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越之吻》
《暨越之吻》
《The point of no return》
我母亲说我,若人有一壶水,尚且可以去说得那有一杯水的人,而你只有两杯水,又怎得去说呢。我母亲总是时常有很多话引得我了悟了一些什么。我的心又能盛下多少杯水呢?我告诉自己,沉下心来,耐些性子,在想要去写的冲动之前,再看一点。我发现自己当看到同龄的,而且同性的,也是对写作很执着的人的时候,当我看到她们的“自我主张”的时候,我会产生那样一种类似于不耐烦和嫉妒的感情,我可以从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去尽情地释放我的心,可以聆听各种各样的陌生人的,或者是与自己的执着也就是写作无关的尽情交好,我可以欣赏一个同样热爱写作的男人,但是为什么却无法欣赏和自己一样的,身上或许多少有很多和自己相似的女人呢?竞争对手,这样的感受总是一直存在的。
后来我发现自己其实没有办法让自己的人格和德行高尚到可以不存在妒忌,不存在竞争,不存在任何排斥和狭隘的地方,我做不到,而我尽量让自己去做,我想,那样一来,过去的我的心里是吞下了多少超过我本来能承载的分量的东西呢?我不觉得很累吗?
一个人你明明恨他,却偏要告诉自己原谅他,在这种恨和原谅之间,又拼命执着于去寻找一种平衡的东西,人生正确如是,完美如是,我却感觉这样会很没有活力,那么,活力和火焰,是应该自然流露的吧?
昨天看到一篇评论《歌剧魅影》的小短文,作者的一小段句子让我感到很震撼,她写道:“最后的一吻,的确让魅影感受到了短暂的温暖的被拯救的快乐,可是,其实不也带有一种弑父的残忍吗?”过去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角度。所谓拯救者的原罪,就是误以为自己是一个可以拯救别人的人,进而膨胀了他自己,迷失了他自己。鲁迅的《呐喊自序》总是看了很多遍很多遍,还是会再想看一遍,“日子一久,心里竟生起了悲哀,像毒蛇一样滋长起来了。我终于知道,我不是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所谓救世,具有悲悯和良心,慈悲和善意,勇气和斗志,但是却总是不免让人一次一次地去问,可为什么你来救世呢?你终究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卑微的人啊。回到《歌剧魅影》的评论,如果对一个男人,你有着曾经的倾慕,你有着对父亲一般的尊敬和对师长和引导者一般的憧憬,梦幻的向往,某种灵魂的联接,你喜欢他,却在后来的确无法面对他的真实面貌,你怕他,他也明白了你并不爱他,他沉默,黯然,或者更加痛苦,那么一开始,你还要“假惺惺地”表示你同情他,爱慕他吗?这样的感情,一定是矛盾的。当你所憧憬的人并不是那样的美好,他的内心深处其实隐藏了多少仇恨和扭曲的丑陋的时候,你会用你爱的吻去拯救他吗?
可是,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了在黑暗和无助中挣扎,早已发现了这种黑暗和无助中原来也能产生另外一种天才的光辉,能够促生灵感,甚至成就伟大的作品,如果一个人早就习惯了打击到来,然后他在打击中挣扎,愤恨,适应,活出自己一切的存在,那样就是他,你的一吻,难道不是杀死了他吗?
冉阿让遇到的神父代表了上帝的大爱,可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又真的能够这样做吗?我时常感到非常非常地不安,仿佛再前进下去,其实就是把自己送进苦痛的深渊,他悲哀而凄惨的身世让我痛楚,他天才的灵光和雄浑的魄力令我折服,我对他,又爱又怕,这种感觉是非常地矛盾的,当我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给予他一个女人的爱,而只能给予对于人类的爱时,我认为我能够做这些吗?这样不会让他从此遗忘,丧失了挣扎的力量,奋斗的力量,他不会觉得自己的存在也枯萎了吗?以爱释恨,真的能够让恨释然吗?还是会造就更大的恐惧,无助,促生渺小,无能,绝望呢?所以,真正的对于一个人的拯救,是他自己去爱另外一个人,是吧,就像冉阿让被神父警醒之后,更名改姓,最终还是因为用自己的双手保护了小柯赛特,用自己的心去付出了爱,他才获得了真正的自我救赎,人说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获得救赎的呢?不管怎样,最终是要靠他自己的,而那个引导的人,不管怎样都不会成为他的恋人,是吗?弑父的是俄狄浦斯,杀子的是美狄亚,不可改变的命运,最后也证明了他们每一个都是人,都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面临命运,不管再怎么挣扎,仍旧有所局限的人而已。
对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人们的研究已经太多了。我想,我们所说的“人的局限”,也就是“人的命运”,以及在这之中挣扎的“人的崇高”,会不会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悲剧,挣扎,破碎,生老病死,也就是死亡,结束又开始的非永恒的事物的天生迷恋呢?我们天生喜欢活在悲剧里,那样才足够具有味道,吸引人,疼痛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活着,在永生和一个不灭的灵魂之间,我们情愿承受一切痛苦,情愿受尽挫折和磨难,也要用自己的双脚去走我们布满荆棘和局限的人生,哪怕每走一步脚上都会流出鲜血,哪怕从此之后再也无法用自己的嗓音说出“我爱你”,我们也想要尽力地活着,成为一个有着不灭灵魂的人,一个渺小卑微的人。
所以,是拯救,还是放生?亦或是我们什么也做不到,我们真正能做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一些自己感受到的感动,温暖,或者我们去体会悲伤,破碎,成长,然后我们成为最平常,最普通的人呢?我所一直无法正视的,是我还是不愿意就这样放手,不想拯救,也不想放生,我想爱……
我想我能做的,是做好眼前当做的事情,如有学业在手,就尽心地认真地做好眼前的事,读好眼前的书,投入地写好眼前的文章,如有机会能够参加工作,凡遇眼前的工作,就认真地做,尽力地做,不问多寡,不问好坏。这样也可减少心中的过于繁多的杂念,也许我的思路也会变得明晰一点。那日,我总是去找的中医对我说,用自己仅有的能力去阅读(佛经),可能什么都不懂,但是有一天机缘到了总会有有缘人,因此也许我也不必过于烦心自己明明有宗教的兴趣,却不敢加入任何一派宗教的这种罪孽感。愿上帝原谅我的繁多的欲望,原谅我我高傲轻慢,原谅我的暨越轻狂和无知。原谅我这个只有两杯水的人,总是妄图去劝说有一杯水的人,忘却了自己身在何处,也许我只是孤寂,借着这样的方式,寻找自己渴望的灵魂的明灯。
2012.11.21 霓简一
《The point of no return》
![]() |
one final question:how long should we two wait before we're one? |
我母亲说我,若人有一壶水,尚且可以去说得那有一杯水的人,而你只有两杯水,又怎得去说呢。我母亲总是时常有很多话引得我了悟了一些什么。我的心又能盛下多少杯水呢?我告诉自己,沉下心来,耐些性子,在想要去写的冲动之前,再看一点。我发现自己当看到同龄的,而且同性的,也是对写作很执着的人的时候,当我看到她们的“自我主张”的时候,我会产生那样一种类似于不耐烦和嫉妒的感情,我可以从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去尽情地释放我的心,可以聆听各种各样的陌生人的,或者是与自己的执着也就是写作无关的尽情交好,我可以欣赏一个同样热爱写作的男人,但是为什么却无法欣赏和自己一样的,身上或许多少有很多和自己相似的女人呢?竞争对手,这样的感受总是一直存在的。
后来我发现自己其实没有办法让自己的人格和德行高尚到可以不存在妒忌,不存在竞争,不存在任何排斥和狭隘的地方,我做不到,而我尽量让自己去做,我想,那样一来,过去的我的心里是吞下了多少超过我本来能承载的分量的东西呢?我不觉得很累吗?
一个人你明明恨他,却偏要告诉自己原谅他,在这种恨和原谅之间,又拼命执着于去寻找一种平衡的东西,人生正确如是,完美如是,我却感觉这样会很没有活力,那么,活力和火焰,是应该自然流露的吧?
昨天看到一篇评论《歌剧魅影》的小短文,作者的一小段句子让我感到很震撼,她写道:“最后的一吻,的确让魅影感受到了短暂的温暖的被拯救的快乐,可是,其实不也带有一种弑父的残忍吗?”过去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角度。所谓拯救者的原罪,就是误以为自己是一个可以拯救别人的人,进而膨胀了他自己,迷失了他自己。鲁迅的《呐喊自序》总是看了很多遍很多遍,还是会再想看一遍,“日子一久,心里竟生起了悲哀,像毒蛇一样滋长起来了。我终于知道,我不是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所谓救世,具有悲悯和良心,慈悲和善意,勇气和斗志,但是却总是不免让人一次一次地去问,可为什么你来救世呢?你终究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卑微的人啊。回到《歌剧魅影》的评论,如果对一个男人,你有着曾经的倾慕,你有着对父亲一般的尊敬和对师长和引导者一般的憧憬,梦幻的向往,某种灵魂的联接,你喜欢他,却在后来的确无法面对他的真实面貌,你怕他,他也明白了你并不爱他,他沉默,黯然,或者更加痛苦,那么一开始,你还要“假惺惺地”表示你同情他,爱慕他吗?这样的感情,一定是矛盾的。当你所憧憬的人并不是那样的美好,他的内心深处其实隐藏了多少仇恨和扭曲的丑陋的时候,你会用你爱的吻去拯救他吗?
可是,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了在黑暗和无助中挣扎,早已发现了这种黑暗和无助中原来也能产生另外一种天才的光辉,能够促生灵感,甚至成就伟大的作品,如果一个人早就习惯了打击到来,然后他在打击中挣扎,愤恨,适应,活出自己一切的存在,那样就是他,你的一吻,难道不是杀死了他吗?
冉阿让遇到的神父代表了上帝的大爱,可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又真的能够这样做吗?我时常感到非常非常地不安,仿佛再前进下去,其实就是把自己送进苦痛的深渊,他悲哀而凄惨的身世让我痛楚,他天才的灵光和雄浑的魄力令我折服,我对他,又爱又怕,这种感觉是非常地矛盾的,当我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给予他一个女人的爱,而只能给予对于人类的爱时,我认为我能够做这些吗?这样不会让他从此遗忘,丧失了挣扎的力量,奋斗的力量,他不会觉得自己的存在也枯萎了吗?以爱释恨,真的能够让恨释然吗?还是会造就更大的恐惧,无助,促生渺小,无能,绝望呢?所以,真正的对于一个人的拯救,是他自己去爱另外一个人,是吧,就像冉阿让被神父警醒之后,更名改姓,最终还是因为用自己的双手保护了小柯赛特,用自己的心去付出了爱,他才获得了真正的自我救赎,人说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获得救赎的呢?不管怎样,最终是要靠他自己的,而那个引导的人,不管怎样都不会成为他的恋人,是吗?弑父的是俄狄浦斯,杀子的是美狄亚,不可改变的命运,最后也证明了他们每一个都是人,都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面临命运,不管再怎么挣扎,仍旧有所局限的人而已。
对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人们的研究已经太多了。我想,我们所说的“人的局限”,也就是“人的命运”,以及在这之中挣扎的“人的崇高”,会不会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悲剧,挣扎,破碎,生老病死,也就是死亡,结束又开始的非永恒的事物的天生迷恋呢?我们天生喜欢活在悲剧里,那样才足够具有味道,吸引人,疼痛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活着,在永生和一个不灭的灵魂之间,我们情愿承受一切痛苦,情愿受尽挫折和磨难,也要用自己的双脚去走我们布满荆棘和局限的人生,哪怕每走一步脚上都会流出鲜血,哪怕从此之后再也无法用自己的嗓音说出“我爱你”,我们也想要尽力地活着,成为一个有着不灭灵魂的人,一个渺小卑微的人。
所以,是拯救,还是放生?亦或是我们什么也做不到,我们真正能做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一些自己感受到的感动,温暖,或者我们去体会悲伤,破碎,成长,然后我们成为最平常,最普通的人呢?我所一直无法正视的,是我还是不愿意就这样放手,不想拯救,也不想放生,我想爱……
我想我能做的,是做好眼前当做的事情,如有学业在手,就尽心地认真地做好眼前的事,读好眼前的书,投入地写好眼前的文章,如有机会能够参加工作,凡遇眼前的工作,就认真地做,尽力地做,不问多寡,不问好坏。这样也可减少心中的过于繁多的杂念,也许我的思路也会变得明晰一点。那日,我总是去找的中医对我说,用自己仅有的能力去阅读(佛经),可能什么都不懂,但是有一天机缘到了总会有有缘人,因此也许我也不必过于烦心自己明明有宗教的兴趣,却不敢加入任何一派宗教的这种罪孽感。愿上帝原谅我的繁多的欲望,原谅我我高傲轻慢,原谅我的暨越轻狂和无知。原谅我这个只有两杯水的人,总是妄图去劝说有一杯水的人,忘却了自己身在何处,也许我只是孤寂,借着这样的方式,寻找自己渴望的灵魂的明灯。
2012.11.21 霓简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