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簪记》及其他
这么晚不睡不是我的风格。这是因为我实在太失望了。
没有一点惊艳的地方简直。
平心而论,这是个中上水平的剧,三分之一的白先勇,三分之一的牡丹亭,三分之一的演员功力。
舞台设计是雅致,但这因为有了《牡丹亭》的先例而显得并不惊艳;唱腔婉转悠扬,但也在意料之中;何况人物设计如此单薄,有些台词,至少有两句现代气息过于浓厚,很明显是在讨好观众——观众是最贱的,个个都是天生的受虐狂,你捧着她就着他他不把你当回事,你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他倒像苍蝇似的轰不走。
我根本不愿鼓掌,但迫于礼貌还是意思了一下,当做给演员工作的感谢。周围的人站起来,大声叫好。我不知道他们是处于真心还是假意。如果是假意那可太夸张了;如果是真心,那我只能说他是没看过青春版《牡丹亭》,致使他孤陋寡闻缺乏比较对象从而愚昧的误以为这便是极好的。我总不能嘲笑一个人的无知的审美格调吧,我得原谅他,因为那并不是他的错。
大概自《牡丹亭》一役后,但凡有点小才情想附庸风雅一番的人都会声称自己是昆曲的爱好者吧。也会说起白先勇和他的家族。这是个好事,至少大伙开始干点和古代高雅文化相关的事儿了。保罗·福塞尔说社会是向着中产阶级的庸俗化而前进的,这挺有理论依据的。我看我以后可以对昆曲闭口不谈了,省的惹上引人怀疑的文艺标签,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小女子可承担不起。
总导演很明显没把这个故事吃透。一切都是乏善可陈的。
我觉得关键就是败在了故事上。
《牡丹亭》是讲两个情痴的故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这已经被《北爱》说的烂大街了。但是就是纯粹。杜丽娘干净,为了一个梦里面的书生就患病死掉;柳梦梅纯粹,看着一幅小像如痴如醉。两个人都是痴,也都是呆,所以在中本相见的那一刹那,真的是天地为之动容。真正的干干净净。而且二人的情绪都是含蓄的。丽娘矜持,书生守礼,眉眼间的戏份很多,手中扇子也纷飞的漂亮。那时高尚的优雅的纯洁的。哪怕二人有了肌肤之亲,那也叫行周公之礼,还是那么美。
反观《玉簪记》,那可真叫“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披直缍,见人家夫妻们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不由人心急似火,奴把袈裟扯破…… ”。完全是慕少艾的年纪,干柴烈火就对上了,《琴跳》和《偷诗》打情骂俏的与今人无二;登船送别的时候,情绪那么的大,难舍难分的,虽然还是好的,但是因为陈妙常的一段独白,大意说我这么年轻怎么能青灯古佛终老一生呢,就觉得她就是思凡了,只是不想呆在观里,才和潘必正相好。少了庄重,觉得就不够迷人了。
对,《牡丹亭》是高雅的,精神化的,那是两个极度勇敢执着的人温和缓慢的在一起;《玉簪记》是世俗的,肉欲的,是两个真实的人眉来眼去相互试探之后在一起。如果两个故事还有后续,我想柳郎是不会纳妾的,会一直听丽娘的话,当官,应该是翰林院之类的地方;潘郎呢,也会像司马相如那样吧,若是妙常有文君一样的胸怀与文采,或许也有有文君那样的结局吧。
说到这里,陈妙常在决定于潘必正相好,和潘必正去临安赶考时,一直说着你不要负心之类的话;可是杜丽娘在柳梦梅离开她去找她父亲时,却从未说过这样的话。是因为陈妙常无依无靠,而杜父官居高位么?还是女性天生的一种不安全感,或者是古代女性的因为不能参与社会活动所以悲剧陷入家庭,只能依附丈夫才会有的感觉呢?
我不止一次被爸爸说女性是应该以家庭为重,有了好的家庭——体贴的丈夫,乖巧的孩子,才真正的幸福,而家庭是我必须要追求的东西。
我不愿。
我不愿每天要下了班还做饭,想着他们那些人的衣食住行或者心思。
人首先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存在,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心理和生理的,为首要目标。而后才是社会中的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让自己开心。然后才是为了别人活着:作为别人的儿子或女儿,别人的妻子或丈夫,别人的兄弟姊妹,别人的父亲母亲,别人的亲朋好友...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做好自己为基础为前提的。
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一个需要我放弃我自己的人。我害怕那个人的出现会让我失去我自己。我很会扮演角色,所以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变成那个人期望的样子。不要说那些你不会改变我的鬼话,这和你说你会一直爱我一样的愚蠢,我从来不相信。
我不能失去我自己。我的独立性,我的自主性,我的主体性。所有的一切构成了我。
《远离尘嚣》的女主角,那个农场主有一天感叹说,如果可以结婚而没有丈夫就好了。后来她嫁给了她的牧羊人,过的也不错。
没有一点惊艳的地方简直。
平心而论,这是个中上水平的剧,三分之一的白先勇,三分之一的牡丹亭,三分之一的演员功力。
舞台设计是雅致,但这因为有了《牡丹亭》的先例而显得并不惊艳;唱腔婉转悠扬,但也在意料之中;何况人物设计如此单薄,有些台词,至少有两句现代气息过于浓厚,很明显是在讨好观众——观众是最贱的,个个都是天生的受虐狂,你捧着她就着他他不把你当回事,你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他倒像苍蝇似的轰不走。
我根本不愿鼓掌,但迫于礼貌还是意思了一下,当做给演员工作的感谢。周围的人站起来,大声叫好。我不知道他们是处于真心还是假意。如果是假意那可太夸张了;如果是真心,那我只能说他是没看过青春版《牡丹亭》,致使他孤陋寡闻缺乏比较对象从而愚昧的误以为这便是极好的。我总不能嘲笑一个人的无知的审美格调吧,我得原谅他,因为那并不是他的错。
大概自《牡丹亭》一役后,但凡有点小才情想附庸风雅一番的人都会声称自己是昆曲的爱好者吧。也会说起白先勇和他的家族。这是个好事,至少大伙开始干点和古代高雅文化相关的事儿了。保罗·福塞尔说社会是向着中产阶级的庸俗化而前进的,这挺有理论依据的。我看我以后可以对昆曲闭口不谈了,省的惹上引人怀疑的文艺标签,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小女子可承担不起。
总导演很明显没把这个故事吃透。一切都是乏善可陈的。
我觉得关键就是败在了故事上。
《牡丹亭》是讲两个情痴的故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这已经被《北爱》说的烂大街了。但是就是纯粹。杜丽娘干净,为了一个梦里面的书生就患病死掉;柳梦梅纯粹,看着一幅小像如痴如醉。两个人都是痴,也都是呆,所以在中本相见的那一刹那,真的是天地为之动容。真正的干干净净。而且二人的情绪都是含蓄的。丽娘矜持,书生守礼,眉眼间的戏份很多,手中扇子也纷飞的漂亮。那时高尚的优雅的纯洁的。哪怕二人有了肌肤之亲,那也叫行周公之礼,还是那么美。
反观《玉簪记》,那可真叫“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披直缍,见人家夫妻们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不由人心急似火,奴把袈裟扯破…… ”。完全是慕少艾的年纪,干柴烈火就对上了,《琴跳》和《偷诗》打情骂俏的与今人无二;登船送别的时候,情绪那么的大,难舍难分的,虽然还是好的,但是因为陈妙常的一段独白,大意说我这么年轻怎么能青灯古佛终老一生呢,就觉得她就是思凡了,只是不想呆在观里,才和潘必正相好。少了庄重,觉得就不够迷人了。
对,《牡丹亭》是高雅的,精神化的,那是两个极度勇敢执着的人温和缓慢的在一起;《玉簪记》是世俗的,肉欲的,是两个真实的人眉来眼去相互试探之后在一起。如果两个故事还有后续,我想柳郎是不会纳妾的,会一直听丽娘的话,当官,应该是翰林院之类的地方;潘郎呢,也会像司马相如那样吧,若是妙常有文君一样的胸怀与文采,或许也有有文君那样的结局吧。
说到这里,陈妙常在决定于潘必正相好,和潘必正去临安赶考时,一直说着你不要负心之类的话;可是杜丽娘在柳梦梅离开她去找她父亲时,却从未说过这样的话。是因为陈妙常无依无靠,而杜父官居高位么?还是女性天生的一种不安全感,或者是古代女性的因为不能参与社会活动所以悲剧陷入家庭,只能依附丈夫才会有的感觉呢?
我不止一次被爸爸说女性是应该以家庭为重,有了好的家庭——体贴的丈夫,乖巧的孩子,才真正的幸福,而家庭是我必须要追求的东西。
我不愿。
我不愿每天要下了班还做饭,想着他们那些人的衣食住行或者心思。
人首先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存在,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心理和生理的,为首要目标。而后才是社会中的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让自己开心。然后才是为了别人活着:作为别人的儿子或女儿,别人的妻子或丈夫,别人的兄弟姊妹,别人的父亲母亲,别人的亲朋好友...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做好自己为基础为前提的。
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一个需要我放弃我自己的人。我害怕那个人的出现会让我失去我自己。我很会扮演角色,所以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变成那个人期望的样子。不要说那些你不会改变我的鬼话,这和你说你会一直爱我一样的愚蠢,我从来不相信。
我不能失去我自己。我的独立性,我的自主性,我的主体性。所有的一切构成了我。
《远离尘嚣》的女主角,那个农场主有一天感叹说,如果可以结婚而没有丈夫就好了。后来她嫁给了她的牧羊人,过的也不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