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走过智利”之有板有眼的智利人
个人觉得写得还挺有趣的~
在智利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与其他的拉美民族比较起来,智利人显得有点特别。他们对待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认真态度有点像欧洲人,而他们工作时勤奋钻研的劲头又有点像东亚人。看起来,倒是与拉美人自由散漫的传统形象不很相符。
从地缘上讲,智利被高山和沙漠挤在南美大陆的西南一角,空间狭窄、耕地面积有限,加上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智利人在一种准岛屿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住在“世界尽头”的智利人明白,他们不像身边的邻居阿根廷人那么多的自然资源可供“挥霍”,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智利人不得不学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努力在制度和效率上挖掘潜力,做事讲规矩、守诚信,尽可能地发挥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用。
在智利,政府比较廉洁,企业普遍守信,商业欺诈现象不太普遍,治安环境也比较好,这些都与其他主要拉美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位在首都圣地亚哥从事中国小商品批发的华侨朋友说,虽然智利市场的规模有限,生意不会做得太大,但在智利不用担心遭到抢劫和勒索,智利人也比较守信,因此生意做得比较舒心。他举例说,在智利,甚至连自由市场里摆摊卖鸡蛋的老太太也一板一眼地给顾客开正式收据。
智利人的精打细算在智利主办2004年APEC会议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这是APEC会议第一次放在南美举行,也是智利有史以来举办的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但智利政府在进行研究后认为没有必要为APEC建设新的会议场馆。最后,圣地亚哥郊区一个平时用来举办流行音乐会的场地被租来作为APEC的主会场,智利承办APEC的总费用没有超过400万美元,而之前的两个主办国墨西哥和泰国都花掉了至少3000万美元。
智利人讲究实际的作风有时到了让人感觉不可理喻的地步。总统府拉莫内达宫正门外广场的改造工程,2004年的8月隆重动工,到了11月中旬APEC峰会前夕,仍然没有收工的意思。结果,当智利总统拉戈斯在总统府后门口恭候美、俄、中三个世界大国的元首布什、普京和胡锦涛以及其他APEC经济体的领导人时,总统府的正门外依然在掘地三尺、热火朝天。从市中心主干道看过去,映入眼帘的是建筑工地和总统府屋顶上冒出的智利国旗,总统府却被挡得严严实实,难见尊容。原来这修缮工程与APEC会议根本无关,智利人也根本没打算为APEC会议而提前结束工程。市中心的主干道上也依然是坑坑洼洼,保持原貌。真不知道布什和普京坐着左颠右晃的国宾车,穿过漫天黄尘去见拉戈斯时是什么心情。
社会的高度商业化加上相对狭窄的环境,培养出了智利人特殊的民族性格。与其他拉美民族比起来,智利人的人际交往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而不是感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对而言较远,大多数智利人的社交圈子狭窄而闭塞,圈外的人很难进入。
一个在智利生活了几年的巴拿马姑娘说,在其他拉美国家,人们会很热情地邀请新认识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但在智利,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她来自秘鲁的男朋友也说,在智利很难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如果有人对你特别热情,那可能是发现了你身上有某种可利用的价值。
生活在智利的拉美人对智利人印象普遍不佳,在互为胞亲的拉美大家庭中,智利比较没有人缘。智利与北部邻居秘鲁和玻利维亚的联军在19世纪曾爆发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智利的北部版图多出了两个大区,而玻利维亚却不幸失去出海口成为一个内陆国,并最终沦为南美的头号穷国。
历史上,智利与东边邻居的阿根廷曾几度剑拔弩张,几乎兵戎相见。此外,智利还和哥伦比亚、巴西有着贸易争端,并因查韦斯在玻利维亚出海口问题上批评智利而与委内瑞拉发生过激烈的外交争执。批评者说,当南美国家正为建立一个不受美国主导的南美自由贸易区而谈判时,智利却单独与美国签定了自由贸易协定,为美国极力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在南美大陆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英阿马岛战争的1982年。当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都向阿根廷政府表示支持时,表面宣布中立的智利皮诺切特军政府在撒切尔政府的请求下为英国特混舰队提供了秘密的后勤和情报支持,对英国军队扭转初期不利的战局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影响。被蒙在鼓里的阿根廷人战败后才知道原来是被同胞在背后捅了一刀,而智利得到的回报是在战后以象征性的价格从英国获得了数量不菲的先进战机和军舰。
智利在拉美地区的孤立状况与其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受到的欢迎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智利人为此感到大惑不解,几家主要的日报去年也开辟出专门的版面,邀请专家学者对此发表看法。《三点钟》报的一位著名评论员在分析了一番后认为,智利的经济成就遭到了其他拉美国家嫉妒。他说:“我们是智利人,我们是最优秀的,智利更像是个欧洲国家而不是拉美国家”。
然而世界银行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智利是拉美地区贫富悬殊程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列第九。而总部设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联合国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美经委会)也在最近的报告中称智利社会10%最富裕家庭的收入是10%最贫穷家庭收入的35倍,贫富悬殊程度在拉美地区仅次于在世界范围内同样排名第一的巴西。
从这个角度讲,智利甚至比大多数拉美国家更像拉美国家。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所得税率偏低以及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智利社会的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当仅占人口很少一部分的富人过着豪宅、庄园和游艇的舒适生活时,大部分普通百姓还在为工作、医疗健康和子女教育等基本的生活要求而操劳。一位居住在智利的西班牙商人就感慨道,智利富人的生活比西班牙的富人一点不差,智利穷人却比西班牙的穷人要穷的多。
财富的悬殊加剧了社会的鸿沟,智利的富人和穷人分别聚居在不同的城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区分智利社会各人群之间的标志除了财富,还有肤色和长相,甚至连说话的口音都有明显的差别。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穷人子女很难享受到与富人子弟同等的教育,即便有少数特别学业优秀的,也因为穷人区的背景而不能得到同等的机会。
不同社会阶层的智利人生活在鸡犬相闻而无渡船的不同岛屿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水跨度和深度,比起将拉美其他国家和准岛屿智利分隔开的那个精神上的海峡,有过之而无不及。能够赞同那位著名评论员的观点、认为智利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的,恐怕只有环境最优雅的那些小岛上的岛民,而其他的智利人无论是从财富、肤色还是文化传统,都有理由相信自己仍然还是拉美人。
离开智利前那个星期日的下午,如同两年中的许多个周末,我又坐公共汽车去圣地亚哥市中心的武器广场。周末的广场上,总有不少画肖像、讲笑话、表演吹拉弹奏和唱歌的民间艺术家,四周围着密密麻麻的市民百姓。这些普通的智利百姓,常常是一家老小手牵着手,看到有趣的节目就有节奏地鼓掌,丢下两个小钱后再去看别的节目,似乎这简单的快乐很容易让他们满足。他们大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笑了,因为我发现,即便是身处孤独的岛屿,人同样可以寻找到快乐。
在智利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与其他的拉美民族比较起来,智利人显得有点特别。他们对待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认真态度有点像欧洲人,而他们工作时勤奋钻研的劲头又有点像东亚人。看起来,倒是与拉美人自由散漫的传统形象不很相符。
从地缘上讲,智利被高山和沙漠挤在南美大陆的西南一角,空间狭窄、耕地面积有限,加上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智利人在一种准岛屿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住在“世界尽头”的智利人明白,他们不像身边的邻居阿根廷人那么多的自然资源可供“挥霍”,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智利人不得不学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努力在制度和效率上挖掘潜力,做事讲规矩、守诚信,尽可能地发挥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用。
在智利,政府比较廉洁,企业普遍守信,商业欺诈现象不太普遍,治安环境也比较好,这些都与其他主要拉美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位在首都圣地亚哥从事中国小商品批发的华侨朋友说,虽然智利市场的规模有限,生意不会做得太大,但在智利不用担心遭到抢劫和勒索,智利人也比较守信,因此生意做得比较舒心。他举例说,在智利,甚至连自由市场里摆摊卖鸡蛋的老太太也一板一眼地给顾客开正式收据。
智利人的精打细算在智利主办2004年APEC会议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这是APEC会议第一次放在南美举行,也是智利有史以来举办的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但智利政府在进行研究后认为没有必要为APEC建设新的会议场馆。最后,圣地亚哥郊区一个平时用来举办流行音乐会的场地被租来作为APEC的主会场,智利承办APEC的总费用没有超过400万美元,而之前的两个主办国墨西哥和泰国都花掉了至少3000万美元。
智利人讲究实际的作风有时到了让人感觉不可理喻的地步。总统府拉莫内达宫正门外广场的改造工程,2004年的8月隆重动工,到了11月中旬APEC峰会前夕,仍然没有收工的意思。结果,当智利总统拉戈斯在总统府后门口恭候美、俄、中三个世界大国的元首布什、普京和胡锦涛以及其他APEC经济体的领导人时,总统府的正门外依然在掘地三尺、热火朝天。从市中心主干道看过去,映入眼帘的是建筑工地和总统府屋顶上冒出的智利国旗,总统府却被挡得严严实实,难见尊容。原来这修缮工程与APEC会议根本无关,智利人也根本没打算为APEC会议而提前结束工程。市中心的主干道上也依然是坑坑洼洼,保持原貌。真不知道布什和普京坐着左颠右晃的国宾车,穿过漫天黄尘去见拉戈斯时是什么心情。
社会的高度商业化加上相对狭窄的环境,培养出了智利人特殊的民族性格。与其他拉美民族比起来,智利人的人际交往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而不是感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对而言较远,大多数智利人的社交圈子狭窄而闭塞,圈外的人很难进入。
一个在智利生活了几年的巴拿马姑娘说,在其他拉美国家,人们会很热情地邀请新认识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但在智利,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她来自秘鲁的男朋友也说,在智利很难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如果有人对你特别热情,那可能是发现了你身上有某种可利用的价值。
生活在智利的拉美人对智利人印象普遍不佳,在互为胞亲的拉美大家庭中,智利比较没有人缘。智利与北部邻居秘鲁和玻利维亚的联军在19世纪曾爆发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智利的北部版图多出了两个大区,而玻利维亚却不幸失去出海口成为一个内陆国,并最终沦为南美的头号穷国。
历史上,智利与东边邻居的阿根廷曾几度剑拔弩张,几乎兵戎相见。此外,智利还和哥伦比亚、巴西有着贸易争端,并因查韦斯在玻利维亚出海口问题上批评智利而与委内瑞拉发生过激烈的外交争执。批评者说,当南美国家正为建立一个不受美国主导的南美自由贸易区而谈判时,智利却单独与美国签定了自由贸易协定,为美国极力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在南美大陆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英阿马岛战争的1982年。当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都向阿根廷政府表示支持时,表面宣布中立的智利皮诺切特军政府在撒切尔政府的请求下为英国特混舰队提供了秘密的后勤和情报支持,对英国军队扭转初期不利的战局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影响。被蒙在鼓里的阿根廷人战败后才知道原来是被同胞在背后捅了一刀,而智利得到的回报是在战后以象征性的价格从英国获得了数量不菲的先进战机和军舰。
智利在拉美地区的孤立状况与其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受到的欢迎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智利人为此感到大惑不解,几家主要的日报去年也开辟出专门的版面,邀请专家学者对此发表看法。《三点钟》报的一位著名评论员在分析了一番后认为,智利的经济成就遭到了其他拉美国家嫉妒。他说:“我们是智利人,我们是最优秀的,智利更像是个欧洲国家而不是拉美国家”。
然而世界银行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智利是拉美地区贫富悬殊程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列第九。而总部设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联合国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美经委会)也在最近的报告中称智利社会10%最富裕家庭的收入是10%最贫穷家庭收入的35倍,贫富悬殊程度在拉美地区仅次于在世界范围内同样排名第一的巴西。
从这个角度讲,智利甚至比大多数拉美国家更像拉美国家。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所得税率偏低以及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智利社会的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当仅占人口很少一部分的富人过着豪宅、庄园和游艇的舒适生活时,大部分普通百姓还在为工作、医疗健康和子女教育等基本的生活要求而操劳。一位居住在智利的西班牙商人就感慨道,智利富人的生活比西班牙的富人一点不差,智利穷人却比西班牙的穷人要穷的多。
财富的悬殊加剧了社会的鸿沟,智利的富人和穷人分别聚居在不同的城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区分智利社会各人群之间的标志除了财富,还有肤色和长相,甚至连说话的口音都有明显的差别。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穷人子女很难享受到与富人子弟同等的教育,即便有少数特别学业优秀的,也因为穷人区的背景而不能得到同等的机会。
不同社会阶层的智利人生活在鸡犬相闻而无渡船的不同岛屿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水跨度和深度,比起将拉美其他国家和准岛屿智利分隔开的那个精神上的海峡,有过之而无不及。能够赞同那位著名评论员的观点、认为智利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的,恐怕只有环境最优雅的那些小岛上的岛民,而其他的智利人无论是从财富、肤色还是文化传统,都有理由相信自己仍然还是拉美人。
离开智利前那个星期日的下午,如同两年中的许多个周末,我又坐公共汽车去圣地亚哥市中心的武器广场。周末的广场上,总有不少画肖像、讲笑话、表演吹拉弹奏和唱歌的民间艺术家,四周围着密密麻麻的市民百姓。这些普通的智利百姓,常常是一家老小手牵着手,看到有趣的节目就有节奏地鼓掌,丢下两个小钱后再去看别的节目,似乎这简单的快乐很容易让他们满足。他们大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笑了,因为我发现,即便是身处孤独的岛屿,人同样可以寻找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