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论
很多知识,不温故就会淡忘。
以下是我对早两年学习的几个流派的人格结构论进行归纳汇总理顺。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也许你会疑问,为什么我们活在同一个环境,却拥有者不同的性格,有些人为此懊恼,有些人也为此自豪。这个问题有两个先决因素,一个是先天因素,另一个则是后天。
性格,指人对 现实的态度 和相应的 行为方式 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是性格的简单定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如其述,性格是相当稳定的。
先不讨论性格形成的先天因素,也就是基因这块。一个人的性格萌发始于胚胎期,也就是在母亲的肚子里面,胎儿是具有感知能力的,随着器官发育完成,听觉率先成为胎儿感官知觉。从这一刻开始,人类,所有人也一样,开始步入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化,是一个有趣而且必须的过程,我举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故事的大意为:一个被遗弃到狼群中的人类婴儿,在他被人类发现之前,他一直以狼的生活方式存活着,吃生的食物,不会用两只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流。后来本人类发现了,貌似说已经培养的会用刀叉进食。
我们可以去一个正常的人类婴儿作参照,和这个狼群婴儿作比较,他们都进行了社会化,但是一个是人的社会化,另一个是狼的社会化。这是一个相当极端也相当具有说服力的例子,他告诉了我们,人从出生就是一张空白的纸,但是到了后天为什么就涂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知道什么是快乐吗?我说的快乐比你们想的粗糙很多。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快乐原则”,这是解释本能的范畴,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动物本能是遗传的,与生俱来的,很丰腴很尖锐,饥饿就会去觅食,你会发现有些动物是同族相食的,怕寒冷需要温暖,鸠占鹊巢,怕黑暗等等。面对外界的威胁,动物都会做出一些本能性的举措,自私是本能,但自私不等于恶,我不同意性本恶。快乐原则是被动物本能行为所遵循的,人类也一样,互利共生是人类最突出的快乐表现。
“快乐原则”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首先遵循的规则。
人社会化进程中,幼年形成的任何一种性格,都是更有利于自己生存,一个抉择,一个巧合。
社会化是一个大进程,那么,什么是导致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个性千差百异呢?我相信每个人活着,他们都遭受幼年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威胁,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家庭暴力、同龄孩子的欺负、父母管教严厉、缺乏关爱、按父母意愿办事、经常遭受大人欺骗、被遗弃等等;而作为一个小孩子,作为一张白纸,你会怎么应对这一切呢?
佛洛依德给出的解释,怎么对外界的威胁作出回避呢?答案是:“无意识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让自己的注意力与想法发生转移,而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些。心理防御机制有好有坏,只要不完全极端,它都属于人的健康范畴。
无意识机制包括,逃避型防卫:压抑、否定、退化情感;自骗性防卫:反向、合理化、抵消、隔离、理想化、分裂、歪曲;攻击性防卫:投身、转移;建设性防卫:认同、升华。
后天不断重复地倾向使用一种或几种心理防御机制,让孩子形成一种行为倾向,久而久之,他们就好像强迫症似的对外界威胁作出强化性的心理防御,这中心理活动特征就慢慢地形成性格,所以说,性格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很多人说我很讨厌自己的性格,但是他却一直改不了,其实改变性格需要很大的恒心与毅力,因为你本有得性格让你过得更自在,更快乐,不是吗?
有一个家庭,社区中孩子们的争端好像是宿命一样,弟弟比较瘦小,经常被邻居的孩子欺负,而哥哥体魄强壮,每次弟弟被别人欺负哥哥都会出手保护他,弟弟变得比较内向,哥哥不单是天生外向,而且还比较蛮横,他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一切,经常惹是生非,整蛊邻居,向邻居的窗户扔碎石;妹妹是最讨人父母喜爱的,因为与哥哥相比起来,妹妹经常帮母亲的忙,扫地浇花,按照父母的意愿,妹妹的成绩一直很好,她认为只要父母开心,她就会开心。父亲经常在哥哥与弟弟面前表扬妹妹,哥哥很不屑甚至觉得父亲偏爱妹妹,而弟弟却为此自卑,变得原来有内向。。。。。。。。。
我简单地说一下几个人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哥哥从弟弟身上得到启发,他认为弱者必定招人欺凌,只有成为强者,用武力才能夺回自己想要的,这个价值观却让他对父亲的价值考核相当不屑。
弟弟身体瘦小,是他一直都为此而自卑的事情,父母没及时发现也没对弟弟的价值观作出纠正,使得弟弟过度依赖哥哥,甚至变得越累月懦弱,越来越内向。
妹妹就是世人口中谈的品学兼优,但是妹妹为了更多地渴望父亲的赞扬,他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意愿,只有得到父母的认可与赞美,就是她的价值取向。
而像这样的家庭,孩子们长大了,妹妹通常是最出色,应该是一位工作狂;而哥哥是一个小混混,痞痞的,爱吹牛,脾气暴躁;弟弟通常是最不起眼的人,要不沉默游戏,宅男,社交恐惧等等。。
当人成长到一定年纪,性格相对稳定,我引入了另一种分类人格的学派-----《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是相对全面而且完善地解释一个人的人格,行为倾向,心理活动的特征。
关于九型人格,待续补上。
以下是我对早两年学习的几个流派的人格结构论进行归纳汇总理顺。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也许你会疑问,为什么我们活在同一个环境,却拥有者不同的性格,有些人为此懊恼,有些人也为此自豪。这个问题有两个先决因素,一个是先天因素,另一个则是后天。
性格,指人对 现实的态度 和相应的 行为方式 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是性格的简单定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如其述,性格是相当稳定的。
先不讨论性格形成的先天因素,也就是基因这块。一个人的性格萌发始于胚胎期,也就是在母亲的肚子里面,胎儿是具有感知能力的,随着器官发育完成,听觉率先成为胎儿感官知觉。从这一刻开始,人类,所有人也一样,开始步入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化,是一个有趣而且必须的过程,我举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故事的大意为:一个被遗弃到狼群中的人类婴儿,在他被人类发现之前,他一直以狼的生活方式存活着,吃生的食物,不会用两只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流。后来本人类发现了,貌似说已经培养的会用刀叉进食。
我们可以去一个正常的人类婴儿作参照,和这个狼群婴儿作比较,他们都进行了社会化,但是一个是人的社会化,另一个是狼的社会化。这是一个相当极端也相当具有说服力的例子,他告诉了我们,人从出生就是一张空白的纸,但是到了后天为什么就涂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知道什么是快乐吗?我说的快乐比你们想的粗糙很多。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快乐原则”,这是解释本能的范畴,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动物本能是遗传的,与生俱来的,很丰腴很尖锐,饥饿就会去觅食,你会发现有些动物是同族相食的,怕寒冷需要温暖,鸠占鹊巢,怕黑暗等等。面对外界的威胁,动物都会做出一些本能性的举措,自私是本能,但自私不等于恶,我不同意性本恶。快乐原则是被动物本能行为所遵循的,人类也一样,互利共生是人类最突出的快乐表现。
“快乐原则”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首先遵循的规则。
人社会化进程中,幼年形成的任何一种性格,都是更有利于自己生存,一个抉择,一个巧合。
社会化是一个大进程,那么,什么是导致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个性千差百异呢?我相信每个人活着,他们都遭受幼年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威胁,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家庭暴力、同龄孩子的欺负、父母管教严厉、缺乏关爱、按父母意愿办事、经常遭受大人欺骗、被遗弃等等;而作为一个小孩子,作为一张白纸,你会怎么应对这一切呢?
佛洛依德给出的解释,怎么对外界的威胁作出回避呢?答案是:“无意识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让自己的注意力与想法发生转移,而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些。心理防御机制有好有坏,只要不完全极端,它都属于人的健康范畴。
无意识机制包括,逃避型防卫:压抑、否定、退化情感;自骗性防卫:反向、合理化、抵消、隔离、理想化、分裂、歪曲;攻击性防卫:投身、转移;建设性防卫:认同、升华。
后天不断重复地倾向使用一种或几种心理防御机制,让孩子形成一种行为倾向,久而久之,他们就好像强迫症似的对外界威胁作出强化性的心理防御,这中心理活动特征就慢慢地形成性格,所以说,性格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很多人说我很讨厌自己的性格,但是他却一直改不了,其实改变性格需要很大的恒心与毅力,因为你本有得性格让你过得更自在,更快乐,不是吗?
有一个家庭,社区中孩子们的争端好像是宿命一样,弟弟比较瘦小,经常被邻居的孩子欺负,而哥哥体魄强壮,每次弟弟被别人欺负哥哥都会出手保护他,弟弟变得比较内向,哥哥不单是天生外向,而且还比较蛮横,他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一切,经常惹是生非,整蛊邻居,向邻居的窗户扔碎石;妹妹是最讨人父母喜爱的,因为与哥哥相比起来,妹妹经常帮母亲的忙,扫地浇花,按照父母的意愿,妹妹的成绩一直很好,她认为只要父母开心,她就会开心。父亲经常在哥哥与弟弟面前表扬妹妹,哥哥很不屑甚至觉得父亲偏爱妹妹,而弟弟却为此自卑,变得原来有内向。。。。。。。。。
我简单地说一下几个人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哥哥从弟弟身上得到启发,他认为弱者必定招人欺凌,只有成为强者,用武力才能夺回自己想要的,这个价值观却让他对父亲的价值考核相当不屑。
弟弟身体瘦小,是他一直都为此而自卑的事情,父母没及时发现也没对弟弟的价值观作出纠正,使得弟弟过度依赖哥哥,甚至变得越累月懦弱,越来越内向。
妹妹就是世人口中谈的品学兼优,但是妹妹为了更多地渴望父亲的赞扬,他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意愿,只有得到父母的认可与赞美,就是她的价值取向。
而像这样的家庭,孩子们长大了,妹妹通常是最出色,应该是一位工作狂;而哥哥是一个小混混,痞痞的,爱吹牛,脾气暴躁;弟弟通常是最不起眼的人,要不沉默游戏,宅男,社交恐惧等等。。
当人成长到一定年纪,性格相对稳定,我引入了另一种分类人格的学派-----《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是相对全面而且完善地解释一个人的人格,行为倾向,心理活动的特征。
关于九型人格,待续补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