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语 【随时随记】
10.27
今天学一词world. 老雷说这来自日耳曼语的weralt. wer是人,alt是老。所以“世界”这词儿原来指的是一代人。老雷说他中文是在台湾学的,要写繁体字,于是他就学了繁体的“世”:卋。老雷用重音飘忽的中文说,这不就是十加二十么。孔子说三十而立,中文里的“卋”,也是一代人啊。
这话说到了我心上。
说起来有点迂回。毛姆在《刀锋》里写Larry面临着一个抉择,追寻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纯粹生活,还是参与到美国的发展大潮之中。他的未婚妻跟他说,全世界都在看美国,所有人都想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成就一番事业,你难道就想这样在时代的大变革面前无动于衷么。
目前无所事事的我,有时看到如今站上无论奥运还是选秀领奖台的,都已然是9字辈的人了,突然有一种惊慌失措。看着同一代的人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这世界真的是我们的了。但我似乎也与这时代,这世界有着故意的疏离。世界这个命题,太过宏大。
11.10
今天学到一词叫persona,就是英语里的person。老雷操着重音飘忽的汉语跟我们说,这词儿是从动词sonare来的。per表示通过,sonare是发声,就是英语里的sound。有了声音,就有了感情,然后就有了人。
一瞬间脑里涌出了很多东西:“声音”与“人”在中文里也是紧紧相联的。
比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里写:“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再比如《毛诗序》中也说:“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再有什么能比per sonare 更近于人的表达呢。现代科学不也说,人真正区别与动物的不是使用工具,而是使用语言的能力么。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感于怀而发于言,这就是人啊 persona.
上古的人们造出的这么一个词,竟成了千百年来无数感怀与嗟叹的源头,甚至文化的差异在亘古的时间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了。不论什么语言,总有着奇妙而通灵般的巧合。“所以兴怀,其志一也”。
11. 17
转眼动词变位都讲差不多了,然而我现在对一个动词的二百多个形式还是混沌不堪,只印象中老雷一遍一遍的重复:laudo laudas laudat laudamus laudatis laudant laudor laudaris laudatur laudamur laudamini laudantur...然后我就把手指插在不同页里刷刷地翻来翻去找变位。其实学过德语后对变位变格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缺的是硬功夫。想起LC童鞋说的有关死记硬背的重要性。的确如此。
今天说到“刀子”一词,culter。老雷说词根是colo,耕种,修剪。宾格cultum就是英语的culture。老雷悠悠地说,就像修剪树木一样,培养一个人也如此。所以“刀子”和“文化”是同源的。文化的“化”里,不也有个“匕”首么。
似乎只有外国人,才能发现这些语言中令人兴奋的巧合。把一切当作理所当然的母语者,常常以“就是这样”和“约定俗成”来解释外国人奇怪的问题,却不知道所有的“就是这样”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原因。
12.1
do, dare 给 --> dono donare 赠送 -->donum, -i, n 礼物
vendo mando commendo
12.3
otiositas inimica est animae!
12.4
forum, -i, n. 古希腊罗马市中心的广场,居民在此集会,辩论公共生活问题。
interrogo, interrogare, 问 inter-between, rogo--> rego, regere, 纠正。
今天学一词world. 老雷说这来自日耳曼语的weralt. wer是人,alt是老。所以“世界”这词儿原来指的是一代人。老雷说他中文是在台湾学的,要写繁体字,于是他就学了繁体的“世”:卋。老雷用重音飘忽的中文说,这不就是十加二十么。孔子说三十而立,中文里的“卋”,也是一代人啊。
这话说到了我心上。
说起来有点迂回。毛姆在《刀锋》里写Larry面临着一个抉择,追寻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纯粹生活,还是参与到美国的发展大潮之中。他的未婚妻跟他说,全世界都在看美国,所有人都想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成就一番事业,你难道就想这样在时代的大变革面前无动于衷么。
目前无所事事的我,有时看到如今站上无论奥运还是选秀领奖台的,都已然是9字辈的人了,突然有一种惊慌失措。看着同一代的人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这世界真的是我们的了。但我似乎也与这时代,这世界有着故意的疏离。世界这个命题,太过宏大。
11.10
今天学到一词叫persona,就是英语里的person。老雷操着重音飘忽的汉语跟我们说,这词儿是从动词sonare来的。per表示通过,sonare是发声,就是英语里的sound。有了声音,就有了感情,然后就有了人。
一瞬间脑里涌出了很多东西:“声音”与“人”在中文里也是紧紧相联的。
比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里写:“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再比如《毛诗序》中也说:“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再有什么能比per sonare 更近于人的表达呢。现代科学不也说,人真正区别与动物的不是使用工具,而是使用语言的能力么。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感于怀而发于言,这就是人啊 persona.
上古的人们造出的这么一个词,竟成了千百年来无数感怀与嗟叹的源头,甚至文化的差异在亘古的时间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了。不论什么语言,总有着奇妙而通灵般的巧合。“所以兴怀,其志一也”。
11. 17
转眼动词变位都讲差不多了,然而我现在对一个动词的二百多个形式还是混沌不堪,只印象中老雷一遍一遍的重复:laudo laudas laudat laudamus laudatis laudant laudor laudaris laudatur laudamur laudamini laudantur...然后我就把手指插在不同页里刷刷地翻来翻去找变位。其实学过德语后对变位变格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缺的是硬功夫。想起LC童鞋说的有关死记硬背的重要性。的确如此。
今天说到“刀子”一词,culter。老雷说词根是colo,耕种,修剪。宾格cultum就是英语的culture。老雷悠悠地说,就像修剪树木一样,培养一个人也如此。所以“刀子”和“文化”是同源的。文化的“化”里,不也有个“匕”首么。
似乎只有外国人,才能发现这些语言中令人兴奋的巧合。把一切当作理所当然的母语者,常常以“就是这样”和“约定俗成”来解释外国人奇怪的问题,却不知道所有的“就是这样”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原因。
12.1
do, dare 给 --> dono donare 赠送 -->donum, -i, n 礼物
vendo mando commendo
12.3
otiositas inimica est animae!
12.4
forum, -i, n. 古希腊罗马市中心的广场,居民在此集会,辩论公共生活问题。
interrogo, interrogare, 问 inter-between, rogo--> rego, regere, 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