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012年第11期札记
二十世纪初十多年间,发育中的近代教科书注定成为这场政治文化大变革的记录者和参与者,甚至是第一叙述人。走进当年的教科书,可以看到国人史观的转变、对现代国家的理解,以及对共和制度的认知,近代“国家认同”或“国家意识”的建立过程在其中充分体现。正如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指称的,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社会事实”的“想象的共同体”正在建构形成。
一八九七年,有“中国人自编近代教科书之始”之称的南洋公学外院所编的《蒙学课本》,第二十九课涉及“国”之概念:“凡无教化之国谓之蛮夷戎狄。我国古时所见他国之民,其教化皆不如我国,因名之曰蛮夷戎狄。后人不知此意,见他国人不问其教化如何,皆以蛮夷戎狄呼之,几若中国外无一非蛮夷戎狄也,不亦误乎?” p26
一九〇二年无锡三等公学堂编《蒙学读本全书》
戊戌年八月,无锡学者俞复联合丁宝书、杜嗣程和吴稚晖等几位同人,仿照日本寻常小学校创办无锡三等公学堂,随编随教,重讲字意,每课后根据本课内容设问题数条,令学生笔答,数年后成书,由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鉴定准予发行使用。 p25
此后以一九〇四年“癸卯学制”旅行和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最新教科书”为标志,中国教育进入了“教科书时代”。 p26
“尊君”是清政府教育宗旨在学部教科书中的反映。学部成立次年即上奏清政府,请宣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要求“融会其意于小学读本中,先入为主,少成若性”。学问教本即严格贯彻这一宗旨,教本中凡涉及“朝”、“万岁”等字样,均换行顶格,以示尊重。
开学第一课课文,往往最能体现教科书编者的教育宗旨和意图。 p27
一九〇八年何琪编《初等女子小学国文教科书》一册在浙江出版,“书中取材有平等字样,学部认为不合,下令查禁”,那么更可感受民间教科书传布近代观念之不易。 p32
一九一〇年学部第一次编纂《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课“堂长训辞”,指示学生用功学好各门功课,方“得以尽其忠君爱国之职分”。 p27
一八九七年,有“中国人自编近代教科书之始”之称的南洋公学外院所编的《蒙学课本》,第二十九课涉及“国”之概念:“凡无教化之国谓之蛮夷戎狄。我国古时所见他国之民,其教化皆不如我国,因名之曰蛮夷戎狄。后人不知此意,见他国人不问其教化如何,皆以蛮夷戎狄呼之,几若中国外无一非蛮夷戎狄也,不亦误乎?” p26
一九〇二年无锡三等公学堂编《蒙学读本全书》
戊戌年八月,无锡学者俞复联合丁宝书、杜嗣程和吴稚晖等几位同人,仿照日本寻常小学校创办无锡三等公学堂,随编随教,重讲字意,每课后根据本课内容设问题数条,令学生笔答,数年后成书,由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鉴定准予发行使用。 p25
此后以一九〇四年“癸卯学制”旅行和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最新教科书”为标志,中国教育进入了“教科书时代”。 p26
“尊君”是清政府教育宗旨在学部教科书中的反映。学部成立次年即上奏清政府,请宣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要求“融会其意于小学读本中,先入为主,少成若性”。学问教本即严格贯彻这一宗旨,教本中凡涉及“朝”、“万岁”等字样,均换行顶格,以示尊重。
开学第一课课文,往往最能体现教科书编者的教育宗旨和意图。 p27
一九〇八年何琪编《初等女子小学国文教科书》一册在浙江出版,“书中取材有平等字样,学部认为不合,下令查禁”,那么更可感受民间教科书传布近代观念之不易。 p32
一九一〇年学部第一次编纂《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课“堂长训辞”,指示学生用功学好各门功课,方“得以尽其忠君爱国之职分”。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