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的启示
40年里,建筑家安藤忠雄不断思考着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做过拳击手后,自学成为建筑家,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开始是边工作边学习建筑,之后开启了自己的世界建筑之旅,期间从未中断对建筑的反复思考,包括对住宅建筑的思考、对建筑师工作的思考、对新时代建筑的在思考以及对建筑的未来的思考。最终成为日本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家之一。
外婆的鼓励
安藤忠雄:虽然没有什么学历,可我想做建筑方面的工作。
外婆:不给别人添麻烦;有责任感并遵守约定;坚持到底、从不放弃。如果你能做到这三点的话,那就大胆去干吧!
上学时,外婆告诉他:“成绩无所谓,只要健康、身体好就行”,“在学校学习就够了,回到家要自由地玩耍”。
外婆说她只有一天很高兴,也就是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因为安藤忠雄跑得比其他人快。
他决心去国外旅行,学习建筑的时候,外婆对他说“钱不是用来存的,要充分有效地用在自己身上才算有价值”,痛快地表达了对他的想法的赞成。
从玩到学
安藤忠雄小时候捉蜻蜓或钓鱼等户外娱乐的经历,对他后来设计思考与大自然共存的建筑颇有帮助。并让他很早就认识到:许多人在一起玩的话,必然会产生出统一大家意见的领导者。
忘我工作的匠人
初二时,家里要增建二楼,通过亲身体验制作物品的乐趣,让他觉得做个身怀技艺的匠人也不错。匠人们专心致志地埋头工作,甚至到了吃饭时间都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活,让他那时候就懂得了忘我工作的重要性。
拳击手需要天赋
他高二开始练习拳击,并开始通过比赛赚钱。可是当他亲眼看到当时拳击界的明星的训练后,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终归还是比不上这些有天分的人。于是离开了拳击场。
边工作边学习建筑
毕业后,他干的工作室室内装饰,业余时间他“独自学习”,大量地读书。既没有文化素养也没有社会基础,却一心要投身建筑设计的他,从书中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先后顺利拿到了二级建筑师、一级建筑师的职称。
行走,思考建筑
22岁,他开始了自己的毕业旅行——环游日本,亲眼看看著名建筑师亲自设计的建筑。
24岁,为了学习国外的建筑,又一次开始旅行。他认为如果不亲临现场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感受,就无法理解建筑的真谛。
感悟到:有实际经验和没有实际经验相比,即使面对相同知识,理解程度也完全不同。
人会边走边思考一些问题,不是也会考虑“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下去好吗?”
“我要做出值得世人夸耀的建筑,即便规模很小,也无所谓。这就是我作为建筑师的开始。”
巨匠的影响
赖特在著作中写道:“建筑不单单是设计的问题,要在严格保证安全、安心、功能的基础上去建造。”1923年关东大地震当天,赖特设计的帝国酒店刚宣布建成,可主楼几乎没有受到损害。这对也曾参与过阪神大地震震后重建工作的安藤忠雄影响巨大。
20岁时,他看到一本勒·柯布西埃的作品集,虽然是旧书,可他买不起,于是把书藏在书堆最下面,后来又不时地去书店确认书没有被卖出去,然后再把书藏在最下面,这样反反复复,一个月后终于把书买下了。他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还照着里面介绍的设计图纸和图样不断地模仿。
1965年他决意去欧洲时,勒·柯布西埃却不幸与世长辞。勒·柯布西埃自学建筑,即使不顺利也没有放弃,仍然继续挑战。安藤忠雄受他的影响,也极其向往这样的生活态度。
他从巨匠那里学到:建筑设计的范围很广,必须包含各种各样的内容。
创业伊始
28岁,他开了一家小型事务所。但是没有人委托工作。他觉得工作不是等来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于是他主动构思方案,挨家询问“要不要建这样的房子呢?”接二连三地遭到拒绝。但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让他获得了难得的经验。
建筑师
他认为建筑师这种职业,对人类和社会要有爱。要考虑客户、工程师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协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才能造好一座建筑。
建筑师的工作不只是设计建筑。
建筑师的职业是设计人们对话的场所,不能理解面对面谈话意义的人就无法做好这个工作。
种树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他号召人们在受灾地种植木兰、辛夷和四照花等春天会开白花的树木。一是让人们永远铭记死难者,二是向年轻一代的孩子们传达自然和建筑、自然和树木以及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师并不是只设计建筑就行,还必须考虑去维护整体的环境。从1987年开始,他发起了“建造房屋的时候,同时种上两棵树”的活动。
在信息时代思考
他的名片上之只有电话号码。
他认为通过和对方面对面地直接交流,即使是复杂的问题,很多时候也能找出解决的眉目,使工作顺利地进展。
人类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方向偏离得很远。就是说,IT革命对于人类是一种倒退。
随着电脑绘图的普及,这是一个新手也能完成设计的时代。利用电脑可以轻易地收集各种信息,能非常顺利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因为这不过是些剪切粘贴的过程。
那么建筑界内行人士都做什么呢?只有能分析综合数据,并且把自己的创新准确恰当地融入工作中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专业的建筑师。所有这些都是计算机力所不及的。
面向21世纪
他没有上过大学也没受过专业教育,每当接到委托时,他都会把它“当做毕业设计”,忘我地工作着。忘我工作的时候,谁也不会发牢骚。即便是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也不会抱怨条件艰苦。
要努力保持忘我工作的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此还需要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他希望维持30岁时候的体力和精神,一直工作到75岁。
外婆的鼓励
安藤忠雄:虽然没有什么学历,可我想做建筑方面的工作。
外婆:不给别人添麻烦;有责任感并遵守约定;坚持到底、从不放弃。如果你能做到这三点的话,那就大胆去干吧!
上学时,外婆告诉他:“成绩无所谓,只要健康、身体好就行”,“在学校学习就够了,回到家要自由地玩耍”。
外婆说她只有一天很高兴,也就是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因为安藤忠雄跑得比其他人快。
他决心去国外旅行,学习建筑的时候,外婆对他说“钱不是用来存的,要充分有效地用在自己身上才算有价值”,痛快地表达了对他的想法的赞成。
从玩到学
安藤忠雄小时候捉蜻蜓或钓鱼等户外娱乐的经历,对他后来设计思考与大自然共存的建筑颇有帮助。并让他很早就认识到:许多人在一起玩的话,必然会产生出统一大家意见的领导者。
忘我工作的匠人
初二时,家里要增建二楼,通过亲身体验制作物品的乐趣,让他觉得做个身怀技艺的匠人也不错。匠人们专心致志地埋头工作,甚至到了吃饭时间都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活,让他那时候就懂得了忘我工作的重要性。
拳击手需要天赋
他高二开始练习拳击,并开始通过比赛赚钱。可是当他亲眼看到当时拳击界的明星的训练后,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终归还是比不上这些有天分的人。于是离开了拳击场。
边工作边学习建筑
毕业后,他干的工作室室内装饰,业余时间他“独自学习”,大量地读书。既没有文化素养也没有社会基础,却一心要投身建筑设计的他,从书中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先后顺利拿到了二级建筑师、一级建筑师的职称。
行走,思考建筑
22岁,他开始了自己的毕业旅行——环游日本,亲眼看看著名建筑师亲自设计的建筑。
24岁,为了学习国外的建筑,又一次开始旅行。他认为如果不亲临现场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感受,就无法理解建筑的真谛。
感悟到:有实际经验和没有实际经验相比,即使面对相同知识,理解程度也完全不同。
人会边走边思考一些问题,不是也会考虑“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下去好吗?”
“我要做出值得世人夸耀的建筑,即便规模很小,也无所谓。这就是我作为建筑师的开始。”
巨匠的影响
赖特在著作中写道:“建筑不单单是设计的问题,要在严格保证安全、安心、功能的基础上去建造。”1923年关东大地震当天,赖特设计的帝国酒店刚宣布建成,可主楼几乎没有受到损害。这对也曾参与过阪神大地震震后重建工作的安藤忠雄影响巨大。
20岁时,他看到一本勒·柯布西埃的作品集,虽然是旧书,可他买不起,于是把书藏在书堆最下面,后来又不时地去书店确认书没有被卖出去,然后再把书藏在最下面,这样反反复复,一个月后终于把书买下了。他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还照着里面介绍的设计图纸和图样不断地模仿。
1965年他决意去欧洲时,勒·柯布西埃却不幸与世长辞。勒·柯布西埃自学建筑,即使不顺利也没有放弃,仍然继续挑战。安藤忠雄受他的影响,也极其向往这样的生活态度。
他从巨匠那里学到:建筑设计的范围很广,必须包含各种各样的内容。
创业伊始
28岁,他开了一家小型事务所。但是没有人委托工作。他觉得工作不是等来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于是他主动构思方案,挨家询问“要不要建这样的房子呢?”接二连三地遭到拒绝。但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让他获得了难得的经验。
建筑师
他认为建筑师这种职业,对人类和社会要有爱。要考虑客户、工程师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协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才能造好一座建筑。
建筑师的工作不只是设计建筑。
建筑师的职业是设计人们对话的场所,不能理解面对面谈话意义的人就无法做好这个工作。
种树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他号召人们在受灾地种植木兰、辛夷和四照花等春天会开白花的树木。一是让人们永远铭记死难者,二是向年轻一代的孩子们传达自然和建筑、自然和树木以及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师并不是只设计建筑就行,还必须考虑去维护整体的环境。从1987年开始,他发起了“建造房屋的时候,同时种上两棵树”的活动。
在信息时代思考
他的名片上之只有电话号码。
他认为通过和对方面对面地直接交流,即使是复杂的问题,很多时候也能找出解决的眉目,使工作顺利地进展。
人类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方向偏离得很远。就是说,IT革命对于人类是一种倒退。
随着电脑绘图的普及,这是一个新手也能完成设计的时代。利用电脑可以轻易地收集各种信息,能非常顺利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因为这不过是些剪切粘贴的过程。
那么建筑界内行人士都做什么呢?只有能分析综合数据,并且把自己的创新准确恰当地融入工作中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专业的建筑师。所有这些都是计算机力所不及的。
面向21世纪
他没有上过大学也没受过专业教育,每当接到委托时,他都会把它“当做毕业设计”,忘我地工作着。忘我工作的时候,谁也不会发牢骚。即便是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也不会抱怨条件艰苦。
要努力保持忘我工作的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此还需要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他希望维持30岁时候的体力和精神,一直工作到75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