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寻幽揽胜登天柱
天柱山俯瞰
誉贯古今、蜚声中外的闽南名山——天柱山,地处长泰县亭下林场境内。是风光旖旎、景致绝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柱山属戴云东伸支脉,最高海拔933.1米。山势嶙峋峭拔,直插九霄,宛若擎天玉柱,是以得名。山间飘云荡雾,笼烟流霞;嘉木葱笼,苍翠欲滴。珍禽翔集,彩蝶翩跹;异卉奇花,暗香馥郁;怪石嵯峨,千姿百态;洞穴深幽,紫气氤氲;飞泉喷壑,溅珠泻玉。置身山间,如履仙境。历朝历代,多少才华横溢的骚人墨客,慕名而来,“穷穴必探,绝顶必登”,把盏临风,吟咏佳句;铺笺挥毫,草就华章。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为天柱山增色添辉。凡游览过天柱山的人,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巧,鬼斧神工。正是:“骋目皆画卷,人在蓬莱中。”
天柱岩
一、屏风石
屏风石,位于天柱山主峰西面。在天柱山主景区的各个角落,均可清晰地看见这一斜插山崖的屏状巨石。此石“高逾九仞,横展碧空”,穿云破雾,气势磅礴。北宋宣和乙巳年(公元1125年),长泰知县蔡元章书刻的“天柱岩”三个大字,古朴拙实,肃穆端庄。历经八百余年雨雪风霜的侵蚀,依然笔力遒劲,赫然醒目。整个岩石除了顶部和两侧有些藓迹苔痕,大部分洁白如玉。岩上还有历代古人的题咏,可惜几经沧桑,字迹业已模糊难辨,诚为憾事!
立足于屏风岩下,如处凉宫。天风浩荡,衣袂飘飘。若天气晴和,春光骀荡,但见远山含翠,近岭凝碧。烟树云林,莽莽苍苍。虬干龙鳞的苍松,藤萝纷披的古木,姹紫嫣红的山花,啁啾唱和的鸟雀,宛如一幅神奇画卷,美不胜收。
漂流
足下群山,被轻纱似的白云所笼罩,若隐若现,偶露峥嵘,宛如万顷银涛中浮现的神仙岛屿,令人悠然神往,遐想联翩。身畔祥云缭绕,足底瑞气氤氲,两腋轻风习习,耳旁松涛喧响,令人有飘然出世,羽化登仙之感。
屏风石周围,景点甚多。明大理寺正曹学荃为其题诗:“隔山遥已露嵯峨,百丈为名讵足多。海月初生全觉隐,江霞欲断几能过。却疑偃盖通高树,动见连枝落碧萝。绝顶盘旋犹可达,偏于此地得狂歌。”
明万历年间举人张燮有诗赞道:“高绝盘青霭,岿然似削成。修条依半壁,飞叶上分明。” 清朝长泰县令庄歆,有感于屏风石的奇特景观,书就脍炙人口的《屏风石赋》,喻屏风石“拟巨灵之斧劈,凸凹胥泯;若女娲之锻炼。”
云海景观
二、神龟探海
“神龟探海”这一著名景点,位于主峰西北面的山脊北坡,海拔550米处。在万绿丛中,有一凸起50米高的岩壁。上部横裂成四层,最上层的岩块约高7米,长15米。临崖的一头剥落成两节。顶端的一截呈龟头形状。而与之相依相叠的另一块岩石酷似龟壳。一眼望去,有如一只硕大无朋的神龟,正伸头探脑,窥视着莽莽林海,憨态可掬,维妙维肖,观者无不失声赞叹。
神龟之下,有一幽深石洞,古县志称为曲水洞。洞上岩隙间娇红嫩绿,长满杂树野花,藤萝悬垂,芳草萋萋。洞内轩敞异常,穹窿如盖。有石罗列,方者如榻,长者如床,可供游者歇足憩息。洞中泉声潺潺,曲水回环,仙风习习,拂面生凉。掬一捧清泉洗脸,舒适至极。从洞中向外眺望,苍松古柏,郁郁葱葱。山花娇媚,笑靥迎人。毛羽鲜丽的各种珍禽,竞展歌喉。色彩斑斓的成群彩蝶,舞姿妙曼。幽篁迎风摇曳,嘉果喷吐芳香。闻松声竹韵,观云气岚光,清景如绘,幽丽绝伦,难怪通灵神龟痴迷如斯,朝迎旭日,暮送夕阳,无怨无悔地护卫着这方洞天福地。
大象石
三、狮头岩
位于主峰西坡海拔700米处,有一高7米宽10米的巨石,坐东朝西,形如狮头。北部下方称为“狮喉”,其右侧有一宽10米、高2米、深9米的洞庭称为“狮口”。狮口内下方有一半园形凸起的岩石,称为“狮舌”。仔细观看,酷似雄威凛凛的巨狮张嘴怒吼。现狮舌上供奉着观音菩萨,烛影摇红,香烟袅袅。
狮头岩前置有石桌石凳,纤尘不染,光洁如拭。由于狮头岩坐东朝西的地理位置,当旭日东升,曙色如丹,霞光照耀狮头;当夕阳西下,暮霭苍茫,余晖照入狮喉,成为奇特景观。与狮头岩相邻的洞穴甚多,幽深奇奥,神秘莫测。忘归洞、石屏洞、悬藤洞、观海洞、疑后洞、迷樵洞,散布周遭。还有僧侣道人幽居的石室。明代刑部主事黄文史曾有“石室嵯峨半入云,手披星斗欲平分”之隹句。
狮头岩附近还植有几株枝繁叶茂、粗可合抱的桂花树,虽历尽沧桑,依然生机勃勃。金秋时节,“一片繁英压玉枝,暗香郁雾影参差”,招惹得蝶舞蜂狂。翠鸟登枝,或山风微拂,落英缤纷,洒落遍地黄金,芳馨淡雅,熏人欲醉。
狮头岩周围,在古代曾是“楼寺星罗”,正如宋人诗中所描写的“烟霞空锁樵人径,松桧重阴古寺楼”。明代巡抚毕懋康游天柱山时,即兴赋诗,诗中有这样的隹句:“地迥禅房静,棋残日午时。篆消僧入定,茶熟客成诗。”
弥勒佛
天柱山的寺庙,曾鼎盛一时。曾筑有海涛、势至、超凡、象鼻等寺,绿瓦红墙、雕梁画栋,掩映于青峰白云之间。还筑有“观海楼”“栖霞室”“超凡阁”“梅阁”等典雅楼室,飞阁凌空,重檐翔举,墨客骚人,聚首此间,飞觞唱酬,笙箫不绝。此间还有“卿云馆”,群贤毕集,英才济济,正如明代官拜兵部尚书、两广总督戴曜诗中所写的“昂藏多士青云器,辨论诸儒白虎通”“摇笔珠玑腾夜月,盈门桃李倚春风”。
而今,在狮头岩之侧,正动工兴建观音庙和大雄宝殿,一旦落成,殿宇辉煌,气势恢宏;崇楼峻阁,堂皇壮丽。“蟾桂影交岩桂影,天灯红映佛灯红”,“时出烟云铺下界,夜来钟磬彻碧天”的充满诗意的画景又会重现。
红色枫叶
四、白云洞(仙人跳)
古县志记载的白云洞,即今人所称的“仙人跳”,位于主峰西面,有一块巨石约20米高,25米长,15米宽,叠置于10米高的另一岩石之上。顶部凌空伸出5米多长、2米多厚的一块,状若遮阳平台。其下坦平如砥,似是巨灵神将斧劈而成,甚是宽畅,可容纳数十人。仙人跳巨石下,有一两边相通的洞室,近两米高、15米长、8米宽。需先入洞,从洞的另一侧上台。
若从左前方观看,象一只巨龟正在绿涛碧波中游泳。平台洁净异常,纤尘不染,置有石桌石凳。岚气弥漫时,此洞云封雾锁。伫立于此平台之上,纵目骋怀,观赏云霞舒卷,变幻神奇,远近诸峰,蓊莽起伏,如怒涛万顷中的蓬莱仙岛。
秋色澄鲜,金风飒爽,伫立于此平台之上,观赏漫山红叶,更是悦目爽心。枫叶尽醉,乌桕酡红,放眼望去,如丹霞铺锦,似赤潮翻涌,漫山红遍,瑰丽无比。与苍松古木、琪草瑶花争奇斗艳。当夕阳衔山,暝色清丽,长空归鸦点点,雁字成行,鸟语莺音,悦耳动听。林樾间冒出袅袅炊烟,融入夕霞暮霭,观此妙景,令人目迷神醉,其乐无穷。
白云洞旁还有数不尽的珍禽异兽,阅不尽无边秀色。偶尔还能看见娇憨玲珑的野兔。若是盛夏酷暑,登山者汗水淋漓,口渴异常,举目搜寻,会发现翡翠丛中嫣红点点,鲜果盈枝,那是成熟的野杨梅,令人如睹奇珍,垂涎欲滴。
忘归洞
五、忘归石与忘归洞
在狮头岩近处,有一岿然巨石,广可三丈,坦荡如砥,下俯幽绝,上傍青霄。是游者坐赏佳景之处。当晨曦熹微、朝暾初露,坐在此巨石上,听百鸟欢鸣,林涛喧响,胸襟若洗,心扉澄明。清风吹拂,送来阵阵幽香,沁人心脾。放眼望去,“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一派爽心悦目的美妙风光。当暝色苍茫,残阳如血,立于此巨石上,观暮鸟投林,闻长空雁唳,雅兴横溢,心旷神怡。若皎月东升,星辉若水,邀约良朋佳侣,坐于此巨石上,品尝香茗,或畅饮美酒,欣赏那朦胧月色笼罩下的峰峦林海,会令游者如痴如醉,乐而忘归,故古人谓之“忘归石”。
忘归石下有一洞穴,洞不足两米,直径5米有余。洞中有一石床。洞门用条石和小石砌就。洞口刻有“忘归洞”三个大字,涂以丹漆,朱红耀眼,启人遐思。此洞冬暖夏凉。盛夏酷暑,炎热难耐,步入洞中,顿觉凉气森森,舒爽异常。隆冬时节,寒风凛冽,砭肌刺骨,进入洞中,宛如春风拂面,暖意盈怀。难怪古代隐士僧道,俱爱择洞而居,藉此修真养性。
云观
六、翠竹岩洞与观海洞
这是天柱山中两个相互联通的洞,各有特色。翠竹岩洞由巨石相叠而成。洞口甚窄,人需侧身扶壁而入。洞外林木蓊郁,遮天蔽日。而此洞洞顶却有阳光如矢射入,形成光亮耀眼的光柱,令人叹为奇观。更令人惊奇的是靠洞壁处竟然长有一丛翠竹,蓬勃挺秀,硬是顽强地从洞顶岩孔中伸出劲节坚梢,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生机盎然,诚为罕见。翠竹岩洞之下即为观海洞。洞口石壁上有明孝廉王协梦题刻的“观海”两个大字,笔力雄浑,耐人观瞻。在“观海”石刻的右侧有5株常绿阔叶树,从壁脚石缝冒出,紧贴石壁,攀缘向上,居然长得枝叶菁葱,华荫如盖。此洞据县志所载“可望海”,然而如今洞前生长着多株常绿阔叶树,藤蔓缠绕,宛若绿色屏风,挡住观海视线。尽管无法观海,但此间景致绝幽,游者如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可见到野藤悬垂、树抱石、藤包岩的奇特景观,可观赏到诸多摩崖石刻。若夏季到此,绿荫宜人,绿风送爽,蝉鸣断续,鸟语啁啾,偶尔还可看到欢腾奔跳的山獐野兔,平添浓浓野趣。观海洞左侧岩石中间还裂开一道缝,洞背缝10米高处,生长一株常绿阔叶树,树冠约20平方米。树根贴壁裸露,根须扎于壁下土壤之中。袅袅婷婷,苍翠秀丽。其树冠宛若罗伞,遮覆着岩石之斜面,使巨石仅留一石笋。引人注目,诚为奇观。
采露松
七、玉屏石与采露松
此景点位于主峰西南面海拔500米左右的山脊上,从大风动石向东北方向山上看去,有一景观颇引人注目。只见一片片石块相垒相叠,长达30米,高约25米,颇象晶莹洁白的玉石屏风,故名玉屏岩。岩隙苍松斜挂,藤萝纷披,丹葩翠叶,缀满岩壁。岩下青山凝黛,林海翻波。在玉屏岩后面的百米石坡上,从岩石缝中长出一颗古松,摩云荡雾,虬干劲枝,顶梢一分为三,颇似一翡翠玉盘正承接琼浆玉露,故名采露松。其树皮纹裂,宛似龙鳞片片,衬以满天霞彩,端的是清秀淡雅,婀娜多姿,足与黄山奇松媲美。此松深根扎于岩隙之中,蓬勃向上,搏风斗雨,凌寒傲霜,显示出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委实令人钦羡不已。
湖泊
八、天池
天柱山不但山秀、石奇、洞幽、树佳、花美,而且有泉水铮淙、瀑布飞泻之奇观。还有一被称为天池的湖泊,位于主峰西北面、海拔570米处的山凹里。天池面积约15亩,池水澄碧,清可鉴影。若柔风轻拂,波光粼粼,浮光耀金。当皓月东升,山悬玉盘,水浮冰镜,点点繁星倒映于湖面,流光溢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充满诗情画意。此湖在古树篁林的环绕之中,宛若镶嵌在碧绿丝绸上的璀灿明珠,光华夺目。此湖中常有珍禽戏水,锦鳞凌波,“梳风白鹭起,拂水彩鸳翔”(唐李德裕诗)。
一线泉
九、一线泉
位于主峰西面海拔700米处的观音庙下方,有一高8米、宽10米、长15米的巨石,刻有“一线泉”三个大字,笔力雄健。上面有人工凿成的一条一厘米深,三厘米宽、八米长的石槽,以竹从山崖引泉水入槽。岩脚一平石上有一深5厘米的圆穴,疑是水滴石穿的缘故。泉水如一缕银线,飞泻直下,注入园穴,分毫不差,铮琮如弦,终岁不绝。茂林修竹,因风碎响,与泉声汇成音籁。南明代举人张燮有咏一线泉的诗道:“滴沥下云松,冰壶聊可荐。憩此神骨清,忘却来时倦。”此泉清冽甘甜,饮之如咽仙露,神清气爽,烦襟尽涤。用此泉净脸濯手,倦意全无,俗虑顿消。用一线泉水烹就的天柱山香茗,馨香四溢,闻一闻,眉舒目展;饮一口,不啻神仙。天柱山的地瓜,可能由于一线泉水的滋润,特别香甜可口,若吃上一碗天柱山的地瓜粥,胜过美味隹肴,令人难以忘怀。巨石上还雕刻着《管候兴复天柱山记》,管侯系明朝万历年间的长泰知县管橘。此公为官清廉,刚正忠直,恤民如子。在他任职期间,兴利除弊,扶弱抑强,体察民情,造福一方。他还倡导主持修复了天柱山的一些名胜古迹。其廉洁奉公,泽被黎庶的德政,百姓口碑称颂。
南天一柱
十、南天一柱与天柱观海
“南天一柱”,位于主峰西北面海拔近800米的山脊上,乃一巨石,巍然耸峙,穿云破雾,在青天丽日、苍山林海的映衬下,突兀峥嵘,十分壮观。据说天降祥瑞时,此石熠熠生辉,焕发出祥光紫气。此间群峰耸秀,林木蓊郁,纵目远眺,佳景如画。经由南天一柱,再攀登百米,可达海拔933米的峰巅。绝顶处两峰骈峙,东峰尤高,名为紫玉峰、天柱峰。山坡上幽篁挺秀,迎风摇曳。阳春时节,杜鹃花展苞怒放,嫣红娇艳。大有“日射丹霞将卷地,风翻赤焰欲燎天”的气势。山路艰险难行,可谓举步惊魂,落足慑魄。登山者须用手紧紧抓住丛生于山坡上的矮灌木丛,小心翼翼地攀登,。好不容易气喘吁吁地爬上峰巅,目穷万里,顿豁襟胸。峰顶直径约三十米,芳草如茵,繁花似锦。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人迹罕到、常有狂飙骤雨的高山之颠,居然繁衍着品种颇多的彩蝶,体态轻盈,舞姿妙曼,似乎在虔诚迎宾。
碧空如洗,惠风和畅,立足于主峰之上,极目四顾,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正如康熙大帝诗中所写的:“偶来绝顶凌虚望,似向云霄展画图”。厦门市、漳州市、长泰县城的高楼大厦,历历在目;九龙江波光闪烁。似雪练横飞。福厦公路、漳厦高速公路蜿蜒于碧野田畴之间,如玉带飘曳。高集海堤、跨海大桥凌波踏浪,宛若虹霓。仰望苍穹,近在咫尺,几疑青霄有路,举步可达天庭。
黎明观日出,是游客之赏心乐事。欲观日出,必须赶早,莫畏径险露重。当你登临绝顶,晓星寥落,残月迷朦。鸣蛩凄切,鸟语呢喃。须臾,一轮红日跃出东海,霞光焕彩,绚丽无俦。金波翻涌,气象万千。伴随着朝暾冉冉升起,展现苏东坡笔下所写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美景。远近诸峰,如绝世佳人撩开神秘的面纱,显示出国色天香,丽容娇姿。百鸟欢鸣,万翼凌空,静聆天籁,饱览秀色,怎能不眉宇舒展,心逐云飞?
观海楼
十一、超游九霄
主峰西面,有一蜿蜒曲折的上山古道。此处林菁草密,幽篁挺秀。有一高约5米、宽约10米的巨石耸峙路旁,岩壁平滑,古人刻有“超游九霄”四个大字,字体俊逸,铁划银钩,如龙飞凤舞,颇有气魄。其左侧刻有《游武安天柱山记》,常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抚碑辨认已缀满藓苔的字迹。岩壁下面有一洞穴,幽深奇奥,游者须躬腰侧身或匍匐贴地,方能穿行。洞壁间藤蔓悬垂,粗如儿臂;杂树斜挂,怪石横陈。山路千回百折,有时被荆榛草莽所掩蔽,有时又被怪石洞穴所阻断,使人目眩神迷,几疑无路,心生惶惑,但若细心寻觅,却又发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使人愁云尽扫,喜上眉梢!游目四顾,绿涛起伏,绿风送爽,绿气氤氲、绿意醉人,到处是让人心旷神怡、爽心悦目的绿,使人如置身于青霄绿霭之间,确有足踏青云、超游九霄之奇妙感觉。
天柱山全景
天柱山“擅东南之奇胜”,被古人誉为“临漳第一胜处”。其瑰丽景色,确与盛名相符。除了以上介绍的景点,还有雪练横空的白云瀑,有清波荡漾的鸣珂溪,还有那彬彬揖客的迎客松,有展苞怒放的莲花台,还有那奇妙神秘的诸多洞府。在天柱山中,可以领略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涧空流水急,风静落花香”的幽雅意境,可体会到“珠帘化雨观幽涧,玉洞寻奇听晚风”的野趣。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住惯的人,到天柱山来,“仰古松、俯幽石、听新莺、履纤流”会觉得超尘脱俗,如履仙界。怡情山水,吟赏烟霞,聆听天籁,纵览河山,此心悠悠,其乐融融。
——————————————————————
发现网上都是抄来抄去的。
誉贯古今、蜚声中外的闽南名山——天柱山,地处长泰县亭下林场境内。是风光旖旎、景致绝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柱山属戴云东伸支脉,最高海拔933.1米。山势嶙峋峭拔,直插九霄,宛若擎天玉柱,是以得名。山间飘云荡雾,笼烟流霞;嘉木葱笼,苍翠欲滴。珍禽翔集,彩蝶翩跹;异卉奇花,暗香馥郁;怪石嵯峨,千姿百态;洞穴深幽,紫气氤氲;飞泉喷壑,溅珠泻玉。置身山间,如履仙境。历朝历代,多少才华横溢的骚人墨客,慕名而来,“穷穴必探,绝顶必登”,把盏临风,吟咏佳句;铺笺挥毫,草就华章。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为天柱山增色添辉。凡游览过天柱山的人,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巧,鬼斧神工。正是:“骋目皆画卷,人在蓬莱中。”
天柱岩
一、屏风石
屏风石,位于天柱山主峰西面。在天柱山主景区的各个角落,均可清晰地看见这一斜插山崖的屏状巨石。此石“高逾九仞,横展碧空”,穿云破雾,气势磅礴。北宋宣和乙巳年(公元1125年),长泰知县蔡元章书刻的“天柱岩”三个大字,古朴拙实,肃穆端庄。历经八百余年雨雪风霜的侵蚀,依然笔力遒劲,赫然醒目。整个岩石除了顶部和两侧有些藓迹苔痕,大部分洁白如玉。岩上还有历代古人的题咏,可惜几经沧桑,字迹业已模糊难辨,诚为憾事!
立足于屏风岩下,如处凉宫。天风浩荡,衣袂飘飘。若天气晴和,春光骀荡,但见远山含翠,近岭凝碧。烟树云林,莽莽苍苍。虬干龙鳞的苍松,藤萝纷披的古木,姹紫嫣红的山花,啁啾唱和的鸟雀,宛如一幅神奇画卷,美不胜收。
漂流
足下群山,被轻纱似的白云所笼罩,若隐若现,偶露峥嵘,宛如万顷银涛中浮现的神仙岛屿,令人悠然神往,遐想联翩。身畔祥云缭绕,足底瑞气氤氲,两腋轻风习习,耳旁松涛喧响,令人有飘然出世,羽化登仙之感。
屏风石周围,景点甚多。明大理寺正曹学荃为其题诗:“隔山遥已露嵯峨,百丈为名讵足多。海月初生全觉隐,江霞欲断几能过。却疑偃盖通高树,动见连枝落碧萝。绝顶盘旋犹可达,偏于此地得狂歌。”
明万历年间举人张燮有诗赞道:“高绝盘青霭,岿然似削成。修条依半壁,飞叶上分明。” 清朝长泰县令庄歆,有感于屏风石的奇特景观,书就脍炙人口的《屏风石赋》,喻屏风石“拟巨灵之斧劈,凸凹胥泯;若女娲之锻炼。”
云海景观
二、神龟探海
“神龟探海”这一著名景点,位于主峰西北面的山脊北坡,海拔550米处。在万绿丛中,有一凸起50米高的岩壁。上部横裂成四层,最上层的岩块约高7米,长15米。临崖的一头剥落成两节。顶端的一截呈龟头形状。而与之相依相叠的另一块岩石酷似龟壳。一眼望去,有如一只硕大无朋的神龟,正伸头探脑,窥视着莽莽林海,憨态可掬,维妙维肖,观者无不失声赞叹。
神龟之下,有一幽深石洞,古县志称为曲水洞。洞上岩隙间娇红嫩绿,长满杂树野花,藤萝悬垂,芳草萋萋。洞内轩敞异常,穹窿如盖。有石罗列,方者如榻,长者如床,可供游者歇足憩息。洞中泉声潺潺,曲水回环,仙风习习,拂面生凉。掬一捧清泉洗脸,舒适至极。从洞中向外眺望,苍松古柏,郁郁葱葱。山花娇媚,笑靥迎人。毛羽鲜丽的各种珍禽,竞展歌喉。色彩斑斓的成群彩蝶,舞姿妙曼。幽篁迎风摇曳,嘉果喷吐芳香。闻松声竹韵,观云气岚光,清景如绘,幽丽绝伦,难怪通灵神龟痴迷如斯,朝迎旭日,暮送夕阳,无怨无悔地护卫着这方洞天福地。
大象石
三、狮头岩
位于主峰西坡海拔700米处,有一高7米宽10米的巨石,坐东朝西,形如狮头。北部下方称为“狮喉”,其右侧有一宽10米、高2米、深9米的洞庭称为“狮口”。狮口内下方有一半园形凸起的岩石,称为“狮舌”。仔细观看,酷似雄威凛凛的巨狮张嘴怒吼。现狮舌上供奉着观音菩萨,烛影摇红,香烟袅袅。
狮头岩前置有石桌石凳,纤尘不染,光洁如拭。由于狮头岩坐东朝西的地理位置,当旭日东升,曙色如丹,霞光照耀狮头;当夕阳西下,暮霭苍茫,余晖照入狮喉,成为奇特景观。与狮头岩相邻的洞穴甚多,幽深奇奥,神秘莫测。忘归洞、石屏洞、悬藤洞、观海洞、疑后洞、迷樵洞,散布周遭。还有僧侣道人幽居的石室。明代刑部主事黄文史曾有“石室嵯峨半入云,手披星斗欲平分”之隹句。
狮头岩附近还植有几株枝繁叶茂、粗可合抱的桂花树,虽历尽沧桑,依然生机勃勃。金秋时节,“一片繁英压玉枝,暗香郁雾影参差”,招惹得蝶舞蜂狂。翠鸟登枝,或山风微拂,落英缤纷,洒落遍地黄金,芳馨淡雅,熏人欲醉。
狮头岩周围,在古代曾是“楼寺星罗”,正如宋人诗中所描写的“烟霞空锁樵人径,松桧重阴古寺楼”。明代巡抚毕懋康游天柱山时,即兴赋诗,诗中有这样的隹句:“地迥禅房静,棋残日午时。篆消僧入定,茶熟客成诗。”
弥勒佛
天柱山的寺庙,曾鼎盛一时。曾筑有海涛、势至、超凡、象鼻等寺,绿瓦红墙、雕梁画栋,掩映于青峰白云之间。还筑有“观海楼”“栖霞室”“超凡阁”“梅阁”等典雅楼室,飞阁凌空,重檐翔举,墨客骚人,聚首此间,飞觞唱酬,笙箫不绝。此间还有“卿云馆”,群贤毕集,英才济济,正如明代官拜兵部尚书、两广总督戴曜诗中所写的“昂藏多士青云器,辨论诸儒白虎通”“摇笔珠玑腾夜月,盈门桃李倚春风”。
而今,在狮头岩之侧,正动工兴建观音庙和大雄宝殿,一旦落成,殿宇辉煌,气势恢宏;崇楼峻阁,堂皇壮丽。“蟾桂影交岩桂影,天灯红映佛灯红”,“时出烟云铺下界,夜来钟磬彻碧天”的充满诗意的画景又会重现。
红色枫叶
四、白云洞(仙人跳)
古县志记载的白云洞,即今人所称的“仙人跳”,位于主峰西面,有一块巨石约20米高,25米长,15米宽,叠置于10米高的另一岩石之上。顶部凌空伸出5米多长、2米多厚的一块,状若遮阳平台。其下坦平如砥,似是巨灵神将斧劈而成,甚是宽畅,可容纳数十人。仙人跳巨石下,有一两边相通的洞室,近两米高、15米长、8米宽。需先入洞,从洞的另一侧上台。
若从左前方观看,象一只巨龟正在绿涛碧波中游泳。平台洁净异常,纤尘不染,置有石桌石凳。岚气弥漫时,此洞云封雾锁。伫立于此平台之上,纵目骋怀,观赏云霞舒卷,变幻神奇,远近诸峰,蓊莽起伏,如怒涛万顷中的蓬莱仙岛。
秋色澄鲜,金风飒爽,伫立于此平台之上,观赏漫山红叶,更是悦目爽心。枫叶尽醉,乌桕酡红,放眼望去,如丹霞铺锦,似赤潮翻涌,漫山红遍,瑰丽无比。与苍松古木、琪草瑶花争奇斗艳。当夕阳衔山,暝色清丽,长空归鸦点点,雁字成行,鸟语莺音,悦耳动听。林樾间冒出袅袅炊烟,融入夕霞暮霭,观此妙景,令人目迷神醉,其乐无穷。
白云洞旁还有数不尽的珍禽异兽,阅不尽无边秀色。偶尔还能看见娇憨玲珑的野兔。若是盛夏酷暑,登山者汗水淋漓,口渴异常,举目搜寻,会发现翡翠丛中嫣红点点,鲜果盈枝,那是成熟的野杨梅,令人如睹奇珍,垂涎欲滴。
忘归洞
五、忘归石与忘归洞
在狮头岩近处,有一岿然巨石,广可三丈,坦荡如砥,下俯幽绝,上傍青霄。是游者坐赏佳景之处。当晨曦熹微、朝暾初露,坐在此巨石上,听百鸟欢鸣,林涛喧响,胸襟若洗,心扉澄明。清风吹拂,送来阵阵幽香,沁人心脾。放眼望去,“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一派爽心悦目的美妙风光。当暝色苍茫,残阳如血,立于此巨石上,观暮鸟投林,闻长空雁唳,雅兴横溢,心旷神怡。若皎月东升,星辉若水,邀约良朋佳侣,坐于此巨石上,品尝香茗,或畅饮美酒,欣赏那朦胧月色笼罩下的峰峦林海,会令游者如痴如醉,乐而忘归,故古人谓之“忘归石”。
忘归石下有一洞穴,洞不足两米,直径5米有余。洞中有一石床。洞门用条石和小石砌就。洞口刻有“忘归洞”三个大字,涂以丹漆,朱红耀眼,启人遐思。此洞冬暖夏凉。盛夏酷暑,炎热难耐,步入洞中,顿觉凉气森森,舒爽异常。隆冬时节,寒风凛冽,砭肌刺骨,进入洞中,宛如春风拂面,暖意盈怀。难怪古代隐士僧道,俱爱择洞而居,藉此修真养性。
云观
六、翠竹岩洞与观海洞
这是天柱山中两个相互联通的洞,各有特色。翠竹岩洞由巨石相叠而成。洞口甚窄,人需侧身扶壁而入。洞外林木蓊郁,遮天蔽日。而此洞洞顶却有阳光如矢射入,形成光亮耀眼的光柱,令人叹为奇观。更令人惊奇的是靠洞壁处竟然长有一丛翠竹,蓬勃挺秀,硬是顽强地从洞顶岩孔中伸出劲节坚梢,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生机盎然,诚为罕见。翠竹岩洞之下即为观海洞。洞口石壁上有明孝廉王协梦题刻的“观海”两个大字,笔力雄浑,耐人观瞻。在“观海”石刻的右侧有5株常绿阔叶树,从壁脚石缝冒出,紧贴石壁,攀缘向上,居然长得枝叶菁葱,华荫如盖。此洞据县志所载“可望海”,然而如今洞前生长着多株常绿阔叶树,藤蔓缠绕,宛若绿色屏风,挡住观海视线。尽管无法观海,但此间景致绝幽,游者如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可见到野藤悬垂、树抱石、藤包岩的奇特景观,可观赏到诸多摩崖石刻。若夏季到此,绿荫宜人,绿风送爽,蝉鸣断续,鸟语啁啾,偶尔还可看到欢腾奔跳的山獐野兔,平添浓浓野趣。观海洞左侧岩石中间还裂开一道缝,洞背缝10米高处,生长一株常绿阔叶树,树冠约20平方米。树根贴壁裸露,根须扎于壁下土壤之中。袅袅婷婷,苍翠秀丽。其树冠宛若罗伞,遮覆着岩石之斜面,使巨石仅留一石笋。引人注目,诚为奇观。
采露松
七、玉屏石与采露松
此景点位于主峰西南面海拔500米左右的山脊上,从大风动石向东北方向山上看去,有一景观颇引人注目。只见一片片石块相垒相叠,长达30米,高约25米,颇象晶莹洁白的玉石屏风,故名玉屏岩。岩隙苍松斜挂,藤萝纷披,丹葩翠叶,缀满岩壁。岩下青山凝黛,林海翻波。在玉屏岩后面的百米石坡上,从岩石缝中长出一颗古松,摩云荡雾,虬干劲枝,顶梢一分为三,颇似一翡翠玉盘正承接琼浆玉露,故名采露松。其树皮纹裂,宛似龙鳞片片,衬以满天霞彩,端的是清秀淡雅,婀娜多姿,足与黄山奇松媲美。此松深根扎于岩隙之中,蓬勃向上,搏风斗雨,凌寒傲霜,显示出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委实令人钦羡不已。
湖泊
八、天池
天柱山不但山秀、石奇、洞幽、树佳、花美,而且有泉水铮淙、瀑布飞泻之奇观。还有一被称为天池的湖泊,位于主峰西北面、海拔570米处的山凹里。天池面积约15亩,池水澄碧,清可鉴影。若柔风轻拂,波光粼粼,浮光耀金。当皓月东升,山悬玉盘,水浮冰镜,点点繁星倒映于湖面,流光溢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充满诗情画意。此湖在古树篁林的环绕之中,宛若镶嵌在碧绿丝绸上的璀灿明珠,光华夺目。此湖中常有珍禽戏水,锦鳞凌波,“梳风白鹭起,拂水彩鸳翔”(唐李德裕诗)。
一线泉
九、一线泉
位于主峰西面海拔700米处的观音庙下方,有一高8米、宽10米、长15米的巨石,刻有“一线泉”三个大字,笔力雄健。上面有人工凿成的一条一厘米深,三厘米宽、八米长的石槽,以竹从山崖引泉水入槽。岩脚一平石上有一深5厘米的圆穴,疑是水滴石穿的缘故。泉水如一缕银线,飞泻直下,注入园穴,分毫不差,铮琮如弦,终岁不绝。茂林修竹,因风碎响,与泉声汇成音籁。南明代举人张燮有咏一线泉的诗道:“滴沥下云松,冰壶聊可荐。憩此神骨清,忘却来时倦。”此泉清冽甘甜,饮之如咽仙露,神清气爽,烦襟尽涤。用此泉净脸濯手,倦意全无,俗虑顿消。用一线泉水烹就的天柱山香茗,馨香四溢,闻一闻,眉舒目展;饮一口,不啻神仙。天柱山的地瓜,可能由于一线泉水的滋润,特别香甜可口,若吃上一碗天柱山的地瓜粥,胜过美味隹肴,令人难以忘怀。巨石上还雕刻着《管候兴复天柱山记》,管侯系明朝万历年间的长泰知县管橘。此公为官清廉,刚正忠直,恤民如子。在他任职期间,兴利除弊,扶弱抑强,体察民情,造福一方。他还倡导主持修复了天柱山的一些名胜古迹。其廉洁奉公,泽被黎庶的德政,百姓口碑称颂。
南天一柱
十、南天一柱与天柱观海
“南天一柱”,位于主峰西北面海拔近800米的山脊上,乃一巨石,巍然耸峙,穿云破雾,在青天丽日、苍山林海的映衬下,突兀峥嵘,十分壮观。据说天降祥瑞时,此石熠熠生辉,焕发出祥光紫气。此间群峰耸秀,林木蓊郁,纵目远眺,佳景如画。经由南天一柱,再攀登百米,可达海拔933米的峰巅。绝顶处两峰骈峙,东峰尤高,名为紫玉峰、天柱峰。山坡上幽篁挺秀,迎风摇曳。阳春时节,杜鹃花展苞怒放,嫣红娇艳。大有“日射丹霞将卷地,风翻赤焰欲燎天”的气势。山路艰险难行,可谓举步惊魂,落足慑魄。登山者须用手紧紧抓住丛生于山坡上的矮灌木丛,小心翼翼地攀登,。好不容易气喘吁吁地爬上峰巅,目穷万里,顿豁襟胸。峰顶直径约三十米,芳草如茵,繁花似锦。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人迹罕到、常有狂飙骤雨的高山之颠,居然繁衍着品种颇多的彩蝶,体态轻盈,舞姿妙曼,似乎在虔诚迎宾。
碧空如洗,惠风和畅,立足于主峰之上,极目四顾,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正如康熙大帝诗中所写的:“偶来绝顶凌虚望,似向云霄展画图”。厦门市、漳州市、长泰县城的高楼大厦,历历在目;九龙江波光闪烁。似雪练横飞。福厦公路、漳厦高速公路蜿蜒于碧野田畴之间,如玉带飘曳。高集海堤、跨海大桥凌波踏浪,宛若虹霓。仰望苍穹,近在咫尺,几疑青霄有路,举步可达天庭。
黎明观日出,是游客之赏心乐事。欲观日出,必须赶早,莫畏径险露重。当你登临绝顶,晓星寥落,残月迷朦。鸣蛩凄切,鸟语呢喃。须臾,一轮红日跃出东海,霞光焕彩,绚丽无俦。金波翻涌,气象万千。伴随着朝暾冉冉升起,展现苏东坡笔下所写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美景。远近诸峰,如绝世佳人撩开神秘的面纱,显示出国色天香,丽容娇姿。百鸟欢鸣,万翼凌空,静聆天籁,饱览秀色,怎能不眉宇舒展,心逐云飞?
观海楼
十一、超游九霄
主峰西面,有一蜿蜒曲折的上山古道。此处林菁草密,幽篁挺秀。有一高约5米、宽约10米的巨石耸峙路旁,岩壁平滑,古人刻有“超游九霄”四个大字,字体俊逸,铁划银钩,如龙飞凤舞,颇有气魄。其左侧刻有《游武安天柱山记》,常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抚碑辨认已缀满藓苔的字迹。岩壁下面有一洞穴,幽深奇奥,游者须躬腰侧身或匍匐贴地,方能穿行。洞壁间藤蔓悬垂,粗如儿臂;杂树斜挂,怪石横陈。山路千回百折,有时被荆榛草莽所掩蔽,有时又被怪石洞穴所阻断,使人目眩神迷,几疑无路,心生惶惑,但若细心寻觅,却又发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使人愁云尽扫,喜上眉梢!游目四顾,绿涛起伏,绿风送爽,绿气氤氲、绿意醉人,到处是让人心旷神怡、爽心悦目的绿,使人如置身于青霄绿霭之间,确有足踏青云、超游九霄之奇妙感觉。
天柱山全景
天柱山“擅东南之奇胜”,被古人誉为“临漳第一胜处”。其瑰丽景色,确与盛名相符。除了以上介绍的景点,还有雪练横空的白云瀑,有清波荡漾的鸣珂溪,还有那彬彬揖客的迎客松,有展苞怒放的莲花台,还有那奇妙神秘的诸多洞府。在天柱山中,可以领略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涧空流水急,风静落花香”的幽雅意境,可体会到“珠帘化雨观幽涧,玉洞寻奇听晚风”的野趣。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住惯的人,到天柱山来,“仰古松、俯幽石、听新莺、履纤流”会觉得超尘脱俗,如履仙界。怡情山水,吟赏烟霞,聆听天籁,纵览河山,此心悠悠,其乐融融。
——————————————————————
发现网上都是抄来抄去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