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舞踏课,关于舞蹈、绘画的一些思考之笔记
跟着硕士一年级的学妹们去上日本舞踏的观摩课。舞踏(le butô)属现代舞的一种,由日本舞蹈家土方巽和大野一雄于二战后所创。创立的背景乃是二战之后,日本西化加剧,于是乎以“颠覆制式、摒弃西方价值导向、探索日本传统舞踊、并诉诸日本人身体美学的舞踏”应运而生。如今,日本舞踏与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Tanztheater),美国的后现代舞并列三大当代新舞蹈。
授课的是日本的中岛夏(NATSU NAKAJIMA)女士,属于第二代舞踏表演家。她1943年生于库页岛,1963年与土方巽联合发起”首创舞踏“(第一支舞踏作品是1959年土方巽所演出的《禁色》)。1969年创立自己的舞踏团队”雾角“(Muteki-sha)。
做为观摩者,我不能进入训练场,因为参加的学员是交过学费的。开始时,大家两两一对进行按摩,指关节,肩膀,肋下,脚,小腿。然后学员站起,随意走动,但是要求后面的学员要手触到前面学员的后背,感知身前学员的运动。在之后是学习印度、朝鲜,以及日本人坐的方式,并将这三种坐姿融合成一套连贯的动作。舞踏是根据日本人身体”团缩“的特点而创立的,比如说日本人经常要点头,鞠躬。为了让今天的学员体会“团缩”,中岛夏女士特意安排所有人做训练动作时,模仿猴子,我想如果六小龄童去,会不会直接得到赞许呢?法国人平时习惯挺胸走路,眼睛平视前方,因此刚开始做各种动作(mouvement)的时候,仍然是带有很深的西方舞蹈的形体痕迹,身体做动作之时,仍是呈“打开”状,特别是有个法国男孩还是学美国现代舞的,做每一个动作之时,都显得力道颇足,反倒是师妹们的同学,一个土耳其女孩做得有板有眼,让人一看已经脱离西方舞蹈形式的规训了。西方人的舞蹈动作连贯,不习惯带有停顿的舞蹈动作,而日本传统舞蹈,则恰是伴着四二拍的节奏,有停顿的。法国人则将这种停顿理解成了机器人似的动作。我不禁联想到山水画与西方的现代画的区别与联系。中国的山水求意境不求形似,不追求焦点透视,不拘泥于物体本身的真实性,在中国人看来,山水是寄情之物,而不是刻意被描绘之客体。因此,在绘画者与观画人之间便形成一种默契,即直接绕过山水之形,而感受画者之志,在这时,形神分离,“形”或主动或被动地被隐藏了。而说到西方的现代艺术,无论是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还是抽象艺术,波普艺术,都是对古典绘画创作技法之否定,同样不追求焦点透视,不追求再现现实之形似。可是康定斯基的作品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中国山水划等号,两者的区别正体现在今天的舞踏训练课上。同为四二拍,中岛夏女士的动作是带有停顿的连贯,而法国人的动作则成了机器人似的停顿。
最后一项训练内容,中岛女士要求每一个人做“烟”,move like the smoke。要求大家做动作时体会到“是身体自发之移动,而非意志令其移动”。打个比方,如果我想抬起右手,然后我抬起右手,那便是意志令身体移动,动作成了意志的阐述(illustration)。而舞踏要舞者暂时悬置意志,让身体自由移动,藉由极缓慢的动作凸显内省及冥想的特点,故无有“固定的姿态或矫揉造作的优雅”,令身体脱离思维的控制,完成自在之运动。这同样令法国人很不适应,连前面训练做得很棒的土耳其女孩做出的动作也仍然带有些许的刻意。而正是这种“刻意”造成了西方现代派绘画与中国山水画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西方绘画在现代主义期间仍然没有脱离哲学的归训,在西方哲学的要求下,西方绘画完成了固定,解构,再固定,再解构的过程。
授课的是日本的中岛夏(NATSU NAKAJIMA)女士,属于第二代舞踏表演家。她1943年生于库页岛,1963年与土方巽联合发起”首创舞踏“(第一支舞踏作品是1959年土方巽所演出的《禁色》)。1969年创立自己的舞踏团队”雾角“(Muteki-sha)。
![]() |
做为观摩者,我不能进入训练场,因为参加的学员是交过学费的。开始时,大家两两一对进行按摩,指关节,肩膀,肋下,脚,小腿。然后学员站起,随意走动,但是要求后面的学员要手触到前面学员的后背,感知身前学员的运动。在之后是学习印度、朝鲜,以及日本人坐的方式,并将这三种坐姿融合成一套连贯的动作。舞踏是根据日本人身体”团缩“的特点而创立的,比如说日本人经常要点头,鞠躬。为了让今天的学员体会“团缩”,中岛夏女士特意安排所有人做训练动作时,模仿猴子,我想如果六小龄童去,会不会直接得到赞许呢?法国人平时习惯挺胸走路,眼睛平视前方,因此刚开始做各种动作(mouvement)的时候,仍然是带有很深的西方舞蹈的形体痕迹,身体做动作之时,仍是呈“打开”状,特别是有个法国男孩还是学美国现代舞的,做每一个动作之时,都显得力道颇足,反倒是师妹们的同学,一个土耳其女孩做得有板有眼,让人一看已经脱离西方舞蹈形式的规训了。西方人的舞蹈动作连贯,不习惯带有停顿的舞蹈动作,而日本传统舞蹈,则恰是伴着四二拍的节奏,有停顿的。法国人则将这种停顿理解成了机器人似的动作。我不禁联想到山水画与西方的现代画的区别与联系。中国的山水求意境不求形似,不追求焦点透视,不拘泥于物体本身的真实性,在中国人看来,山水是寄情之物,而不是刻意被描绘之客体。因此,在绘画者与观画人之间便形成一种默契,即直接绕过山水之形,而感受画者之志,在这时,形神分离,“形”或主动或被动地被隐藏了。而说到西方的现代艺术,无论是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还是抽象艺术,波普艺术,都是对古典绘画创作技法之否定,同样不追求焦点透视,不追求再现现实之形似。可是康定斯基的作品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中国山水划等号,两者的区别正体现在今天的舞踏训练课上。同为四二拍,中岛夏女士的动作是带有停顿的连贯,而法国人的动作则成了机器人似的停顿。
![]() |
![]() |
最后一项训练内容,中岛女士要求每一个人做“烟”,move like the smoke。要求大家做动作时体会到“是身体自发之移动,而非意志令其移动”。打个比方,如果我想抬起右手,然后我抬起右手,那便是意志令身体移动,动作成了意志的阐述(illustration)。而舞踏要舞者暂时悬置意志,让身体自由移动,藉由极缓慢的动作凸显内省及冥想的特点,故无有“固定的姿态或矫揉造作的优雅”,令身体脱离思维的控制,完成自在之运动。这同样令法国人很不适应,连前面训练做得很棒的土耳其女孩做出的动作也仍然带有些许的刻意。而正是这种“刻意”造成了西方现代派绘画与中国山水画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西方绘画在现代主义期间仍然没有脱离哲学的归训,在西方哲学的要求下,西方绘画完成了固定,解构,再固定,再解构的过程。
![]() |
-
Placeb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22 01:20:17
-
isaa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21 17:07:56
-
肉松苦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14:43:17
-
引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14:23:14
-
「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11:55:23
-
fany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11:03:23
-
七月樣 转发了这篇日记
而正是这种“刻意”造成了西方现代派绘画与中国山水画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西方绘画在现代主义期间仍然没有脱离哲学的归训,在西方哲学的要求下,西方绘画完成了固定,解构,再固定,再解构的过程。
2013-01-18 10:37:18 -
六角狼少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10:23:42
-
Danie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10:19:18
-
全都是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09:36:10
-
再见,戴安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09:32:06
-
阿锕嗄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09:09:36
-
绿无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09:03:31
-
小骷髅需要人工智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08:41:24
-
林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08:35:26
-
脑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08:27:43
-
墨里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06:33:50
-
杜扬Seator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8 05:21:36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17 13:59:01
-
史瑞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31 03:11:06
-
Ç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30 2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