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骄阳》笔记摘抄
弗洛伊德的同事奥特兰提出了一个很有用的心理动力模型,也就是“生之焦虑”与“死之焦虑”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
他认为,一个人在一生发展中会不断追求个性化、成长以及自身潜能的实现,但是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在这种从自然中不断生长、延伸乃至远离自然的过程中,人必须面对自身的“生之焦虑”,也就是那种最可怕的孤独感,那种自身脆弱渺小的感觉,失去了与宏大世界的最基本的联结。
当“生之焦虑”变的无法忍受,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重新回来,逃避那种分离,在融合中寻求安慰。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选择融入或将自己奉献给他人。虽然这种融合的确能让人获得安慰、感觉舒适,但并不稳固——我们最终会从失去自我、内心郁结中反弹回来。也就是说,这种融合增加了“死之焦虑”。
在“生之焦虑”和“死之焦虑”这两极之间,或者说在个性化与融合之间,人们穿梭摇摆,耗尽一生。这个论断后来也成为厄内斯特.贝克尔的杰作《拒斥死亡》中的主要观点。
------------------------------------------------------
记住,对死亡保持觉知,拥抱这人生的阴影会让你受益匪浅。这种觉知会让你的生命之光与死亡的阴影重新融合,在你还拥有这人生时拓展、丰富你的人生。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挚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 很多次,我惊喜地看到我的病人在晚年发生了积极的人生巨变,甚至有些病人在临近死亡时发生了改变。记住,改变从来不会迟,你也永远不算老。
---------------------------------------------------------
有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前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那是一种与他人隔绝的痛苦,这种孤独通常与害怕亲密、担心被拒绝、感觉害羞或是不值得被爱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每个人所熟知。 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方面,身体健康的人趋向于躲开那些濒死之人,另一方面,濒死之人也被骗进那份孤立之中。他们拥抱沉寂,唯恐把所爱之人拉入他们那个可怕而消沉的世界。一个没有任何身体疾病却陷入死亡焦虑中的人可以体会到同样的感觉。 这种孤独毫无疑问伴随着恐惧,正如威廉·詹姆士在一个世纪前所写的: “如果可能的话,没有什么惩罚比让一个人脱离社会,被所有人完全忽略更加残酷了。”
第二种孤独,即存在的孤独则更加深刻,它来自于每个人与他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18世纪时康德提出了盛行的常识性假设,即我们都出生并栖居在一个已经完成的、精心建构的、共享的世界中。如今,我们知道,由于神经组织结构的作用,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构建着自己的心理世界。换句话说,你的头脑中有大量内隐的心理分类系统(比如数量和质量,原因和结果等),当你面临外界的感官信息时,这些分类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使你能够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自动地、无意识地构建你自己的世界。 因此,存在孤独意味着死亡不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丧失,而且包括你个人丰富、神奇、详尽、独一无二的心理世界的丧失,这个世界在其他任何人的头脑中都无法复制。我的回忆——把脸埋进母亲那件波斯羊毛大衣里,闻着陈腐的樟脑味;初中时过情人节,兴奋地瞥着那些女孩子;在一张有着红色皮革桌面、黑檀木桌腿的桌子上和父亲下棋、和叔叔玩纸牌;20岁时和堂弟一起搭了一座烟火台——所有的这些片段,还有其他多如繁星的细节只属于我一个人,而其中的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主角都将随着我的死亡永远消失。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着人际孤独(即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感),而存在孤独在生命的早期比较少见,一个人只有在老了,临近死亡了才会强烈地感受到。在那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世界最终会消失,意识到没有人可以一路陪伴我们走到阴沉的死亡之路的尽头。正如一首古老的圣歌提醒我们的那样:“你只能独自走过那孤独的山谷。”
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①身体健康的人趋于躲开那些濒死之人②濒死之人自己拥抱孤寂,唯恐把所爱之人拉入他们那个可怕而消沉的世界。
---------------------------------------------------------------------
叔本华关于选择的三个问题:
1、我们拥有什么?
财富就好像海水,我们喝得越多,越觉得饥渴。到了最后,我们不但没有占有财富,反而被它们控制了。
2、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
人生中一半的担心和焦虑来自于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我们必须拔除这根肉中刺。
3、我是谁?
事件本身并不能扰乱我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
伊壁鸠鲁关于减轻死亡焦虑的三个论点: 1、灵魂的死亡 灵魂终有一死,它将随着身体的死亡消失殆尽。不需要害怕来世。那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对逝去的生活就不会有遗憾,更不需要害怕神。 2、完全虚无的死亡 既然灵魂在肉体死亡时同样死去,烟消云散,死对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我们感觉不到那分解掉的东西,任何感觉不到的东西也就和我们没有关系。换句话说:当我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伊壁鸠鲁认为,为什么要害怕那些我们永远也感觉不到的死亡呢? 3、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 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摇篮在一片深渊上晃动,而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这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人们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数着每小时4500次的心跳)面对那日益临近的另一头。
伊壁鸠鲁:人们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影响了我们享受生命的欢娱,剥夺了人生真正的快乐。由于没有什么能满足我们追求生命不死的需要,那么所有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许多人因此对人生充满仇恨,甚至颇具讽刺意味的选择自杀,另一些人则沉溺于狂乱和迷茫之中,以此来逃避存在的真相,逃避在前方等待着我们每个人的最终宿命。人们无休止的热切追求新奇的事物,永不满足,其实正是在心底储存欢乐时光。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味这些美好,也就不再需要没完没了的追逐享乐。
--------------------------------------------------------------
许多人在反思或面临死亡时常常考虑的一个重要主题,也就是说,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 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尼采用两句简短有力的警句概括了这两层含义,那就是“圆满人生”和“死得其时”——这就像希腊人左巴所主张的那样——“除了那烧毁的城堡,什么都别留给死亡。”萨特也在他的自传中写到:“我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让我把心脏的最后一次跳动印刻在我最后一页作品上,死亡只能带走我的尸体。”
那没有击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尼采。
成为你自己。——尼采。规劝我们避免无意义的人生,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的、完全的活着。
爱你的命运。——尼采。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如果你加入永恒轮回的思想实验,并且发现这样想让人觉得痛苦,甚至难以承受,那么显而易见的解释是——你觉得自己过得不好。
一次又一次,过着同样的生活,直到永远。——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永恒轮回(=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死亡焦虑会因为生活的无意义感而增强。尼采的永恒轮回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你通过创造、爱和创造自己的命运来避免没有意义的人生。
疲倦时,多年前已经战胜的老念头就又来侵扰我们了。——尼采。
--------------------------------------------------------------
在约翰·加德纳的著名小说中,贝奥武夫传说中痛苦的怪兽四处找寻一位智者来告诉它生命的秘密。智者告诉他:“最大的邪恶是时间永远在消逝,行动本身就包含着消亡。”于是怪兽把人生精辟地总结为四个英文单词,两句话——除了选择,一切都会消失。(Every thing fades, alternatives exclude.)
【这里不是很明白。我想它的意思是不是说“什么都会消失,只有那些你不曾选择的可能性依然在你心中”?这样倒有点像是遗憾的未能实现了。。于是和中文翻译背道而驰,而且我没有领会这种说法和文章主题的关联。。】
“除了选择”是许多人被选择的必要性分散注意力的重要原因,每一个“是”都意味着“不”,每一个明确的选择都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些。许多人都在逃避,不愿意真正体察与存在息息相关的限制、毁灭和丧失。
------------------------------------------------------------
死亡与睡眠(Thanatos和Hypnos)在希腊文中是一对孪生词。捷克存在主义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认为,我们还通过“遗忘”提前体味了死亡。他说:“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实际上,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贯穿于整个人生。
---------------------------------------------------------------
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任何想要安然面对死亡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
外显的死亡焦虑:常常伴随着对于邪恶、遗弃或是灭绝的恐惧。①必须自己面对;②无可避免的死亡让整个人生变得毫无意义;③死后的毫无感觉和出生前的一无所知是否是一回事。
从六岁直至青春期,死亡恐惧还埋在无意识深处,这个阶段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性潜伏期。进入青春期,死亡焦虑大规模爆发,青少年会思考这个主题,少数还会有自杀想法,通过冒险行为来对抗死亡。
“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 最基本的“波动影响”是——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
波动影响: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我们其实可以留下一些东西,留下一些自己也许并不知晓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为那些因生命有限、充满无常而觉得无法避免无意义感的人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最大的邪恶是时间永远在消逝,行动本身就包含着消亡。 除了选择,一切都会消失。 每一个“是”都意味着“不”,每一个明确的选择都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些。
罗洛·梅:在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儿什么。换句话说,没有确定对象的焦虑会立即寻找明确的目标。
【我就是。。】
对于死亡的恐惧有时不会直接出现,它乔装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种普遍的不如意感;而有些人却体验到一种明显的、能够意识到的死亡焦虑;还有一些人陷入死亡恐惧,完全不能享受人生的欢乐和满足。
死亡焦虑爆发可引发的两种重要的、安抚心灵的方法:一是留下自己的足迹,获得生命的意义,二是尽可能地活在当下。
死亡意识可能成为觉醒体验,它是强有力的催化剂,能引发我们人生的重大改变。
爱之欢娱减轻了孤独的痛苦,还有性。
有四个终极关怀问题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死亡、孤独、人生意义感和自由。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想法越多,对方也就越容易分享他们的。自我暴露在亲密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人际联结是通过双方持续自我揭示的互动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人选择了首先敞开自己的内心,分享一些非常私密的话题,也就让自己承担了一些风险。另一个人可以通过也分享自己的一些私密话题来超越两人之间的鸿沟,这样他们就通过彼此螺旋式的自我揭示主见亲密起来。如果那位先敞开自己、承担风险的人没有得到另一个人的回应,这段关系的前景则会变得黯淡。 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你越能做真实的自己、敞开自己,你的朋友关系也就越能深入长久。在这种关系中,所有的话语,所有不同形式的慰藉,以及所有的观念都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此时此地的互动(即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即时反应)在日常交往中很少发生。如果人们这样做的话,那意味着彼此之间关系非常亲密,否则很有可能会立刻引起冲突。此外,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互动。
治疗性行为比治疗性语言更加有效。
他认为,一个人在一生发展中会不断追求个性化、成长以及自身潜能的实现,但是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在这种从自然中不断生长、延伸乃至远离自然的过程中,人必须面对自身的“生之焦虑”,也就是那种最可怕的孤独感,那种自身脆弱渺小的感觉,失去了与宏大世界的最基本的联结。
当“生之焦虑”变的无法忍受,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重新回来,逃避那种分离,在融合中寻求安慰。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选择融入或将自己奉献给他人。虽然这种融合的确能让人获得安慰、感觉舒适,但并不稳固——我们最终会从失去自我、内心郁结中反弹回来。也就是说,这种融合增加了“死之焦虑”。
在“生之焦虑”和“死之焦虑”这两极之间,或者说在个性化与融合之间,人们穿梭摇摆,耗尽一生。这个论断后来也成为厄内斯特.贝克尔的杰作《拒斥死亡》中的主要观点。
------------------------------------------------------
记住,对死亡保持觉知,拥抱这人生的阴影会让你受益匪浅。这种觉知会让你的生命之光与死亡的阴影重新融合,在你还拥有这人生时拓展、丰富你的人生。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挚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 很多次,我惊喜地看到我的病人在晚年发生了积极的人生巨变,甚至有些病人在临近死亡时发生了改变。记住,改变从来不会迟,你也永远不算老。
---------------------------------------------------------
有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前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那是一种与他人隔绝的痛苦,这种孤独通常与害怕亲密、担心被拒绝、感觉害羞或是不值得被爱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每个人所熟知。 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方面,身体健康的人趋向于躲开那些濒死之人,另一方面,濒死之人也被骗进那份孤立之中。他们拥抱沉寂,唯恐把所爱之人拉入他们那个可怕而消沉的世界。一个没有任何身体疾病却陷入死亡焦虑中的人可以体会到同样的感觉。 这种孤独毫无疑问伴随着恐惧,正如威廉·詹姆士在一个世纪前所写的: “如果可能的话,没有什么惩罚比让一个人脱离社会,被所有人完全忽略更加残酷了。”
第二种孤独,即存在的孤独则更加深刻,它来自于每个人与他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18世纪时康德提出了盛行的常识性假设,即我们都出生并栖居在一个已经完成的、精心建构的、共享的世界中。如今,我们知道,由于神经组织结构的作用,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构建着自己的心理世界。换句话说,你的头脑中有大量内隐的心理分类系统(比如数量和质量,原因和结果等),当你面临外界的感官信息时,这些分类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使你能够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自动地、无意识地构建你自己的世界。 因此,存在孤独意味着死亡不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丧失,而且包括你个人丰富、神奇、详尽、独一无二的心理世界的丧失,这个世界在其他任何人的头脑中都无法复制。我的回忆——把脸埋进母亲那件波斯羊毛大衣里,闻着陈腐的樟脑味;初中时过情人节,兴奋地瞥着那些女孩子;在一张有着红色皮革桌面、黑檀木桌腿的桌子上和父亲下棋、和叔叔玩纸牌;20岁时和堂弟一起搭了一座烟火台——所有的这些片段,还有其他多如繁星的细节只属于我一个人,而其中的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主角都将随着我的死亡永远消失。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着人际孤独(即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感),而存在孤独在生命的早期比较少见,一个人只有在老了,临近死亡了才会强烈地感受到。在那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世界最终会消失,意识到没有人可以一路陪伴我们走到阴沉的死亡之路的尽头。正如一首古老的圣歌提醒我们的那样:“你只能独自走过那孤独的山谷。”
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①身体健康的人趋于躲开那些濒死之人②濒死之人自己拥抱孤寂,唯恐把所爱之人拉入他们那个可怕而消沉的世界。
---------------------------------------------------------------------
叔本华关于选择的三个问题:
1、我们拥有什么?
财富就好像海水,我们喝得越多,越觉得饥渴。到了最后,我们不但没有占有财富,反而被它们控制了。
2、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
人生中一半的担心和焦虑来自于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我们必须拔除这根肉中刺。
3、我是谁?
事件本身并不能扰乱我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
伊壁鸠鲁关于减轻死亡焦虑的三个论点: 1、灵魂的死亡 灵魂终有一死,它将随着身体的死亡消失殆尽。不需要害怕来世。那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对逝去的生活就不会有遗憾,更不需要害怕神。 2、完全虚无的死亡 既然灵魂在肉体死亡时同样死去,烟消云散,死对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我们感觉不到那分解掉的东西,任何感觉不到的东西也就和我们没有关系。换句话说:当我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伊壁鸠鲁认为,为什么要害怕那些我们永远也感觉不到的死亡呢? 3、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 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摇篮在一片深渊上晃动,而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这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人们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数着每小时4500次的心跳)面对那日益临近的另一头。
伊壁鸠鲁:人们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影响了我们享受生命的欢娱,剥夺了人生真正的快乐。由于没有什么能满足我们追求生命不死的需要,那么所有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许多人因此对人生充满仇恨,甚至颇具讽刺意味的选择自杀,另一些人则沉溺于狂乱和迷茫之中,以此来逃避存在的真相,逃避在前方等待着我们每个人的最终宿命。人们无休止的热切追求新奇的事物,永不满足,其实正是在心底储存欢乐时光。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味这些美好,也就不再需要没完没了的追逐享乐。
--------------------------------------------------------------
许多人在反思或面临死亡时常常考虑的一个重要主题,也就是说,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 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尼采用两句简短有力的警句概括了这两层含义,那就是“圆满人生”和“死得其时”——这就像希腊人左巴所主张的那样——“除了那烧毁的城堡,什么都别留给死亡。”萨特也在他的自传中写到:“我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让我把心脏的最后一次跳动印刻在我最后一页作品上,死亡只能带走我的尸体。”
那没有击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尼采。
成为你自己。——尼采。规劝我们避免无意义的人生,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的、完全的活着。
爱你的命运。——尼采。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如果你加入永恒轮回的思想实验,并且发现这样想让人觉得痛苦,甚至难以承受,那么显而易见的解释是——你觉得自己过得不好。
一次又一次,过着同样的生活,直到永远。——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永恒轮回(=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死亡焦虑会因为生活的无意义感而增强。尼采的永恒轮回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你通过创造、爱和创造自己的命运来避免没有意义的人生。
疲倦时,多年前已经战胜的老念头就又来侵扰我们了。——尼采。
--------------------------------------------------------------
在约翰·加德纳的著名小说中,贝奥武夫传说中痛苦的怪兽四处找寻一位智者来告诉它生命的秘密。智者告诉他:“最大的邪恶是时间永远在消逝,行动本身就包含着消亡。”于是怪兽把人生精辟地总结为四个英文单词,两句话——除了选择,一切都会消失。(Every thing fades, alternatives exclude.)
【这里不是很明白。我想它的意思是不是说“什么都会消失,只有那些你不曾选择的可能性依然在你心中”?这样倒有点像是遗憾的未能实现了。。于是和中文翻译背道而驰,而且我没有领会这种说法和文章主题的关联。。】
“除了选择”是许多人被选择的必要性分散注意力的重要原因,每一个“是”都意味着“不”,每一个明确的选择都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些。许多人都在逃避,不愿意真正体察与存在息息相关的限制、毁灭和丧失。
------------------------------------------------------------
死亡与睡眠(Thanatos和Hypnos)在希腊文中是一对孪生词。捷克存在主义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认为,我们还通过“遗忘”提前体味了死亡。他说:“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实际上,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贯穿于整个人生。
---------------------------------------------------------------
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任何想要安然面对死亡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
外显的死亡焦虑:常常伴随着对于邪恶、遗弃或是灭绝的恐惧。①必须自己面对;②无可避免的死亡让整个人生变得毫无意义;③死后的毫无感觉和出生前的一无所知是否是一回事。
从六岁直至青春期,死亡恐惧还埋在无意识深处,这个阶段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性潜伏期。进入青春期,死亡焦虑大规模爆发,青少年会思考这个主题,少数还会有自杀想法,通过冒险行为来对抗死亡。
“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 最基本的“波动影响”是——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
波动影响: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我们其实可以留下一些东西,留下一些自己也许并不知晓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为那些因生命有限、充满无常而觉得无法避免无意义感的人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最大的邪恶是时间永远在消逝,行动本身就包含着消亡。 除了选择,一切都会消失。 每一个“是”都意味着“不”,每一个明确的选择都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些。
罗洛·梅:在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儿什么。换句话说,没有确定对象的焦虑会立即寻找明确的目标。
【我就是。。】
对于死亡的恐惧有时不会直接出现,它乔装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种普遍的不如意感;而有些人却体验到一种明显的、能够意识到的死亡焦虑;还有一些人陷入死亡恐惧,完全不能享受人生的欢乐和满足。
死亡焦虑爆发可引发的两种重要的、安抚心灵的方法:一是留下自己的足迹,获得生命的意义,二是尽可能地活在当下。
死亡意识可能成为觉醒体验,它是强有力的催化剂,能引发我们人生的重大改变。
爱之欢娱减轻了孤独的痛苦,还有性。
有四个终极关怀问题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死亡、孤独、人生意义感和自由。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想法越多,对方也就越容易分享他们的。自我暴露在亲密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人际联结是通过双方持续自我揭示的互动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人选择了首先敞开自己的内心,分享一些非常私密的话题,也就让自己承担了一些风险。另一个人可以通过也分享自己的一些私密话题来超越两人之间的鸿沟,这样他们就通过彼此螺旋式的自我揭示主见亲密起来。如果那位先敞开自己、承担风险的人没有得到另一个人的回应,这段关系的前景则会变得黯淡。 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你越能做真实的自己、敞开自己,你的朋友关系也就越能深入长久。在这种关系中,所有的话语,所有不同形式的慰藉,以及所有的观念都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此时此地的互动(即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即时反应)在日常交往中很少发生。如果人们这样做的话,那意味着彼此之间关系非常亲密,否则很有可能会立刻引起冲突。此外,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互动。
治疗性行为比治疗性语言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