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离去(转自“一把柳叶刀”的博客)
2009-01-01 16:36:18 / 天气: 晴朗 / 心情: 平静
查看( 641 ) / 评论( 29 ) / 评分( 45 / 0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离去
要不是网友hopeso82在她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我都不知道陈虻已经故去了。按我们医学上的说法就是,胃癌晚期病故。
今天,在中国青年报的文化版上看到了纪念陈虻的文章。长叹一声,在一年伊始,用这样的篇幅介绍一个人,至少我没看到过。
说起陈虻,我只是远远地见过他一面,在一个纪录片的研讨会上。长发青年,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点评着他喜欢和不喜欢的电视纪录片。他的教父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那种理想主义的狂热也是不容置疑的。听说,他点评片子的时候,常常说的时间比片子本身的长度还要长。那些以纪录片作为自己人生理想的人,以听到他的点评而庆幸。同时又怕听到他毫不留情的批判,说是想死的心都有了。他也常常为别人制作的片子流泪,因为,他是一个悲悯之人。
曾经,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以他领导的《生活空间》为制作的模本,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自己的制作方向。
我只是在会上看着他侃侃而谈。依我的性格,我是不会在会议的间隙找到他说话,也不会在饭桌上同他喝点什么。我也凑不进去,他没有独处的时候,总是有人围着他。我自认为自己不是圈子里的人,只是远远在看着,以自己的方式表示一点敬意。因为,我认为中国人开始关注老百姓的历史,把他们上升到编年史的高度,应是从陈虻开始。
他一开始做这档节目的时候,《生活空间》只是《东方时空》里的一个关于生活的小栏目,说些老百姓过日子的小窍门,怎么做菜怎么制衣等等。他来了,把生活空间挖到了老百姓的命运中去了,那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枯竭的宝藏。多少人就是奔这个集体而去的。
最后一次看到陈虻,是在一部《分家在十月》的电视片里,要说中国恶搞电视,这应是始作甬者。当下中国电视里最红的人都在里面被涮了一把,而且由他们自己配音。片子是从《列宁在十月》这部电影中剪辑出来的。所有的片断都让人笑到肚痛。
最后,当一次性纸杯都被列宁同志派出的瓦西里抢到手之后,一个人出现了。他坐在轮枯椅上,一个剪影。画外音说:很多年后,当XX回忆起往事。。。。。。。完全是《百年孤独》的山寨版。这个人就是陈虻。
那时我看着下载的片子,放声大笑,认为陈虻是一个多么黑色幽默的人,把自己放到了轮椅上!
可是,他竟连轮椅都没得坐。四十七岁,正风华的年纪。死了。这词很忌讳,可我还是说出来。在可恶的2008年多灾多难的事件中,对于我们这些曾经钟情于电视纪录片,钟情于用电视来展示中国文化,展示中国老百姓的历史的纪录片工作者来说,陈虻的死,犹如牛虻的死。
可能别人会认为,你何苦自作多情?人家是教父啊,有你什么事情?
是啊,有我什么事情?我早就招安了。天天忙着那些在领导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所有可以载入杭州文化史的片子,要自己去找钱。就这样,个别领导还说了:谁要你拍的?我没同你算工资奖金,已经不错了!还有一个领导很惊讶地对我说:我看到你写的XXX了,你是妖怪啊?文章写得这么好?我也惊了一下:难道这篇我认为只是应景的东西,他真的认为好?难道他真的不知道面对的这个还会写文章。这是我混到今天,在领导心目是的真实写照。
好像我就是一个吸在体制上的一只蚂蟥。听到这话先是惭愧,后才是猛然想到,除了做文化纪录,我也在忙着给领导干活啊?我凭啥就不能领工资呢?为什么呢?
没为什么,因为,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理想主义者是属于应灭绝的两腿直立性智人。当人们在为食宿奔波的时候,谁认同你这个把文化挂在嘴上的人呢?你不是在浪费人民的粮食吗?中国的知识分子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就没有了脊椎了。他们永远处在帮闲的位置上,有一点骨气的人,不是自呜清高就是招安了。
所以,陈虻带头不浪费粮食了。崔永元在陈虻的告别会上放声大哭。他哪里是在哭陈虻,他是在哭自己和那些还活着的理想主义者。
一个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己任的人,死了。人们在年末告别了他,同时也凄凉地同理想主义做着最后的告别。本来,芸芸众生就不入法眼的,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成为民生的幌子。
所以陈虻走的是时候。总比好多年后坐在轮椅上回忆强多了。只是我知道,他还于心不甘。我们呢?也是。
再说一声:请看这篇文章的人有时间,到博友hopeso82的博客上去看看。她的文章写得真是不错。真的希望十九楼里有一群这样关注文化的人在聚啸山林,而不是在沙龙里谈些风花雪月的事情。
查看( 641 ) / 评论( 29 ) / 评分( 45 / 0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离去
要不是网友hopeso82在她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我都不知道陈虻已经故去了。按我们医学上的说法就是,胃癌晚期病故。
今天,在中国青年报的文化版上看到了纪念陈虻的文章。长叹一声,在一年伊始,用这样的篇幅介绍一个人,至少我没看到过。
说起陈虻,我只是远远地见过他一面,在一个纪录片的研讨会上。长发青年,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点评着他喜欢和不喜欢的电视纪录片。他的教父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那种理想主义的狂热也是不容置疑的。听说,他点评片子的时候,常常说的时间比片子本身的长度还要长。那些以纪录片作为自己人生理想的人,以听到他的点评而庆幸。同时又怕听到他毫不留情的批判,说是想死的心都有了。他也常常为别人制作的片子流泪,因为,他是一个悲悯之人。
曾经,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以他领导的《生活空间》为制作的模本,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自己的制作方向。
我只是在会上看着他侃侃而谈。依我的性格,我是不会在会议的间隙找到他说话,也不会在饭桌上同他喝点什么。我也凑不进去,他没有独处的时候,总是有人围着他。我自认为自己不是圈子里的人,只是远远在看着,以自己的方式表示一点敬意。因为,我认为中国人开始关注老百姓的历史,把他们上升到编年史的高度,应是从陈虻开始。
他一开始做这档节目的时候,《生活空间》只是《东方时空》里的一个关于生活的小栏目,说些老百姓过日子的小窍门,怎么做菜怎么制衣等等。他来了,把生活空间挖到了老百姓的命运中去了,那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枯竭的宝藏。多少人就是奔这个集体而去的。
最后一次看到陈虻,是在一部《分家在十月》的电视片里,要说中国恶搞电视,这应是始作甬者。当下中国电视里最红的人都在里面被涮了一把,而且由他们自己配音。片子是从《列宁在十月》这部电影中剪辑出来的。所有的片断都让人笑到肚痛。
最后,当一次性纸杯都被列宁同志派出的瓦西里抢到手之后,一个人出现了。他坐在轮枯椅上,一个剪影。画外音说:很多年后,当XX回忆起往事。。。。。。。完全是《百年孤独》的山寨版。这个人就是陈虻。
那时我看着下载的片子,放声大笑,认为陈虻是一个多么黑色幽默的人,把自己放到了轮椅上!
可是,他竟连轮椅都没得坐。四十七岁,正风华的年纪。死了。这词很忌讳,可我还是说出来。在可恶的2008年多灾多难的事件中,对于我们这些曾经钟情于电视纪录片,钟情于用电视来展示中国文化,展示中国老百姓的历史的纪录片工作者来说,陈虻的死,犹如牛虻的死。
可能别人会认为,你何苦自作多情?人家是教父啊,有你什么事情?
是啊,有我什么事情?我早就招安了。天天忙着那些在领导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所有可以载入杭州文化史的片子,要自己去找钱。就这样,个别领导还说了:谁要你拍的?我没同你算工资奖金,已经不错了!还有一个领导很惊讶地对我说:我看到你写的XXX了,你是妖怪啊?文章写得这么好?我也惊了一下:难道这篇我认为只是应景的东西,他真的认为好?难道他真的不知道面对的这个还会写文章。这是我混到今天,在领导心目是的真实写照。
好像我就是一个吸在体制上的一只蚂蟥。听到这话先是惭愧,后才是猛然想到,除了做文化纪录,我也在忙着给领导干活啊?我凭啥就不能领工资呢?为什么呢?
没为什么,因为,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理想主义者是属于应灭绝的两腿直立性智人。当人们在为食宿奔波的时候,谁认同你这个把文化挂在嘴上的人呢?你不是在浪费人民的粮食吗?中国的知识分子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就没有了脊椎了。他们永远处在帮闲的位置上,有一点骨气的人,不是自呜清高就是招安了。
所以,陈虻带头不浪费粮食了。崔永元在陈虻的告别会上放声大哭。他哪里是在哭陈虻,他是在哭自己和那些还活着的理想主义者。
一个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己任的人,死了。人们在年末告别了他,同时也凄凉地同理想主义做着最后的告别。本来,芸芸众生就不入法眼的,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成为民生的幌子。
所以陈虻走的是时候。总比好多年后坐在轮椅上回忆强多了。只是我知道,他还于心不甘。我们呢?也是。
再说一声:请看这篇文章的人有时间,到博友hopeso82的博客上去看看。她的文章写得真是不错。真的希望十九楼里有一群这样关注文化的人在聚啸山林,而不是在沙龙里谈些风花雪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