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途——评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至少从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看法中可以知道“纯洁的知识来源于抛开经验的哲学思维” ,研究的源头是否定现实或者超越现实的方式,企图为现实寻找到“应该的”或者“可能最好的”模式。达到的途径往往是排斥经验,陷入个人的思辨。哲学走着与现实艰难的脱离到回归现实本身的路径,直到客观的现实改变,研究变得复杂。哲学在沦落的同时寻找其它的栖息地。孔德在社会研究领域开启实证先河,虽然他依然是个哲学家。注重对于概念和所提理论的证明被认为是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之后社会学迎来自己的发展历史,直到现在纷繁复杂的流派历史和形形色色的研究实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它带来的结果是当代的学术研究极其复杂,手段极其精细,要求极其苛刻,任何欲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具有不断被“恐吓”的勇气和随时气馁的心理承受力。当然,人类不会武断地拒绝任何一个热爱自己的人,不过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在其中遭受的多余的干扰往往阻断了不少的有志者。究竟社会学研究应该有着怎样的风格取向,或者说我们面对的现实有多少是可以自己超越与不顾的?学术的个人经历是无法复制的,但在具体的理论发展中作一个考察,对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个批判,为我们的投注提供确定无疑的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为我们的批判性考察提供了线索,也为我们结合现实所作的反思有了依据和借鉴。当前的学术研究面对的问题大部分是研究之外的,就是脱离了纯粹的研究的枝节性的“琐碎”,不过它们构成了现在的研究现状,现在的外在氛围和现在的风格取向。任何行进在学术之途的人不得不面对这些所构成的总体的氛围,而且要么被决定要么被限制。
就本质方法来说,当代的研究要么是“还原主义”的,要么是“结构主义”的,前者使我们容易遁入心理学精密的现代计算和测量之中,导致无法解释的哲学虚无主义;后者的畸形发展使我们适应了服从,没有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和主体意识。还原主义也许是抽象哲学的,它并不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而是虚无的解释论。它将社会中的现象还原为人性的问题,还原为个人的道德思想品质问题。如果它发现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它会做出“人性本恶”的解释,并且抱着无奈的历史态度,为人类的前程悲观。还原主义也许是心理学的,因为现代心理学提供的一套精密的公式计算和测试问卷,被认为可以正确地推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再上升为群体的心理行为,用来解释为何社会中呈现的现象以及来自于“人”的心理根源。这样还原主义使得人成为了孤立无援的存在,永远在反抗自身的进程中没有出路;还原主义也为实存的现象找到了一个偷懒的解释体系,最终只需要关注单个的“个人”,关注可以被量化和测试的心理,人类就可以找到那条不确定前程的出路。还原主义导致的是盲目的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放大个人的心理作用,以及摆脱不了对于人的状况的局限的看法。它带来无休止的争论和对所研究问题答案的悬而未决。这种倾向在现在的学术研究中比较明显,也在普通人抱怨中随处可见。但是忽略了最简单明了的事实。马克思.韦伯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对行动者的意义只有通过主观理解才能获得” ,但是他所利用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最终不是陷入狄尔泰的心理移情作用和描述性的现象解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管是“社会事实” ,还是社会中一切可以经验到的现象,它们都与“人“相关。社会科学是由人构成的研究领域。要正确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原主义正是忽略了宏观的结构的因素而将一切归于人自身的解释。“独立的个人是在经验中不存在的抽象物”,“社会永远包含着个人和普遍两个方面”,“‘社会’和‘个人’并不代表两个事物,而只表示同一事物的个体方面和集体方面” 。虽然“社会化过程总涉及个人微观世界的种种变化”,但是“社会化也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联系了起来,首先,社会化使人际之间发生联系,尔后,是个人与全社会发生永久的联系” 。
这种还原主义也正是米尔斯一开始批评的,当人们觉得跌入生活的一系列“陷阱”的时候,往往认为“是世界上各个社会结构中出现了非个人性的变化” 。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的一生和周围的时候,他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来概括他所经历的一切。其实“个人只有通过自己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它自己的生活机遇。(P4)所以社会学让我们要思考“个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并思考“结构中的个人”(P6),而不是将个人的遭遇还原到个人的身上。诉诸人性的做法也不是哲学追求的目标,因为人性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也将不会停止,正如王国维所说“古今东西之论性,未有不自相矛盾者”“表而出之,使后学者勿徒为此无益之议论” 。之所以导致还原主义除了方法上的忽视之外,还有就是太相信科学的计算和统计的结论,因而使得社会学研究成为“纯粹的科学”,缺乏观察社会的真实价值。只有将个人与他所处的历史、结构相联系,才是理解个人的最佳方式。或许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米尔斯的建议是“不要将人作为一个孤立的部分理解,也不要将它本身自然地当作一个可理解的领域或系统去领会。”而是“在完成一项研究之前,无论在情境上是多么不相关,你都要把它当作你自身所处的这一时代的结构与动向、形貌与意义的持久而核心的任务。”(P245)
既然还原主义容易导致理解的谬误,那么就应该是结构主义取向的。米尔斯也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基本工具以及所有社会科学经典研究的特征是“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P6)。这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取向,但是米尔斯反对帕森斯抽象的“宏大理论”,认为这样的功能结构主义导致僵化的理解,在对帕森斯理论的转述中,米尔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了帕森斯复杂的概念推延,并且批判这样的宏大理论在实际研究中往往无能为力,这样的结构主义是一种“形式主义者的回避”(P51)。更为糟糕的是结构主义的取向往往背离了研究的本质立场,转向了服从外在的“结构”,这种外在的结构包括对于方法论的抑制和陷入难以脱身的实用性泥淖。社会学研究之所以有区别哲学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其能够实证,能够提供确定无疑的经验材料和数据呈现,无论是描述性的研究还是理论的建构都不会脱离实际,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境之中,社会学研究者往往过分地注重研究的方法,在选取问题和风格取向上都要考虑到研究能否进行实证,尤其是能否形成一系列的统计数据。所以结果是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有些问题无法考虑,甚至无法进行,产生了方法论的抑制。可以肯定这种研究是经验主义的,但已经不是结构主义的经验主义取向,而是抽象的经验主义,米尔斯认为“在研究实践中,抽象经验主义似乎更关注科学哲学,而非社会研究本身。”其“科学方法严格限定了人们所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P61)。导致了研究“始终避开结构问题,偏爱情境问题”(P61)。其实,笔者认为这种取向虽然考虑到结构因素,实质上没有进行对于整个结构体系的根本反思,其结果是结论的联系往往是牵强的,无法解释社会真实的状况。其次,更为严重的话题是——也许涉及到价值问题——现在的研究是“形形色色的实用性”,它是对于结构的服从,尤其是对于权力结构;它是对于结构的妥协,是对当今社会中的实际利益者(这些人大部分是掌握着社会财富的商人和财团)的奉承。学院派的研究在现代社会往往遁入了虚空,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研究者以及某个派系都会积极承担委派的任务,从选题到研究过程都是在为了某项已经知道评判结果的任务而浪费学者的品德和精力。我们忘记了马克思.韦伯的忠告:在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就是说我们不用顾忌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如果它是真实的,我们就应该尊重真理。 可是这样的研究往往没有价值中立可言,它已经被抹杀了价值。米尔斯认为我们在选择问题、陈述问题的时候都涉及到价值,“如果考虑到观念,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多地使用“价值中立”的术语,并了解和明确仍保留下来的价值含义。如果考虑问题,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再次根据问题被选择的方式来明确价值,然后在对问题的解答中,尽可能地避免评估偏见,无论这个解答把人引向何处,无论它包含的道德和政治含义是什么”(P84)。这些研究陷入的实用性已经不考虑任何的本质主义,已经不考虑研究者应该持有的立场,只是为了某项任务而提供数据参考、实际说明。在对于权力委派的研究中学者更是成了“毫无主见的阐释者” 。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现在的社会学研究往往都是出于实用性的,属于委派任务性的。学者消失了,学者的自由和主体意识消失了,当然学术研究的良心也无处可寻。其实这些是否是新型的“结构主义”呢?本来我们确定了应该在具体的历史和场域中来理解个人的行为和命运,把研究放到当代社会的情境之中去揭示我们正在经历的苦难,然而却造成了这样的软弱。“结构”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成了扼杀学者创造力和自由精神的工具。真正的学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的“学术商人”。在当今技术膨胀,纷繁复杂的环围中,科学压迫人喘不过气,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苛刻,科学性、技术性等已经使得研究陷入了僵化和拘泥,我们有许多只能观望的领域,因为我们限于这样的结构之中就像为自己罩上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束缚了行动,麻痹了思考,把生命奉献给了生存的生物原则,将学术等同于商务或者中央文件。难怪时代似乎在抑制伟大的作品和真正意义的文化“超人”,我们已被这精细的现代社会解构地支离破碎。
“学术生涯乃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将学术作为“志业”,只有“少数人能够忍受,而不觉得这是对于内在生命的一种伤害” 。学术之途的险要还不仅仅在于笔者从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得到的启示,个人的生命因素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记忆,这些人能够更清晰地感到时代的焦虑,并且对现状具有敏锐的嗅觉。学术研究需要“心智品质” ,这也是米尔斯认为的社会学想象力的根源。心智品质不服从他者的安排,只考虑以研究的本质作为出发点,以结构主义的取向为方法,以学术中的价值中立为研究过程、以价值偏好作为选题和风格。“让你的心智独立地面对人与社会的问题”(P245),我们在客观的现实中应该“鼓起道德的勇气” ,坚持学术的良心,我们的限制来源于自己尚待补充的知识和勇气,而不是被动地服从,为了利益而屈服,或者把社会学研究当成纯粹的自然科学,将社会与社会中的人当作静止的无情感的机械。“这种心智品质可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我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的全貌”(P12),学术在于“为学术而学术”,在于其有着价值预设。学术之途不是隐蔽,而是实现。
参考文献:
(美)马尔库塞:《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戴文麟译,骆振芳校,选自《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
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86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89,P23—24
(美)彼得.伯杰、布里吉特.伯杰:《人生各阶段分析》,李中泽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P39
(美)C.耐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陈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王国维:《王国维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黎民、张小山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英)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5
徐友渔:《直面历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为我们的批判性考察提供了线索,也为我们结合现实所作的反思有了依据和借鉴。当前的学术研究面对的问题大部分是研究之外的,就是脱离了纯粹的研究的枝节性的“琐碎”,不过它们构成了现在的研究现状,现在的外在氛围和现在的风格取向。任何行进在学术之途的人不得不面对这些所构成的总体的氛围,而且要么被决定要么被限制。
就本质方法来说,当代的研究要么是“还原主义”的,要么是“结构主义”的,前者使我们容易遁入心理学精密的现代计算和测量之中,导致无法解释的哲学虚无主义;后者的畸形发展使我们适应了服从,没有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和主体意识。还原主义也许是抽象哲学的,它并不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而是虚无的解释论。它将社会中的现象还原为人性的问题,还原为个人的道德思想品质问题。如果它发现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它会做出“人性本恶”的解释,并且抱着无奈的历史态度,为人类的前程悲观。还原主义也许是心理学的,因为现代心理学提供的一套精密的公式计算和测试问卷,被认为可以正确地推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再上升为群体的心理行为,用来解释为何社会中呈现的现象以及来自于“人”的心理根源。这样还原主义使得人成为了孤立无援的存在,永远在反抗自身的进程中没有出路;还原主义也为实存的现象找到了一个偷懒的解释体系,最终只需要关注单个的“个人”,关注可以被量化和测试的心理,人类就可以找到那条不确定前程的出路。还原主义导致的是盲目的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放大个人的心理作用,以及摆脱不了对于人的状况的局限的看法。它带来无休止的争论和对所研究问题答案的悬而未决。这种倾向在现在的学术研究中比较明显,也在普通人抱怨中随处可见。但是忽略了最简单明了的事实。马克思.韦伯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对行动者的意义只有通过主观理解才能获得” ,但是他所利用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最终不是陷入狄尔泰的心理移情作用和描述性的现象解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管是“社会事实” ,还是社会中一切可以经验到的现象,它们都与“人“相关。社会科学是由人构成的研究领域。要正确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原主义正是忽略了宏观的结构的因素而将一切归于人自身的解释。“独立的个人是在经验中不存在的抽象物”,“社会永远包含着个人和普遍两个方面”,“‘社会’和‘个人’并不代表两个事物,而只表示同一事物的个体方面和集体方面” 。虽然“社会化过程总涉及个人微观世界的种种变化”,但是“社会化也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联系了起来,首先,社会化使人际之间发生联系,尔后,是个人与全社会发生永久的联系” 。
这种还原主义也正是米尔斯一开始批评的,当人们觉得跌入生活的一系列“陷阱”的时候,往往认为“是世界上各个社会结构中出现了非个人性的变化” 。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的一生和周围的时候,他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来概括他所经历的一切。其实“个人只有通过自己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它自己的生活机遇。(P4)所以社会学让我们要思考“个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并思考“结构中的个人”(P6),而不是将个人的遭遇还原到个人的身上。诉诸人性的做法也不是哲学追求的目标,因为人性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也将不会停止,正如王国维所说“古今东西之论性,未有不自相矛盾者”“表而出之,使后学者勿徒为此无益之议论” 。之所以导致还原主义除了方法上的忽视之外,还有就是太相信科学的计算和统计的结论,因而使得社会学研究成为“纯粹的科学”,缺乏观察社会的真实价值。只有将个人与他所处的历史、结构相联系,才是理解个人的最佳方式。或许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米尔斯的建议是“不要将人作为一个孤立的部分理解,也不要将它本身自然地当作一个可理解的领域或系统去领会。”而是“在完成一项研究之前,无论在情境上是多么不相关,你都要把它当作你自身所处的这一时代的结构与动向、形貌与意义的持久而核心的任务。”(P245)
既然还原主义容易导致理解的谬误,那么就应该是结构主义取向的。米尔斯也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基本工具以及所有社会科学经典研究的特征是“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P6)。这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取向,但是米尔斯反对帕森斯抽象的“宏大理论”,认为这样的功能结构主义导致僵化的理解,在对帕森斯理论的转述中,米尔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了帕森斯复杂的概念推延,并且批判这样的宏大理论在实际研究中往往无能为力,这样的结构主义是一种“形式主义者的回避”(P51)。更为糟糕的是结构主义的取向往往背离了研究的本质立场,转向了服从外在的“结构”,这种外在的结构包括对于方法论的抑制和陷入难以脱身的实用性泥淖。社会学研究之所以有区别哲学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其能够实证,能够提供确定无疑的经验材料和数据呈现,无论是描述性的研究还是理论的建构都不会脱离实际,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境之中,社会学研究者往往过分地注重研究的方法,在选取问题和风格取向上都要考虑到研究能否进行实证,尤其是能否形成一系列的统计数据。所以结果是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有些问题无法考虑,甚至无法进行,产生了方法论的抑制。可以肯定这种研究是经验主义的,但已经不是结构主义的经验主义取向,而是抽象的经验主义,米尔斯认为“在研究实践中,抽象经验主义似乎更关注科学哲学,而非社会研究本身。”其“科学方法严格限定了人们所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P61)。导致了研究“始终避开结构问题,偏爱情境问题”(P61)。其实,笔者认为这种取向虽然考虑到结构因素,实质上没有进行对于整个结构体系的根本反思,其结果是结论的联系往往是牵强的,无法解释社会真实的状况。其次,更为严重的话题是——也许涉及到价值问题——现在的研究是“形形色色的实用性”,它是对于结构的服从,尤其是对于权力结构;它是对于结构的妥协,是对当今社会中的实际利益者(这些人大部分是掌握着社会财富的商人和财团)的奉承。学院派的研究在现代社会往往遁入了虚空,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研究者以及某个派系都会积极承担委派的任务,从选题到研究过程都是在为了某项已经知道评判结果的任务而浪费学者的品德和精力。我们忘记了马克思.韦伯的忠告:在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就是说我们不用顾忌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如果它是真实的,我们就应该尊重真理。 可是这样的研究往往没有价值中立可言,它已经被抹杀了价值。米尔斯认为我们在选择问题、陈述问题的时候都涉及到价值,“如果考虑到观念,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多地使用“价值中立”的术语,并了解和明确仍保留下来的价值含义。如果考虑问题,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再次根据问题被选择的方式来明确价值,然后在对问题的解答中,尽可能地避免评估偏见,无论这个解答把人引向何处,无论它包含的道德和政治含义是什么”(P84)。这些研究陷入的实用性已经不考虑任何的本质主义,已经不考虑研究者应该持有的立场,只是为了某项任务而提供数据参考、实际说明。在对于权力委派的研究中学者更是成了“毫无主见的阐释者” 。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现在的社会学研究往往都是出于实用性的,属于委派任务性的。学者消失了,学者的自由和主体意识消失了,当然学术研究的良心也无处可寻。其实这些是否是新型的“结构主义”呢?本来我们确定了应该在具体的历史和场域中来理解个人的行为和命运,把研究放到当代社会的情境之中去揭示我们正在经历的苦难,然而却造成了这样的软弱。“结构”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成了扼杀学者创造力和自由精神的工具。真正的学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的“学术商人”。在当今技术膨胀,纷繁复杂的环围中,科学压迫人喘不过气,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苛刻,科学性、技术性等已经使得研究陷入了僵化和拘泥,我们有许多只能观望的领域,因为我们限于这样的结构之中就像为自己罩上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束缚了行动,麻痹了思考,把生命奉献给了生存的生物原则,将学术等同于商务或者中央文件。难怪时代似乎在抑制伟大的作品和真正意义的文化“超人”,我们已被这精细的现代社会解构地支离破碎。
“学术生涯乃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将学术作为“志业”,只有“少数人能够忍受,而不觉得这是对于内在生命的一种伤害” 。学术之途的险要还不仅仅在于笔者从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得到的启示,个人的生命因素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记忆,这些人能够更清晰地感到时代的焦虑,并且对现状具有敏锐的嗅觉。学术研究需要“心智品质” ,这也是米尔斯认为的社会学想象力的根源。心智品质不服从他者的安排,只考虑以研究的本质作为出发点,以结构主义的取向为方法,以学术中的价值中立为研究过程、以价值偏好作为选题和风格。“让你的心智独立地面对人与社会的问题”(P245),我们在客观的现实中应该“鼓起道德的勇气” ,坚持学术的良心,我们的限制来源于自己尚待补充的知识和勇气,而不是被动地服从,为了利益而屈服,或者把社会学研究当成纯粹的自然科学,将社会与社会中的人当作静止的无情感的机械。“这种心智品质可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我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的全貌”(P12),学术在于“为学术而学术”,在于其有着价值预设。学术之途不是隐蔽,而是实现。
参考文献:
(美)马尔库塞:《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戴文麟译,骆振芳校,选自《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
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86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89,P23—24
(美)彼得.伯杰、布里吉特.伯杰:《人生各阶段分析》,李中泽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P39
(美)C.耐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陈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王国维:《王国维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黎民、张小山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英)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5
徐友渔:《直面历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