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井喷”福兮祸兮?
“凡是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城市综合体”。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中国的城市商业地产并不为过。这种由星级酒店、写字楼、购物中心、商务公寓、住宅等多种业态组成的多座建筑体汇聚而成的城市综合体,是近几年商业地产开发的热点,它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带动引来了全国各中小城市的“眼热”。仿佛是一夜之间,城市综合体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综合体建设一路高歌,就连成都、合肥、无锡、济南等二三线城市也纷纷加入了城市综合体大跃进行列。厦门也不例外,数据显示,仅今年下半年计划出让的地块,就有11幅定位城市综合体。
“满城尽是综合体”。以造城运动而闻名万达集团更是成为“香饽饽”,据说,有的城市的市长竟然因抢不到万达入驻而伤心落泪。我认为,城市综合体火爆原因有三:一是因限购限贷而导致商业地产升温;二是地方政府推波助澜,三是开发商盲目跟风。然而,城市综合体是一把“双刃剑”,做好了,它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做不好,它极有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黑洞。正反两面都不缺乏例子:美国洛克菲勒中心、日本六本木、北京华贸中心等城市综合体成为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而耗资50多亿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则成了一座几乎无人居住的“鬼城”。
上周有媒体采访我,问:“最近以来厦门城市综合体供地“井喷”,是市场因素?还是政府主导?“我认为二者皆有之。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自身需要;另一方面是政府有意引导。厦门城市综合体“井喷”主要有三大支撑点:首先是人口支撑。厦门作为国内少有的宜居城市,人口从100万增至300万仅用了了十几年,随着厦漳泉同城化加速,人口增长会呈几何速度暴增。其次是产业支撑。厦门尽管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但产业结构合理,尤其是制造业发达,没有象温州那样出现“空心化”。再次是有效消费支撑。厦门千万级以上的富豪多达1.2万人,仅次于北京上海,不仅泉州的富商,闽西的矿主大都在厦门买房置业,坊间传闻,福建省副处级以上的公务员基本都有在厦门购置住宅或店铺。从以上三大支撑来看,厦门发展城市综合体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加之此前,厦门岛内外发展很不均衡,人们戏称:“岛内象欧洲,岛外象非洲”!岛内商业地产过于饱和,中山路许多大型商业体人气不旺甚至空置在那里养蚊子;而岛外商业体却极度饥渴,最典型的是翔安建区时,全区竟然没有一条商业街。国内地产大鳄近年来扎堆厦门,争相抢地,竞相兴建综合体,也许正是看好这些要素。
城市综合体井喷,商业地产挺进“地标时代”。 但凡事皆有利弊,全国各地包括厦门在内的城市综合体"大跃进" ,可能引发“后遗症”也不容忽视。一是谨防城市综合体遍地开花 同质化严重。但大都是照抄照搬,创意不足,创新不够,如果“同质化”的问题不能解决,一旦商业地产一哄而上形成泡沫,其结果比普通住宅更加严重。二是谨防城市综合体烂尾风险。各地政府推波助澜,开发商积极性高涨,城市综合体也进入高速建设阶段。但城市综合体是资金密集型项目,全靠钱堆起来的,如果贪大求洋,摊子铺得过大,又赶上调控重拳,资金链断裂,极有可能出现烂尾工程。这方面,教训多多。三是谨防上演“空城计”。 城市综合体作为商业地产的一种优势业态,以其周期短、见效快、模式灵活、业态丰富等优点迅速成为各房企心目中的“摇钱树”。对于市中心项目而言,可能情况会好很多,但对市郊城区的大型综合体来讲,由于人流并不多,而且一般的消费能力并不能满足大体量的商业需求,综合体空空如也的局面并非不会出现。
原文链接:http://www.xiafun.com/news/lxkl/201210/t20121029_78628.htm
“满城尽是综合体”。以造城运动而闻名万达集团更是成为“香饽饽”,据说,有的城市的市长竟然因抢不到万达入驻而伤心落泪。我认为,城市综合体火爆原因有三:一是因限购限贷而导致商业地产升温;二是地方政府推波助澜,三是开发商盲目跟风。然而,城市综合体是一把“双刃剑”,做好了,它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做不好,它极有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黑洞。正反两面都不缺乏例子:美国洛克菲勒中心、日本六本木、北京华贸中心等城市综合体成为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而耗资50多亿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则成了一座几乎无人居住的“鬼城”。
上周有媒体采访我,问:“最近以来厦门城市综合体供地“井喷”,是市场因素?还是政府主导?“我认为二者皆有之。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自身需要;另一方面是政府有意引导。厦门城市综合体“井喷”主要有三大支撑点:首先是人口支撑。厦门作为国内少有的宜居城市,人口从100万增至300万仅用了了十几年,随着厦漳泉同城化加速,人口增长会呈几何速度暴增。其次是产业支撑。厦门尽管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但产业结构合理,尤其是制造业发达,没有象温州那样出现“空心化”。再次是有效消费支撑。厦门千万级以上的富豪多达1.2万人,仅次于北京上海,不仅泉州的富商,闽西的矿主大都在厦门买房置业,坊间传闻,福建省副处级以上的公务员基本都有在厦门购置住宅或店铺。从以上三大支撑来看,厦门发展城市综合体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加之此前,厦门岛内外发展很不均衡,人们戏称:“岛内象欧洲,岛外象非洲”!岛内商业地产过于饱和,中山路许多大型商业体人气不旺甚至空置在那里养蚊子;而岛外商业体却极度饥渴,最典型的是翔安建区时,全区竟然没有一条商业街。国内地产大鳄近年来扎堆厦门,争相抢地,竞相兴建综合体,也许正是看好这些要素。
城市综合体井喷,商业地产挺进“地标时代”。 但凡事皆有利弊,全国各地包括厦门在内的城市综合体"大跃进" ,可能引发“后遗症”也不容忽视。一是谨防城市综合体遍地开花 同质化严重。但大都是照抄照搬,创意不足,创新不够,如果“同质化”的问题不能解决,一旦商业地产一哄而上形成泡沫,其结果比普通住宅更加严重。二是谨防城市综合体烂尾风险。各地政府推波助澜,开发商积极性高涨,城市综合体也进入高速建设阶段。但城市综合体是资金密集型项目,全靠钱堆起来的,如果贪大求洋,摊子铺得过大,又赶上调控重拳,资金链断裂,极有可能出现烂尾工程。这方面,教训多多。三是谨防上演“空城计”。 城市综合体作为商业地产的一种优势业态,以其周期短、见效快、模式灵活、业态丰富等优点迅速成为各房企心目中的“摇钱树”。对于市中心项目而言,可能情况会好很多,但对市郊城区的大型综合体来讲,由于人流并不多,而且一般的消费能力并不能满足大体量的商业需求,综合体空空如也的局面并非不会出现。
原文链接:http://www.xiafun.com/news/lxkl/201210/t20121029_78628.ht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