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小吃
最近嘴馋, 老惦记小时候的那些零嘴。今天又看了一遍梁实秋先生的《北平的零食小贩》,结果馋的更厉害了。
先生的文字幽默风趣,笔下各种小吃跃然纸上,让人心痒难耐。不过故土有别,我还是更钟爱南方的风味,遂搜肠刮肚的八一八家乡的各种吃食,权当作画饼充饥了。
粢饭团是我上中学期间的主要早点之一,用蒸透的糯米当主料,白的透亮,中间夹一炸的酥脆的油条,再辅以切的极细的榨菜丁或肉松,撒上点葱花,咸香入味。
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卖糍饭团的小贩就早早在学校门口摆起了摊子,旁边搁一大号的木桶盛满了蒸熟的糯米饭,而木桶盖正好当案板。小贩在案板上铺上一层屉布,然后舀一勺糯米饭放在上面摊开,撒上细盐,再把油条折成两半搁到中间,按照每人的口味撒上不同的佐料,随手一卷变大功告成。
粢饭团一般都是椭圆形的,握在手里刚刚好,又透着热气,一个下肚一上午都觉得胃里暖暖的。我觉得粢饭团好坏的关键是糯米饭的软硬程度,太干则粘度不够,裹挟不住,而太软又失了糯米的那股韧劲。
离开浙江以后我就再也没吃过粢饭团,有一次在三里屯village看到专卖饭团的一家馆子,不过感觉更像日本人的饭团,就没在那儿停留。
前些日子在“石库门小吃”点过一回粢饭糕,方方正正的糯米糕炸的金黄酥脆,还撒了些红萝卜丝做点缀,味道也还不错。
油墩子是北京的老上海城隍庙小吃给这道点心起的名字,我们小时候好像不这么叫。但自从这个叫法后入为主之后,我就怎么也想不起来当年我们是怎么说的了,只记得我和我妈当年都极爱吃这个东东。
炸油墩子还得有一个椭圆型的铁制模具,个头不大,却得有一定的厚度。关键是和的稀薄正好的面粉里裹着各种美味,有切的极细的白萝卜丝,雪菜丝,冬笋丝,偶尔还夹杂一点肉沫,所以炸出来喷香,入口酥脆,回味无穷。
后来我在城隍庙小吃也点过两次油墩子,可惜和小时候的记忆相比差的太远,徒有其形,里面全是白萝卜丝,软塌塌的,口感甚是一般。
说起炸臭豆腐,好像全国不少城市都有,但宁波的臭豆腐和湖南的又有差别。小贩把浸在卤汁里正当水的一整块臭豆腐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方块,放在油锅里一炸,色泽金黄,臭味扑鼻。因为工艺不同,湖南的臭豆腐炸出来一般都是黑色的,而且一般都是一大块,不如宁波的香脆。我很爱吃老家弄当口那家店的臭豆腐,佐着蒜汁或辣椒汁,真是无敌啊!只要我妈一去他们店里,老板娘就知道准是我回来了,还会多给几块。北京各家的江浙馆子里我觉得咸亨的臭豆腐还不错,孔乙己的也还行。
临山豆腐干则完全是地方上的特色。和其他豆腐干相比,临山豆腐干最牛的地方是它的韧度。薄薄的一片豆干居然折成180度都不会折,特别有嚼头,用来下酒是最好不过了。最早这个豆腐干是我读高中时临山的同学从家捎带来的,后来在我们市里的菜场也能买到了。虽然口味极佳,包装却朴素的很,我现在回老家菜场转悠的时候也还能看到,居然包装十几年都没变过。前几年地方上的官员春节前来北京开团拜会的时候还会特意带上临山豆腐干当冷盘,依然广受欢迎。
宁波也有不少好吃的甜食,最著名的自然是缸鸭狗的汤圆,不过最让我想念的还是青团和松花团。
这两样小吃通常清明时节才有。故名思议,青团是墨绿色的,因为用了纯植物入色,绿的通透。用六成糯米与四成梗米混合磨成粉,倒在大木桶里兑水进行反复搅拌均匀后,揉透,使米粉有了韧性,再掰成一小团一小团做皮子,用上好的豇豆煮熟加糖碾碎制成豆沙馅,也有用芝麻炒熟加糖碾碎制成芝麻馅的,入口绵软香甜。虽然清明前后家乡的街头巷尾都有卖青团的,但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青团是在小舅舅的乳母家。乳母住在乡下,手极巧,除了给我们做各种点心,还有不少乡间的美味,比如溪水里的沙蟹,只大拇指盖那么大,味道却极鲜美,葱油爆炒之后更是佐酒下饭的不二之选。
松花团的原料和青团差不多,只不过不用植物入色,看起来圆润白嫩,最诱人的是它外面裹着的那一层鹅黄的松花粉,看着就极惹人怜爱。
青团和松花团总会让我想起清明时节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老爸总会爬的老高,折一大捆映山红给我,然后我就抱着花知足的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屁颠屁颠的回家了。
先生的文字幽默风趣,笔下各种小吃跃然纸上,让人心痒难耐。不过故土有别,我还是更钟爱南方的风味,遂搜肠刮肚的八一八家乡的各种吃食,权当作画饼充饥了。
粢饭团是我上中学期间的主要早点之一,用蒸透的糯米当主料,白的透亮,中间夹一炸的酥脆的油条,再辅以切的极细的榨菜丁或肉松,撒上点葱花,咸香入味。
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卖糍饭团的小贩就早早在学校门口摆起了摊子,旁边搁一大号的木桶盛满了蒸熟的糯米饭,而木桶盖正好当案板。小贩在案板上铺上一层屉布,然后舀一勺糯米饭放在上面摊开,撒上细盐,再把油条折成两半搁到中间,按照每人的口味撒上不同的佐料,随手一卷变大功告成。
粢饭团一般都是椭圆形的,握在手里刚刚好,又透着热气,一个下肚一上午都觉得胃里暖暖的。我觉得粢饭团好坏的关键是糯米饭的软硬程度,太干则粘度不够,裹挟不住,而太软又失了糯米的那股韧劲。
离开浙江以后我就再也没吃过粢饭团,有一次在三里屯village看到专卖饭团的一家馆子,不过感觉更像日本人的饭团,就没在那儿停留。
前些日子在“石库门小吃”点过一回粢饭糕,方方正正的糯米糕炸的金黄酥脆,还撒了些红萝卜丝做点缀,味道也还不错。
油墩子是北京的老上海城隍庙小吃给这道点心起的名字,我们小时候好像不这么叫。但自从这个叫法后入为主之后,我就怎么也想不起来当年我们是怎么说的了,只记得我和我妈当年都极爱吃这个东东。
炸油墩子还得有一个椭圆型的铁制模具,个头不大,却得有一定的厚度。关键是和的稀薄正好的面粉里裹着各种美味,有切的极细的白萝卜丝,雪菜丝,冬笋丝,偶尔还夹杂一点肉沫,所以炸出来喷香,入口酥脆,回味无穷。
后来我在城隍庙小吃也点过两次油墩子,可惜和小时候的记忆相比差的太远,徒有其形,里面全是白萝卜丝,软塌塌的,口感甚是一般。
说起炸臭豆腐,好像全国不少城市都有,但宁波的臭豆腐和湖南的又有差别。小贩把浸在卤汁里正当水的一整块臭豆腐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方块,放在油锅里一炸,色泽金黄,臭味扑鼻。因为工艺不同,湖南的臭豆腐炸出来一般都是黑色的,而且一般都是一大块,不如宁波的香脆。我很爱吃老家弄当口那家店的臭豆腐,佐着蒜汁或辣椒汁,真是无敌啊!只要我妈一去他们店里,老板娘就知道准是我回来了,还会多给几块。北京各家的江浙馆子里我觉得咸亨的臭豆腐还不错,孔乙己的也还行。
临山豆腐干则完全是地方上的特色。和其他豆腐干相比,临山豆腐干最牛的地方是它的韧度。薄薄的一片豆干居然折成180度都不会折,特别有嚼头,用来下酒是最好不过了。最早这个豆腐干是我读高中时临山的同学从家捎带来的,后来在我们市里的菜场也能买到了。虽然口味极佳,包装却朴素的很,我现在回老家菜场转悠的时候也还能看到,居然包装十几年都没变过。前几年地方上的官员春节前来北京开团拜会的时候还会特意带上临山豆腐干当冷盘,依然广受欢迎。
宁波也有不少好吃的甜食,最著名的自然是缸鸭狗的汤圆,不过最让我想念的还是青团和松花团。
这两样小吃通常清明时节才有。故名思议,青团是墨绿色的,因为用了纯植物入色,绿的通透。用六成糯米与四成梗米混合磨成粉,倒在大木桶里兑水进行反复搅拌均匀后,揉透,使米粉有了韧性,再掰成一小团一小团做皮子,用上好的豇豆煮熟加糖碾碎制成豆沙馅,也有用芝麻炒熟加糖碾碎制成芝麻馅的,入口绵软香甜。虽然清明前后家乡的街头巷尾都有卖青团的,但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青团是在小舅舅的乳母家。乳母住在乡下,手极巧,除了给我们做各种点心,还有不少乡间的美味,比如溪水里的沙蟹,只大拇指盖那么大,味道却极鲜美,葱油爆炒之后更是佐酒下饭的不二之选。
松花团的原料和青团差不多,只不过不用植物入色,看起来圆润白嫩,最诱人的是它外面裹着的那一层鹅黄的松花粉,看着就极惹人怜爱。
青团和松花团总会让我想起清明时节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老爸总会爬的老高,折一大捆映山红给我,然后我就抱着花知足的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屁颠屁颠的回家了。
-
黄小球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2 17: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