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弦31
时间即将驶入2008年,木筱筠真的以为自己已经把乔迪放下了。2007年圣诞节前,她寄了一张简单的贺卡给乔迪,里面夹着一片北关校园里杨树的枯叶,似乎是预示着过去的一切已成干枯的标本,只待留在生命的角落里渐渐地蒙上岁月的灰尘。
一周之后,乔迪用百度给木筱筠发了一封简单的站内信:“贺卡已收到,谢谢。愿你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利。”木筱筠淡定地看着这短短的一行字,突然觉得这个人已经离开她很远、远到似乎再也无法牵动她的心了。“果然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她若有所失地自语,然后在回信栏里敲入一行字:“也愿你一切顺利,同时真诚地祝福你们。”此时的木筱筠终于可以平静地接受乔迪喜欢林丽丽这个事实,而不会再眼前一黑险些摔倒在地,或者用几瓶啤酒把自己灌醉。然而乔迪却似乎忘记了自己对刘海鹏说过的话,他再回复的站内信似反问又似感叹:“祝福谁?又会想到谁?在下雪的季节,在落英的缤纷中,采撷过往的年华。”
木筱筠看着最后这三句话,怔了许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些记忆深处的落英和飞雪,那些尚未识尽愁滋味的少年岁月,乔迪难道也还记得吗?
2008年的春天来到了,木筱筠对周宇哲说:“我想回慈恩看海棠花。”
北关中学校园里栽种着几十棵西府海棠,飞天楼前左右各一排,桃李园中两排,伯苓楼前一排,范孙楼前一排,宿舍区一排;它们每到花季都争先恐后绽放的繁盛不已,让整个北关校园都氤氲着梦幻般的粉红色云霞。而花期将尽时春风乍起,吹得落英缤纷如雨满地花瓣堆积,更是把原本一派历史沧桑感的北关校园装点得浪漫若仙境。几乎每个北关学子在离开母校之后,每逢暮春海棠花季都要勾起些对青葱校园时代的追忆;往往是刚进三月就有一群老毕业生们在贴吧里打探“海棠花要开了没”,待到有学弟学妹们发帖说“海棠开花了”,立即就能掀起一阵以“看海棠花”为主题的返校高潮,人数之众甚至超过了九月份的教师节。在绝大多数北关学子心中,北关的海棠花跟北关每年的中高考成绩一样是当之无愧的全天津市第一;即使哪天北关中学的考试成绩被一中、耀华追上甚至反超了,北关园里的海棠花都依旧无人能望其项背。
所以在别人看来,一个就读于北关中学的学生要回慈恩看海棠花,无异于一个山西人要去北京开煤矿、一个海南人要去甘肃买海景房。然而木筱筠就是这么认死理,她说:“北关的海棠花虽然多,但是不如慈恩的好。”总算她识时务,没有公开发表这番“荒谬”的言论,只是私下里对周宇哲讲讲。周宇哲听了这话也不禁惊讶:“为什么呢?”木筱筠自有一番“歪理邪说”:“北关的海棠花开得太热闹隆重,昨天还是含苞待放,第二天早晨就成了繁花满树,那么多花一团一团的挤在一起,把树枝都严严实实的裹住了,远远看上去就像长出了好多根粉红色的大香肠!等到凋零的时候,也是花朵一转眼就从粉红色变得苍白,风一吹就齐刷刷的落下来,没过两天就片甲不存,只剩下了一树绿荫。可是你看咱们慈恩校园里的海棠,尤其是分校区的那两棵海棠——”
木筱筠说到这里,连语调似乎都变得温暖柔软:“那两棵海棠树像榕树一样,有那么宽阔绵延的庞大树冠。站在树下,四周边缘的树枝都能低垂到你的面前,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周围的喧嚣吵嚷立即消失不见。到了开花的季节,那些花也是今天四五朵、明天六七朵地次第开放,前前后后持续一个月之久,每天都给你带来新的惊喜。我坐在树下看书的时候,偶尔会有两三片花瓣落在书页上,抬头一看,有几朵花已经走向凋亡,有几朵开得正盛,有几朵刚刚绽放,还有几朵仍是珍珠般的粉红色小花蕾。所以说,北关里的海棠开花就像庙会开场钟鼓齐鸣,闹腾一阵就过去了。慈恩里的海棠开花就像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后,从湖边水榭里幽幽响起的琴声,从初更到五更,绕梁不去余韵悠长。”
木筱筠偏爱慈恩的海棠花,怎么可能只是因为这个缘故呢?就算是在她和周宇哲感情好得蜜里调油一般的2008年,就算是在她自认为已经完全忘掉了过去的2008年,那个曾站在海棠树下与她谈论《花间集》和《漱玉词》的乔迪,那个曾和她一起望着飘落的海棠花感叹“落英有意流水无情”的乔迪,依然根深蒂固地潜伏在她的潜意识里,并在那些花开木落的季节和雨雪霏霏的深夜,让她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恍惚怔忡、惆怅感伤。
2012年的某个暮春雨夜,木筱筠下课后路经未名湖东岸,在依稀的灯光下看到湖畔那几株海棠花正在片片凋落化作春泥。离开湖边后她没有直接回寝室,而是从康博斯左转走到了乔迪的宿舍楼下。雨夜里行人稀少,又有手中举得低低正好挡住脸的雨伞,木筱筠不用担心附近会有熟人看到她。乔迪所住的寝室在一楼外侧,木筱筠站在他寝室的阳台前,甚至能看到窗帘后模糊的人影、听到他偶尔和室友的说话声。她就这样静默地伫立了许久许久,直到11点全楼熄灯才黯然离去。那一晚,木筱筠写下了又一首无题诗:
天涯无处诉离殇,清辉一盏醉韶光。
雁迹寥落空遗恨,花魂殒销枉断肠。
人间几度新日月,梦里依稀旧海棠。
子规声里谁仍记,碧杨曾嵌小轩窗。
从小喜欢李商隐那一系列无题诗的木筱筠,直到20岁才理解了为何有人作诗却冠以无题。太深重的苦痛往往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感情往往无法言说。永远失去了乔迪的木筱筠已经无需再用一个题目揭示每首诗的主题。因为此后的千万首诗,反复吟诵着的,都只是她从12岁起就想对乔迪诉说的那一个字。
如果木筱筠和乔迪真的可以在升入高中后断绝一切往来直到最终走完这一生,他们是否能从假装忘记变成自以为忘记、最终实现真正的忘记?
木筱筠在收到乔迪那条提及过往年华的站内信后,斟酌了半晌措辞,自认为妥当地回复说,过去的都已过去,该忘记的已被你忘记,我们也都已长大成熟,不复曾经的少年心境;余生别无奢求,只愿我们都能有平静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然而十几天后,也就是2008年9月9日,乔迪再回复她的内容,让所有关于忘记的可能性彻底消失不见:
“其实我在一遍遍的祈祷时光能够倒流,回到那段金色的时光。但是我想说,为什么不能把现在镀上一层金色?回忆一遍遍在我的脑海里旋转,思念却无声无息的蔓延,渲染出几年前的样子,无论是金色的阳光下,清冷的秋雨中。你长大了么?是不是在勉强地说着‘成熟’, 还是——回归了内心的平静,体味着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如果是这样,我可以遥祝你找到了生活的真谛。现在的我,想起了你眼神中的清秀与睿智,也想起了你平静的离开。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还会选择这样一段人生的旅程吗?”
当天下午,乔迪还在十班的贴吧里写了一首给木筱筠的诗:《当你离开的时候》
离开的时候
或许,才知道怀念
在风中,在雨中,
当我只是一个人
遥望那在记忆中已斑驳的窗口
往事在脑海旋转
现在的我
回想起几年前
心中是否会唤起
一片轻轻的涟漪
我想起了我们初次相会的时候
也想起了我们平静的离别
我想起了你脸上的笑容
然而到现在我再也触碰不到
我只能低头发呆
让回忆渐渐渲染在我的脑海
当你
当你离开的时候
若是在三年前,木筱筠读了这首诗一定会把乔迪的创作水平狠狠地批评一顿;但是如今,她却无暇评判修辞臧否字句,只是努力在字里行间寻找着那些若有若无的温度,让心底那块被冻僵到麻木的血肉缓缓地恢复知觉。她在回复中对乔迪说,我感激你曾给与我的一切,也感激你和我一样仍然珍藏着那些美丽的回忆;现在,我们应该都已告别了过去的幸福和痛苦,真正得到了解脱;如果我们今后还能心平气和的聊聊天,还能像好朋友那样拥有纯粹的友谊,我就已经十分知足和感恩了;高三就要到了,希望你的竞赛和保送一切顺利。
两天后乔迪再发给她的站内信,语气显然更加坦率和自然:
“对不起,忘了问你现在过得好不好?文科班的学习怎样,现在的你是否还怀抱那美丽的梦想?你知道我给你写的话的意思吗?我觉得,是不是我们都长大了,而回忆,却永远定格在当时年少的岁月。在浏览咱班的贴吧时,我突然想给你写点什么。毕竟,你和我已经有太久没有……
真的,我现在想起当时,都觉得好美,高中的三年我觉得好失败,也许别人看来,班干部,剧社社长,学生会部长,英语、生物一等奖,都会觉得我的生活很充实,很愉快,但我认为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着,是不是我现在太灰暗了,呵呵。高中生活,你有乐趣吗?其实我很想像初中那样,有你,有安晴、杜风和我,有那些充满着欢笑和恣意的青春的痕迹。
跟你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我成了精神病了?我只想说的是,生活还要继续,为我们‘纯粹的友谊’而祝福吧!咱们现在都是高三了,你知道吗,当我看着我的准考证上赫然写着‘高三’时,我的心像被刺痛了一样,我终于成了一名要过独木桥的‘高三人’了,我想笑,但笑不出来。让我们一起在高三加油吧!”
然而这样平实随意的“絮絮叨叨”,却比乔迪之前所写的诗句更让木筱筠难以抗拒。乔迪终于告诉了她,他也无比怀念初中三年的时光,他觉得和她一起度过的日子好美。自从毕业分别之后,他们已经太久没有相见,太久没有心平气和地说过话了。那句冰冷绝情的“木筱筠是谁”,曾让木筱筠一度以为乔迪对过去的种种都毫不留恋,一切回忆和思念都是她滑稽可笑的自作多情。如今她才知道,原来自己并不孤单,这部独角戏里其实还有另一个演员。
因为不想让其他同学发现,木筱筠匿名在十班的贴吧里写下了回应乔迪的《如果是偶然》:
如果我是偶然
投影在你波心的 那片云
如果你是偶然
划过我天空的 那颗星
如果我怀抱着锦瑟
却迟迟 奏不出你梦中的琴音
如果你不肯打开
让我走进你心 的那扇门
可不可以 让我
在另一个世界的边际
回首 看一眼你的倒影
留下 一串浅浅的脚印
然后 在那黑夜的海上
我们可以继续 向两个方向航行
直到
肠断
心碎
泪成冰
乔迪很快就看到了这首诗。他在二楼回复道:“为什么要匿名发表?虽然我一眼就看出是你写的。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一个过客?还是,你本来就是生命旅途中的一道风景。”“我不就是一个过客么?”木筱筠看着他的回复,苦笑着自语道,“难怪俗话说,彩云易散琉璃脆,从来好物不坚牢。乔迪,乔迪,原来我们命中注定了只能擦肩而过,无法长相厮守。以前我参悟不透这一点,妄图改变命运,最终被命运狠狠地报复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认命了,我不再徒劳抵抗了。”
木筱筠关闭了网页,打开了千千静听。列表里面只有一首歌,是这几天来一直在单曲循环的《萍聚》。她觉得自己对乔迪从来没有这样无欲无求过——这一场萍聚般短暂的缘分,就已经足够让她追忆一生了。
一周之后,乔迪用百度给木筱筠发了一封简单的站内信:“贺卡已收到,谢谢。愿你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利。”木筱筠淡定地看着这短短的一行字,突然觉得这个人已经离开她很远、远到似乎再也无法牵动她的心了。“果然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她若有所失地自语,然后在回信栏里敲入一行字:“也愿你一切顺利,同时真诚地祝福你们。”此时的木筱筠终于可以平静地接受乔迪喜欢林丽丽这个事实,而不会再眼前一黑险些摔倒在地,或者用几瓶啤酒把自己灌醉。然而乔迪却似乎忘记了自己对刘海鹏说过的话,他再回复的站内信似反问又似感叹:“祝福谁?又会想到谁?在下雪的季节,在落英的缤纷中,采撷过往的年华。”
木筱筠看着最后这三句话,怔了许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些记忆深处的落英和飞雪,那些尚未识尽愁滋味的少年岁月,乔迪难道也还记得吗?
2008年的春天来到了,木筱筠对周宇哲说:“我想回慈恩看海棠花。”
北关中学校园里栽种着几十棵西府海棠,飞天楼前左右各一排,桃李园中两排,伯苓楼前一排,范孙楼前一排,宿舍区一排;它们每到花季都争先恐后绽放的繁盛不已,让整个北关校园都氤氲着梦幻般的粉红色云霞。而花期将尽时春风乍起,吹得落英缤纷如雨满地花瓣堆积,更是把原本一派历史沧桑感的北关校园装点得浪漫若仙境。几乎每个北关学子在离开母校之后,每逢暮春海棠花季都要勾起些对青葱校园时代的追忆;往往是刚进三月就有一群老毕业生们在贴吧里打探“海棠花要开了没”,待到有学弟学妹们发帖说“海棠开花了”,立即就能掀起一阵以“看海棠花”为主题的返校高潮,人数之众甚至超过了九月份的教师节。在绝大多数北关学子心中,北关的海棠花跟北关每年的中高考成绩一样是当之无愧的全天津市第一;即使哪天北关中学的考试成绩被一中、耀华追上甚至反超了,北关园里的海棠花都依旧无人能望其项背。
所以在别人看来,一个就读于北关中学的学生要回慈恩看海棠花,无异于一个山西人要去北京开煤矿、一个海南人要去甘肃买海景房。然而木筱筠就是这么认死理,她说:“北关的海棠花虽然多,但是不如慈恩的好。”总算她识时务,没有公开发表这番“荒谬”的言论,只是私下里对周宇哲讲讲。周宇哲听了这话也不禁惊讶:“为什么呢?”木筱筠自有一番“歪理邪说”:“北关的海棠花开得太热闹隆重,昨天还是含苞待放,第二天早晨就成了繁花满树,那么多花一团一团的挤在一起,把树枝都严严实实的裹住了,远远看上去就像长出了好多根粉红色的大香肠!等到凋零的时候,也是花朵一转眼就从粉红色变得苍白,风一吹就齐刷刷的落下来,没过两天就片甲不存,只剩下了一树绿荫。可是你看咱们慈恩校园里的海棠,尤其是分校区的那两棵海棠——”
木筱筠说到这里,连语调似乎都变得温暖柔软:“那两棵海棠树像榕树一样,有那么宽阔绵延的庞大树冠。站在树下,四周边缘的树枝都能低垂到你的面前,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周围的喧嚣吵嚷立即消失不见。到了开花的季节,那些花也是今天四五朵、明天六七朵地次第开放,前前后后持续一个月之久,每天都给你带来新的惊喜。我坐在树下看书的时候,偶尔会有两三片花瓣落在书页上,抬头一看,有几朵花已经走向凋亡,有几朵开得正盛,有几朵刚刚绽放,还有几朵仍是珍珠般的粉红色小花蕾。所以说,北关里的海棠开花就像庙会开场钟鼓齐鸣,闹腾一阵就过去了。慈恩里的海棠开花就像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后,从湖边水榭里幽幽响起的琴声,从初更到五更,绕梁不去余韵悠长。”
木筱筠偏爱慈恩的海棠花,怎么可能只是因为这个缘故呢?就算是在她和周宇哲感情好得蜜里调油一般的2008年,就算是在她自认为已经完全忘掉了过去的2008年,那个曾站在海棠树下与她谈论《花间集》和《漱玉词》的乔迪,那个曾和她一起望着飘落的海棠花感叹“落英有意流水无情”的乔迪,依然根深蒂固地潜伏在她的潜意识里,并在那些花开木落的季节和雨雪霏霏的深夜,让她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恍惚怔忡、惆怅感伤。
2012年的某个暮春雨夜,木筱筠下课后路经未名湖东岸,在依稀的灯光下看到湖畔那几株海棠花正在片片凋落化作春泥。离开湖边后她没有直接回寝室,而是从康博斯左转走到了乔迪的宿舍楼下。雨夜里行人稀少,又有手中举得低低正好挡住脸的雨伞,木筱筠不用担心附近会有熟人看到她。乔迪所住的寝室在一楼外侧,木筱筠站在他寝室的阳台前,甚至能看到窗帘后模糊的人影、听到他偶尔和室友的说话声。她就这样静默地伫立了许久许久,直到11点全楼熄灯才黯然离去。那一晚,木筱筠写下了又一首无题诗:
天涯无处诉离殇,清辉一盏醉韶光。
雁迹寥落空遗恨,花魂殒销枉断肠。
人间几度新日月,梦里依稀旧海棠。
子规声里谁仍记,碧杨曾嵌小轩窗。
从小喜欢李商隐那一系列无题诗的木筱筠,直到20岁才理解了为何有人作诗却冠以无题。太深重的苦痛往往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感情往往无法言说。永远失去了乔迪的木筱筠已经无需再用一个题目揭示每首诗的主题。因为此后的千万首诗,反复吟诵着的,都只是她从12岁起就想对乔迪诉说的那一个字。
如果木筱筠和乔迪真的可以在升入高中后断绝一切往来直到最终走完这一生,他们是否能从假装忘记变成自以为忘记、最终实现真正的忘记?
木筱筠在收到乔迪那条提及过往年华的站内信后,斟酌了半晌措辞,自认为妥当地回复说,过去的都已过去,该忘记的已被你忘记,我们也都已长大成熟,不复曾经的少年心境;余生别无奢求,只愿我们都能有平静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然而十几天后,也就是2008年9月9日,乔迪再回复她的内容,让所有关于忘记的可能性彻底消失不见:
“其实我在一遍遍的祈祷时光能够倒流,回到那段金色的时光。但是我想说,为什么不能把现在镀上一层金色?回忆一遍遍在我的脑海里旋转,思念却无声无息的蔓延,渲染出几年前的样子,无论是金色的阳光下,清冷的秋雨中。你长大了么?是不是在勉强地说着‘成熟’, 还是——回归了内心的平静,体味着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如果是这样,我可以遥祝你找到了生活的真谛。现在的我,想起了你眼神中的清秀与睿智,也想起了你平静的离开。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还会选择这样一段人生的旅程吗?”
当天下午,乔迪还在十班的贴吧里写了一首给木筱筠的诗:《当你离开的时候》
离开的时候
或许,才知道怀念
在风中,在雨中,
当我只是一个人
遥望那在记忆中已斑驳的窗口
往事在脑海旋转
现在的我
回想起几年前
心中是否会唤起
一片轻轻的涟漪
我想起了我们初次相会的时候
也想起了我们平静的离别
我想起了你脸上的笑容
然而到现在我再也触碰不到
我只能低头发呆
让回忆渐渐渲染在我的脑海
当你
当你离开的时候
若是在三年前,木筱筠读了这首诗一定会把乔迪的创作水平狠狠地批评一顿;但是如今,她却无暇评判修辞臧否字句,只是努力在字里行间寻找着那些若有若无的温度,让心底那块被冻僵到麻木的血肉缓缓地恢复知觉。她在回复中对乔迪说,我感激你曾给与我的一切,也感激你和我一样仍然珍藏着那些美丽的回忆;现在,我们应该都已告别了过去的幸福和痛苦,真正得到了解脱;如果我们今后还能心平气和的聊聊天,还能像好朋友那样拥有纯粹的友谊,我就已经十分知足和感恩了;高三就要到了,希望你的竞赛和保送一切顺利。
两天后乔迪再发给她的站内信,语气显然更加坦率和自然:
“对不起,忘了问你现在过得好不好?文科班的学习怎样,现在的你是否还怀抱那美丽的梦想?你知道我给你写的话的意思吗?我觉得,是不是我们都长大了,而回忆,却永远定格在当时年少的岁月。在浏览咱班的贴吧时,我突然想给你写点什么。毕竟,你和我已经有太久没有……
真的,我现在想起当时,都觉得好美,高中的三年我觉得好失败,也许别人看来,班干部,剧社社长,学生会部长,英语、生物一等奖,都会觉得我的生活很充实,很愉快,但我认为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着,是不是我现在太灰暗了,呵呵。高中生活,你有乐趣吗?其实我很想像初中那样,有你,有安晴、杜风和我,有那些充满着欢笑和恣意的青春的痕迹。
跟你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我成了精神病了?我只想说的是,生活还要继续,为我们‘纯粹的友谊’而祝福吧!咱们现在都是高三了,你知道吗,当我看着我的准考证上赫然写着‘高三’时,我的心像被刺痛了一样,我终于成了一名要过独木桥的‘高三人’了,我想笑,但笑不出来。让我们一起在高三加油吧!”
然而这样平实随意的“絮絮叨叨”,却比乔迪之前所写的诗句更让木筱筠难以抗拒。乔迪终于告诉了她,他也无比怀念初中三年的时光,他觉得和她一起度过的日子好美。自从毕业分别之后,他们已经太久没有相见,太久没有心平气和地说过话了。那句冰冷绝情的“木筱筠是谁”,曾让木筱筠一度以为乔迪对过去的种种都毫不留恋,一切回忆和思念都是她滑稽可笑的自作多情。如今她才知道,原来自己并不孤单,这部独角戏里其实还有另一个演员。
因为不想让其他同学发现,木筱筠匿名在十班的贴吧里写下了回应乔迪的《如果是偶然》:
如果我是偶然
投影在你波心的 那片云
如果你是偶然
划过我天空的 那颗星
如果我怀抱着锦瑟
却迟迟 奏不出你梦中的琴音
如果你不肯打开
让我走进你心 的那扇门
可不可以 让我
在另一个世界的边际
回首 看一眼你的倒影
留下 一串浅浅的脚印
然后 在那黑夜的海上
我们可以继续 向两个方向航行
直到
肠断
心碎
泪成冰
乔迪很快就看到了这首诗。他在二楼回复道:“为什么要匿名发表?虽然我一眼就看出是你写的。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一个过客?还是,你本来就是生命旅途中的一道风景。”“我不就是一个过客么?”木筱筠看着他的回复,苦笑着自语道,“难怪俗话说,彩云易散琉璃脆,从来好物不坚牢。乔迪,乔迪,原来我们命中注定了只能擦肩而过,无法长相厮守。以前我参悟不透这一点,妄图改变命运,最终被命运狠狠地报复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认命了,我不再徒劳抵抗了。”
木筱筠关闭了网页,打开了千千静听。列表里面只有一首歌,是这几天来一直在单曲循环的《萍聚》。她觉得自己对乔迪从来没有这样无欲无求过——这一场萍聚般短暂的缘分,就已经足够让她追忆一生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