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
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智力不够(有不少时候其实是信息不足),总要给事件找个原因出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归因会不知不觉地出现偏差。人们常常低估行为的情境因素,高估人格因素,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研究还表明:人们在对别人的成功进行归因的时候倾向于情境性归因,而面对别人的失败时倾向于人格性归因,比如,李同学参加比赛得了第1名,他的同学大多数倾向于认为他运气好,而不是他有这个能力;而当李同学失败的时候,大多人就认为是这个人能力不行。
这些归因错误都可能使我们变得不够客观,不够理性,因为这样也许会导致我们作出错误的决策。所以,我们应该始终警惕自己出现基本归因错误。刚开始这可能很难——因为情境的力量常常是复杂而且无形的,思考情境的因素往往需要我们去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而归结给个人则是简单的,一拍脑瓜就能得。
她喜欢你,哦,只是因为你比较有钱——你很惨吧,瞧,这就是归因于外部因素);与之相反,她爱你一万年,是因为爱你的Cool、爱你对她的好、甚至爱你对她的坏——珍惜吧,瞧,这就是归因于内部因素。
当事人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影响,更多的用环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原因;而旁观者则更多地受到了当事人的稳定品质的影响,更多地用个人品质来解释当事人的行为。
Nisbett等人提出了内隐人格假说,也就是说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归因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对于自己以及他人具有不同的潜在的人格假设。你就是这样的,我则就是那样的——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然而它的的确确存在,由此也可见,真正做到为他人着想的不易。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归因会不知不觉地出现偏差。人们常常低估行为的情境因素,高估人格因素,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研究还表明:人们在对别人的成功进行归因的时候倾向于情境性归因,而面对别人的失败时倾向于人格性归因,比如,李同学参加比赛得了第1名,他的同学大多数倾向于认为他运气好,而不是他有这个能力;而当李同学失败的时候,大多人就认为是这个人能力不行。
这些归因错误都可能使我们变得不够客观,不够理性,因为这样也许会导致我们作出错误的决策。所以,我们应该始终警惕自己出现基本归因错误。刚开始这可能很难——因为情境的力量常常是复杂而且无形的,思考情境的因素往往需要我们去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而归结给个人则是简单的,一拍脑瓜就能得。
她喜欢你,哦,只是因为你比较有钱——你很惨吧,瞧,这就是归因于外部因素);与之相反,她爱你一万年,是因为爱你的Cool、爱你对她的好、甚至爱你对她的坏——珍惜吧,瞧,这就是归因于内部因素。
当事人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影响,更多的用环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原因;而旁观者则更多地受到了当事人的稳定品质的影响,更多地用个人品质来解释当事人的行为。
Nisbett等人提出了内隐人格假说,也就是说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归因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对于自己以及他人具有不同的潜在的人格假设。你就是这样的,我则就是那样的——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然而它的的确确存在,由此也可见,真正做到为他人着想的不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