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
昨天去美术馆看《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
林风眠摆在中堂正中,吴冠中在中堂右手,吴的画之间夹了一张仃的山水。
吴与张之间那场著名的笔墨争论,随着二人的去世趋于缓和,而今两人的作品纠缠对望,却也十分好笑,不禁让人有些感叹。
张仃的作品笔墨老辣,技法纯熟,一副两米见方的大画上山石,树木,云雾罗列,各种不同的笔法运转自如,但是看了总叫人不太高兴。就好像一个教书先生站在你面前,指指点点告诉你应该这个应该怎么画,那个应该怎么画,但是作者想表到什么情绪,倒是看不出。要是说得好听些,可说您的画真是笔力强悍,生猛雄健;要是依我俗见,倒觉得画画这样不免有些粗俗。
回首再看看吴的画,倒觉得一堆圆圆的石头城中,弯弯曲曲的曲线,几笔淡墨,几笔黑瓦白墙,少许清淡的丹青,颇让人觉得温柔轻松,少了那些紧张和严肃,和宏大的政治主题自然是不太相干的了。以前对吴冠中的印刷品看得多了,一进门看见吴冠中的作品,自然欣喜。然而脑子里也有这么个声音:没有想象的好。因为上次在这个展厅里,我看到的是石涛、八大、沈周的作品,古人用墨用笔的通灵境界,已经形成了印象。此刻看吴冠中的画,不觉得颇感他的窘境。这吴自然是明白的,他自喻为“蛇吞象”,并坦言“吞不下”。但是自吴之后再无人敢踏足此地,不觉为这个老一辈人中西探索的最后一人感到悲哀。
看完吴的作品,见林风眠的三幅山水却在中西合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洒脱,倒是大大出乎意外。林是吴的前辈,更早于吴冠中留学欧洲。何以前人比后人革新更彻底,变法更深刻?林风眠本来是我不在意的画家,大学时见过他的印刷品,认为过于儿戏。后来弃笔很久,突然觉得画画本是轻松愉悦之事,抒发心中感怀。若总是把技法,力量感,厚重感,构图放在心中,最终会将自己弄死。今日在齐白石,张大千,石鲁,傅抱石,潘天寿的作品中见到林风眠这几幅涂涂抹抹的水墨画,竟也在功力上不输近代的国画大家,其中的真切心情,能从纸上透将出来,传达我心,而其中道理精微渊深,道前人之不所道。
林风眠在拓展国画的路上确是开宗立派,之所以比吴冠中更成功,或许是因为绘画题材的广泛,而且定义也更为放松,只要是用“水墨的”方式去表达皆可成立。林风眠以水墨静物吞塞尚,以水墨人物吞毕加索,用水墨风景吞印象派,不仅用透明的水墨,也使用不透明的彩色颜料,还把素描的明暗关系吞进去了,故而圆转如意。吴冠中却是用中国水墨的笔墨线条吞整个西方体系,必然有勉强硬撑之感,当然最后吴也没有吞进去,只吸收了部分印象派和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这些和笔墨关系相似的派别。
林风眠25岁回国,由蔡元培推荐担任国立北平艺专(现在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兼教授,可谓少年英才。他大部分时间孑然一身,苦心绘画,然而40-70岁的作品被文革付之一炬,这正是绘画的黄金年龄。虽然有不少国画家越老越强,但是画画总是需要情感,体力,心情,环境的机缘,才能得好作品。有时候我看自己过去的画,有几幅倒是自己现在也不能再为的。不知道80年代的林风眠,隐居在香港复作旧作是什么样的心情,原画已毁,虽为同一人绘,当时的诸般心情,妙笔偶得肯定是不会再有了。好在林长寿,是以现在我们能看到一个年少意气风发的林风眠,一个年老温润纯熟的林风眠,中间的诸般探索,美妙风景,我们再也无法看见。
林风眠摆在中堂正中,吴冠中在中堂右手,吴的画之间夹了一张仃的山水。
吴与张之间那场著名的笔墨争论,随着二人的去世趋于缓和,而今两人的作品纠缠对望,却也十分好笑,不禁让人有些感叹。
张仃的作品笔墨老辣,技法纯熟,一副两米见方的大画上山石,树木,云雾罗列,各种不同的笔法运转自如,但是看了总叫人不太高兴。就好像一个教书先生站在你面前,指指点点告诉你应该这个应该怎么画,那个应该怎么画,但是作者想表到什么情绪,倒是看不出。要是说得好听些,可说您的画真是笔力强悍,生猛雄健;要是依我俗见,倒觉得画画这样不免有些粗俗。
回首再看看吴的画,倒觉得一堆圆圆的石头城中,弯弯曲曲的曲线,几笔淡墨,几笔黑瓦白墙,少许清淡的丹青,颇让人觉得温柔轻松,少了那些紧张和严肃,和宏大的政治主题自然是不太相干的了。以前对吴冠中的印刷品看得多了,一进门看见吴冠中的作品,自然欣喜。然而脑子里也有这么个声音:没有想象的好。因为上次在这个展厅里,我看到的是石涛、八大、沈周的作品,古人用墨用笔的通灵境界,已经形成了印象。此刻看吴冠中的画,不觉得颇感他的窘境。这吴自然是明白的,他自喻为“蛇吞象”,并坦言“吞不下”。但是自吴之后再无人敢踏足此地,不觉为这个老一辈人中西探索的最后一人感到悲哀。
看完吴的作品,见林风眠的三幅山水却在中西合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洒脱,倒是大大出乎意外。林是吴的前辈,更早于吴冠中留学欧洲。何以前人比后人革新更彻底,变法更深刻?林风眠本来是我不在意的画家,大学时见过他的印刷品,认为过于儿戏。后来弃笔很久,突然觉得画画本是轻松愉悦之事,抒发心中感怀。若总是把技法,力量感,厚重感,构图放在心中,最终会将自己弄死。今日在齐白石,张大千,石鲁,傅抱石,潘天寿的作品中见到林风眠这几幅涂涂抹抹的水墨画,竟也在功力上不输近代的国画大家,其中的真切心情,能从纸上透将出来,传达我心,而其中道理精微渊深,道前人之不所道。
林风眠在拓展国画的路上确是开宗立派,之所以比吴冠中更成功,或许是因为绘画题材的广泛,而且定义也更为放松,只要是用“水墨的”方式去表达皆可成立。林风眠以水墨静物吞塞尚,以水墨人物吞毕加索,用水墨风景吞印象派,不仅用透明的水墨,也使用不透明的彩色颜料,还把素描的明暗关系吞进去了,故而圆转如意。吴冠中却是用中国水墨的笔墨线条吞整个西方体系,必然有勉强硬撑之感,当然最后吴也没有吞进去,只吸收了部分印象派和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这些和笔墨关系相似的派别。
林风眠25岁回国,由蔡元培推荐担任国立北平艺专(现在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兼教授,可谓少年英才。他大部分时间孑然一身,苦心绘画,然而40-70岁的作品被文革付之一炬,这正是绘画的黄金年龄。虽然有不少国画家越老越强,但是画画总是需要情感,体力,心情,环境的机缘,才能得好作品。有时候我看自己过去的画,有几幅倒是自己现在也不能再为的。不知道80年代的林风眠,隐居在香港复作旧作是什么样的心情,原画已毁,虽为同一人绘,当时的诸般心情,妙笔偶得肯定是不会再有了。好在林长寿,是以现在我们能看到一个年少意气风发的林风眠,一个年老温润纯熟的林风眠,中间的诸般探索,美妙风景,我们再也无法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