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知心姐姐。
今天下班回来坐在校车上一路摇摇晃晃,终于看完了水木丁的《我们心中的怕和爱》。
整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朴实。读者们来信诉说自己的苦恼,好像写日记一样坦诚直白;水老师回信比较长,句句实在。就像水老师说的“字儿太少,说不清楚”。
我看过不少这种回信式的文章,并不是太喜欢。我觉得作者很容易就着别人的困惑说开去,洋洋洒洒写一堆,满篇都是在表现自己。我真怀疑信也是自己写给自己的。
先说一个小故事吧
在我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有次不想上体育课,就和一个女同学躲在树下聊天。并不算太要好的朋友,也就这么瞎聊着,不知怎的,这个女孩子就开始说起自己家里的事儿给我听。
她说自己爸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过。然而爸爸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她觉得格格不入,特别想去找妈妈。那时候的我,觉得这事儿可大了,满脑子都是她在家里被欺负的画面:后母带着两个女儿住进她家,不给吃不给穿还要她擦地板,更要命的是抢了她的好看衣服不让她去舞会使她没机会邂逅王子。啧啧,真可怜!
于是我说,为什么不去找你妈妈呢?然后自顾自说了一通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敢于挑战命运神马神马的话…现在想起来当然是傻透了,但当时我盘腿坐在树底下,站起来也就那么点高,可觉得自己说的话真理极了,自己听着都觉得感动。
这个女孩子像是受了极大的鼓舞一样,她说,对,我要去找妈妈。
然后体育课下课了,我们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回教室去。
第二天,那个女孩子没有来上课。整整一个星期都找不着人,是的,她离家出走了。
这是我小学时代发生的比较震撼的事,可能是因为离我很近。得知她离家出走之后我就愣住了,虽然当时树底下的我也不是完全信口开河,我只是没想到,只是完全没想到她真的受到了鼓舞并付诸于实践。我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件事,直到一星期后她回来。
回来之后的她并无异常,很久之后我问她,你去找你妈妈了吗?她仰着头一脸不在意地说,找了啊!后来我也没问下去,只是默默觉得,其实我又能给你什么好建议呢。
小学毕业之后我们就没有联系,过了一两年,某天我突然收到一封信,是她寄给我的。写得很长,我认真读完,她在信里诉说了遇到的种种烦恼,大的,小的,就好像那个下午一样,滔滔不绝地说给我听,她在信里写,我信任你,我希望你给我建议。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别人如此的信任。可心里的想法仍旧是,我又能给你什么建议呢。
长大之后朋友也多了,少不了彼此掏心掏肺,我也不好为人师,但的确也算是点子大王。我把这称为给生命制造多种可能性。我们谁遇到点事儿心里还没个主意啊,其实大部分人,在诉说的时候,已经有了主意,只是需要一点支持,或者需要更多的选择。
突然想到以前看一个娱乐访谈节目,是采访蔡康永。里面蔡康永说过一段话,意思大致是说,他以前做读书节目,一本正经读书给大家听,希望大家有多感悟。后来开始做电视,觉得如果一个人真的要获得感悟他总会有角度获得,不需要硬是读书给他听,所以他觉得OK啦,做电视大家看着嘻嘻哈哈也好,能有多少收获也是自己的事了。
我非常喜欢这个观点,其实别人能给的,永远只是经验,或者告诉你他们所理解的世界。这些都是提供给我们多一种可能性,没有人能够并且想要,决定你的命运。
在我高中的时候,看过一部日剧叫做《野猪大改造》。当时非常喜欢看,我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过那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在失落,失败,失意,失望的时候,希望有个人出现来改造自己。让角落里不起眼的自己因为TA的帮助而闪亮起来。
高中的我特别内向,只和座位周围的同学聊得好,其他同学我都无法自然交谈,常常说一些话就觉得好尴尬。有时候很羡慕那些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的男生,他们好像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和谁都好像认识了几百年的样子。
上了大学交际圈慢慢扩大,加入各种组织认识不同类型的人,整个人也自然而然开朗起来。有时候上个公共课都可以认识几个新朋友交谈甚欢。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当我像个微波炉那样“叮”地一下和周围的人熟了之后,并不是因为被谁改造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彷徨迷惘的时候有很多,需要倾诉求助的时候也很多,可真正在生活这条路上行走的终究是我们自己,但我们说“我该怎么办呢”“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办法呢。其实你自己都没有办法了,别人又能给你什么建议呢?
很多时候,我们能当别人的知心姐姐,也同样可以这样帮助自己。
整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朴实。读者们来信诉说自己的苦恼,好像写日记一样坦诚直白;水老师回信比较长,句句实在。就像水老师说的“字儿太少,说不清楚”。
我看过不少这种回信式的文章,并不是太喜欢。我觉得作者很容易就着别人的困惑说开去,洋洋洒洒写一堆,满篇都是在表现自己。我真怀疑信也是自己写给自己的。
先说一个小故事吧
在我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有次不想上体育课,就和一个女同学躲在树下聊天。并不算太要好的朋友,也就这么瞎聊着,不知怎的,这个女孩子就开始说起自己家里的事儿给我听。
她说自己爸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过。然而爸爸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她觉得格格不入,特别想去找妈妈。那时候的我,觉得这事儿可大了,满脑子都是她在家里被欺负的画面:后母带着两个女儿住进她家,不给吃不给穿还要她擦地板,更要命的是抢了她的好看衣服不让她去舞会使她没机会邂逅王子。啧啧,真可怜!
于是我说,为什么不去找你妈妈呢?然后自顾自说了一通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敢于挑战命运神马神马的话…现在想起来当然是傻透了,但当时我盘腿坐在树底下,站起来也就那么点高,可觉得自己说的话真理极了,自己听着都觉得感动。
这个女孩子像是受了极大的鼓舞一样,她说,对,我要去找妈妈。
然后体育课下课了,我们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回教室去。
第二天,那个女孩子没有来上课。整整一个星期都找不着人,是的,她离家出走了。
这是我小学时代发生的比较震撼的事,可能是因为离我很近。得知她离家出走之后我就愣住了,虽然当时树底下的我也不是完全信口开河,我只是没想到,只是完全没想到她真的受到了鼓舞并付诸于实践。我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件事,直到一星期后她回来。
回来之后的她并无异常,很久之后我问她,你去找你妈妈了吗?她仰着头一脸不在意地说,找了啊!后来我也没问下去,只是默默觉得,其实我又能给你什么好建议呢。
小学毕业之后我们就没有联系,过了一两年,某天我突然收到一封信,是她寄给我的。写得很长,我认真读完,她在信里诉说了遇到的种种烦恼,大的,小的,就好像那个下午一样,滔滔不绝地说给我听,她在信里写,我信任你,我希望你给我建议。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别人如此的信任。可心里的想法仍旧是,我又能给你什么建议呢。
长大之后朋友也多了,少不了彼此掏心掏肺,我也不好为人师,但的确也算是点子大王。我把这称为给生命制造多种可能性。我们谁遇到点事儿心里还没个主意啊,其实大部分人,在诉说的时候,已经有了主意,只是需要一点支持,或者需要更多的选择。
突然想到以前看一个娱乐访谈节目,是采访蔡康永。里面蔡康永说过一段话,意思大致是说,他以前做读书节目,一本正经读书给大家听,希望大家有多感悟。后来开始做电视,觉得如果一个人真的要获得感悟他总会有角度获得,不需要硬是读书给他听,所以他觉得OK啦,做电视大家看着嘻嘻哈哈也好,能有多少收获也是自己的事了。
我非常喜欢这个观点,其实别人能给的,永远只是经验,或者告诉你他们所理解的世界。这些都是提供给我们多一种可能性,没有人能够并且想要,决定你的命运。
在我高中的时候,看过一部日剧叫做《野猪大改造》。当时非常喜欢看,我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过那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在失落,失败,失意,失望的时候,希望有个人出现来改造自己。让角落里不起眼的自己因为TA的帮助而闪亮起来。
高中的我特别内向,只和座位周围的同学聊得好,其他同学我都无法自然交谈,常常说一些话就觉得好尴尬。有时候很羡慕那些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的男生,他们好像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和谁都好像认识了几百年的样子。
上了大学交际圈慢慢扩大,加入各种组织认识不同类型的人,整个人也自然而然开朗起来。有时候上个公共课都可以认识几个新朋友交谈甚欢。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当我像个微波炉那样“叮”地一下和周围的人熟了之后,并不是因为被谁改造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彷徨迷惘的时候有很多,需要倾诉求助的时候也很多,可真正在生活这条路上行走的终究是我们自己,但我们说“我该怎么办呢”“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办法呢。其实你自己都没有办法了,别人又能给你什么建议呢?
很多时候,我们能当别人的知心姐姐,也同样可以这样帮助自己。
-
陌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1-12 00: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