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济学该如何解释剩男剩女现象
运用经济学该如何解释剩男剩女现象
文:橙子
2011年大陆国家民政局调研大陆有1.8亿单身男女。
据说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如果让经济学来解释,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呢?
那么在讲剩男剩女这个目前炙手可热的话题之前,
请容许我引用经济学里最为经典的一条等式作为开题:
利润=商品售价-工资-其他成本。
即
商品售价=利润+工资+其他成本。
这个等式对任何企业都适用。
有人说,这条等式没有考虑税收。实际上,税收等于是政府将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作为商品,售卖给国民。税收也就是商品的售价。 更进一步地说,“其他成本”一项就是其他企业制造的商品。所以把所有企业放到一起来统一考量的时候,可以推导出这样一条更简明的等式:商品售价=利润+工资。
这说明,如果所有的生产都放在资本主义化的企业里进行,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工资买不光所有商品,必须利润也加入购买,产销才能平衡。 接下来就是第二条经济学原理——消费倾向递减原理。
赚钱多的人花钱也多,但从比例来看,在深圳这座高消费的城市,月薪800块的人大部分花光收入,1800块的人最多攒一两百元,月薪一万的时候,可以每月攒几千存款。等到月入百万,虽然奢侈品消费已经不少,但占总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两三成。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费就要停滞了。在物质消耗上,比尔盖茨每日的消费金额未必比一个国内大房产商高出多少。 这咋一看是好事,有钱人不消费,多好啊,为社会节约资源。但是,这和第一点放在一起看,问题就出来了。利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工资分配在大多数人手里。工资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润大部分没有被花出去,势必造成这样的局面:
商品售价>老板的消费+工人的消费。
商品不可能在这个体系内都卖出去。
势必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大量卖不出去的商品||||||||||||||||||||||||||||||||||||||||||||||||富人巨额的存款
卖不出去咋办?老板的第一反应是减产避免亏损。减产不是为了少造东西,而是为了少开工资。工人没了工资自然就不买东西。结果,从全社会来看,购买力减少的比例比商品减少的比例还高。各行业的老板只能下意识地再裁员,再限产。这样一轮轮的转下去,经济就崩溃了。经济危机就是这个原理。只要你立足于体系内解决问题,问题就绕不开。必定会产生生产过剩。历史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循环几次之后,有个明眼人便看出了其中的道道,断定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这个明眼人,他叫马克思。
然后是第三条ABC婚姻公式链。
假设把男女分成ABC三个等级,A最优异,C最一般,那么社会上普遍来说,A男会和B女走到一起,B男会跟C女结婚,最后C男跟A女便会剩下。
前不久是大名鼎鼎举世瞩目的光棍节。有统计机构发布新闻报告说中国有1.8亿剩男剩女。在如此浩浩荡荡的背景下,相亲网站、相亲旅游的火爆便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通过介绍方式最先了解到的肯定是对方的工作、学历、包括经济条件。
"周围不少同学已经结婚了,过光棍节其实挺尴尬的。"28岁的戴军*说,今年“光棍节”恰逢周末,与其尴尬过节还不如积极应对,今年,他报名参加了当地一家婚介机构举办的“光棍节”相亲活动。(注:摘自京游网记者采访消息)
"相亲次数不少,但是对方总会提及工作、房子、还有收入。"戴军的家乡地处山西北部的一个县城,如今大学毕业后工作5年,除了日常生活费用,自己积攒的收入还不足以在太原市购买一套住房。戴军说,没有房子没有汽车,这似乎成为自己相亲不成功的重要因素。
戴军并不是个例。有媒体称,中国式相亲如同商业交易。
2012年初,由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与百合网联合发布《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九成女性选择对方“有稳定收入”为结婚的必要条件,而近七成女性选择“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
这项调查显示,近80%的受访单身女性认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配谈恋爱”。其中,有27.1%的人甚至认为,男性月收入10000元以上才适合谈恋爱。
这样的态度,等于是把婚姻和爱情商业化了,看成是一种交易,一种买卖。那么很合理地,同样会遵循经济学的规律,商品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确立的体系内全部卖出去。生产的过剩,成为必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本遵循经济规律运作下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商品化婚姻体系造就了大量贫穷的单身男人(C男)和富裕的单身女人(A女),在爱情买卖的市场上,婚姻不可能在这样的不对等的条件下成立。
怎么办?
我们可以先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大人物怎么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
凯恩斯和罗斯福的做法是向富人借钱。简单来说就是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积聚巨额资金进行国家投资,创造就业,给穷人发工资,让穷人获得购买力去消耗过剩的商品。
马克思的做法是向富人抢钱。共产主义人人平等,让工人组织工会把生产过剩的产品直接分配掉,以这种方式解决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
两种方式都可以缓解经济危机和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各有利弊。
前者的弊端——到了今天已经很严重,美国的国债从本世纪初的一万亿美元上升到了世界末日年的十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美国全年GDP。借钱岂有不还的道理?奥巴马深知这一点,但还是拼命地向国会建议提高美国的赤字上限额度。未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后者的弊端——大家已经看到了。一个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的社会是缺乏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共产主义轰然倒台。为什么?历史上的“和平演变”又是怎么一回事儿?简单来说,资本主义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家伙,西方各国通过传单、电影、文化等各种手段向东欧诸国灌输资本主义世界仿若天堂一般的生活,却从对造出天堂的基础——底层人民的贫苦只字不提,通过思想和文化的侵蚀,从内部瓦解了铁幕国家的统治。史称“和平演变”。
资本主义的困扰也好,共产主义的失败也罢,问题的根源都在一点:人性的自私。
只要人一天不改变自私的基因,资本主义便会拥有存续下去的土壤。只是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是建立在危机到来之时的末日境地这样的代价之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人们会经历更多更剧烈的高低起伏。
这似乎是个无解的死局。
A女,(我们终于又回到亲爱的文章主题上来了)还有C男,以及所有一切依然在寻寻觅觅的可怜的光棍男女们。你们的孤单,同样根源于人性的自私的基因。
那么在以后的爱情买卖的市场上,是该坚持自己的择偶原则,还是做出妥协和让步,这似乎成了一个零和博弈的游戏。但只要明白了本篇文章所阐述的原理,无论最坏的结果怎样,你大概至少不会怨天尤人,至少知道自己为什么依然单身,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而这一条法则,无论对A女,还是C男,同样适用。
附一:论人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伟人级别的诠释,我相信很多同学只是在政治书上机械地背诵下来,考完试以后就少有去想。
有人说中国的学术界的学者们,非常善于把简明的东西讲得很复杂,而西方学术界的学者们则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很简明。
现在,请容许我尝试把这句伟人对人类本质的复杂诠释尽量简明地做一个注解。这个注解,不得不先声明,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出发的。因此若有说得不够准确明朗的地方,还请各位不吝责骂之。
注解的内容,起始于英国医师兼诗人托马斯·特德的一句诗歌:我爱你,并不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是谁。
这句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爱意的诗歌甚至道出了爱情的真谛,自我的定义。
实际上,也道出了人类的本质。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面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因于各种理由,对于不同的人,每个人的接待方式也不尽相同。对熟悉的,喜欢的人,自己会展现出信任、热情、愉悦、轻松的一面,对陌生的,讨厌的人,自己会展现出不信任、冷淡、漠视、紧张的一面。
不同的交往对象因其言谈、行为、性格、人格魅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唤起与之对应的自我。不恰当地用老话形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的大概也是类似的概念。
真正的自我,也就存在于过去现在与未来接触到你的所有的全部的人的一切关于你的印象、记忆、形容共同拼凑之下,所得到的“元图像”,便是你真正的面貌。客观到无法再客观,同时,主观到无法再主观。看似没有任何的虚伪和修饰,同时也可以说是充满了虚伪和修饰。真伪两者的极致和矛盾的统一,便是这个宇宙之中最真实的你自己。真正的自我,便是这样一个终极的命题。
从宏观上看,所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之中,不断唤起的全新的自我。总体上,一个社会的文化结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的总和之不断更新和唤起的过程。
通俗来讲,可以简化成以下问题:
你是谁?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拥有怎样的同事、朋友、爱人、家人、老师?而这些又是如何定义了现在与未来的你?
这便是人类的本质。
附二:对设计的一点想法
我们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往往会报之一笑,继而赞叹设计师的独到匠心。实际上,纵使我们的生活没有设计上的更新,也是可以继续下去,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那么设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在我个人看来,设计通过创意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去一些便利和趣味性,同时也启发了人们的智慧,获得一种独特的思维视角,重新发现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而这,恰恰就是体现设计价值的地方。从宏观上来看,是设计通过丰富人们的生活以及启发人类智慧的方式在推动着文明的前进和发展。
文:橙子
2011年大陆国家民政局调研大陆有1.8亿单身男女。
据说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如果让经济学来解释,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呢?
那么在讲剩男剩女这个目前炙手可热的话题之前,
请容许我引用经济学里最为经典的一条等式作为开题:
利润=商品售价-工资-其他成本。
即
商品售价=利润+工资+其他成本。
这个等式对任何企业都适用。
有人说,这条等式没有考虑税收。实际上,税收等于是政府将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作为商品,售卖给国民。税收也就是商品的售价。 更进一步地说,“其他成本”一项就是其他企业制造的商品。所以把所有企业放到一起来统一考量的时候,可以推导出这样一条更简明的等式:商品售价=利润+工资。
这说明,如果所有的生产都放在资本主义化的企业里进行,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工资买不光所有商品,必须利润也加入购买,产销才能平衡。 接下来就是第二条经济学原理——消费倾向递减原理。
赚钱多的人花钱也多,但从比例来看,在深圳这座高消费的城市,月薪800块的人大部分花光收入,1800块的人最多攒一两百元,月薪一万的时候,可以每月攒几千存款。等到月入百万,虽然奢侈品消费已经不少,但占总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两三成。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费就要停滞了。在物质消耗上,比尔盖茨每日的消费金额未必比一个国内大房产商高出多少。 这咋一看是好事,有钱人不消费,多好啊,为社会节约资源。但是,这和第一点放在一起看,问题就出来了。利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工资分配在大多数人手里。工资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润大部分没有被花出去,势必造成这样的局面:
商品售价>老板的消费+工人的消费。
商品不可能在这个体系内都卖出去。
势必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大量卖不出去的商品||||||||||||||||||||||||||||||||||||||||||||||||富人巨额的存款
卖不出去咋办?老板的第一反应是减产避免亏损。减产不是为了少造东西,而是为了少开工资。工人没了工资自然就不买东西。结果,从全社会来看,购买力减少的比例比商品减少的比例还高。各行业的老板只能下意识地再裁员,再限产。这样一轮轮的转下去,经济就崩溃了。经济危机就是这个原理。只要你立足于体系内解决问题,问题就绕不开。必定会产生生产过剩。历史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循环几次之后,有个明眼人便看出了其中的道道,断定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这个明眼人,他叫马克思。
然后是第三条ABC婚姻公式链。
假设把男女分成ABC三个等级,A最优异,C最一般,那么社会上普遍来说,A男会和B女走到一起,B男会跟C女结婚,最后C男跟A女便会剩下。
前不久是大名鼎鼎举世瞩目的光棍节。有统计机构发布新闻报告说中国有1.8亿剩男剩女。在如此浩浩荡荡的背景下,相亲网站、相亲旅游的火爆便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通过介绍方式最先了解到的肯定是对方的工作、学历、包括经济条件。
"周围不少同学已经结婚了,过光棍节其实挺尴尬的。"28岁的戴军*说,今年“光棍节”恰逢周末,与其尴尬过节还不如积极应对,今年,他报名参加了当地一家婚介机构举办的“光棍节”相亲活动。(注:摘自京游网记者采访消息)
"相亲次数不少,但是对方总会提及工作、房子、还有收入。"戴军的家乡地处山西北部的一个县城,如今大学毕业后工作5年,除了日常生活费用,自己积攒的收入还不足以在太原市购买一套住房。戴军说,没有房子没有汽车,这似乎成为自己相亲不成功的重要因素。
戴军并不是个例。有媒体称,中国式相亲如同商业交易。
2012年初,由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与百合网联合发布《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九成女性选择对方“有稳定收入”为结婚的必要条件,而近七成女性选择“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
这项调查显示,近80%的受访单身女性认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配谈恋爱”。其中,有27.1%的人甚至认为,男性月收入10000元以上才适合谈恋爱。
这样的态度,等于是把婚姻和爱情商业化了,看成是一种交易,一种买卖。那么很合理地,同样会遵循经济学的规律,商品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确立的体系内全部卖出去。生产的过剩,成为必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本遵循经济规律运作下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商品化婚姻体系造就了大量贫穷的单身男人(C男)和富裕的单身女人(A女),在爱情买卖的市场上,婚姻不可能在这样的不对等的条件下成立。
怎么办?
我们可以先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大人物怎么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
凯恩斯和罗斯福的做法是向富人借钱。简单来说就是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积聚巨额资金进行国家投资,创造就业,给穷人发工资,让穷人获得购买力去消耗过剩的商品。
马克思的做法是向富人抢钱。共产主义人人平等,让工人组织工会把生产过剩的产品直接分配掉,以这种方式解决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
两种方式都可以缓解经济危机和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各有利弊。
前者的弊端——到了今天已经很严重,美国的国债从本世纪初的一万亿美元上升到了世界末日年的十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美国全年GDP。借钱岂有不还的道理?奥巴马深知这一点,但还是拼命地向国会建议提高美国的赤字上限额度。未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后者的弊端——大家已经看到了。一个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的社会是缺乏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共产主义轰然倒台。为什么?历史上的“和平演变”又是怎么一回事儿?简单来说,资本主义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家伙,西方各国通过传单、电影、文化等各种手段向东欧诸国灌输资本主义世界仿若天堂一般的生活,却从对造出天堂的基础——底层人民的贫苦只字不提,通过思想和文化的侵蚀,从内部瓦解了铁幕国家的统治。史称“和平演变”。
资本主义的困扰也好,共产主义的失败也罢,问题的根源都在一点:人性的自私。
只要人一天不改变自私的基因,资本主义便会拥有存续下去的土壤。只是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是建立在危机到来之时的末日境地这样的代价之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人们会经历更多更剧烈的高低起伏。
这似乎是个无解的死局。
A女,(我们终于又回到亲爱的文章主题上来了)还有C男,以及所有一切依然在寻寻觅觅的可怜的光棍男女们。你们的孤单,同样根源于人性的自私的基因。
那么在以后的爱情买卖的市场上,是该坚持自己的择偶原则,还是做出妥协和让步,这似乎成了一个零和博弈的游戏。但只要明白了本篇文章所阐述的原理,无论最坏的结果怎样,你大概至少不会怨天尤人,至少知道自己为什么依然单身,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而这一条法则,无论对A女,还是C男,同样适用。
附一:论人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伟人级别的诠释,我相信很多同学只是在政治书上机械地背诵下来,考完试以后就少有去想。
有人说中国的学术界的学者们,非常善于把简明的东西讲得很复杂,而西方学术界的学者们则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很简明。
现在,请容许我尝试把这句伟人对人类本质的复杂诠释尽量简明地做一个注解。这个注解,不得不先声明,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出发的。因此若有说得不够准确明朗的地方,还请各位不吝责骂之。
注解的内容,起始于英国医师兼诗人托马斯·特德的一句诗歌:我爱你,并不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是谁。
这句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爱意的诗歌甚至道出了爱情的真谛,自我的定义。
实际上,也道出了人类的本质。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面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因于各种理由,对于不同的人,每个人的接待方式也不尽相同。对熟悉的,喜欢的人,自己会展现出信任、热情、愉悦、轻松的一面,对陌生的,讨厌的人,自己会展现出不信任、冷淡、漠视、紧张的一面。
不同的交往对象因其言谈、行为、性格、人格魅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唤起与之对应的自我。不恰当地用老话形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的大概也是类似的概念。
真正的自我,也就存在于过去现在与未来接触到你的所有的全部的人的一切关于你的印象、记忆、形容共同拼凑之下,所得到的“元图像”,便是你真正的面貌。客观到无法再客观,同时,主观到无法再主观。看似没有任何的虚伪和修饰,同时也可以说是充满了虚伪和修饰。真伪两者的极致和矛盾的统一,便是这个宇宙之中最真实的你自己。真正的自我,便是这样一个终极的命题。
从宏观上看,所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之中,不断唤起的全新的自我。总体上,一个社会的文化结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的总和之不断更新和唤起的过程。
通俗来讲,可以简化成以下问题:
你是谁?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拥有怎样的同事、朋友、爱人、家人、老师?而这些又是如何定义了现在与未来的你?
这便是人类的本质。
附二:对设计的一点想法
我们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往往会报之一笑,继而赞叹设计师的独到匠心。实际上,纵使我们的生活没有设计上的更新,也是可以继续下去,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那么设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在我个人看来,设计通过创意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去一些便利和趣味性,同时也启发了人们的智慧,获得一种独特的思维视角,重新发现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而这,恰恰就是体现设计价值的地方。从宏观上来看,是设计通过丰富人们的生活以及启发人类智慧的方式在推动着文明的前进和发展。
-
K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6 12:09:34
-
Bizarre Zi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08 12:29:32
-
Mi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13 22: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