灵魂深处黑暗而惊艳的花园,所以觉得梦才是属于我的现实,有清醒的感受,有释放的生活,有始终没有尽头地对远方和未知的探索,我是这样激烈而贪婪的需索着它的华丽,却不想看到日光从玻璃后面照射进来之后留给我脸上的苍白和心中的空洞,梦境是一种真实而清醒似乎是沉睡,就好像黑夜是我的白天,白天是我的黑夜,日光之下,似乎并无新事,是否有一天,颠倒的感觉走上循规蹈矩的路途,心和眼睛才能平静,而生活才能如我所愿,简单快乐。”我最后读的是《莲花》,一样是那种痛彻骨髓的绝望。毕业后买了《素年锦时》,始终没有看,那年强子路过北京时送给了他。
多年之后,宋静茹已“旅居美国,自由生活,写作”,郭小四据说还在写那些小忧郁的青春,只是“微微”再也没有出现了;而安妮像任何一个正常女人一样结婚生子。
生活终于如我所愿,简单平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