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却囿于昼夜 厨房与爱 ——鼠叔的美食笔记
借用下厨房里的一句话,立志日后做一个一看就知道做饭很好吃的人!(瞧,你个吃货就这么点出息!)这辈子胸无大志,但求菜勺不停,厨房不冷;两人能在厨房里挥霍大好的周末晨光做出幸福的味道!so在找到爱我的那个她之前,先替未来的那个她照顾好自己吧~ 在此记录阅读美食时的些许感悟,等以后再回头看看这一路,希望始终抱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快快乐乐地与亲友度过美好时光。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P158 凭感觉做菜
“凭感觉做菜有时不免出错,但越做越有感觉。紧盯着食谱做菜可能很有安全感,但一辈子都得看食谱做菜。”
MIC:即便做同一种菜,每次的想法和感觉都会不同,提前看看菜篮、冰箱里还有哪些食材,在下厨时试试看不同食材的组合搭配,又或者换换烹调手法,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一遍遍一次次地就发现自己觉得顶顶适合的了,每次下厨就像是在探险,每回都有新发现~学东西,乐在其中,喜欢尝试,最要紧了~不晓得为啥俺喜欢做菜做加法,每次打算烧一小锅东西,结果经常要做到一半换大锅,因为常常是把各种奇怪的组合放进去,最后出来的东西复合口感哈强~缺点就是每次做的东西都要吃“好久”。(笑)所以俺的厨房追求的不是精致,而是更好的家常口感,幸福都在味道里,所以卖相差点大丈夫啦~(粗糙!)
P160 细火慢炖
下雨或天冷的时候,如果刚好赋闲在家,最适合细火慢炖一锅菜。
在西式烹调里,慢炖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braising和stewing。braising一般翻译为“烩”,是要先干煎,再用小火与少量汁水慢烧,这比纯粹用汤水炖煮的stewing稍微麻烦一点,但口味比较浓郁,层次变化也比较多。braising是家常料理,唯一将就的是一套掌握火候的基本技巧,至于果子狸要放什么肉什么菜,什么汤什么酒,全凭个人喜好与手边有什么存粮来决定。
每一种食材在久煮之后都会放下身段,把原来张牙舞爪,性格鲜明的一面幻化为整体图像中的一份子。最后酒不涩,汤不腻,肉不腥,香料不呛,只留下一股说不出的和谐,完整中有层次,层次中有整体。
炖一锅菜就跟中古的术士炼金一样,有点像科学实验但更像变魔术,只要耐心等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见证化平凡为神奇的完整过程,而且马上可以坐享成果,现代生活还有什么事比这更令人满足?
MIC:说到慢炖,绝对离不开记忆中的两道菜:罗宋汤和红烧肉。油锅里先分别煎番茄、胡萝卜、洋葱最后下土豆,另一个灶台上上好的五花牛肉现在热水中煮沸洗去污血杂质,然后在锅子里小火慢炖上一下午,晚上开饭绝赞!沸水煮过出去杂质的五花猪肉在油锅里煎到金黄,倒入放好料酒、生姜、盐、八角桂皮香叶和老抽、生抽的锅中用小火煨上许久,用调羹不断给五花肉“喂”上汤汁,待汤汁渐渐被五花肉吸收时即可出锅,但俺更喜欢在“喂”的同时撒上糖粒,仿佛再给红烧肉穿上一层糖衣,入口时几乎吹弹可破的皮肉里夹带着煎过肉质本身的酥香、酱油的鲜香还有丝丝甜味。慢炖虽然是个功夫活,但分分秒秒间都能看到食材在火的作用下发生各种神奇的变化,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炖出来的美味被亲友享用时,简直幸福到泪流满面~
P203 婆婆的营养主义
这让我亲身体验了饮食文化评论人麦克·波伦近年来大肆批评的所谓“营养主义”。波伦认为现代营养科学的兴起造成食物的抽象化,人们在追求饮食均衡时往往跳过蔬果、五谷、鸡鸭、鱼肉这些真正的食物,只考虑膳食纤维、矿物质、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等等的多寡。这种思维非常有利于视频加工业,他们以低成本处理过剩的工业用玉米原料与石化下游产物,再与低比例的天然食材合成,添加一批营养素就可以大量贩卖。仔细看这些产品的成分,都是一些长的念不出来的化学名词,外加色素、防腐剂、味精……对身体一点好处也没有。但商人们会顺应潮流更改配方,一会儿强调低脂,一会儿标明高纤,传统食物根本没得竞争(胡萝卜里的维他命A恐怕还没有早餐玉米片里添加的那么多)。常年下来,美国人吃了一堆低脂、低糖、高纤、高钙的“营养”食品,却搞得一身是病,而且越来越胖,对法国人吃那么多奶油、奶酪却仍能保持身材是羡慕不解又忿恨。
MIC:歪瓜裂枣看着丑,但从那些独一无二,似乎是被时间和自然雕刻过的纹理里能够找到真正生命的力量,用这样简单朴素、无比新鲜的食材做出来的美食必然是营养丰富,滋味丰厚,看着都令人心情愉悦呢~
如此说来,发端于意大利的慢食主义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其发展初时的那些了,慢食更应该扩展至饮食的上游,从播种浇灌收割开始,细细体味每天吃的食材,把他们视作活物看看他们一路走来的生命力,等到变成你面前的美食时再回头想想,或许这就是我们与大自然的有一种关系吧,我还蛮喜欢这样的饮食态度的。(再这么说下去下厨这件事儿显得特有灵性,甚至都有种宗教意味了呢,太沉重了,想这么多道理干嘛,与其想这么多,不如放轻松,享受过程和结果,动手咯~
P223 米其林标准
官方公布的米其林评鉴考虑包括:食材质量、口味掌控、烹饪技术、个人风格、价值所在、水平恒定度。这些标准听起来还是很主观笼统,但依我在餐厅工作的经验看来,米其林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形式完美。就拿我工作过的二星餐厅Amber为例,大厨李察在独当一面之前,他在荷兰与法国工作过的餐厅都是三星级,因此他摘星的野心极大,心目中的标准以及对厨师们的要求都菲比寻常。在Amber工作时,我们每一片色拉叶都是检查过的,稍有缺角凹痕即丢弃;蔬果的切割必须大小长短一致;酱汁的调配有时从煮汤开始得花上三天的时间。为了从90分提到100分,为了确保每一盘食物都完美无缺,在质量最巅峰的时刻出菜,厨房里所需动员的人力物力远远超乎寻常人的想象。
MIC:试想为了一道菜需要如此恐怖的精准控制调度和人力物力精力投入,作为一个懒人实在无法想象。当然目的和初衷不同,个人下厨更多的是家常聚会的“作料”或是为了吃饱吃好。不过就俺个人的观点而言,做菜要的便是撒下食材煎炒烹炸时的畅快,用五官去感知,用舌尖去体味,做出最最自得满意的饭食表示最高境界~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P158 凭感觉做菜
“凭感觉做菜有时不免出错,但越做越有感觉。紧盯着食谱做菜可能很有安全感,但一辈子都得看食谱做菜。”
MIC:即便做同一种菜,每次的想法和感觉都会不同,提前看看菜篮、冰箱里还有哪些食材,在下厨时试试看不同食材的组合搭配,又或者换换烹调手法,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一遍遍一次次地就发现自己觉得顶顶适合的了,每次下厨就像是在探险,每回都有新发现~学东西,乐在其中,喜欢尝试,最要紧了~不晓得为啥俺喜欢做菜做加法,每次打算烧一小锅东西,结果经常要做到一半换大锅,因为常常是把各种奇怪的组合放进去,最后出来的东西复合口感哈强~缺点就是每次做的东西都要吃“好久”。(笑)所以俺的厨房追求的不是精致,而是更好的家常口感,幸福都在味道里,所以卖相差点大丈夫啦~(粗糙!)
P160 细火慢炖
下雨或天冷的时候,如果刚好赋闲在家,最适合细火慢炖一锅菜。
在西式烹调里,慢炖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braising和stewing。braising一般翻译为“烩”,是要先干煎,再用小火与少量汁水慢烧,这比纯粹用汤水炖煮的stewing稍微麻烦一点,但口味比较浓郁,层次变化也比较多。braising是家常料理,唯一将就的是一套掌握火候的基本技巧,至于果子狸要放什么肉什么菜,什么汤什么酒,全凭个人喜好与手边有什么存粮来决定。
每一种食材在久煮之后都会放下身段,把原来张牙舞爪,性格鲜明的一面幻化为整体图像中的一份子。最后酒不涩,汤不腻,肉不腥,香料不呛,只留下一股说不出的和谐,完整中有层次,层次中有整体。
炖一锅菜就跟中古的术士炼金一样,有点像科学实验但更像变魔术,只要耐心等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见证化平凡为神奇的完整过程,而且马上可以坐享成果,现代生活还有什么事比这更令人满足?
MIC:说到慢炖,绝对离不开记忆中的两道菜:罗宋汤和红烧肉。油锅里先分别煎番茄、胡萝卜、洋葱最后下土豆,另一个灶台上上好的五花牛肉现在热水中煮沸洗去污血杂质,然后在锅子里小火慢炖上一下午,晚上开饭绝赞!沸水煮过出去杂质的五花猪肉在油锅里煎到金黄,倒入放好料酒、生姜、盐、八角桂皮香叶和老抽、生抽的锅中用小火煨上许久,用调羹不断给五花肉“喂”上汤汁,待汤汁渐渐被五花肉吸收时即可出锅,但俺更喜欢在“喂”的同时撒上糖粒,仿佛再给红烧肉穿上一层糖衣,入口时几乎吹弹可破的皮肉里夹带着煎过肉质本身的酥香、酱油的鲜香还有丝丝甜味。慢炖虽然是个功夫活,但分分秒秒间都能看到食材在火的作用下发生各种神奇的变化,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炖出来的美味被亲友享用时,简直幸福到泪流满面~
P203 婆婆的营养主义
这让我亲身体验了饮食文化评论人麦克·波伦近年来大肆批评的所谓“营养主义”。波伦认为现代营养科学的兴起造成食物的抽象化,人们在追求饮食均衡时往往跳过蔬果、五谷、鸡鸭、鱼肉这些真正的食物,只考虑膳食纤维、矿物质、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等等的多寡。这种思维非常有利于视频加工业,他们以低成本处理过剩的工业用玉米原料与石化下游产物,再与低比例的天然食材合成,添加一批营养素就可以大量贩卖。仔细看这些产品的成分,都是一些长的念不出来的化学名词,外加色素、防腐剂、味精……对身体一点好处也没有。但商人们会顺应潮流更改配方,一会儿强调低脂,一会儿标明高纤,传统食物根本没得竞争(胡萝卜里的维他命A恐怕还没有早餐玉米片里添加的那么多)。常年下来,美国人吃了一堆低脂、低糖、高纤、高钙的“营养”食品,却搞得一身是病,而且越来越胖,对法国人吃那么多奶油、奶酪却仍能保持身材是羡慕不解又忿恨。
MIC:歪瓜裂枣看着丑,但从那些独一无二,似乎是被时间和自然雕刻过的纹理里能够找到真正生命的力量,用这样简单朴素、无比新鲜的食材做出来的美食必然是营养丰富,滋味丰厚,看着都令人心情愉悦呢~
如此说来,发端于意大利的慢食主义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其发展初时的那些了,慢食更应该扩展至饮食的上游,从播种浇灌收割开始,细细体味每天吃的食材,把他们视作活物看看他们一路走来的生命力,等到变成你面前的美食时再回头想想,或许这就是我们与大自然的有一种关系吧,我还蛮喜欢这样的饮食态度的。(再这么说下去下厨这件事儿显得特有灵性,甚至都有种宗教意味了呢,太沉重了,想这么多道理干嘛,与其想这么多,不如放轻松,享受过程和结果,动手咯~
P223 米其林标准
官方公布的米其林评鉴考虑包括:食材质量、口味掌控、烹饪技术、个人风格、价值所在、水平恒定度。这些标准听起来还是很主观笼统,但依我在餐厅工作的经验看来,米其林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形式完美。就拿我工作过的二星餐厅Amber为例,大厨李察在独当一面之前,他在荷兰与法国工作过的餐厅都是三星级,因此他摘星的野心极大,心目中的标准以及对厨师们的要求都菲比寻常。在Amber工作时,我们每一片色拉叶都是检查过的,稍有缺角凹痕即丢弃;蔬果的切割必须大小长短一致;酱汁的调配有时从煮汤开始得花上三天的时间。为了从90分提到100分,为了确保每一盘食物都完美无缺,在质量最巅峰的时刻出菜,厨房里所需动员的人力物力远远超乎寻常人的想象。
MIC:试想为了一道菜需要如此恐怖的精准控制调度和人力物力精力投入,作为一个懒人实在无法想象。当然目的和初衷不同,个人下厨更多的是家常聚会的“作料”或是为了吃饱吃好。不过就俺个人的观点而言,做菜要的便是撒下食材煎炒烹炸时的畅快,用五官去感知,用舌尖去体味,做出最最自得满意的饭食表示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