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夏日》作者:J.M.库切 译者:文敏
中译本序——许志强(2010.2)写于杭州、首尔
那些生前友好提供的证词,逐渐形成库切早年的一幅肖像,那是一个幽灵般的存在,邋遢孤单,局促不安而且自我封闭,是一个不知如何与情人相处的书呆子,似乎随时要透过肖像的边框逃逸出去,抱臂独坐在灰暗角落。
作家得以公开谈论自我,从其笔尖收回远距离的观察,使得往事不再像迷雾中的暗流那样难以真正触及,而是像一面“重现的镜子”,在同一时间中汇聚并试图展现它的全貌。
只要作家的审视是诚实的,则其陈述的事实哪怕有限,也不失其可贵的力度和价值。但是,作为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人,他又如何面对自己?如果他与女人的相处并不成功,在亲友中遭到奚落,而且显然还难以超脱生存的压力和恐惧,过着一个贫困知识分子的生活,这个形象自然是无法给自己提供慰籍,那么,选择他作为传记的中心人物,究竟是出于一种艺术表现的需要,还是仅仅缘于一种诚实的自我写照?
单独一个故事再也不会像是唯一的故事那样来讲述了。小说的写作是如此,生平故事的写作也是如此。所谓写小说,就意味着在表征人类存在时把不可测度的一面推向极端。
这种不舒服的灰色液体也流淌在库切的作品中,使得自我定义所要求的同一性,生命中各种行为的总和和所描绘的同一性,在其作出描绘之前已经破裂,沉入生命冰凉的残渣。
与外部现实世界的一种直接的联系,通过工作,它试图去理解外部现实世界,或掌握它,或欣然安于它;它暗示着勇气、对自己责任和命运的负责,暗示着意愿以及对自己个人价值和荣誉的坚持。
《夏日》有三处写到医院,也都是跟底层那种流离失所的命运相关。主人公趋于冷感的身体,他可悲的“去性化”状态,未必能够在他人的故事之中得到解释,却和这些脏污凄凉的图景一样,让人感到生活如此残缺,缺乏慰籍。
读者在《夏日》中不无惊讶地看到,作家的成长竟然没有被青春和祖国的机体所吸收,而是被吐落在外面,辗转于这个世界的别处。
****************************************************************************************************************
序中提到的书:
《幽暗之地》《耻》《男孩》《青春》《凶年纪事》作者:库切
《小说的危机》作者:本雅明
《剥洋葱》作者:君特·格拉斯
《爱与黑暗的故事》作者:阿摩丝·奥兹
《对抗的自我》莱昂内尔·特里林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
正文
一周接着一周,就这样,凶杀过后便是死样怪气的撇清,这些来自边陲地区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章。他读着这些报道,有一种被玷污的感觉。……怎样逃离污秽: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这是一个该死的老掉牙的问题——它不放过你,给你留下恶心的化脓伤口,良心的自责。“我看国防军又回到老路上去了。”他对父亲说,“这回,是在博茨瓦纳。”但他老爸很谨慎,不接他这个话茬。老爸拿起报纸,径直翻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版,撇开了政治——政治和凶杀报道。
从前,他曾认为,那些想入非非的人是把自己的想象建立在对历史的某种悲剧性误读上面的,他们梦想着南非版本的公共秩序,引入了扩大劳动力资源、采用国内护照以及设立卫星城镇等一整套措施。他们误读了历史,因为他们出生于农庄或是内陆深处的小城镇,只会说一种孑遗于世的语言,他们不赞赏一九四五年以来扫荡老殖民世界的多种强势力量。然而,说他们误读了历史,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判。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读历史。相反,他们无视历史,将之视为外国人拼凑到一起的大量诽谤之辞,认为那些外国人总是拿轻蔑的眼光看待南非阿非立堪人,而黑人在大肆屠杀阿非立堪人,连妇女儿童都不放过,这倒视而不见了。
事实上,一旦忘记了自己正在放弃的时间,劳作就会呈现其本身的乐趣。
××××××××××××××××××××××××××××××××××××××××××××××××××××××××××××××××××××××
正文中提到的书:
《詹达宝的囚徒》作者:安东尼·霍普
那些生前友好提供的证词,逐渐形成库切早年的一幅肖像,那是一个幽灵般的存在,邋遢孤单,局促不安而且自我封闭,是一个不知如何与情人相处的书呆子,似乎随时要透过肖像的边框逃逸出去,抱臂独坐在灰暗角落。
作家得以公开谈论自我,从其笔尖收回远距离的观察,使得往事不再像迷雾中的暗流那样难以真正触及,而是像一面“重现的镜子”,在同一时间中汇聚并试图展现它的全貌。
只要作家的审视是诚实的,则其陈述的事实哪怕有限,也不失其可贵的力度和价值。但是,作为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人,他又如何面对自己?如果他与女人的相处并不成功,在亲友中遭到奚落,而且显然还难以超脱生存的压力和恐惧,过着一个贫困知识分子的生活,这个形象自然是无法给自己提供慰籍,那么,选择他作为传记的中心人物,究竟是出于一种艺术表现的需要,还是仅仅缘于一种诚实的自我写照?
单独一个故事再也不会像是唯一的故事那样来讲述了。小说的写作是如此,生平故事的写作也是如此。所谓写小说,就意味着在表征人类存在时把不可测度的一面推向极端。
这种不舒服的灰色液体也流淌在库切的作品中,使得自我定义所要求的同一性,生命中各种行为的总和和所描绘的同一性,在其作出描绘之前已经破裂,沉入生命冰凉的残渣。
与外部现实世界的一种直接的联系,通过工作,它试图去理解外部现实世界,或掌握它,或欣然安于它;它暗示着勇气、对自己责任和命运的负责,暗示着意愿以及对自己个人价值和荣誉的坚持。
《夏日》有三处写到医院,也都是跟底层那种流离失所的命运相关。主人公趋于冷感的身体,他可悲的“去性化”状态,未必能够在他人的故事之中得到解释,却和这些脏污凄凉的图景一样,让人感到生活如此残缺,缺乏慰籍。
读者在《夏日》中不无惊讶地看到,作家的成长竟然没有被青春和祖国的机体所吸收,而是被吐落在外面,辗转于这个世界的别处。
****************************************************************************************************************
序中提到的书:
《幽暗之地》《耻》《男孩》《青春》《凶年纪事》作者:库切
《小说的危机》作者:本雅明
《剥洋葱》作者:君特·格拉斯
《爱与黑暗的故事》作者:阿摩丝·奥兹
《对抗的自我》莱昂内尔·特里林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
正文
一周接着一周,就这样,凶杀过后便是死样怪气的撇清,这些来自边陲地区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章。他读着这些报道,有一种被玷污的感觉。……怎样逃离污秽: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这是一个该死的老掉牙的问题——它不放过你,给你留下恶心的化脓伤口,良心的自责。“我看国防军又回到老路上去了。”他对父亲说,“这回,是在博茨瓦纳。”但他老爸很谨慎,不接他这个话茬。老爸拿起报纸,径直翻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版,撇开了政治——政治和凶杀报道。
从前,他曾认为,那些想入非非的人是把自己的想象建立在对历史的某种悲剧性误读上面的,他们梦想着南非版本的公共秩序,引入了扩大劳动力资源、采用国内护照以及设立卫星城镇等一整套措施。他们误读了历史,因为他们出生于农庄或是内陆深处的小城镇,只会说一种孑遗于世的语言,他们不赞赏一九四五年以来扫荡老殖民世界的多种强势力量。然而,说他们误读了历史,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判。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读历史。相反,他们无视历史,将之视为外国人拼凑到一起的大量诽谤之辞,认为那些外国人总是拿轻蔑的眼光看待南非阿非立堪人,而黑人在大肆屠杀阿非立堪人,连妇女儿童都不放过,这倒视而不见了。
事实上,一旦忘记了自己正在放弃的时间,劳作就会呈现其本身的乐趣。
××××××××××××××××××××××××××××××××××××××××××××××××××××××××××××××××××××××
正文中提到的书:
《詹达宝的囚徒》作者:安东尼·霍普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