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岁月
大概是最近连看了几本言情小说的缘故,竟有点伤春悲秋起来。在我这样的年纪,还迷恋言情小说,想想还真挺不好意思的,一直觉得那只该是怀春少女喜欢的东西,又美又梦幻。不过我一向都是很有阿Q精神的人,就想着这么多年,还能这样毫不功利的看书,也是种幸福吧。便也一直放任自己。
其实言情小说也不是毫无益处,想来只要是书,总会有益处的,只看阅读的人是如何对待了。一些不错的言情小说,遣词用句甚至写作手法都让我受益匪浅,但要说起这些小说给我的最大收益,恐怕要算开启了我对男女情事的了解了。上中学那会,根据教学大纲,学校设有一门叫“卫生课”的科目,但在我接触到言情小说之前,这门课从来没有在学校开过课,印象中只发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就了事了。就连涉及到生理卫生的生物课,老师都一概跳过不上,改成我们自习,那样的自习课上,少男少女们想看书却又不敢光明正大的看,躲躲藏藏的偷瞄几眼,赶紧又翻到别的页码加以掩饰,最后排的所谓的差生们有时会小声的嬉笑,发出怪异的声音,更让这样的自习课充满了一种奇怪的气氛。可越是这样,越显得某些东西的神秘来。十四、五岁的孩子尽管懵懂,却也开始因为生理、心理的变化不得不各自面对。
上周去学舞,老师说跳舞一定要抬头挺胸,要跳出气质和气势来,还笑笑问:许多刚发育的小女孩们会因为发育而感到不好意思,喜欢含胸走路,你们那会儿是不是啊?我心有戚戚焉,想也没想地立马举了手,弄的大家都转过头来看我。还好老师及时解围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青春、身段就该尽情展示,这些都是过时不候的东西。
是啊,都是过时不候的东西,听起来都有些伤感的味道了,很多东西,在你拥有的时候你甚至从未感觉到过,等到失去了,才不无感慨地恨不得从来一回。可那会就是不好意思,不知该如何接受身体上的改变,总想把自己隐藏起来。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不可与众不同,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才是安全的。于是,孩子们只能在渴望、好奇中小心地隐藏起求知的愿望,不明所以地希望自己一直默默无闻。
考入某校之后,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被子永远要折成方块被,连朝向也是规定好的。杯子、脸盆、毛巾,甚至牙膏牙刷都得放在指定的地方,方向也必须是一致的。考入这个学校的孩子当初至少也是各个县的尖子生,好学生做了太多年,多少都带了些乖巧的成分在骨子里,大家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的管理模式,尽管到3、4年级的时候,其实已经不会做到那么严苛,但开始的这些训练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习惯中,这大概也是从我们学校走出的人多半是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缘故。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因此看上去,除了换了住的地方,这样的校园生活跟初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除了学习,实在也没什么或者说那会儿还不知道其他有趣的事物,同宿舍的小姐妹们很快就迷恋上言情小说,一到周末,就结伴出去借书,书是按天结算,每天两、三毛钱的样子,于是看言情是那时候的周末少有的统一娱乐,也是少有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小说类型,喜欢搞笑的、喜欢玄幻的、喜欢虐恋的,不一而足,我那会好像偏腹黑男一类的。大家看完了自己手里的,就互相交换着看对方的,倒是划算。宿舍里有一位上海姑娘,看书极快,常常是她看完了两本,我们才看完一本,也因此常常在我们面前显出得意之色。更好玩的是她选的书都是大家喜欢的,看完之后又爱剧透,到处找人讨论剧情,弄的大家都忍不住不得不把她的书看完,然后在吃饭或者睡前的间隙集体大讨论一番。
到了冬天,教室和宿舍都没有取暖设备,天寒地冻地,窝在温暖的床上看小说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几个人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到周末,便提前买好想吃的零食搁在床边,两天里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只干一件事,就是集体看言情。那时候,我们会派两个代表,负责打水、打饭,处理一切其他事宜,然后直接在床上胡乱吃过,就投入到看言情的伟大事业中去。晚上9点半,宿舍熄灯,一个个还不忘摸出手电筒继续奋战。那位上海姑娘一个周末更是能消灭六、七本言情小说,用夜以继日来形容也绝不夸张。
当时的我们觉得每个人都有数不尽的小烦恼、小心事,现在想来,却是另一种带点小小心事的,属于少女时代特有的无忧无虑。
这些小说多半会带有情色描写,这对十六、七岁的我们来说实在是有莫大又隐秘的吸引力。头几次看到那样的文字时,简直心如擂鼓,却又很想看下去,姑娘们心知肚明又小心翼翼地偶尔调笑一两句,有一种做坏事的刺激。那时候班里还有一个现在想起依然觉得很奇葩的男生,偶尔会在晚自修老师不在时摸出一本言情小说,用不大却能让全教室的人都听得到的声音念出一段这类描写,惹得男生们哄堂大笑,女生们面红耳赤却只能装作没听到。如今想起这些细节,满满的却只剩下快乐了。而我们缺失的两性教育就在这样半蒙半猜的文字中积累起来。再后来,当自己能自如地面对所谓正统的两性教育时,仍不时想起当年的这些小说给自己带来的神秘和震撼来。
《窗外》、《交错时光的爱恋》、《上对花轿嫁错郎》,这些最初的言情有一种朦胧纯情的美,至少培养了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相信这世上一定有最美好的爱。去年几个朋友组织的读书会上,不知怎么就扯到了失恋问题,一个朋友说:我大概不爱看言情小说,有些东西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失恋了。却惹来我委屈但强有力的反驳:那我肯定是另一个极端,我看了超过千本的言情小说,大概就是因为看的太多了,所以也失恋了。说完顿时听到那群损友的一阵爆笑。
如今,我还是迷恋言情,只是大概口味要稍稍要精致了一点,当我消极的时候、孤单的时候、无聊的时候,仍然会选择挑上本言情,来一回“躲进书里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哈哈。
其实言情小说也不是毫无益处,想来只要是书,总会有益处的,只看阅读的人是如何对待了。一些不错的言情小说,遣词用句甚至写作手法都让我受益匪浅,但要说起这些小说给我的最大收益,恐怕要算开启了我对男女情事的了解了。上中学那会,根据教学大纲,学校设有一门叫“卫生课”的科目,但在我接触到言情小说之前,这门课从来没有在学校开过课,印象中只发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就了事了。就连涉及到生理卫生的生物课,老师都一概跳过不上,改成我们自习,那样的自习课上,少男少女们想看书却又不敢光明正大的看,躲躲藏藏的偷瞄几眼,赶紧又翻到别的页码加以掩饰,最后排的所谓的差生们有时会小声的嬉笑,发出怪异的声音,更让这样的自习课充满了一种奇怪的气氛。可越是这样,越显得某些东西的神秘来。十四、五岁的孩子尽管懵懂,却也开始因为生理、心理的变化不得不各自面对。
上周去学舞,老师说跳舞一定要抬头挺胸,要跳出气质和气势来,还笑笑问:许多刚发育的小女孩们会因为发育而感到不好意思,喜欢含胸走路,你们那会儿是不是啊?我心有戚戚焉,想也没想地立马举了手,弄的大家都转过头来看我。还好老师及时解围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青春、身段就该尽情展示,这些都是过时不候的东西。
是啊,都是过时不候的东西,听起来都有些伤感的味道了,很多东西,在你拥有的时候你甚至从未感觉到过,等到失去了,才不无感慨地恨不得从来一回。可那会就是不好意思,不知该如何接受身体上的改变,总想把自己隐藏起来。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不可与众不同,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才是安全的。于是,孩子们只能在渴望、好奇中小心地隐藏起求知的愿望,不明所以地希望自己一直默默无闻。
考入某校之后,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被子永远要折成方块被,连朝向也是规定好的。杯子、脸盆、毛巾,甚至牙膏牙刷都得放在指定的地方,方向也必须是一致的。考入这个学校的孩子当初至少也是各个县的尖子生,好学生做了太多年,多少都带了些乖巧的成分在骨子里,大家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的管理模式,尽管到3、4年级的时候,其实已经不会做到那么严苛,但开始的这些训练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习惯中,这大概也是从我们学校走出的人多半是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缘故。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因此看上去,除了换了住的地方,这样的校园生活跟初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除了学习,实在也没什么或者说那会儿还不知道其他有趣的事物,同宿舍的小姐妹们很快就迷恋上言情小说,一到周末,就结伴出去借书,书是按天结算,每天两、三毛钱的样子,于是看言情是那时候的周末少有的统一娱乐,也是少有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小说类型,喜欢搞笑的、喜欢玄幻的、喜欢虐恋的,不一而足,我那会好像偏腹黑男一类的。大家看完了自己手里的,就互相交换着看对方的,倒是划算。宿舍里有一位上海姑娘,看书极快,常常是她看完了两本,我们才看完一本,也因此常常在我们面前显出得意之色。更好玩的是她选的书都是大家喜欢的,看完之后又爱剧透,到处找人讨论剧情,弄的大家都忍不住不得不把她的书看完,然后在吃饭或者睡前的间隙集体大讨论一番。
到了冬天,教室和宿舍都没有取暖设备,天寒地冻地,窝在温暖的床上看小说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几个人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到周末,便提前买好想吃的零食搁在床边,两天里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只干一件事,就是集体看言情。那时候,我们会派两个代表,负责打水、打饭,处理一切其他事宜,然后直接在床上胡乱吃过,就投入到看言情的伟大事业中去。晚上9点半,宿舍熄灯,一个个还不忘摸出手电筒继续奋战。那位上海姑娘一个周末更是能消灭六、七本言情小说,用夜以继日来形容也绝不夸张。
当时的我们觉得每个人都有数不尽的小烦恼、小心事,现在想来,却是另一种带点小小心事的,属于少女时代特有的无忧无虑。
这些小说多半会带有情色描写,这对十六、七岁的我们来说实在是有莫大又隐秘的吸引力。头几次看到那样的文字时,简直心如擂鼓,却又很想看下去,姑娘们心知肚明又小心翼翼地偶尔调笑一两句,有一种做坏事的刺激。那时候班里还有一个现在想起依然觉得很奇葩的男生,偶尔会在晚自修老师不在时摸出一本言情小说,用不大却能让全教室的人都听得到的声音念出一段这类描写,惹得男生们哄堂大笑,女生们面红耳赤却只能装作没听到。如今想起这些细节,满满的却只剩下快乐了。而我们缺失的两性教育就在这样半蒙半猜的文字中积累起来。再后来,当自己能自如地面对所谓正统的两性教育时,仍不时想起当年的这些小说给自己带来的神秘和震撼来。
《窗外》、《交错时光的爱恋》、《上对花轿嫁错郎》,这些最初的言情有一种朦胧纯情的美,至少培养了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相信这世上一定有最美好的爱。去年几个朋友组织的读书会上,不知怎么就扯到了失恋问题,一个朋友说:我大概不爱看言情小说,有些东西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失恋了。却惹来我委屈但强有力的反驳:那我肯定是另一个极端,我看了超过千本的言情小说,大概就是因为看的太多了,所以也失恋了。说完顿时听到那群损友的一阵爆笑。
如今,我还是迷恋言情,只是大概口味要稍稍要精致了一点,当我消极的时候、孤单的时候、无聊的时候,仍然会选择挑上本言情,来一回“躲进书里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