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买桂花同载酒
欲买桂花同载酒
中午与白桦一起穿过办公楼下的大礼堂,走出朝南那个小门时,桂花香像水一样漫过来,几乎让人漂浮起来了。这才注意到门口种着好几棵桂树,正累累开着一球一球柠檬黄的小花。
广州的桂树似乎大都是四季桂。树生得不高,春秋两季花事最盛。办公楼下临近走道的靠墙处也有两株四季桂,春时开得最好,春阳煦暖的日子里,花香能一直飘上六楼的办公室,令人熏熏欲醉。夜间香味更为沉静,岭南暖湿的春气将花香酝酿得恰到好处,所谓春风沉醉的夜晚,说的大约就是此等情境了。
书里说四季桂主要于春秋两季开花,其实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里,花期能一直延续到深冬去。有一年到萝岗香雪看梅花,梅林边种了一排桂树,穿花拂叶一路走过,这几步是梅香,那几步已是桂香。都是贵重的香花,一齐涌到你面前时便能清晰地分辨出香与香的不同:梅香是袅袅的仙音在天上飘呀飘,桂香要实沉许多,专管在低处黏住人的脚步;梅香像薄薄的、微凉的轻绢,桂香让我想起冬日大衣上温软的狐狸毛领,拂着脸时有毛茸茸的暖意。
其实桂花也是有仙气的。最著名的一棵桂树长在传说中的月宫里,这棵树高有五百丈,触犯天条的吴刚被贬月宫伐桂,每一斧砍下去,斫痕转瞬即自行愈合。吴刚只能永无休止地砍伐下去。小时候听月宫故事,心道吴刚真傻,明知无望却永不停息。长大后才发觉,徒劳无功的伐桂人,何尝不是芸芸众生寓言般的写照呢。据说吴刚有时用力过大,便会将桂子震落人间。杭州灵隐寺旁有峰名月桂,就是当年月宫落下桂子之处。
传说唐时的某一个中秋夜,月色晶莹。灵隐寺的烧火和尚德明,半夜忽然听到一阵滴答声,开门仰望,只见无数珍珠般的小颗粒自月亮里落下,如雨般落在寺边山峰上。德明不由自主地爬上山,将五光十色的小颗粒一颗颗拾起来,到天亮时已捡了满满一大兜。
回到寺中,德明把小颗粒拿给师父智一老和尚看,智一师父细看一阵,豁然大悟:“这是月宫里吴刚砍桂树时震落的桂子呀,是吉祥之物哩。”
于是,师徒二人将桂子种在寺院前后的山坡上。过了些日子,桂子发出嫩芽,长成了小树苗。到第二年中秋节,每株树上都开出香喷喷的花朵,有金黄的、淡白的,也有橙红色的,德明按照不同花色,分别把它们叫做金桂、银桂、丹桂。自此,灵隐寺四周就长满各色桂花,寺旁的山峰也因此得名为“月桂峰”。
这个故事真漂亮,莹洁闪烁,氤氲着袅袅仙气。仿佛桂花香天生就是用来打通仙凡之间的界限的。浪漫的古人一定深信桂子是从天上落下的吧,“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不是人间种,移从月宫来”,桂花香是来自广寒宫的缥缈仙香呢。
德明和尚所命名的金桂、银桂和丹桂,按今天“两类四群”的分类系统,皆属秋桂类的品种群。“两类四群”即按照花期和花序类型的不同,将桂花分为秋桂类和四季桂类两大类;再依据花部形状和营养器官等的不同,在秋桂类下分出银桂、金桂、丹桂三个品种群,在四季桂类下列出一个四季桂品种群。以前一直奇怪,为何在广州见到的桂树大都偏矮如灌木,大不似家乡的桂树亭亭直立,能一直长到齐屋高,后来方知广州所植桂树多为四季桂,而家乡的桂树多属秋桂类,现在想来大多是银桂,偶尔也有金桂。
从前印象最深的一棵桂树,长在叔叔家的屋前。某个秋季的周末,一家四口坐火车去走亲戚,走进叔叔所住宿舍楼的大院,便闻到浓烈的桂花香。秋阳透亮,油绿光亮的桂树长得很高,那时的我要仰了头,才能看到满满一树密密匝匝的花。婶婶在树下铺了几张极大的白纸,拿一根大竹竿轻轻敲打树枝,碎金般的桂花簌簌落下,末了她将几张纸拢一拢,装了一小袋桂花送给我们。在车上我不时打开袋子,去嗅那蜜一样的甜香。回家后妈妈将桂花用盐水漂净,蒸桂花糖包吃。那时妈妈很热衷制作这一类的小面食,饺子,各种馅的包子,麻花,油条,都能信手拈来。家里做的菜肉包子,蒸熟后馅和皮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馅里的油和肉汁将皮染作诱人的金黄色,咬下去香气四溢。桂花糖包咬开后,浓稠滚热的糖汁立刻缓缓流出来,花香在腾腾热气里更加浓郁,许久之后唇舌间还留存着香甜之气。这一袋桂花妈妈蒸了好几回糖包。
小时候经历的物事,但凡与吃相关便会记得特别深刻。因为桂花糖包的缘故,我一直记得那棵大桂树,也记得婶婶仰头笑着打桂花的样子。记忆里她眼大鼻大,生得豁朗敦厚,时常给我和妹妹编织扭着各式漂亮花纹的毛衣。上中学时,这位婶婶骤然生急病过世了。那日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父母都不在家,桌上摆着叔叔的留言,说婶婶可能不治,要父母即刻赶去医院见最后一面。白纸黑字触目惊心。吃罢饭,父母和另一位叔叔便一脸沉痛地回来了。那是个初冬,天极阴,我打开衣柜添衣时忽地看到婶婶为我织的毛衣,橘红间粉白的颜色,精致的公主袖,我一下子体味到生死无常的苍凉之感,心里却隐隐觉得她依旧站在亭亭如伞的桂树下,明朗地大笑,桂香弥满天地。
花木之动人心魄,大抵都在于与人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吧。所以有关桂花的吟唱,印象最深的始终是刘过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1204年八月初五,垂暮之年的刘过于二十年后重访武昌安远楼,时值南宋政局江河日下,危机四伏,而自身落拓江湖,报国无门,萧瑟秋意中,他写下那首著名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无须有刘过的家国恨、身世愁,一句“终不似、少年游”足够让所有感怀伤时的人动容。不知道那时所卖桂花是折枝抑或盆栽,中秋又快到了,桂花依旧香气扑鼻,我却远远不再是少年身了。少年子弟江湖老,如黛青丝转瞬斑,是每个长到一定年龄的人心底扎着的一根针。
前阵子重新联络上昔日一位老友,我们是高中同窗,又一起到广州念大学,两所学校有些距离,那时流行通信,他画了国画寄给我,又模拟我的风格写文章,认认真真誊抄后夹在信里,看得我在宿舍捧腹大笑。秋冬晴朗之日,偶尔会坐车去中大找他。我们买几袋开心果几罐啤酒,在树下找凳子坐下,边吃边喝边聊。数个小时在聊些什么?我早已记不起了,只记得深秋阳光下隐隐浮动的微尘,我们嫩笋般的青春,辉煌中带一点点惶恐的梦想,以及,清风拂过来的桂花香。而今他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QQ上传来的照片是抱着新添的宝贝小女儿靠在躺椅上的一瞬,神情疲惫而满足。聊着聊着,大家不禁就感慨起时光飞逝,时序催人,我忽然就记起了那时的光阴,风里渺渺的桂花香,刘过的句子蓦然跳进脑海。如今就算重履旧游之地,也是终不似少年游了吧。
花若有情,一定在用年年岁岁的香气幽幽说着那光阴若水的故事,以人类尚无法破译的方式。
中午与白桦一起穿过办公楼下的大礼堂,走出朝南那个小门时,桂花香像水一样漫过来,几乎让人漂浮起来了。这才注意到门口种着好几棵桂树,正累累开着一球一球柠檬黄的小花。
广州的桂树似乎大都是四季桂。树生得不高,春秋两季花事最盛。办公楼下临近走道的靠墙处也有两株四季桂,春时开得最好,春阳煦暖的日子里,花香能一直飘上六楼的办公室,令人熏熏欲醉。夜间香味更为沉静,岭南暖湿的春气将花香酝酿得恰到好处,所谓春风沉醉的夜晚,说的大约就是此等情境了。
书里说四季桂主要于春秋两季开花,其实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里,花期能一直延续到深冬去。有一年到萝岗香雪看梅花,梅林边种了一排桂树,穿花拂叶一路走过,这几步是梅香,那几步已是桂香。都是贵重的香花,一齐涌到你面前时便能清晰地分辨出香与香的不同:梅香是袅袅的仙音在天上飘呀飘,桂香要实沉许多,专管在低处黏住人的脚步;梅香像薄薄的、微凉的轻绢,桂香让我想起冬日大衣上温软的狐狸毛领,拂着脸时有毛茸茸的暖意。
其实桂花也是有仙气的。最著名的一棵桂树长在传说中的月宫里,这棵树高有五百丈,触犯天条的吴刚被贬月宫伐桂,每一斧砍下去,斫痕转瞬即自行愈合。吴刚只能永无休止地砍伐下去。小时候听月宫故事,心道吴刚真傻,明知无望却永不停息。长大后才发觉,徒劳无功的伐桂人,何尝不是芸芸众生寓言般的写照呢。据说吴刚有时用力过大,便会将桂子震落人间。杭州灵隐寺旁有峰名月桂,就是当年月宫落下桂子之处。
传说唐时的某一个中秋夜,月色晶莹。灵隐寺的烧火和尚德明,半夜忽然听到一阵滴答声,开门仰望,只见无数珍珠般的小颗粒自月亮里落下,如雨般落在寺边山峰上。德明不由自主地爬上山,将五光十色的小颗粒一颗颗拾起来,到天亮时已捡了满满一大兜。
回到寺中,德明把小颗粒拿给师父智一老和尚看,智一师父细看一阵,豁然大悟:“这是月宫里吴刚砍桂树时震落的桂子呀,是吉祥之物哩。”
于是,师徒二人将桂子种在寺院前后的山坡上。过了些日子,桂子发出嫩芽,长成了小树苗。到第二年中秋节,每株树上都开出香喷喷的花朵,有金黄的、淡白的,也有橙红色的,德明按照不同花色,分别把它们叫做金桂、银桂、丹桂。自此,灵隐寺四周就长满各色桂花,寺旁的山峰也因此得名为“月桂峰”。
这个故事真漂亮,莹洁闪烁,氤氲着袅袅仙气。仿佛桂花香天生就是用来打通仙凡之间的界限的。浪漫的古人一定深信桂子是从天上落下的吧,“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不是人间种,移从月宫来”,桂花香是来自广寒宫的缥缈仙香呢。
德明和尚所命名的金桂、银桂和丹桂,按今天“两类四群”的分类系统,皆属秋桂类的品种群。“两类四群”即按照花期和花序类型的不同,将桂花分为秋桂类和四季桂类两大类;再依据花部形状和营养器官等的不同,在秋桂类下分出银桂、金桂、丹桂三个品种群,在四季桂类下列出一个四季桂品种群。以前一直奇怪,为何在广州见到的桂树大都偏矮如灌木,大不似家乡的桂树亭亭直立,能一直长到齐屋高,后来方知广州所植桂树多为四季桂,而家乡的桂树多属秋桂类,现在想来大多是银桂,偶尔也有金桂。
从前印象最深的一棵桂树,长在叔叔家的屋前。某个秋季的周末,一家四口坐火车去走亲戚,走进叔叔所住宿舍楼的大院,便闻到浓烈的桂花香。秋阳透亮,油绿光亮的桂树长得很高,那时的我要仰了头,才能看到满满一树密密匝匝的花。婶婶在树下铺了几张极大的白纸,拿一根大竹竿轻轻敲打树枝,碎金般的桂花簌簌落下,末了她将几张纸拢一拢,装了一小袋桂花送给我们。在车上我不时打开袋子,去嗅那蜜一样的甜香。回家后妈妈将桂花用盐水漂净,蒸桂花糖包吃。那时妈妈很热衷制作这一类的小面食,饺子,各种馅的包子,麻花,油条,都能信手拈来。家里做的菜肉包子,蒸熟后馅和皮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馅里的油和肉汁将皮染作诱人的金黄色,咬下去香气四溢。桂花糖包咬开后,浓稠滚热的糖汁立刻缓缓流出来,花香在腾腾热气里更加浓郁,许久之后唇舌间还留存着香甜之气。这一袋桂花妈妈蒸了好几回糖包。
小时候经历的物事,但凡与吃相关便会记得特别深刻。因为桂花糖包的缘故,我一直记得那棵大桂树,也记得婶婶仰头笑着打桂花的样子。记忆里她眼大鼻大,生得豁朗敦厚,时常给我和妹妹编织扭着各式漂亮花纹的毛衣。上中学时,这位婶婶骤然生急病过世了。那日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父母都不在家,桌上摆着叔叔的留言,说婶婶可能不治,要父母即刻赶去医院见最后一面。白纸黑字触目惊心。吃罢饭,父母和另一位叔叔便一脸沉痛地回来了。那是个初冬,天极阴,我打开衣柜添衣时忽地看到婶婶为我织的毛衣,橘红间粉白的颜色,精致的公主袖,我一下子体味到生死无常的苍凉之感,心里却隐隐觉得她依旧站在亭亭如伞的桂树下,明朗地大笑,桂香弥满天地。
花木之动人心魄,大抵都在于与人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吧。所以有关桂花的吟唱,印象最深的始终是刘过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1204年八月初五,垂暮之年的刘过于二十年后重访武昌安远楼,时值南宋政局江河日下,危机四伏,而自身落拓江湖,报国无门,萧瑟秋意中,他写下那首著名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无须有刘过的家国恨、身世愁,一句“终不似、少年游”足够让所有感怀伤时的人动容。不知道那时所卖桂花是折枝抑或盆栽,中秋又快到了,桂花依旧香气扑鼻,我却远远不再是少年身了。少年子弟江湖老,如黛青丝转瞬斑,是每个长到一定年龄的人心底扎着的一根针。
前阵子重新联络上昔日一位老友,我们是高中同窗,又一起到广州念大学,两所学校有些距离,那时流行通信,他画了国画寄给我,又模拟我的风格写文章,认认真真誊抄后夹在信里,看得我在宿舍捧腹大笑。秋冬晴朗之日,偶尔会坐车去中大找他。我们买几袋开心果几罐啤酒,在树下找凳子坐下,边吃边喝边聊。数个小时在聊些什么?我早已记不起了,只记得深秋阳光下隐隐浮动的微尘,我们嫩笋般的青春,辉煌中带一点点惶恐的梦想,以及,清风拂过来的桂花香。而今他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QQ上传来的照片是抱着新添的宝贝小女儿靠在躺椅上的一瞬,神情疲惫而满足。聊着聊着,大家不禁就感慨起时光飞逝,时序催人,我忽然就记起了那时的光阴,风里渺渺的桂花香,刘过的句子蓦然跳进脑海。如今就算重履旧游之地,也是终不似少年游了吧。
花若有情,一定在用年年岁岁的香气幽幽说着那光阴若水的故事,以人类尚无法破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