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思想的人不孤单
能思想的人不孤单
一起悦读俱乐部 2012年11月17日
冬日午后,阳光正好,俱乐部里群贤毕至、少长云集,热闹非常。也许是因为这期读书会是悦读俱乐部周岁之故吧,桌上摆满了茶点。领读人王晖龙给大家选取的题目是“会思想的苇草”,文本有两个,一是帕斯卡(尔)的《思想录》选段,一个是苏格拉底的《在雅典法庭上的辩护》。
晖龙首先给大家简单分享了帕斯卡和苏格拉底的生平,这里要说的是:帕斯卡,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帕斯卡定律的发现者。他所建立的直觉主义原则对于后来一些哲学家,如卢梭和伯格森等都有影响。就帕斯卡这个译名来说,“直硬”的翻译音(帕斯卡)更多表现他科学家的一面,“委婉”的翻译音(帕斯卡尔)则多用于他作为一位作家、思想家的情形。
苏格拉底,他与他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被公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以精神助产士自居的苏格拉底一生游走,在各地与人们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因而他被雅典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反对民主政治”等为罪名判处死刑,我们要读的即是他在雅典法庭上的辩护。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阅读分享时间,读友李珣恂给大家介绍了苏格拉底为何被捕的原因:“不敬神”是因为苏格拉底企图创造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完美之神,以消弭奥林匹斯众神的恶欲,这一思想也被后来的基督教所继承。石恢老师接着说,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许多思想是通过他的学生们记录流传下来,而上述我们所阅读的是由柏拉图所记录的。石恢老师笑着说,苏格拉底最后一句话说的是我将赴死,你们将去活。珣恂补充道,苏格拉底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请他的学生代为偿还生蛋的母鸡。这时,晖龙说道,苏格拉底的学说,很多人(学生和朋友)记录,各有不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听到的是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句。这样的回答,结束了大家的犹疑和争论,是呀,看似诙谐无理,实际上确是智慧的分享。试想类似苏格拉底这样的圣哲,人们多以得到他的只言片语的真传为幸,而事实上,真正的圣哲未必愿意著书立说,真正的思想也往往不必以语言文字的方式流传,而今天的学者们往往生嚼着古人的只言片语,就自以为是起来,殊不知《论语》并不能囊括儒学体系,《理想国》何尝能完全表达柏拉图呢?
分享还在继续,主题转到了帕斯卡的《思想录》中,关于人之思想的高尚性和卑微性的问题。王磊从一个小说家的角度谈了谈他的直观感受,帕斯卡的这段话从表面上看似无序,其实却内涵丰富,人认识自己的可悲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但认知到为甚么可悲的能力却是伟大的,另外,帕斯卡在文中运用了辩证法,一方面思想是高尚的,另一方面思想又是卑贱的……从中可以发现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法的萌芽。读友杜芸却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说思想就是卑贱的呢?之后大家谈论的焦点转到了思想的高尚性以及卑贱性的讨论。新朋友小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中国人丧失了信仰了么?是不是因为没有了上帝,信仰中“威胁者”的缺失,从而造成了人心中价值观的缺失,虚伪和不负责任的行为随之产生……俱乐部的老朋友王利群老师笑着谈了自己的看法,她将话锋一转,说道,我们为什么要标榜信仰呢,有信仰就很了不起么?她说道,信则无可厚非,仰则大可不必。王萍最近精研佛理,又能融会贯通,尤其令人敬服的是,她站在宇宙之手的高度谦卑感恩的审视人生,令与会的朋友们耳目一新。唐美健老师是单位的“老”干部,她的分享有清新之感,娓娓道来,发人深省。这时,参加完恩师七十大寿的诗人、博士生导师王珂老师匆匆赶来,和大家谈起了社会契约理论,人民将权力转移给领袖,而在此过程,有些时候的确存在转移过程中出现断层乃至真空。王老师接着说,西方哲学的传统,是关注个人,从人的本身去思考人,阐述人。读友李平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还指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条射线来描述,而东方人的思维则是一个圆,谈到平衡和标准的问题,李平说,物理学中要测量一个东西的高度,往往以海拔来测量,以海平面作为衡量的标准,我们知道,海平面是不平的,同样,衡量任何思想乃至信仰的标准也是不平的,因为信仰本身即具有不平性,换句话说,绝对的信仰如同绝对的事实一样,本不存在。刚来读书会的尤琪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他和大家分享了“小白鼠试验”的经历,从而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思想的残忍和卑劣。关丹、廖渊、李建宾、宋成广、侯军伟等几位读友也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专业角度,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令人印象深刻,受益颇深。
不知不觉,笑谈间,月升日降,大家在思想的碰撞中度过了短暂的一下午。参加本期读书活动的近20位朋友,都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对今天阅读文本和主题的看法,难能可贵的是,每个人都能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平等而坦诚地坐在一起交流分享看法,这是一起悦读之幸,是每一位参与者之幸。读友的精彩展示,非此处三言两语所能记录完整,许多读友的发言和观点都未能载录,甚至还可能张冠李戴或是断章取义,还望读友们评论订正和继续补充。另外,读书活动所起的作用,更多地是引起话题,深入而持久的讨论、思考需要在读书会后继续发酵,相信读书会结束后继续在楼道里、地铁上、QQ群中延续讨论的读友们会认同此点吧。能思想的苇草,注定不会孤单。
记录、整理:李平
一起悦读俱乐部 2012年11月17日
冬日午后,阳光正好,俱乐部里群贤毕至、少长云集,热闹非常。也许是因为这期读书会是悦读俱乐部周岁之故吧,桌上摆满了茶点。领读人王晖龙给大家选取的题目是“会思想的苇草”,文本有两个,一是帕斯卡(尔)的《思想录》选段,一个是苏格拉底的《在雅典法庭上的辩护》。
晖龙首先给大家简单分享了帕斯卡和苏格拉底的生平,这里要说的是:帕斯卡,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帕斯卡定律的发现者。他所建立的直觉主义原则对于后来一些哲学家,如卢梭和伯格森等都有影响。就帕斯卡这个译名来说,“直硬”的翻译音(帕斯卡)更多表现他科学家的一面,“委婉”的翻译音(帕斯卡尔)则多用于他作为一位作家、思想家的情形。
苏格拉底,他与他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被公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以精神助产士自居的苏格拉底一生游走,在各地与人们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因而他被雅典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反对民主政治”等为罪名判处死刑,我们要读的即是他在雅典法庭上的辩护。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阅读分享时间,读友李珣恂给大家介绍了苏格拉底为何被捕的原因:“不敬神”是因为苏格拉底企图创造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完美之神,以消弭奥林匹斯众神的恶欲,这一思想也被后来的基督教所继承。石恢老师接着说,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许多思想是通过他的学生们记录流传下来,而上述我们所阅读的是由柏拉图所记录的。石恢老师笑着说,苏格拉底最后一句话说的是我将赴死,你们将去活。珣恂补充道,苏格拉底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请他的学生代为偿还生蛋的母鸡。这时,晖龙说道,苏格拉底的学说,很多人(学生和朋友)记录,各有不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听到的是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句。这样的回答,结束了大家的犹疑和争论,是呀,看似诙谐无理,实际上确是智慧的分享。试想类似苏格拉底这样的圣哲,人们多以得到他的只言片语的真传为幸,而事实上,真正的圣哲未必愿意著书立说,真正的思想也往往不必以语言文字的方式流传,而今天的学者们往往生嚼着古人的只言片语,就自以为是起来,殊不知《论语》并不能囊括儒学体系,《理想国》何尝能完全表达柏拉图呢?
分享还在继续,主题转到了帕斯卡的《思想录》中,关于人之思想的高尚性和卑微性的问题。王磊从一个小说家的角度谈了谈他的直观感受,帕斯卡的这段话从表面上看似无序,其实却内涵丰富,人认识自己的可悲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但认知到为甚么可悲的能力却是伟大的,另外,帕斯卡在文中运用了辩证法,一方面思想是高尚的,另一方面思想又是卑贱的……从中可以发现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法的萌芽。读友杜芸却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说思想就是卑贱的呢?之后大家谈论的焦点转到了思想的高尚性以及卑贱性的讨论。新朋友小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中国人丧失了信仰了么?是不是因为没有了上帝,信仰中“威胁者”的缺失,从而造成了人心中价值观的缺失,虚伪和不负责任的行为随之产生……俱乐部的老朋友王利群老师笑着谈了自己的看法,她将话锋一转,说道,我们为什么要标榜信仰呢,有信仰就很了不起么?她说道,信则无可厚非,仰则大可不必。王萍最近精研佛理,又能融会贯通,尤其令人敬服的是,她站在宇宙之手的高度谦卑感恩的审视人生,令与会的朋友们耳目一新。唐美健老师是单位的“老”干部,她的分享有清新之感,娓娓道来,发人深省。这时,参加完恩师七十大寿的诗人、博士生导师王珂老师匆匆赶来,和大家谈起了社会契约理论,人民将权力转移给领袖,而在此过程,有些时候的确存在转移过程中出现断层乃至真空。王老师接着说,西方哲学的传统,是关注个人,从人的本身去思考人,阐述人。读友李平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还指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条射线来描述,而东方人的思维则是一个圆,谈到平衡和标准的问题,李平说,物理学中要测量一个东西的高度,往往以海拔来测量,以海平面作为衡量的标准,我们知道,海平面是不平的,同样,衡量任何思想乃至信仰的标准也是不平的,因为信仰本身即具有不平性,换句话说,绝对的信仰如同绝对的事实一样,本不存在。刚来读书会的尤琪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他和大家分享了“小白鼠试验”的经历,从而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思想的残忍和卑劣。关丹、廖渊、李建宾、宋成广、侯军伟等几位读友也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专业角度,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令人印象深刻,受益颇深。
不知不觉,笑谈间,月升日降,大家在思想的碰撞中度过了短暂的一下午。参加本期读书活动的近20位朋友,都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对今天阅读文本和主题的看法,难能可贵的是,每个人都能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平等而坦诚地坐在一起交流分享看法,这是一起悦读之幸,是每一位参与者之幸。读友的精彩展示,非此处三言两语所能记录完整,许多读友的发言和观点都未能载录,甚至还可能张冠李戴或是断章取义,还望读友们评论订正和继续补充。另外,读书活动所起的作用,更多地是引起话题,深入而持久的讨论、思考需要在读书会后继续发酵,相信读书会结束后继续在楼道里、地铁上、QQ群中延续讨论的读友们会认同此点吧。能思想的苇草,注定不会孤单。
记录、整理:李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