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众的公众
我最近发现自己还是一个有点参与意识的小众分子。7月份的时候,深圳规划局和香港规划署同时召开关于落马洲河套地区使用规划的公众咨询。我报名参加了。地点设在市民中心B区。
“公众”在那里是一个很杂的群体,有证券行业的,有广告界的,有地产界的,有退休人士,以及我这个隐身的媒体人士,也作为公众去参加。还见到了几年前风靡深圳的呙中校,他曾以“我为伊狂”为网名发表《深圳,你将被谁抛弃》一文,据说引得当时的市长于幼军和其恳谈。这时,他已是香港《亚洲周刊》的编辑。那天我只是聆听,并未发言。呙中校也非常谦虚,说,只是来学习的。
昨天我参加了规划局关于“设计之都的城市标识”的公众咨询。到场的市民代表有20来人。一样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有比我年长的,有看起来还是学生的。有一位小兄弟发言言辞较为激烈,明言“这个方案实在非常糟糕”,还谈了许多专业术语。一位女士中途把他叫了出去。我还在想:“咦,人才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嘛”。席间,我出去透气。看到刚才的女士原来是深圳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刚才的那位小兄弟。他对着镜头,还是谈了许多专业的东西。记者有点着急,说“说点通俗的,老百姓听得懂的”。我也是记者,我看到他们没有沟通好,我此时一方面作为公众知道想表达什么,一方面作为记者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所以就在旁边插了几句言。后来,在我到处晃、看规划局大楼里的设计味道时,那位女记者又把我叫了过去说要采访。真够晕的。我连忙说,不要不要,再说我脸这么大,很不上镜的。晕死。还是站在了镜头前。竟然一点都不紧张。
我说:
我是一个步行爱好者,特别喜欢在各个街区里走来走去,我看到深圳地铁站有一个启发。比如我到华侨城地铁站的时候看到的座位是太极图样式,到大剧院地铁站的座位则是钢琴形式的,这样在地域上会有很细微的文化情趣吧。我觉得在标识整体统一的基础上还是要体现各个区域的特色,有一些个性化的因素。比如CBD有CBD标识的特色,莲花山公园区有莲花山的特色,每个区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人们走进这个区的时候有不同的体验。设计之都这么大的称号,还是要有非常亲人、宜居的因素。
挺有意思的体验。本来是个“小众”,不小心做了次“公众”。
深圳规划局——“设计之都的城市标识”公众咨询会
“公众”在那里是一个很杂的群体,有证券行业的,有广告界的,有地产界的,有退休人士,以及我这个隐身的媒体人士,也作为公众去参加。还见到了几年前风靡深圳的呙中校,他曾以“我为伊狂”为网名发表《深圳,你将被谁抛弃》一文,据说引得当时的市长于幼军和其恳谈。这时,他已是香港《亚洲周刊》的编辑。那天我只是聆听,并未发言。呙中校也非常谦虚,说,只是来学习的。
昨天我参加了规划局关于“设计之都的城市标识”的公众咨询。到场的市民代表有20来人。一样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有比我年长的,有看起来还是学生的。有一位小兄弟发言言辞较为激烈,明言“这个方案实在非常糟糕”,还谈了许多专业术语。一位女士中途把他叫了出去。我还在想:“咦,人才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嘛”。席间,我出去透气。看到刚才的女士原来是深圳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刚才的那位小兄弟。他对着镜头,还是谈了许多专业的东西。记者有点着急,说“说点通俗的,老百姓听得懂的”。我也是记者,我看到他们没有沟通好,我此时一方面作为公众知道想表达什么,一方面作为记者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所以就在旁边插了几句言。后来,在我到处晃、看规划局大楼里的设计味道时,那位女记者又把我叫了过去说要采访。真够晕的。我连忙说,不要不要,再说我脸这么大,很不上镜的。晕死。还是站在了镜头前。竟然一点都不紧张。
我说:
我是一个步行爱好者,特别喜欢在各个街区里走来走去,我看到深圳地铁站有一个启发。比如我到华侨城地铁站的时候看到的座位是太极图样式,到大剧院地铁站的座位则是钢琴形式的,这样在地域上会有很细微的文化情趣吧。我觉得在标识整体统一的基础上还是要体现各个区域的特色,有一些个性化的因素。比如CBD有CBD标识的特色,莲花山公园区有莲花山的特色,每个区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人们走进这个区的时候有不同的体验。设计之都这么大的称号,还是要有非常亲人、宜居的因素。
挺有意思的体验。本来是个“小众”,不小心做了次“公众”。
深圳规划局——“设计之都的城市标识”公众咨询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