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的推进
当我开始日夜思考那些被解释了上千年依然无果的问题,当我开始急着在图书馆寻找有关哲学的书籍时,我知道,这条路应该没有选错。
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我的世界观被晃过来晃过去。古希腊的哲学中,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深刻的反应了过去与现在人类的局限性,也完整的体现了苏格拉底的学说以及命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型”世界观的驳论,正符合了我们现代大众所接受的唯物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早已存在的“理型”,一切的概念都是我们曾经见过的或听闻的事物,对事物的意识不会自己形成,我们与生俱来的意识只是思考和理性的能力。另外,关于犬儒学派的主张我个人觉得挺有苦行的意味,抛开一切物质,即能得到精神的完满,这样的理论,在后世的很多哲学领域里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体现。
通过《维特根斯坦传》又让我认识了一个极端主义者——奥托.魏宁格,这个犹太籍的同性恋哲学家在他的著作《性与性格》中阐释了一种偏激、有违伦理的学说,在他看来,没有绝对的男性与女性,每个人都是由不同比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构成的。而且,女性是不具有理性的,也不具有思想,更没有意志。女人除了性,别无其他。女人即是性欲本身。当第一眼看见这些理论时,我没有愤怒,而是诧异,是怎么样的一种思维让他会有这种说法。之后,我又查了一些关于他的生平,觉得慢慢可以理解他的想法了。女人是两种形态组成的:妓女形态和母亲形态。女人对所有事情的热衷程度都比不上性(泛指)与母爱,初恋、亲吻、别人的殷勤、孕育、孩子、家庭…..这些是在女人潜意识里最重视的。而这一切说白了只与性和母爱有关,若剖析母爱的根源,那么很不幸,那也是性的一种。这样就不难理解魏宁格的理论了,对他而言,女人是无意识的活着,她们除了性,别无其他追求。他自己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很悲剧的拥有女性化的特质,这一点让他无比自卑。再者,他自己就是犹太籍,然而他鄙夷犹太人,觉得这是一个腐蚀人而得以生存的名族。这两重打击,让魏宁格最终被自己给予的枷锁勒死了。这个23岁的哲学博士,在《性与性格》一书发表的第二年,自杀于贝多芬旧居。
这两天一直在看《理想国》和《维特根斯坦传》,前者虽然深入浅出,但是苏格拉底冗长的提问和驳论,让我看的昏昏沉沉。显然柏拉图在书里,把苏格拉底表现为一个正义面的智者,和他辩论的人都成了非正义的丑角。不过不得不佩服柏拉图的思辨过程,举一反三的频繁率,咋看上去真有些诡辩的意味。而《维特根斯坦传》则要精炼一些,对于维特根斯坦的整个家族的剖析也十分精彩。这是一个阴暗、集权却天才辈出的家族,音乐天才是主导的旋律。路德维希从小便是家族里被公认最没有天才的一个,他乖顺、软弱、对音乐不敏感,这让他直到遇见罗素之前的少年时代都被自杀的阴影笼罩。
这只是读了这几日的一些想法,两本大部头的书还在床边放在,30天的借书期限必定会让我深深体会一番,书非借不能读的意境。
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我的世界观被晃过来晃过去。古希腊的哲学中,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深刻的反应了过去与现在人类的局限性,也完整的体现了苏格拉底的学说以及命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型”世界观的驳论,正符合了我们现代大众所接受的唯物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早已存在的“理型”,一切的概念都是我们曾经见过的或听闻的事物,对事物的意识不会自己形成,我们与生俱来的意识只是思考和理性的能力。另外,关于犬儒学派的主张我个人觉得挺有苦行的意味,抛开一切物质,即能得到精神的完满,这样的理论,在后世的很多哲学领域里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体现。
通过《维特根斯坦传》又让我认识了一个极端主义者——奥托.魏宁格,这个犹太籍的同性恋哲学家在他的著作《性与性格》中阐释了一种偏激、有违伦理的学说,在他看来,没有绝对的男性与女性,每个人都是由不同比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构成的。而且,女性是不具有理性的,也不具有思想,更没有意志。女人除了性,别无其他。女人即是性欲本身。当第一眼看见这些理论时,我没有愤怒,而是诧异,是怎么样的一种思维让他会有这种说法。之后,我又查了一些关于他的生平,觉得慢慢可以理解他的想法了。女人是两种形态组成的:妓女形态和母亲形态。女人对所有事情的热衷程度都比不上性(泛指)与母爱,初恋、亲吻、别人的殷勤、孕育、孩子、家庭…..这些是在女人潜意识里最重视的。而这一切说白了只与性和母爱有关,若剖析母爱的根源,那么很不幸,那也是性的一种。这样就不难理解魏宁格的理论了,对他而言,女人是无意识的活着,她们除了性,别无其他追求。他自己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很悲剧的拥有女性化的特质,这一点让他无比自卑。再者,他自己就是犹太籍,然而他鄙夷犹太人,觉得这是一个腐蚀人而得以生存的名族。这两重打击,让魏宁格最终被自己给予的枷锁勒死了。这个23岁的哲学博士,在《性与性格》一书发表的第二年,自杀于贝多芬旧居。
这两天一直在看《理想国》和《维特根斯坦传》,前者虽然深入浅出,但是苏格拉底冗长的提问和驳论,让我看的昏昏沉沉。显然柏拉图在书里,把苏格拉底表现为一个正义面的智者,和他辩论的人都成了非正义的丑角。不过不得不佩服柏拉图的思辨过程,举一反三的频繁率,咋看上去真有些诡辩的意味。而《维特根斯坦传》则要精炼一些,对于维特根斯坦的整个家族的剖析也十分精彩。这是一个阴暗、集权却天才辈出的家族,音乐天才是主导的旋律。路德维希从小便是家族里被公认最没有天才的一个,他乖顺、软弱、对音乐不敏感,这让他直到遇见罗素之前的少年时代都被自杀的阴影笼罩。
这只是读了这几日的一些想法,两本大部头的书还在床边放在,30天的借书期限必定会让我深深体会一番,书非借不能读的意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