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当文青好多年
此文青乃“文学小青年”的简称,非“文艺青年”。文艺青年经过前阵子跟“普通青年”、“二逼青年”比肩,如今变得也有点装逼有点二。这跟两人在公共场合吵架,甭管开始谁对谁错,围观者觉得这两人同样蛮横失礼,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说文艺青年散发着一点矫情二逼气息,那么文学青年则是一股酸腐的小家子气,隔着三条大街都能闻到那种不合时宜。
小塔老师说她不当文青好多年,那是谦虚。我这样说,则有自大之嫌疑,说得好像我真的当过文学小青年似的。真是失敬失敬。但是,谁没有过青春啊,那可是我当年唯一以为然的营生啊。哎呀,你们就让我打个擦边球嘛,让我遥想一下老徐当年,激扬文字,谈笑论中西,往来博古今什么的。
文学小青年必须读写兼有,还得混圈子有木有,如果再有粉丝什么的,那就锦上添花了。
读书不是随便的事,不能看个《读者》或《青年文摘》就以为自己博古通今。我们这个以校报文学版为中心的小圈子推崇的是王家新、巴勃罗.聂鲁达,博尔赫斯、屠格涅夫、卡夫卡,总之越高深越小众越好。谁口里敢说出来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粉丝们别喷,原谅当年少不更事)什么的,必须承受被圈内人在心里鄙视二十次的命运。有些圈内人偏爱女性文学什么的,旁人也不好横加阻拦的。我难免要在心里划清界限,并且表示出我作为一个中文系人的嗤之以鼻。圈内人当然少不了本系的同好者,我常常跟我的粉丝说,我还是比较青睐师妹小江和师弟小庄的功底和沉厚,那些玫瑰花苹果树的小清新文字,难免是低了一个层次的。汗颜了,当年那个装13啊,说到这我都不忍回首往事了。
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也是必须知道的。然而,作为一个文学青年,这是常识而不是推崇级别的。跟圈外人,说起他们,基本上就能唬住人了。往小众了说,谈什么史蒂文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汪曾祺、兰波的,难免曲高和寡,别人听不懂不乐意听,没有听众自己在那瞎掰也没啥意思对吧。
我的文青成长之路,是从某届校园诗人大赛开始的。很扯对吧,诗人也是能比赛的么?又岂是数十行谓之诗歌的断句能决出高下的。当时的现代诗我是果断理解不能的啊。那阵子我在看一本关于庞贝的书,看的各种唏嘘,小宇宙一爆发,胡诌了三首投稿,竟然入选,最后又竟然夺魁。站在领奖台上听着评委的品评,伍老师大概是说我的诗大气,我心里暗暗把他当做伯乐。从此上他的外国文化课特别认真,从来没逃过课。可是直到毕业那年论文答辩,他估计都不记得我这个学生。当时我没计较那么多,从校报小记者一下子变成校园诗人的感觉,有点飘飘然。重要的是,我正式进入这个大学校园文青的小圈子了。
圈内人只聚过一两次。见面从来不谈什么文学文艺,谈的是未来、际遇、课目、同学和老师。想象一下吧,喝着芋头红豆糖水和绿豆沙谈文学谈诗得多尴尬。人家诗仙都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人家兰亭集会的名士们都是曲水流觞的。我们最多干瘪地称赞“寂寞是一把手枪”好诗好诗。我满腹狐疑到现在,还是很想扯着老黄和水鬼的袖口问,这个跟网络流行歌词一样的句子,究竟好在哪好在哪啊?
隔三差五,我们会推出小有名气的圈内人的采访。圈内人之间亦多有唱和之作,同题作诗,极尽附庸风雅之能事。古有杜工部之《天末怀李白》,彼时有李于之《水鬼和鬼》;“村庄”的应和诗遍数一次,作过之人大约有六、七,美其名曰仿照朱自清及俞平伯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你可能要问,你们圈内人阅读品味如此“高端”,写出来的东西那得多牛掰啊。这个嘛,咳咳,且慢说来。
圈内文青们行文惯用各种隐喻,这样才能显示出文字是有底蕴的,不是轻浮的无病呻吟。当时圈子领袖专长诗歌,最活跃的作品也是诗歌。主题不多:乡愁、童年、青春、懵懂的爱恋、城市的光怪陆离、远方、时间的永恒、逝去的荣光、异域的传说……总而言之是骚年们能体会到的全部世界。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现实世界的困窘、残酷和更多更多的无奈,也不知道日子会将他们书写的力气和抒怀的欲望消耗得一无所剩。
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些散落的当年圈内人的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句子们。
《住在星星上陨落着的千年等待》
“我化作一颗找寻天马的星星
焦急地站在世间灯火遍开的角落
等候不到纯粹至极的飞翔
也遗忘了回去的路
终于你穿过浩瀚的宇宙
和永恒的时间来到我的身边”
《战争》
“我不敢再回头
害怕再也找不回我那已被夺走的童年
我秋千上的一去不返童年
再见了 我热爱的故土
让我断肠的不是这场离别
而是他们在你心上
留下的血伤”
《郢都季女》
“文狸君,还在辛夷车中闲坐纳凉么
郢都已被攻陷了
你没有嗅到尸体焚烧的呛人气味么
有没有人逃到山阿”
《祖国的危险》
“我们把貂禅许配给马克思
所有的谄媚开始思想
长着封建面孔的
发现了《道德经》对清廉政绩的监督
在群众大会上反复宣读正统肉麻
人们学会奉承自己的理想”
《水鬼》
而你是古老的马车
你在你的路上负伤又负伤
归来和离别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重演
那个弃爱孤身走远方的人
是他还是你
《关于离别》
如果四年是一张犁
将怀念的草根贯穿到底
那么兄弟、姐妹
我们就和那些日子一起
大片倒地……
诗是完全一种私人的东西。相信当年圈内人除了我,大部分人都看懂了。她喜欢婉约的少女情怀,他愿意一再说起故乡童年和变迁,他倾向于隐喻批评政治。我后来才读到的“只有真正的诗人才知道他多么渴望不当一名诗人”,并且庆幸自己总算还有些自知之明,从未曾将“诗人”的名头以身相加。
当年的文学青年和少年诗人们,我不清楚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和执着,写出那么多看起来其实不失优美却不合时宜的东西。大学推崇的是实用主义,连办一个英文戏剧大赛都是为了挣学分,说起来考了雅思托福,翻译了一篇小说发表了,比什么文字诗歌响亮得太多。那些把玩过文字和心情的圈内友人们,无一例外都没有从事跟文字有关的工作。文青们都还不至于那么自大或者糊涂到,将文学当做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艾玛,LZ请你注意着点,你已经不是十八廿二,这么煽情感伤合适吗?)
说到粉丝,本人的脑残粉当然是李同学(此李同学并非李于)啦。事实上,除了李同学,貌似没有其他粉丝对我表示过首肯或膜拜之意了。李同学隔三差五跟我讨要近作习读研究,最后还把我的毕业论文评点了一翻,自谓鉴赏能力提高之故,竟然对我四年心血之作颇有微词,谓之曰“可圈可点”。我老大不高兴,脑残粉还把自己当我的论文导师了,切。倒是秋千姑娘的小文章很多追随者,读者来信什么的哇塞好疯狂。水鬼、李于什么的,更是女粉丝众多。对此,我也只好自我安慰说本人果然是曲高和寡。
毕业三年后跟小江小聚,我们谈工作谈美食谈话剧电影展览,还八卦到唠起来Gay鑫跟及其好“基友”,就是没法说当年文青那点煽情那点追求。
又很多年过去了。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小塔老师说她不当文青好多年,那是谦虚。我这样说,则有自大之嫌疑,说得好像我真的当过文学小青年似的。真是失敬失敬。但是,谁没有过青春啊,那可是我当年唯一以为然的营生啊。哎呀,你们就让我打个擦边球嘛,让我遥想一下老徐当年,激扬文字,谈笑论中西,往来博古今什么的。
文学小青年必须读写兼有,还得混圈子有木有,如果再有粉丝什么的,那就锦上添花了。
读书不是随便的事,不能看个《读者》或《青年文摘》就以为自己博古通今。我们这个以校报文学版为中心的小圈子推崇的是王家新、巴勃罗.聂鲁达,博尔赫斯、屠格涅夫、卡夫卡,总之越高深越小众越好。谁口里敢说出来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粉丝们别喷,原谅当年少不更事)什么的,必须承受被圈内人在心里鄙视二十次的命运。有些圈内人偏爱女性文学什么的,旁人也不好横加阻拦的。我难免要在心里划清界限,并且表示出我作为一个中文系人的嗤之以鼻。圈内人当然少不了本系的同好者,我常常跟我的粉丝说,我还是比较青睐师妹小江和师弟小庄的功底和沉厚,那些玫瑰花苹果树的小清新文字,难免是低了一个层次的。汗颜了,当年那个装13啊,说到这我都不忍回首往事了。
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也是必须知道的。然而,作为一个文学青年,这是常识而不是推崇级别的。跟圈外人,说起他们,基本上就能唬住人了。往小众了说,谈什么史蒂文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汪曾祺、兰波的,难免曲高和寡,别人听不懂不乐意听,没有听众自己在那瞎掰也没啥意思对吧。
我的文青成长之路,是从某届校园诗人大赛开始的。很扯对吧,诗人也是能比赛的么?又岂是数十行谓之诗歌的断句能决出高下的。当时的现代诗我是果断理解不能的啊。那阵子我在看一本关于庞贝的书,看的各种唏嘘,小宇宙一爆发,胡诌了三首投稿,竟然入选,最后又竟然夺魁。站在领奖台上听着评委的品评,伍老师大概是说我的诗大气,我心里暗暗把他当做伯乐。从此上他的外国文化课特别认真,从来没逃过课。可是直到毕业那年论文答辩,他估计都不记得我这个学生。当时我没计较那么多,从校报小记者一下子变成校园诗人的感觉,有点飘飘然。重要的是,我正式进入这个大学校园文青的小圈子了。
圈内人只聚过一两次。见面从来不谈什么文学文艺,谈的是未来、际遇、课目、同学和老师。想象一下吧,喝着芋头红豆糖水和绿豆沙谈文学谈诗得多尴尬。人家诗仙都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人家兰亭集会的名士们都是曲水流觞的。我们最多干瘪地称赞“寂寞是一把手枪”好诗好诗。我满腹狐疑到现在,还是很想扯着老黄和水鬼的袖口问,这个跟网络流行歌词一样的句子,究竟好在哪好在哪啊?
隔三差五,我们会推出小有名气的圈内人的采访。圈内人之间亦多有唱和之作,同题作诗,极尽附庸风雅之能事。古有杜工部之《天末怀李白》,彼时有李于之《水鬼和鬼》;“村庄”的应和诗遍数一次,作过之人大约有六、七,美其名曰仿照朱自清及俞平伯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你可能要问,你们圈内人阅读品味如此“高端”,写出来的东西那得多牛掰啊。这个嘛,咳咳,且慢说来。
圈内文青们行文惯用各种隐喻,这样才能显示出文字是有底蕴的,不是轻浮的无病呻吟。当时圈子领袖专长诗歌,最活跃的作品也是诗歌。主题不多:乡愁、童年、青春、懵懂的爱恋、城市的光怪陆离、远方、时间的永恒、逝去的荣光、异域的传说……总而言之是骚年们能体会到的全部世界。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现实世界的困窘、残酷和更多更多的无奈,也不知道日子会将他们书写的力气和抒怀的欲望消耗得一无所剩。
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些散落的当年圈内人的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句子们。
《住在星星上陨落着的千年等待》
“我化作一颗找寻天马的星星
焦急地站在世间灯火遍开的角落
等候不到纯粹至极的飞翔
也遗忘了回去的路
终于你穿过浩瀚的宇宙
和永恒的时间来到我的身边”
《战争》
“我不敢再回头
害怕再也找不回我那已被夺走的童年
我秋千上的一去不返童年
再见了 我热爱的故土
让我断肠的不是这场离别
而是他们在你心上
留下的血伤”
《郢都季女》
“文狸君,还在辛夷车中闲坐纳凉么
郢都已被攻陷了
你没有嗅到尸体焚烧的呛人气味么
有没有人逃到山阿”
《祖国的危险》
“我们把貂禅许配给马克思
所有的谄媚开始思想
长着封建面孔的
发现了《道德经》对清廉政绩的监督
在群众大会上反复宣读正统肉麻
人们学会奉承自己的理想”
《水鬼》
而你是古老的马车
你在你的路上负伤又负伤
归来和离别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重演
那个弃爱孤身走远方的人
是他还是你
《关于离别》
如果四年是一张犁
将怀念的草根贯穿到底
那么兄弟、姐妹
我们就和那些日子一起
大片倒地……
诗是完全一种私人的东西。相信当年圈内人除了我,大部分人都看懂了。她喜欢婉约的少女情怀,他愿意一再说起故乡童年和变迁,他倾向于隐喻批评政治。我后来才读到的“只有真正的诗人才知道他多么渴望不当一名诗人”,并且庆幸自己总算还有些自知之明,从未曾将“诗人”的名头以身相加。
当年的文学青年和少年诗人们,我不清楚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和执着,写出那么多看起来其实不失优美却不合时宜的东西。大学推崇的是实用主义,连办一个英文戏剧大赛都是为了挣学分,说起来考了雅思托福,翻译了一篇小说发表了,比什么文字诗歌响亮得太多。那些把玩过文字和心情的圈内友人们,无一例外都没有从事跟文字有关的工作。文青们都还不至于那么自大或者糊涂到,将文学当做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艾玛,LZ请你注意着点,你已经不是十八廿二,这么煽情感伤合适吗?)
说到粉丝,本人的脑残粉当然是李同学(此李同学并非李于)啦。事实上,除了李同学,貌似没有其他粉丝对我表示过首肯或膜拜之意了。李同学隔三差五跟我讨要近作习读研究,最后还把我的毕业论文评点了一翻,自谓鉴赏能力提高之故,竟然对我四年心血之作颇有微词,谓之曰“可圈可点”。我老大不高兴,脑残粉还把自己当我的论文导师了,切。倒是秋千姑娘的小文章很多追随者,读者来信什么的哇塞好疯狂。水鬼、李于什么的,更是女粉丝众多。对此,我也只好自我安慰说本人果然是曲高和寡。
毕业三年后跟小江小聚,我们谈工作谈美食谈话剧电影展览,还八卦到唠起来Gay鑫跟及其好“基友”,就是没法说当年文青那点煽情那点追求。
又很多年过去了。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