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正能量》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养成职业职业经理人习惯的书,这是书的副标题。我看了感到确实如此!因为作者先生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的这
本书!用小故事的形式来传播《正能量》,帮助我们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养成职场习惯。
《正能量》看起来不但会适合那些小菜鸟,对于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也确实能解决一些不小的问题,也更能适合
职场的管理者的应用参考。
作者的人生哲学,做事要看好不好玩,自己是不是觉得有意思,而好玩、有意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科学道理。人在压力之下是不能出成果的。作者做了三十多年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看得多了,感受的也多了,在大量成败案例的背后,他渐渐总结出职业经理人成功的公式,这个公式由三个要素,即“心态”、“沟通”与“知识”组成,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乘关系,如果其中一个元素是零,那总数也会是零。
如果对这三者进行排序,作者又会将心态置于首位,沟通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排序呢?作者的理由是,当我们有心去看社会上那些成功人士时,会发现很多人所学的专业与他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并不大,有些甚至是完全没有关系。“选择职业时不要总想着还有更好的在后面。把手中的工作做到最好,这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方法,好与不好全在心态。”
刚工作时,作者遇到个爱跟他聊天的同事,可每次聊完后作者总觉得哪里不舒服。直到他读了卡内基《人性的弱点》,看到书中提到“正向思考”一词时,这才恍然有所悟,原来人可以选择性地接受正向思考,也可以选择性地传播负面思考。而这个同事恰恰是带着负能量而来,把人生看得异常灰暗。
这种对职业的心态可以在一些跳槽者身上看到,他们带着很好的职业经历和学识来到新公司,但是心态却没有摆正,来了之后,一旦发现新公司有不如老公司的地方便成天在那里比较、找缺点,结果连他在老公司的能力都没能发挥出来。
作者最怕的还是那些知识深厚、沟通能力强,但是喜欢找流程的漏洞来达到私人目的高管,“沟通好,知识深厚的人如果心态不正给企业造成的伤害会更可怕。”
心态也因此成为职业成长路上绕不过去的一环,但偏偏又是学校教育缺失的一环,因为实在没有书本可以写一个心态进化史或是心态统计量表教给学生演算,不同的文化、教育和生活观催生出人们不同的心态。
从那时起,作者开始细心观察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的影响。有一次作者看到客户在会议中当着公司大老板的面火气十
足地抱怨,让所有人都下不来台。会议结束后,大老板不仅不生气,还嘱咐手下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客户,理由是客户愿意跟你说他的问题说明他珍惜这种合作。
其后当林正刚收到客户长达5页纸的批评信时,他马上给手下员工传看信件的内容。在会上,林正刚给出的态度是,没有公司是没有问题的,
这
个客户替公司找出问题所在比买公司的产品更有价值。团队在改正之后,这位写批
评信的客户居然成为了公司最好的客户。“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看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在看待问题。”
心态同样也反映在语言中,在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传递中,语言就是个载体。
比如当别人出错时可以随口说Problem(问题)一词,但是在正向思考的语境之下,就会改为Challenge(挑战),或者
说,你还有改进的余地;批评别人时不说批评,而说Feedback(反馈)。“不同的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和正负能
量,负面的词汇带来负面的情绪,进而导致负面的行为,当你知道一些词具有负能量时,要尽量避免使用。”
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为每一天都会有很多负能量钻进体内,一不小心就会在语言和行为上冒头。
当林正刚所在的
DEC公司被康柏收购的消息传来时,立刻就有人垂头丧气地走进他的办公室报告了这一预料中的“噩耗”。林正刚镇定地看着同事,继而却又是笑着说:“两家那么大的公司合并,这种机会一生只有一次,是强强联合。”既然并购已是事实,个人改变不了现状,林正刚只有一个目标,无论谁找他诉苦,他都要让别人跟他谈完之后蹦着跳着出去,眼光朝前看。
在法国电影《蝴蝶》里,小女孩问
老爷爷:“为什么大海会有低潮?”爷爷说:“是为了让人们说:再来点。”小女孩又问爷爷:“为什么会有魔鬼又有上帝?”爷爷说:“是为了让好奇的人有话说。”小女孩遗憾地说,“可惜旅行中没有看到蟋蟀。”爷爷的回答是,“为什么是蟋蟀,还有蜻蜓呢。”
当职场中
原文链接:http://www.zaizhichang.com/?p=634
本书!用小故事的形式来传播《正能量》,帮助我们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养成职场习惯。
《正能量》看起来不但会适合那些小菜鸟,对于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也确实能解决一些不小的问题,也更能适合
职场的管理者的应用参考。
作者的人生哲学,做事要看好不好玩,自己是不是觉得有意思,而好玩、有意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科学道理。人在压力之下是不能出成果的。作者做了三十多年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看得多了,感受的也多了,在大量成败案例的背后,他渐渐总结出职业经理人成功的公式,这个公式由三个要素,即“心态”、“沟通”与“知识”组成,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乘关系,如果其中一个元素是零,那总数也会是零。
如果对这三者进行排序,作者又会将心态置于首位,沟通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排序呢?作者的理由是,当我们有心去看社会上那些成功人士时,会发现很多人所学的专业与他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并不大,有些甚至是完全没有关系。“选择职业时不要总想着还有更好的在后面。把手中的工作做到最好,这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方法,好与不好全在心态。”
刚工作时,作者遇到个爱跟他聊天的同事,可每次聊完后作者总觉得哪里不舒服。直到他读了卡内基《人性的弱点》,看到书中提到“正向思考”一词时,这才恍然有所悟,原来人可以选择性地接受正向思考,也可以选择性地传播负面思考。而这个同事恰恰是带着负能量而来,把人生看得异常灰暗。
这种对职业的心态可以在一些跳槽者身上看到,他们带着很好的职业经历和学识来到新公司,但是心态却没有摆正,来了之后,一旦发现新公司有不如老公司的地方便成天在那里比较、找缺点,结果连他在老公司的能力都没能发挥出来。
作者最怕的还是那些知识深厚、沟通能力强,但是喜欢找流程的漏洞来达到私人目的高管,“沟通好,知识深厚的人如果心态不正给企业造成的伤害会更可怕。”
心态也因此成为职业成长路上绕不过去的一环,但偏偏又是学校教育缺失的一环,因为实在没有书本可以写一个心态进化史或是心态统计量表教给学生演算,不同的文化、教育和生活观催生出人们不同的心态。
从那时起,作者开始细心观察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的影响。有一次作者看到客户在会议中当着公司大老板的面火气十
足地抱怨,让所有人都下不来台。会议结束后,大老板不仅不生气,还嘱咐手下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客户,理由是客户愿意跟你说他的问题说明他珍惜这种合作。
其后当林正刚收到客户长达5页纸的批评信时,他马上给手下员工传看信件的内容。在会上,林正刚给出的态度是,没有公司是没有问题的,
这
个客户替公司找出问题所在比买公司的产品更有价值。团队在改正之后,这位写批
评信的客户居然成为了公司最好的客户。“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看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在看待问题。”
心态同样也反映在语言中,在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传递中,语言就是个载体。
比如当别人出错时可以随口说Problem(问题)一词,但是在正向思考的语境之下,就会改为Challenge(挑战),或者
说,你还有改进的余地;批评别人时不说批评,而说Feedback(反馈)。“不同的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和正负能
量,负面的词汇带来负面的情绪,进而导致负面的行为,当你知道一些词具有负能量时,要尽量避免使用。”
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为每一天都会有很多负能量钻进体内,一不小心就会在语言和行为上冒头。
当林正刚所在的
DEC公司被康柏收购的消息传来时,立刻就有人垂头丧气地走进他的办公室报告了这一预料中的“噩耗”。林正刚镇定地看着同事,继而却又是笑着说:“两家那么大的公司合并,这种机会一生只有一次,是强强联合。”既然并购已是事实,个人改变不了现状,林正刚只有一个目标,无论谁找他诉苦,他都要让别人跟他谈完之后蹦着跳着出去,眼光朝前看。
在法国电影《蝴蝶》里,小女孩问
老爷爷:“为什么大海会有低潮?”爷爷说:“是为了让人们说:再来点。”小女孩又问爷爷:“为什么会有魔鬼又有上帝?”爷爷说:“是为了让好奇的人有话说。”小女孩遗憾地说,“可惜旅行中没有看到蟋蟀。”爷爷的回答是,“为什么是蟋蟀,还有蜻蜓呢。”
当职场中
原文链接:http://www.zaizhichang.com/?p=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