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8
迦达默尔在梳理有关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化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到康德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康德的晦涩众所周知,迦达默尔主要从趣味和天才的学说,天才说美学和体验的概念以及体验的界限和为譬喻正名方面来梳理康德在美学主体化倾向上的发展。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关于判断力的判断,即去探究在有关趣味这件事情上有关判断力的合理性,即判断是否是可能的。康德对趣味的定义包括了两个方面,即经验的非普遍性和一种先天普遍性的要求。趣味并不是盲从主流,它有自身的一种任务性,但它在选择中又包含着对历史遗留物的继承。康德认为,他的判断力在趣味领域有效,迦达默尔认为康德牺牲了趣味的认识意义,这是一种主体化的原则。康德的美学观是,在被认为是美的东西中并没有什么是需要被认识的,主体快感先天地与美的对象相符合,认识对象具有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表现出一种同认识根本相应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合目的性的关系,对所有人就其理念而言都是一样的,所以趣味的普遍性要求在这里体现出来。接下来迦达默尔又从康德关于共通感和趣味的相似处以及社交和趣味间古老的联系来界定趣味。对于审美判断的本质来说,没有什么东西,依赖于其表象是令人愉悦的对象的具体存在特性。为了探讨康德的天才美学观,迦达默尔引入康德关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比较。自由美是自在自为的美,即表现了纯粹的趣味判断。而依存美是存在于一切有关情境的表现艺术中。由人类目的所规定创造从而限制了审美愉悦。康德将诗歌,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整个领域都算作依存的,非自由的美。甚至只看到其美的自然事物亦复如是。因为在这些所有的情形中,趣味是被限制了的。迦达默尔认为判断力批判引入天才概念是为了给审美观念找到一个出发点,因为对于艺术的判断似乎不能从纯粹的趣味出发。真正的美是自然美,因为它不需要有意识回避任何概念和目的。迦达默尔认为我们应该超越纯粹趣味的审美立场,论述美是寻找想象力和知性协调的地方,寻找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地方,而知性则预先为想象力的游戏规定了场所。
接下来迦达默尔论述康德的审美理想,理想来自于人本身的形象。是伦理情操的表现,所以某物让人感到愉悦就不能是单纯的趣味。美具有一种合目的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并没有具体化,没有被概念所固定,所以看似美好像是流动的,而人的形象能够达到为某个目的概念所固定。康德认为在对于人的表现中,所表现的对象和在这种表现中作为艺术性的内容向我们表达的乃是一个东西,这种表现除了在所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外观中得到所表现的东西外就不可能存在其它的内容。黑格尔曾经提出,所有艺术的本质在于在人类面前展现人类自身。而康德认为,伦理情操的表现是一种假借的表现。是人将这种观点带入了他自身的存在之中,这里列举了枯萎树木的例子。它向人类伤感地呈现出来,但树木并没有感受到感伤,而是就人类道德理想而言,它在我们的精神领域里面对我们表现为感伤。由此,康德摧毁了完美性的美学,即从所有存在者中寻找美的根基的那一则美学,而是给予艺术一种自主的显现,即艺术的使命不再是自然理想的表现,而是人类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的自我发现。
接下来分析康德关于美的功利性和审美无功利性的差别。康德认为自然美优于艺术美,因为自然美没有内容意义,它完全是在非理智的纯化状态中展现趣味的。自然美还不仅仅具有这种方法上的优越性,仍然还具有一种内容上的优越性。美的自然不需要人类伦理的规约,它自然就能唤醒关于美的一种道德上的兴趣。因为人已经先期地把他的兴趣稳固地建立在伦理的善之上,因为对于自然中的美的兴趣按照亲缘关系来说就是道德性的。这揭示了自然对于我们的一种合目的性,超出一切功利愉悦之间的无目的性,也最终指向人类自身的道德规定性。所以,正因为我们在自然中找不到任何一个自在的合目的而只是发现美,即一种旨在达到我们愉悦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自然就给予我们一个暗示,我们实际上是最终目的,造化的终极。接下来有趣的是,艺术美是向人们展示他们在道德规定存在中自己本身,但自然意味深长的功利性在于它还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的道德规定性。而艺术对于人来说并不是从某个不同于自己的他物出发而获得的确认。康德的这种划分从反向来说自然之所以具有优越性是因为自己本身缺乏特定的表现力,即它是不被规定的。而艺术严苛的语言反而给予我们的审美活动开辟了自由的空间。康德主张我们要以感受自然美的方式去感受艺术美前,即不要带着既定的概念去理解。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这个尺度和概念以非限制的方式被审美地拓宽了。艺术美同自然美比有一种先天不足,某个事物的概念仅仅是被美好地表现那么这个事物仅仅是有条理的,所以艺术美比仅仅表象的美要多出来一些东西,即是理念也就是概念所不能规定的表现,这里提出了天才学说。迦达默尔认为天才的非理性化创作就是使一种创造性的规则要素昭显出来,并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是如此,即在美的艺术作品中,除了该作品所有的形式和没有一种语言有能力达到该作品影响的奥秘外不存在其它任何的可能性。所以天才性在康德的趣味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产生于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互协调并停滞于美的出现。迦达默尔指出,趣味之于天才是必要的条件,因为天才在艺术美中的作用即是将一种理解力转化为人人可以了知的形式,但是趣味作为一种反思判断力却是普遍的。迦达默尔接下来表达了对康德将天才限制在精神学科而不是科学发明中的反驳,凡是不能通过学习技巧而成功即存在创造力的地方就有着天才即天赋。但康德的意图如此明显,因为只有艺术作品按照其意义来看才是这样被规定的,即就艺术家而言,他创作作品就其自身的存在而言不仅涉及到判断欣赏的精神还涉及到进行创作的精神,这是不可被模仿的。自然在美的领域是毫无争议的标准尺度,自然通过天才给予艺术以规则。这里迦达默尔似乎认为,天才的概念使得艺术美可以在美的领域同自然美一样被审美地加以认识。在艺术中的美不存在其它的原则,它同自然美一样只有一种先天原则,先验地存在于主体之中。
接下来迦达默尔开始探讨天才说美学和体验的概念。迦达默尔认为康德的天才观必须被上升到一个更加广泛的普遍性上,而趣味观却要自我贬义,因为没有天才,趣味是不可能的。趣味是一种表面的感觉,不触及独创性的东西。由于趣味的可变性和相对性,康德将天才观作为自己美学的基础就更加令人信服。天才更加完美地实现那种面对时间变迁而自身永不更改的要求。在19世纪,天才观发展成一个普遍的价值概念还经历了一种真正的神化,例如浪漫主义-唯心主义无意识创造的概念。迦达默尔确认为他们误解了康德的美学,康德想要给美学一个摆脱概念尺度的基础,而不是根本提出艺术领域的真理问题。他希望在我们的生命情感的主观性上建立起审美判断,建立我们的能力和构成趣味和天才的共同本质的一般认识的和谐。而十九世纪的非理性主义和天才崇拜却误解了这点。费希特把天才上升为一个普遍的先验立足点,从而天才概念发展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生命概念。
迦达默尔接下来讨论了体验的含义,他认为体验包括一种正在进行的,首先直观性并未进入我们解释和处理阶段并为解释和处理提供素材的直接性存在;还有一种是直接性留存下来的结果。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还获得了一种使自己继续存在的意义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在这里迦达默尔援引了狄尔泰关于体验一词的定义,体验在狄尔泰那里有着丰富的意蕴,因为狄尔泰本身的体验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且狄尔泰身为施莱马赫的传记家,从一开始使用这个词,虽然在施那里找不到踪迹,就是体现了一种泛神论的背景。狄尔泰又将体验定义为直接的所与,所以体验在狄尔泰那里就包含了上述两层含义。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体验获得了一种崭新的意义,也进入人们的视域之中。但是狄尔泰通过反思性和内在体验去规定体验的概念并想要从此出发在认识论上为历史世界的认识进行辩护。在追溯历史概念时,我们最初不是遭遇到数据而是一种意义统一体。接下来迦达默尔关于狄尔泰体验概念有了一段及其牛逼的论述在商务版的99页。生命概念再次被提出,是从目的论上被思考,生命客观化于意义构成物,所以一切对于意义的论述就是一种返回。而在胡塞尔那里体验的意义有些不同,体验不是自我体验之流的一个部分而是一种意向关系。只有在体验中,某种东西被经历和意指否则就没有体验。这里是一种目的论上的统一。体验在此二者这里都是从目的论上被规定而不是定义意义,即体验的表现是生命。体验同生命复杂相交,即是某种经历过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体验,但当下的意向却具有直接性和摆脱意义的倾向。体验属于自我统一体,因而有一种同这个生命不可替换的关联性。它熔于生命运动的整体中并伴随生命持续不断地继续运动,所以我们将没完没了地与之发生关联。迦达默尔在这里犀利地指出,体验还包括一种希望得到认可的倾向,他提出将之与生命概念的内在联系在何。迦达默尔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指出,整体在短暂体验中的再现远远超出该整体被体验所规定的事实。西默尔指出,体验是一种奇遇。何为奇遇,不是插曲,而是一种积极的打断并且与所打断之物有着意味的关联。奇遇给予可以使得生命作为整体,并在广度和强度上为人所感知。奇遇本身也知道自己的特质性,但是一种被通过测试的特质性,我们从中获得充实和成熟。然后迦达默尔总结说这中的所有东西是每一个体验所具有的,每一个体验都由生命延续性产生并与自身生命整体相连。又回到体验和审美特性存在方式的关系上,迦达默尔说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它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也足以代表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艺术作品的规定性在于成为审美的体验,艺术作品的力量使体验者立刻摆脱他的生命联系同时使他返回到他自身的存在整体。审美体验并不是同其他体验一起组成经验的统一体,而是直接体现了整体。因为审美体验包含着无限的整体经验。代表了生命的意义丰满。我们走到了这一步,体验也就成了美学的立足点,艺术作品被认为是完满的生命象征性再现,每一个体验都走向这种再现。这样美学得出了一各结论,即体验艺术是真正的艺术。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关于判断力的判断,即去探究在有关趣味这件事情上有关判断力的合理性,即判断是否是可能的。康德对趣味的定义包括了两个方面,即经验的非普遍性和一种先天普遍性的要求。趣味并不是盲从主流,它有自身的一种任务性,但它在选择中又包含着对历史遗留物的继承。康德认为,他的判断力在趣味领域有效,迦达默尔认为康德牺牲了趣味的认识意义,这是一种主体化的原则。康德的美学观是,在被认为是美的东西中并没有什么是需要被认识的,主体快感先天地与美的对象相符合,认识对象具有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表现出一种同认识根本相应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合目的性的关系,对所有人就其理念而言都是一样的,所以趣味的普遍性要求在这里体现出来。接下来迦达默尔又从康德关于共通感和趣味的相似处以及社交和趣味间古老的联系来界定趣味。对于审美判断的本质来说,没有什么东西,依赖于其表象是令人愉悦的对象的具体存在特性。为了探讨康德的天才美学观,迦达默尔引入康德关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比较。自由美是自在自为的美,即表现了纯粹的趣味判断。而依存美是存在于一切有关情境的表现艺术中。由人类目的所规定创造从而限制了审美愉悦。康德将诗歌,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整个领域都算作依存的,非自由的美。甚至只看到其美的自然事物亦复如是。因为在这些所有的情形中,趣味是被限制了的。迦达默尔认为判断力批判引入天才概念是为了给审美观念找到一个出发点,因为对于艺术的判断似乎不能从纯粹的趣味出发。真正的美是自然美,因为它不需要有意识回避任何概念和目的。迦达默尔认为我们应该超越纯粹趣味的审美立场,论述美是寻找想象力和知性协调的地方,寻找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地方,而知性则预先为想象力的游戏规定了场所。
接下来迦达默尔论述康德的审美理想,理想来自于人本身的形象。是伦理情操的表现,所以某物让人感到愉悦就不能是单纯的趣味。美具有一种合目的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并没有具体化,没有被概念所固定,所以看似美好像是流动的,而人的形象能够达到为某个目的概念所固定。康德认为在对于人的表现中,所表现的对象和在这种表现中作为艺术性的内容向我们表达的乃是一个东西,这种表现除了在所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外观中得到所表现的东西外就不可能存在其它的内容。黑格尔曾经提出,所有艺术的本质在于在人类面前展现人类自身。而康德认为,伦理情操的表现是一种假借的表现。是人将这种观点带入了他自身的存在之中,这里列举了枯萎树木的例子。它向人类伤感地呈现出来,但树木并没有感受到感伤,而是就人类道德理想而言,它在我们的精神领域里面对我们表现为感伤。由此,康德摧毁了完美性的美学,即从所有存在者中寻找美的根基的那一则美学,而是给予艺术一种自主的显现,即艺术的使命不再是自然理想的表现,而是人类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的自我发现。
接下来分析康德关于美的功利性和审美无功利性的差别。康德认为自然美优于艺术美,因为自然美没有内容意义,它完全是在非理智的纯化状态中展现趣味的。自然美还不仅仅具有这种方法上的优越性,仍然还具有一种内容上的优越性。美的自然不需要人类伦理的规约,它自然就能唤醒关于美的一种道德上的兴趣。因为人已经先期地把他的兴趣稳固地建立在伦理的善之上,因为对于自然中的美的兴趣按照亲缘关系来说就是道德性的。这揭示了自然对于我们的一种合目的性,超出一切功利愉悦之间的无目的性,也最终指向人类自身的道德规定性。所以,正因为我们在自然中找不到任何一个自在的合目的而只是发现美,即一种旨在达到我们愉悦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自然就给予我们一个暗示,我们实际上是最终目的,造化的终极。接下来有趣的是,艺术美是向人们展示他们在道德规定存在中自己本身,但自然意味深长的功利性在于它还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的道德规定性。而艺术对于人来说并不是从某个不同于自己的他物出发而获得的确认。康德的这种划分从反向来说自然之所以具有优越性是因为自己本身缺乏特定的表现力,即它是不被规定的。而艺术严苛的语言反而给予我们的审美活动开辟了自由的空间。康德主张我们要以感受自然美的方式去感受艺术美前,即不要带着既定的概念去理解。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这个尺度和概念以非限制的方式被审美地拓宽了。艺术美同自然美比有一种先天不足,某个事物的概念仅仅是被美好地表现那么这个事物仅仅是有条理的,所以艺术美比仅仅表象的美要多出来一些东西,即是理念也就是概念所不能规定的表现,这里提出了天才学说。迦达默尔认为天才的非理性化创作就是使一种创造性的规则要素昭显出来,并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是如此,即在美的艺术作品中,除了该作品所有的形式和没有一种语言有能力达到该作品影响的奥秘外不存在其它任何的可能性。所以天才性在康德的趣味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产生于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互协调并停滞于美的出现。迦达默尔指出,趣味之于天才是必要的条件,因为天才在艺术美中的作用即是将一种理解力转化为人人可以了知的形式,但是趣味作为一种反思判断力却是普遍的。迦达默尔接下来表达了对康德将天才限制在精神学科而不是科学发明中的反驳,凡是不能通过学习技巧而成功即存在创造力的地方就有着天才即天赋。但康德的意图如此明显,因为只有艺术作品按照其意义来看才是这样被规定的,即就艺术家而言,他创作作品就其自身的存在而言不仅涉及到判断欣赏的精神还涉及到进行创作的精神,这是不可被模仿的。自然在美的领域是毫无争议的标准尺度,自然通过天才给予艺术以规则。这里迦达默尔似乎认为,天才的概念使得艺术美可以在美的领域同自然美一样被审美地加以认识。在艺术中的美不存在其它的原则,它同自然美一样只有一种先天原则,先验地存在于主体之中。
接下来迦达默尔开始探讨天才说美学和体验的概念。迦达默尔认为康德的天才观必须被上升到一个更加广泛的普遍性上,而趣味观却要自我贬义,因为没有天才,趣味是不可能的。趣味是一种表面的感觉,不触及独创性的东西。由于趣味的可变性和相对性,康德将天才观作为自己美学的基础就更加令人信服。天才更加完美地实现那种面对时间变迁而自身永不更改的要求。在19世纪,天才观发展成一个普遍的价值概念还经历了一种真正的神化,例如浪漫主义-唯心主义无意识创造的概念。迦达默尔确认为他们误解了康德的美学,康德想要给美学一个摆脱概念尺度的基础,而不是根本提出艺术领域的真理问题。他希望在我们的生命情感的主观性上建立起审美判断,建立我们的能力和构成趣味和天才的共同本质的一般认识的和谐。而十九世纪的非理性主义和天才崇拜却误解了这点。费希特把天才上升为一个普遍的先验立足点,从而天才概念发展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生命概念。
迦达默尔接下来讨论了体验的含义,他认为体验包括一种正在进行的,首先直观性并未进入我们解释和处理阶段并为解释和处理提供素材的直接性存在;还有一种是直接性留存下来的结果。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还获得了一种使自己继续存在的意义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在这里迦达默尔援引了狄尔泰关于体验一词的定义,体验在狄尔泰那里有着丰富的意蕴,因为狄尔泰本身的体验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且狄尔泰身为施莱马赫的传记家,从一开始使用这个词,虽然在施那里找不到踪迹,就是体现了一种泛神论的背景。狄尔泰又将体验定义为直接的所与,所以体验在狄尔泰那里就包含了上述两层含义。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体验获得了一种崭新的意义,也进入人们的视域之中。但是狄尔泰通过反思性和内在体验去规定体验的概念并想要从此出发在认识论上为历史世界的认识进行辩护。在追溯历史概念时,我们最初不是遭遇到数据而是一种意义统一体。接下来迦达默尔关于狄尔泰体验概念有了一段及其牛逼的论述在商务版的99页。生命概念再次被提出,是从目的论上被思考,生命客观化于意义构成物,所以一切对于意义的论述就是一种返回。而在胡塞尔那里体验的意义有些不同,体验不是自我体验之流的一个部分而是一种意向关系。只有在体验中,某种东西被经历和意指否则就没有体验。这里是一种目的论上的统一。体验在此二者这里都是从目的论上被规定而不是定义意义,即体验的表现是生命。体验同生命复杂相交,即是某种经历过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体验,但当下的意向却具有直接性和摆脱意义的倾向。体验属于自我统一体,因而有一种同这个生命不可替换的关联性。它熔于生命运动的整体中并伴随生命持续不断地继续运动,所以我们将没完没了地与之发生关联。迦达默尔在这里犀利地指出,体验还包括一种希望得到认可的倾向,他提出将之与生命概念的内在联系在何。迦达默尔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指出,整体在短暂体验中的再现远远超出该整体被体验所规定的事实。西默尔指出,体验是一种奇遇。何为奇遇,不是插曲,而是一种积极的打断并且与所打断之物有着意味的关联。奇遇给予可以使得生命作为整体,并在广度和强度上为人所感知。奇遇本身也知道自己的特质性,但是一种被通过测试的特质性,我们从中获得充实和成熟。然后迦达默尔总结说这中的所有东西是每一个体验所具有的,每一个体验都由生命延续性产生并与自身生命整体相连。又回到体验和审美特性存在方式的关系上,迦达默尔说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它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也足以代表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艺术作品的规定性在于成为审美的体验,艺术作品的力量使体验者立刻摆脱他的生命联系同时使他返回到他自身的存在整体。审美体验并不是同其他体验一起组成经验的统一体,而是直接体现了整体。因为审美体验包含着无限的整体经验。代表了生命的意义丰满。我们走到了这一步,体验也就成了美学的立足点,艺术作品被认为是完满的生命象征性再现,每一个体验都走向这种再现。这样美学得出了一各结论,即体验艺术是真正的艺术。
-
冷酷母蟑螂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4-22 00: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